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2020-12-21肖林欣
肖林欣
【摘要】随着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深入开展,传统文化如何在语文教学课堂有效渗透是教育工作人员需要不断研究的课题,因此,通过结合教学实践,深入进行了探索,旨在进一步阐述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渗透的作用,能够为相关教师提供有效参考,从而不断提高小学生语文传统文化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 渗透
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要重视传统文化的渗透,不断提高学生文化传承意识。在教学实践过程,教师要明确传统文化渗透的作用,要重视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有针对性地总结更加高效的传统文化渗透方法。
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作用
1.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传统文学经典对教育对象文化方面的积淀具有莫大的推动作用。学生在小学阶段初步接触传统文化之时,会对所接触的内容和层次产生初步的印象,这种印象也会影响今后对学科的兴趣。因此,以传统文化促进教育对象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升是较为科学的渠道。教育对象在学科中锻炼和形成的素养主要包括对文化的接受和感知能力,以及由此逐渐形成的个人修养和内涵。传统文化以凝练的词汇、精致的表达手法较为全面地展示我国经典文化精髓,这种较高水平的文化形式自然会对教育对象的相应能力产生一定的启发和熏陶。
此外,小学阶段最主要的学科任务是辅助教育对象识记汉字。汉字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形式,教育对象通过对不同形式的汉字的识别、书写和记忆,从另一个角度感受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这对教育对象认知语文学科内容也有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
最后,教育对象针对古诗词的学习,从浅显层面到更为深奥的内涵体会,都会从主体内部形成对文化深刻的感知,这样不仅能够为深入研究和感悟诗词作品打下基础,还能逐渐实现对文化糟粕地扬弃,吸收与传承文化精髓。
2.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品性
教育对象处于小学阶段,是各项素质与能力形成的初期,此阶段教育对象自身的可塑性较强,教育工作者需牢牢把握学生塑造的关键期,从外在知识到内在修养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较为完善的人格。
我国向来高度重视人格培养,历史上对于教育对象的品性教育也被列为重要教育目标,认为只有建构较为端正的修养和品质,才能实现未来较好地发展。因此,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一再主张尊师重教、礼让谦和、孝道为先等,学生对传统文化地不断接触和学习,也会对自身的品行产生正面的影响,先从意识和品质的塑造开始,逐步扩展到对更大范围的知识的把握,以牢固的思想根基指导今后的知识学习。
3.培养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
当前,随着信息渠道的多元化发展,小学阶段的教育对象接收现代化的信息量要远远大于传统文化的信息,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忽略了本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此,教育行业人员应着重增强传统文化精深和内涵地传输,增加传统文化对现代人意识的影响机会,发扬我国文化和精神的正向激励作用,使教育对象产生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和崇拜感。
此外,传统文化中保存了大量体现民族精神、高尚气节的优秀作品,教育对象通过对其深入研读,也能够形成较为强烈的爱国热情,从而形成深厚的民族自豪感。
4.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饱含了中国历史积淀下的优秀文化精髓,这对国家和后代来说都是极为可贵的精神财富。教育的本质是改善和树立受教育群体的思想意识,以传统文化作为教育蓝本进行思想教育,不仅是单一学科的教学目标,更是整个教育体系需要完成的重要使命。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把握,教育对象逐渐被传统文化的精髓所感染,精神在震撼的同时形成敬畏之心,并以此作为意识和行为等方面的指导标准,从而实现对文化的传承。传统文化包含了诸多经过历史锤炼的思想和观念,大到国家,小到个人,都总结出一系列能经得起历史检验的观点和指导思想,传统文化作为国家的文化瑰宝,更值得后人学习和传播。
二、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1.充分利用节日组织学生活动
(1)开展“传统文化节”活动
为了传统文化的自然渗透,教育工作者可选择传统节日為契机,组织开展各类富含传统文化的活动。文化集中展现的方式不仅可以有效普及经典文化精髓,还能够使教育对象通过深入了解传统节日的渊源,进而对传统文化产生更为深厚的情感,体会到我国传统文化的趣味性和丰富性。如国画、书法比赛,古诗、成语接龙等,都可以充分调动教育对象应用传统文化参与其中,在运用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化加深认识,加上教育工作者的支持与鼓励,在丰富知识范围的同时,使教育对象产生对历史传承文化的兴趣和青睐。活动形式的多样化也能够有效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投入热情,进而提高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效率。
(2)组织学生制作节日美食
