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实施创新教育来提高学生课堂参与能力
2020-12-21海秉成
海秉成
【摘要】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创新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为此,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就如何实施创新教育提高课堂参与能力展开了详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创新教育 参与能力 主体地位 想象力
江泽民同志在1995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创新,科学才会进步,技术才得以发展,国家才能强盛。21世纪科学技术蒸蒸日上,创新教育日新月异。作为新世纪的教育者之一,为适应新的形势发展,在实践中,我进行了一些创新教育的尝试。下面,以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能力进行阐述。
一、从思想上明确创新教育的概念,这是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能力的前提
所谓创新教育,是指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强调对知识产生过程以及有关的创新过程的把握,它是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教育。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大致说来,主要有三项内容: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一种智力活动,需要一定的知识;同时它更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是一种把握机会的敏锐性,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创设条件以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是一种智力活动,更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它是创新教育的操作系统,发挥着核心作用。
二、激励学生的想象力,是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能力的基础
小学生具有形象思维为主体的特征,努力培养、激励学生的想象力,是提高学生参与能力的法宝。
在教学圆柱体积时,我让学生回忆,学习计算圆的面积时,把圆转化已学的什么图形来计算的?当学生回答为长方形时,我又问:“能否把圆柱转化成已学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它的体积呢?”学生议论。当结论是肯定时,我马上出示圆柱体的模型,把它分成16等份,这时,我不急于操作下结论,而是不失时机地让学生闭着眼睛,在脑子里想象:把圆柱体分成16等份,切开,拼起来,能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立体图形?学生想了一会儿,几名反应快的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是长方体。我立刻拼凑,果然是一个近似的长方体,从而验证了大家的答案是正确的。这种训练使学生的想象力张开了翅膀,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课堂参与能力。
三、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能力的关键
一堂数学课有不同的教法,如何教才能在数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呢?我觉得最主要的是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具体做法是:教师给学生“搭台”,让学生“唱戏”展示自己,这个“台”搭得要大,四周不能有“框框”,教师应该像听众那样仔细倾听,抓住关键进行点拨,为学生的表演“加油喝彩”!
在教学圆锥体积时,我独辟蹊径,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公式的推导。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卷笔刀和一个新的圆柱形铅笔,观察用卷笔刀削铅笔使学生明白,刚才那一截是圆柱,现在这一截却变成了圆锥。启发学生:削去后剩下的这一部分体积与原体积比较有没有变化?学生回答削后体积变小了。变小以后的圆锥体积是原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即圆锥体积与圆柱体积有什么关系?圆锥体积如何推导?带着以上问题让学生去看书。学生看书后知道圆锥体积等于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但对“等底等高”这个条件往往不注意。为了突出这个条件的重要性,我巧设陷阱,让学生分组操作,去验证书本上的知识。学生进行倒水实验,用圆锥容器盛满水倒入圆柱容器。一会儿,一个小组倒了三次水,还没倒满;而另一个小组的水却溢了出来,这是什么原因呢?同学们议论纷纷。这时正是学生思维进入高潮时期,我拿出等底等高的圆锥与圆柱两个容器,用圆锥量水三次正好倒满圆柱,引导与上次演示比较,一比三的关系是在什么条件下成立的?学生恍然大悟,明白圆锥与圆柱等底等高时,圆锥体积才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最后,归纳总结出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生很容易看出:V锥=1/3sh。
这样通过学生自己观察、实践得出的公式,印象深、记得牢,学生对圆锥体积的计算也得心应手。
四、独辟行径——巧用顺口溜,是提高课堂参与能力的钥匙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枯燥、乏味,让学生难以接受,甚至是厌烦。转变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当前“课改”首要提出的问题。顺口溜是一种口头韵文,是民间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句子长短不一,念起来朗朗上口,使人们过耳不忘,将顺口溜与数学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数学课堂,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在学习中找到快乐,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创新能力。
顺口溜因其通俗易懂、生动形象、诙谐幽默、易于记忆而被大众所喜闻乐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适时、合理地运用顺口溜进行归纳、概括、总结、拓展、延伸,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经过与一般总结方法进行比较,笔者发现,用顺口溜总结有以下优点:学生感兴趣、记忆速度快、不容易忘记、应用更方便。
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记住除数和余数关系时,我编了如下顺口溜:“除数大,余数小,余数跟着除数跑。”这样朗朗上口,不但记住了除数和余数关系,而且学习情绪高涨,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在教学除法竖式书写知识时,我独辟行径,给学生这样说:盖房子(写除号厂),请主人(写被除数),来客人(写除数),去开门(写商)。这样既明确了除法竖式的书写顺序,又牢牢地掌握了计算方法,真是一举二得,何乐不为!
通过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探求真理,通过实践得出的结论,学生不但对所获知识印象深刻,不易忘记,而且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习的兴趣,树立了学习的信心,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教学过程在和谐、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过程,乃是他们对环境、对时代的挑战作出应答的过程。环境在改变,时代在发展,以往成功的经验未必适应变化的环境与发展的新时代。只有不断更新自身的文化,对新的挑战作出创造性应答的文化,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当前,“知识经济”犹如一轮红日喷薄而出,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由此而带来一系列新的挑战。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加强实施创新教育,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任务。
五、结语
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创新教育。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战场,使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自觉、主动地完成认识上的第一次飞跃,积极、愉快地实现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同时注意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及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将有助于学生的持续发展和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这样才能促进基础教学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云海.立足数学课堂,实施创新教育[J].新课程,2014,(8):2.
[2]王建平.課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J].文学教育,2014,(4):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