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民办高校思政课师资素质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
2020-12-21向东平
摘 要:近年来,民办高校思政课师资素质取得较大进步,但进一步提升思政课师资素质仍面临诸多困境。全面提高民办高校思政课师资素质需要政府、学校和教师的三方合力。政府在管理体制机制要有所突破,通过依法治校、强化监督、加大扶持,维护好思政课教师的各项权益。民办高校要以高度的政治站位淡化功利化办学理念,从数量、质量和制度上配齐建强思政课师资队伍,落实好政策要求。教师主体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克服职业倦怠,努力提升理论修为、教研水平和道德修养,实现好自我发展。
关键词:民办高校;思政课师资素质;困境;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36-0169-04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qual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ers in private colleges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but there are still many difficulties in furthe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ers. To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ers in 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government should make breakthroughs in the management system and mechanism, strengthen supervision and support by governing schools according to law, and safeguard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ers. 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weaken the utilitarian school-running concept with a high political position, complement and strengthe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quantity, quality and system, implement the policy well, and require teachers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ir subjective initiative, overcome job burnout, and strive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theoretical study and moral cultivation, so as to achieve self-development.
Keywords: 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qual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ers; the mire; the path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中承担着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中坚力量。[1]高校思政课师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思政课质量和水平。近年来,由于国家的高度重视,民办高校思政课师资素质进步较大,但是进一步提升仍然存在不少现实困境。民办高校思政课师资素质的提升是一项综合性工程,需要政府层面、民办高校和教师主体等多个方面的共同努力。
一、民办高校思政课师资素质提升的现实困境
2019年以来,笔者围绕“提高民办高校思政课师资素质方法”这一主题,对上海地区19所民办高校进行了调研与访谈,发现民办高校思政课师资素质提升存在一些现实的困境
(一)政府“双轨制”差異化管理体制,对思政课师资建设支持力度不够
首先,法律法规执行落实不到位。近年来,针对民办高校和民办高校师资权益的各种法律法规逐步健全。2016年11月7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决定》,明确规定实行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为构建分类扶持和分类监管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的政策体系提供了法律遵循。2016年12月,《国务院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在落实分类管理政策实施的同时,强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维护好民办学校教师合法权益。2018年,党中央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其中专门就民办学校教师的社会保障、福利待遇、合法权利等提出了明确要求。但是由于坚持“双轨制”差异化管理体制,政府对民办高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权益实现重视程度仍然不够,法律法规的监督执行并不到位,使得有关法律明文规定的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的教师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还很难实现。
其次,政策保障与经费扶持力度不够。当前政府采取民办、公办的“双轨制”差异化管理体制,民办高校在政策保障与经费来源等方面政府政策性支持很少。从上海地区民办高校来看,十八大以来,上海市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针对民办高校也给予一定力度的政策保障与经费扶持,督促有条件的民办高校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以下简称“马院”)并给予马院内涵建设经费,没有条件成立马院的学校也给予一定的培育基金。针对民办高校教学与科研相对薄弱的情况,依托办学相对成熟的民办本科学院成立了上海民办高校思政课师资研修基地和上海民办高校党建研究中心,给予一定程度的经费支持。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办高校思政课师资素质的提高,但难以从根本上扭转民办高校思政课师资素质在数量和质量上整体较低的问题。
再次,师资培训上“重公办、轻民办”现象依旧。在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培训、进修、学术交流等工作中,政府依然存在较为严重的“重公办、轻民办”的现象。在国家级的骨干教师研修、脱产研学、学历进修、科研项目、学术交流的机会及其他待遇等方面,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基本上很少有机会获得。上海市级培训采取的公办、民办的“双轨制”培训机制,单独设置了针对民办高校的研修基地与科研项目等,初衷是为了提升民办高校思政课师资素质,但是其局限性也比较明显,局限于民办高校内部研修和学术交流,水平提升相对有限,而且“民办”的身份标签被固化,加剧了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自卑感与不稳定性。青年教师经过一两年锻炼后都会想法设法流动到公办学校或其他事业单位,导致民办高校难以构建相对稳定的思政课骨干师资队伍,更别说稳定的科研团队了。
民办高校思政课师资素质提升的症结之一就在于政府坚持民办、公办的“双轨制”差异化管理体制,只有不断解放思想、突破政策瓶颈,化解“双轨制”体制带来的“民办”身份困境,才能根本上解决民办高校思政课师资素质的发展困境。
(二)民办高校办学理念趋于功利化,对思政课师资建设重视程度不够