与传统文化相伴随的还有带有节日特征的美食。传统节日的历史背景不同,因此,人们也会以不同地纪念方式来庆祝。美食中蕴含了丰富的情感,人们通过制作具有节日特点的食物,为节日增添了不少特色。如《端午粽》这篇文章便体现出端午节的由来、习俗、美食制作方法及传递的情感和意义。教育工作者可在开展此类教学内容时,为教育对象创造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动手制作粽子,在完成制作的过程中逐渐渗透节日与美食共同体现出的意义。活动后,还可以请参与者总结活动的心得和感受,以及从自身角度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实现个人文化修养的提升。对学生的教育不仅是帮助其掌握先进的科技和理论知识,更应从思想层面从小树立与传统文化相契合的精神底蕴,并树立文化研习和传承的责任感。在教育对象意识和判断标准形成的初期,对其进行正确的思想和文化影响至关重要。因此,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播,实现对教育对象思想和行为地指导,是符合当前我国育人理念的。教育对象首先在认同和接受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出个人的独到见解,并以此指导个人行为,以及产生对他们的影响作用。传统文化的学习不仅仅是目标和任务,更是一代又一代人的责任和使命。教育工作者有义务将更多、更广泛地接触传统文化的机会留给教育对象,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
2.在识字、写字的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
汉字也是蕴含传统文化的一种符号标记。小学阶段的教育对象重点学习任务之一也是對汉字的记忆和熟练应用。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汉字教学时,也可以融入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以此加深对汉字文化意义的理解。我国汉字是具有表现意义功能的专有符号,其通过发音、形态和意义的有机结合,传递出独特的含义,并体现出高超的智慧。教育工作者带领学生进行字形、字义的学习时,可有意识地增添学习过程的趣味性,如借助《弟子规》等蒙学读物,以更为生动的具体事例和意义解读汉字,使教育对象对陌生的汉字产生习得的兴趣,联系汉字的外形和意义进行理解,是掌握汉字的有效途径。如“山”“水”等象形字,都可以通过字形理解字义,同时再引入汉字背后的形成过程,这样更能使教育对象印象深刻。每个汉字的形成都经过了长期的文化锤炼,因此,饱含了传统文化对字形、字义地锻造。教师在教授汉字时,需要引出与之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帮助教育对象从另一个角度感受历史文化的博大,在传统文化的不断接触中,逐渐获得文化中凝练的精髓,以此反思自身,形成与传统文化相契合的思想和理念,为后续的深入文学学科研读打下基础。汉字本身具有独特的文化和艺术魅力,不仅以丰富的内涵显示出中国的传统底蕴,更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体现出我国历年来经过不断演变和革新的文化魅力。
3.在古诗文学习中渗透传统文化
古代诗词是最具有文学价值的艺术形式。通过凝练度较高的词汇表达丰富的情感和意境,使读者产生意境在言辞之外的感觉。诗词是较高水平的文学作品,其运用的语言技巧更为灵活、自由,表现出的张力更强,相较于其他文学形式,诗词可以说是较高层次的文学表达方式。对于初入文化领域的小学生而言,古诗词是其进入文学殿堂地启蒙,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安排与教育对象开展一些难度较低的诗词鉴赏。通过把握内容较为浅显,且语言技巧不太复杂的诗词,让教育对象逐渐接受这种文学形式,并降低对诗词晦涩特征的畏惧心理。教育工作者还可借助更多的外力手段,如创设情境、运用多媒体等辅助教育对象快速进入诗词描绘的场景中,通过表面的内容理解直至其精神内涵地把握。如《小池》集合了蜻蜓、荷花等多种意象,学生仅通过自主想象还难以勾勒出较为生动和全面的画面。因此,教师可以在课程开展之前为教育对象制作与诗文内容相契合的动态画面,营造出诗人所描绘场景的气氛,这样教育对象便可以更为快速和准确地把握诗文中每个意象组合而成的整体意境,从而准确理解作者的情感。古诗词中包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和思想主张,是教育对象接触历史文化的一种捷径,教育工作者需有效借助古诗词的课程开展,对教育对象在文化熏陶、思想导向等方面形成有益地引导。教育对象在写作或生活中熟练背诵和运用诗文,不仅是其文化素养提升的体现,更是教育对象本身加深文化理解,与传统文化形成思想共识的表现。二者的一致性越高,说明教育对象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越强,从而对文化的接受和传承效果越好。
三、结束语
总之,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就要从小学生抓起,重视结合教学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实践,以此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有效性。通过实践研究,总结了具体的传统文化渗透对策,作为相关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认识,要重视加强专业能力,以此才能不断设计更加高效的教学方案,以培养学生良好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郎得权.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2019,(51):75.
[2]周冬梅.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9,(11):72.
[3]马海新.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探索[J].甘肃教育,2019,(23):70.
[4]裴芳芳.浅议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甘肃教育,2019,(2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