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珍稀濒危物种在物种和种群水平上的保护与恢复对策研究
2020-12-21从睿杨梦婵孙芳芳张开文
从睿 杨梦婵 孙芳芳 张开文
摘 要:针对深圳市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现状,提出以就地保护及生境恢复为主,结合近地及近似地保护与动物廊道建设、迁地保护、回归与引种、离体保存与后代繁育等一系列保护措施,为珍稀濒危物种在物种和种群水平上提供保护与恢复对策。
关键词:珍稀濒危;物种和种群水平;保护与恢复
中图分类号:S18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754/j.nyyjs.20201130032
深圳区位优越,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润宜人,降水丰富适合动植物生长[1]。深圳生境多元,由一片陆地、4个海湾和51个岛屿组成,既有森林草地河流水库,又有滨海岩岸沙滩,也有滩涂湿地和咸淡水交汇入海口,多样的地形地貌为生物提供了多样的栖息地,保有了丰富的区域生物多样性。
根据《深圳市陆域生态调查评估》(2020)[2]的调查结果,深圳市共有野生高等维管束植物206科928属2086种(含入侵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07种,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受胁野生植物60種,IUCN红色名录受胁野生植物12种,CITES附录收录的野生植物83种;陆生脊椎动物629种(含入侵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55种,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受胁野生动物53种,IUCN红色名录受胁野生动物34种,CITES附录收录的野生动物59种。
目前,深圳市珍稀濒危植物多生长在沟谷、低地和山地常绿阔叶林地带,动物包含哺乳类、两栖爬行类和鸟类等动物类型,制定强针对性的保护行动计划主要是根据被保护的目的物种生存环境的具体情况决定,保护措施上需要在保证物种不灭绝情况下,能够最大限度地保存该物种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使受保护的物种的天然种群与通过人工技术手段重建的物种种群相结合、生存生境保护与栖息地恢复及重建相结合,以就地保护及生境恢复为主,结合近地及近似地保护与动物廊道建设、迁地保护、回归与引种、离体保存与种苗繁育和种质资源保护等技术手段开展一系列保护措施。
1 就地保护及生境恢复
就地保护及生境恢复是根据物种生存情况,研发人工改造和干预适用方式,快速改善已受损的生境条件,构建符合目标物种特性的适宜生境的保护方式[3]。因此,在充分研究国家、地方有关的政策法规和当地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的前提下,对特定目标物种进行系统调查,针对现有零星斑块状分布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种群或单株设立功能完善的自然保护小区(点)[4],以此来保证种群稳定发展。
当前,深圳已经分别建立了梅林山仙湖苏铁自然保护小区[5]、塘朗山桫椤自然保护小区和梧桐山桫椤自然保护小区,针对深圳的珍稀濒危物种现状,部分物种采挖情况严重、繁殖能力弱,建立国家或地方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小区(点)体系建设规范”显得必要而迫切,建议在梅沙尖设立“大黑桫椤、黑桫椤自然保护小区”、在大南山设立“小果柿自然保护小区”等(见表1)。
2 近地及近似地保护与动物微观生态廊道建设
2.1 近地及近似地保护
近地及近似地保护[6]是介于回归自然和迁地保护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保护形式,强调对分布区极为狭窄、生境极为特殊、分布点极少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进行“人工管护”,通过人工繁殖并构建苗木数量和种群结构,在其天然分布区周围选择气候相似、生境相似、群落相似的自然或半自然地段进行定植管护,并逐步形成稳定的种群。
生境条件类似是对极小种群植物开展近地保护的首要因素。通常在目的物种天然分布区的邻近地区,选址建立近地保护基地。在建立人工种群、增加种群数量的同时,还要考虑到近似地保护点和受保植物原生境气候、地形、土壤、自然生物群落等自然环境因素相一致,保持当地自然生境对新建种群接受能力。建议选用近地保护的物种有土沉香、茶和鹤顶兰。具体见表2。
2.2 动物微观生态廊道建设
动物微观生态廊道建设,是在高强度的城市化背景下进一步完善深圳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良好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基础工作,提高生物多样性和城市生态质量,维护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安全,这对珍稀濒危动物来说是一项有利的措施与方法[7]。动物微生境的建设与恢复工程基于最具有普适性的生态学原理,在具体规划、建设中将多个理论体现在周边的综合生态系统营造、栖息地构建以及动物廊道的微型设计中。
基于深圳珍稀濒危动物的特性和分布情况,构建和恢复的小型动物通道和微生境踏脚石。其中,小型动物通道主要服务于两栖类、爬行类、小型兽类等,连通被线性道路切割的动物生境。微生境踏脚石则通常包括一连串的小型适宜生境斑块,多适用于鸟类迁飞过程中的短暂停留地或栖息地。具体建议如表3。
3 迁地保护
迁地保护是把生存和繁衍受到严重威胁的种类或通过人工繁殖的个体,迁移到其自然生境以外的条件下,活体保存这些生物多样性资源的方法,也就是“在自然生境之外保存物种多样性”[8]。
在目的物种所处气候带和生态区内,选择合适的地点,深圳可选择已建的仙湖植物园、珍稀树木园、种质资源圃等,开展迁地保护。迁地保护通过移栽大苗、挖取野生幼苗、种子育苗或无性繁殖方法获得种苗等方式,在保护点建立具有足够遗传多样性的迁地保护种群。为了更好地保护生境地受到破坏的珍稀濒危物种,建议设置迁地保护方式如表4。
4 引种与回归
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的引种与回归是在其历史或现有分布区范围内选择合适的地段,有计划的引入人工繁育的新个体,重建或恢复天然种群的保护形式,以缓解物种野外濒危状态[9]。
对培育技术成熟、适生条件明确、迁地保护成功、谱系清晰、遗传多样性丰富的珍稀濒危物种,开展回归关键技术研究,具体包括对人工培育的个体的选择,适宜地点及生境的评价和确定,回归环境、回归时期、培育技术、抚育体系和后期管理配套技术体系研究,并进行试验示范基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