上海地区民办高校在创建之初,民办高校的出资方和创办人,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有正确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能坚持教育的公益性[2]。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功利化办学理念在民办高校中日趋凸显。2017年12月,上海市政府发布《关于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以加强对民办高校分类管理,明确将民办学校划分为非营利性和营利性两类,并将加大对非营利性民办学校支持力度。上海市大部分民办高校都选择登记为营利性民办高校,其功利化办学理念就拥有了正当性。
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下,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同以往相比,公办学校思政课师资队伍都有了很大改善。但令人遗憾的是,过于功利化教育理念,民办高校对思政课建设重视程度不够,配齐建强思政课师资队伍落实不到位,思政课师资素质改善不明显,与所肩负的使命要求相比不匹配,提升空间仍然很大。一些民办高校政治站位不高,没有把建设好思政课教师队伍看成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3]的重要环节;一些民办高校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导地位的意识不强,更不要说落实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政策了,有时连与专业课老师最基本的同等对待都难以做到;更有甚者,认为思政课可有可无,思政课谁都可以上课,思政课教师谁都可以做,思政课教师的尊严得不到应有的尊重。结果可想而知,大多数民办高校都存在专职思政课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组织管理机制不健全、科研培训学术交流机会少、教师工资待遇低、缺乏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教师流动频繁等诸多问题,距离国家政策要求的“配齐建强”目标仍要走慢慢长路。
民办高校思政课师资素质提升的主要难点就在于民办高校尤其是营利性民办高校过于功利化办学理念,民办高校必须要从国家复兴大业高度考量,提升政治站位,淡化功利化办学理念,唯有如此,才能突破思政课师资素质提升的瓶颈。
(三)思政课教师普遍职业倦怠,对自身教学科研能力提升强度不够
近年来,职业倦怠早已成为影响教师个体素质发展的不利因素。在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时代,作为高校教师队伍中的特殊群体的思政课教师,明显表现出普遍的职业倦怠。调研发现,上海地区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比较突出,思政课教师普遍缺乏职业认同感、荣誉感和责任感,已经严重影响了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提高,制约了思政课教师提升教学科研能力的积极性,而且也损害了思政课教师的身心健康。造成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很多,诸如社会思潮多元化的冲击,市场经济追逐利润的影响,“双轨制”造成的公办、民办学校思政课教师在工资福利待遇、社保养老等方面的巨大差距,民办高校对思政课的不重视等等。一些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不仅仅存在职业倦怠问题,而且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还迷失了方向,过于注重追求物质利益,失去了自我提升的内在动力,在思想政治修养、理论水平、职业道德、人格修养、科研水平等方面疏于提升,制约了思政课教师主体的自我发展。
二、提高民办高校思政课师资素质的路径策略
(一)政府在体制上突破“双轨制”困境,维护好思政课教师的各项权益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4]各级党委要从国家复兴伟业和深化教育改革的大局出發,淡化“民办”标签,逐步化解公办民办的“双轨制”体制困境,从健全法律法规、强化督查工作、加大政策扶持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维护好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各项权益。
首先,健全法律法规,依法维护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各项权益。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是有效保障民办高校教师合法权益的关键。尽管近年来各项法律法规逐步健全,但是由于“双轨制”的制约,对民办高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权益实现,政府重视程度依然不够。与公办高校相比收入差距巨大,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待遇落实困难,思政课教师“打工”心态凸显,一有机会,就会跳槽到公办院校或者其他事业单位。因此,不但要有法可依,更要执法必严,以制度保障好民办高校师资素质的健康发展。
其次,强化检查监督,落实好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政策法规。十八大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文件,尤其是在2020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从职责与要求、配备与选聘、培养与培训、考核与评价、保障与管理等方面具体规定建设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规定》明确指出适用于民办高等学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教育主管部门强化督导检查政策落实,是民办高校建设好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关键。一是督查专职教师数量是否充足。数量充足的专职教师,是将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从繁重的教学任务中解放出来,促进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必要路径。二是督查落实培训、课题申报等方面政策。淡化“民办”标签,给予民办高校适当政策性倾斜,让更多的思政课教师有机会参与高水平的培训、学术交流与课题研究,从而提高教学科研水平。三是督促马院组织机构建设,为提高思政课师资队伍素质提供组织机构保证。四是督查政府专项经费和生均经费的执行情况,严禁民办高校挪用专项经费,在经费上保障思政课教师研修研学。
再次,加大政策经费扶持力度,努力提升思政课教师待遇。与公办高校思政课教师相比,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待遇不公平非常明显,主要体现在人事管理、社保公积金缴费、养老待遇等方面。当前,民办高校财政压力巨大,政府很少甚至没有分担。公益性是学校的基本特征,不管公办高校,还是营利性非营利性民办高校,根本任务都是立德树人,培养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公共利益代表的政府,有必要解放思想,化解“双轨制”的体制困境,从工资、人事、社保等方面给予民办高校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更大的政策扶持力度。一是创新工资保障机制。创建专项财政资金,用于发放适当比例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工资补贴,以缩小民办与公办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工资差距。二是创新人事激励机制。政府主管部门出台相关人事政策,打通公办与民办高校的人才流动渠道。针对思政课教师的担当和使命,在还没有完成高校事业单位改革前,给予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一定的事业编制,并按照公办高校选拔程序和标准,以吸纳优秀人才和稳定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必然能够促进思政课师资素质的稳步提升。三是创新社保缴费机制。民办高校因为较大的财政压力,社保缴费标准普遍很低,若按照民办高校现有的缴费标准,教师退休后的生活压力很大。政府若以专项补贴的形式为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购买适当的社会保险,对消除思政课教师退休养老的后顾之忧无疑作用明显,也一定程度上缓解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流动性,从而消除了民办高校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的最大障碍之一。
