APP下载

绿色发展理念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0-12-21胡赟

科学与财富 2020年29期
关键词:绿色发展理念生态文明教育问题

摘 要: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是符合中国时代发展要求的科学思想。大学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大学生群体对生态文明认知、认同、践行效果还不理想,因此对这个问题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关键词:绿色发展理念;生态文明教育;大学生;问题;对策

大学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将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更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相关概述

(一)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提出

党的十八大报告以后,生态文明建设被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一,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党的十九大站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对“五位一体”提出了更为具体的目标和要求。进入工业时代以来,工业文明的高速发展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无尽的破坏,人类在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不能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使得人类遇到了越来越严重的生态危机。当代大学生是中国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中国未来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的践行者。在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人与环境平等、共生、可持续发展取得的物质上与精神上的社会文明关系的总和,强调人与环境相互促进,相互依存为根本的社会状态。生态文明教育,是提升人类的生态意识和文明素养,纠正其错误的价值观,促使人类自觉遵循客观规律和大自然的法则,提高全民生态文明素质,让世界成为“人-社会-自然”的有机整体。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以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思想,以大学生为教育对象,帮助其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帮助大学生真切领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引导大学生以正确的生态价值观行事,不断提高他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尊重客观规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三)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意義

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有利于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有效实施。大学生群体知识水平高,社会实践能力强,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提高,能带动社会更广泛群体更加科学地对待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问题。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识水平,开拓生态视野,塑造良好的生态文明习惯,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投身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感。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问题

1.生态科技理论掌握不系统。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从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生态理论知识的普及和教授较长时间处于缺失状态。进入大学后关于生态科技和生态环境相关教育也缺乏系统的知识体系,使得大学生对于生态科学的认识和理解比较浅显,大学生生态知识缺乏,对生态环境的现状缺乏全面的认识,是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不高的突出表现。

2.生态意识形成不全面。城市和农村生源大学生生态环境意识发展中,农村生源大学生更能体会自然生态环境良好给生活和生产带来的影响,而城市生源大学生更依赖科技带来的生活便利,在实践中更体现人类自我对物质生态的主宰。高年级大学生心理和生理发育程度较高,生态意识的理解深度更高。同时,在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大学生中更关注生态环境的变化,在日常行为和思想观念中更注重生态文明意识。

3.生态实践水平不充分。大学生生态文明实践能力培养的根本任务是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习惯。在日常的生活方式和生态观念的选择上,对社会、学校等生态系统的建设缺乏考虑和关注,作为大学生个体,如何更好服务于社会和校园生态系统的运转缺乏思考和探索。他们更关注自身生活环境条件的改善,比如:学校需要更多投入改善食堂、宿舍等的设施和状况,而对于校园生态绿化、能源循环,节约等行为方式选择缺乏自觉行动。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1.生态文明教育在高等教育的地位不足。我国高校生态教育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较, 从教育体系、教育理念到课程研发,都存在较大差距。生态文明教育在高等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重视。还没有生态文明素质作为当代大学生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目标中,没有把生态环境教育课程作为学生的公共必修课程。

2.社会存在的消极表现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大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称作半社会人,他们模仿能力强,辩识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社会功利主义意识的影响,当今部分公众生态文明意识低下,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层出不穷,在这种功利意识的影响和大学生自身对成功的迫切渴望的共同作用下,一种错误的意识和行为在部分大学生中形成,如奢侈消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由此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水平的提升。

3.大学生自身生态文明行为习惯的践行力缺乏。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还处于不稳定性的状态,认知能力和辩识能力还比较弱,还无法有意识有针对性地调整行为模式。大学生过多的依赖外界环境,被动接受信息,碰到问题要坐等现成的解决方法,面临生态环境的危机和挑战,仍不能主动的解决问题,不善于从自身行为出发,为生态环境的优化采取有利的行动措施。对生态环境的关心和关注也比较缺乏。

三、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对策

(一)增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

首先,树立生态保护意识,了解生态环境现状,明确生态环境恶化的事实,激发大学生环境保护的责任感,意识到生态环境的破坏对人类生存质量的巨大影响。引导学生主动去关注生态环境问题,会增强其解决环境保护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次,树立生态科技普及意识。普及生态学相关知识和原理,使大学生在思想意识和日常行为中能遵循科学规律开展实践活动。再次,积极培育生态伦理道德意识。大学生应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共同体意识,更多关注自然生态以及人类长期依赖生存的和谐生态社会,理解自然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关系到子孙后代生存发展的内在关系。增强人类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感。

(二)养成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习惯

一是要养成遵法环保习惯。在依法治国,在社会主义法制规范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实践,并成为一种社会文明生活方式,是形成良好生态文明素质的重要体现。让学生在遵纪守法的过程中,明确生态文明行为的内在价值和现实意义,让生态环境保护有法可依。二是以环境法律、法规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自觉遵守生态规章制度,将有关环境保护具体实施的书籍和规章,纳入到高效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具体过程中,极大的提高大学生遵守生态法律法规和在日常生活中切切实实开展生态保护的行动。三是养成绿色低碳消费习惯。杜绝铺张浪费、奢侈虚荣的消费方式,提倡节约、适度、低碳、可循环的消费方式。

(三)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实践能力

第一,提高生态科技创新能力。大学生可以从自身所学的不同学科,开展对环境的研究,从专业、兴趣等出发,对环境问题、社会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等领域进行研究探讨,不仅是社会的被保护者,还要成为社会的改造者和支持者。第二,增强生态探索实践能力。利用现有的生态环境条件和设施,让学生更精准的理解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转对人与自然共生发展的良性机理,推进提升生态科技发展的动力。第三,提升生态保护社会实践能力。通过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切身了解生态环境现状,了解绿色发展理念,增强社会生态文明意识的践行力,提高大学生自觉投入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实践。

参考文献:

[1]陈彩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美丽中国建设[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8.2

[2]温远光.世界生态教育趋势与中国生态教育理念[J].高教论坛.2004.2

[3]何秀霞.新时期中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5

作者简介:

胡赟,女,(1985.3- ),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18C1088)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绿色发展理念生态文明教育问题
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如何培养大学生绿色发展理念
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研究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将生态文明教育渗透于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高职院校学生绿色发展理念教育的有效途径
绿色发展理念下建筑给排水及采暖通风空调安装问题研究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