(二)民办高校政治站位要高,严格落实好“配齐建强”的政策要求
民办高校虽是教育市场化的主体,但同样肩负着为实现民族复兴培养时代新人的光荣使命,因此,民办高校要协调好国家战略与学校利益之间的关系,既要保障学校投资人的合法权益,但更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考量“配齐建强”思政课师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采取切实有力措施建设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师资队伍。
首先,在数量上要确保配齐专职思政课教师。上海地区除了少数几所民办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师数量基本达到国家标准要求外,大多数民办高校思政课专职教师数量都严重不足。民办高校必须严格按照《规定》要求,根据在校生人数,严格执行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核定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为配齐思政课专职师资队伍提供岗位保障。确保数量,不意味着降低质量。民办高校要严把政治关、师德关和业务关的选聘标准,把政治立场作为选拔思政课教师的首要标准。
其次,在质量上要构建素质优良的思政课师资队伍。上海地区民办高校思政课师资素质整体偏低、结构不够合理。要解决这些问题,一是学科专业结构要不断优化。各民办高校要根据实际情况,优先招聘专业对口博士生或优秀硕士生,兼顾学历和性别等因素。二是重视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育。通过整合资源,参与校内外培训、观摩名师公开课、学说交流研讨会、减免访学与脱产进修工作量及经费支持,为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创造条件,进而为培养学科带头人打下基础。三是兼职教师合理配置。配置兼职思政课教师优先考虑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背景,综合考虑职称、年龄、学历等要素。四是建立特聘教授资源库。各学校建立党委书记校长、院(系)党政负责人、知名教师、专业课骨干、社科理论专家、各行业先进模范等组成的教授资源库。
再次,在制度上要健全思政课师资素质提升的制度保障。由于诸多原因,民办高校在思政课师资素质提升的保障制度上还存在诸多不健全的、甚至还没有建立的问题。一是要不断完善教学保障机制。民办高校必须要成立独立的马克思主义学院,组建课程教研室,让思政课教师有组织归属感。同时,在教学考核机制要做到奖罚分明,及时奖励和宣传表彰优秀的思政课教师,不能胜任教学工作的要惩戒或调岗、甚至辞退。二是不断完善科研保障机制。民办高校要辟出专项经费用于思政课校级课题项目研究,提升思政课教师的学术研究意识,增强分析研究现实问题能力,促进思政课教师的学术成就感。三是不断完善待遇保障机制。民办高校要顶层设计思政课教师的待遇和地位的稳步提高规划,不断实现思政课教师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只有健全各类保障制度,民办高校思政课师资队伍才有可能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加入,才能不断提升思政课师资整体素质。
(三)思政课教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好教师主体的自我发展
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克服“体制外”“民办”身份等诸多原因造成的职业倦怠,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业务能力和道德素养。
首先,筑牢政治立场,提高理论水平。讲好思政课的底气来自坚定的政治信仰。作为思政课教师,一定要政治立场坚定,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为此,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要强化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精准研读经典著作,弄懂悟透基本原理,准确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认真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实做到悟原理、求真理、明事理,打好自身的理论修为,提高政治辨别能力,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其次,夯实知识储备,提升业务能力。讲好思政课的基础是渊博的知识储备。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技术,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和勇于创新的思维品质,不仅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准确掌握,而且要掌握本学科的最新学术研究动态,还要主动学习相关学科最新知识,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历史、经济、法律、科技等,以及教学改革创新的有关知识。唯有如此,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才能自信从容地上好思政课,进而增强职业认同感、荣誉感。
第三,培育家国情怀,提升道德素养。最富有影响力和感染力的思政课教师人格就是拥有深沉的家国情怀。虽然是“体制外”民办教师身份,但是家国情怀没有区别,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始终紧跟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步伐,把个人职业发展与铸魂育人的国家需求统一起来;始终要心中装着国家和民族,关注党领导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从中汲取养分,培育宽广而深厚的情怀;始终要心中装有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以德立身、言传身教,做学生的人格表率,以人格魅力去感染和影响学生的品格成长,在学生心中埋下真善美的种子。
参考文献:
[1]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EB/OL].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5911/moe_621/202002/t20200207_418877.html.
[2]黃清云.求索中崛起——上海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历程[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7:15.
[3]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1).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上海市民办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理论课题“提高民办高校思政课师资素质方法路径研究”(编号:M2019LL04,项目主持人:向东平)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向东平(1972-),男,汉族,安徽巢湖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商民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