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坛:南中轴上的明珠

2020-12-21曹志勇

北京纪事 2020年12期
关键词:谷牧祭天天坛

曹志勇

北京的城市建筑享誉世界,而“镶嵌”在北京中轴线以及两侧的建筑,更是瑰丽无比,在这其中,天坛便是之一。

前段时间,我有幸结识了天坛公园原总工程师、副园长徐志长老先生,并听他讲述了天坛的趣闻轶事。

天坛建成于明朝永乐十八年,面积达273公顷,相当于4个紫禁城面积,今年已有整整600年历史,与紫禁城、先农坛同岁。

作为199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天坛,传承着历史文化、展示着古都风貌、肩负着服务首都核心功能的光荣历史使命。在北京中轴线众多遗产点中,天坛是面积最大、日开放时间最长的遗产点,是北京中轴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建天坛

古人为何要建造天壇?徐老像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

古人是信“天”的,对“天”充满着敬畏之心,认为“天”是至高无上的,主导着自然界。天要下雹子,人类无法制止;天不下雨,人类也没有办法干预。

皇帝为了与“天”搞好关系、取得同情,每年在特定的日期里,要在天坛派人宰杀牲畜,起舞吟歌,并亲自设宴,摆酒祭天祈谷,款待上天。请求上天庇护和福佑人类,降福消灾,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徐总告诉我,古代祭天,就是与天神沟通和交流,孔子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皇帝每年在“冬至”举行祭天大典,就是宴请天神的过程。

明朝永乐年间,篡权夺位的朱棣皇帝,由南京迁都北京,为了在北京也有祭天祈谷的场所,在南郊建造了天坛建筑群。此后明清的几百年间,多位皇帝不断在天坛建造和改建新的建筑进行祭天祈谷,拜谒上天。

清朝乾隆皇帝在位60年,来天坛祭天100多次,称得上是“勤政皇帝”了。乾隆之前的祈年殿叫“大享殿”,是上青、中黄、下绿的三层琉璃瓦建筑,寓意为天、地、万物。乾隆皇帝看着很不顺眼,感到是废旧材料拼凑的,于是重修了“大享殿”,将原来的三色瓦顶,更换为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清一色的蓝瓦金顶,亲自改名“祈年殿”,并书写了匾额,以此作为皇帝祈谷的场所。

而真正祭天的场所却是祈年殿南面的“圜丘坛”,它也是乾隆主张扩建的,处处显示着“九五之尊”。我们现在看到的“天坛”布局,自乾隆时期就定型了。“天坛”之名,也是园内坛殿建筑群的总称。

祈福祉

天坛的建筑工艺是伟大超群的,因此也引来各国政要参观游览。在这里,徐总讲了一个小故事——

1986年,徐总在祈年殿接待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当参观完毕将要走出祈年门时,女王突然说道:“徐先生,冬至皇帝祭天,这一天特别冷,皇帝就该受冻吗?能不能改个日子?”

徐总说:“皇帝的地位特别高,权力特别大,他代表着全国人民的利益,为了全国的农业丰收,他不能不来,这也是皇帝‘勤政的表现!”

女王又问:“徐先生,刚才您讲过皇帝在这里祈祷的愿望是‘风调雨顺,这个愿望究竟是什么概念?”

徐总回答说:“就是在一年中刮风和降雨都要适时适度的意思。古人并未向上天提出更高的要求。”

女王再问道:“什么时候不该降雨呢?你们古人祈求风又是为了什么呢?”

徐总继续解释说:“当收割完粮食,就不希望老天降雨了,不然粮食就会烂掉。五谷都是禾本科植物,均属‘风媒花,也就是说,每当抽穗开花时,需要风来帮忙传授花粉,缺少风的帮助粮食就不会饱满,就会减产。”

女王似乎听懂了,但很快又有了疑问:“古人可能有这么高的科技水平吗?”

徐总耐心解答:“是的,古人还未能懂得授粉和风能传播花粉的道理。但是长期农作的实践告诉他们,五谷抽穗开花时,如果无风,农作物就不会丰收,人们就会饿肚子。所以古人除了求雨也祈求适时适度的风。”

女王听罢便把周围随访的记者召集过来,向大家说:“西方各国都有过求雨的历史,却没有求风的经验。西方只要求雨,而中国追求的是一个完美的风调雨顺的大环境,中国古老的东方文化真伟大!”

她希望人们到中国来探索东方文化,应该先到天坛来,因为这里是“以天为重”的中国文化,中国的“天”就是大自然。先到天坛,你就摸着了东方文化的脉了,再学别的就会容易些。

从破坏到恢复

我漫步在天坛里,感受着古代的建筑风貌,体会着苍松翠柏的庄严肃穆。也回想着徐总讲的,他亲身经历的天坛几十年来的变化。

改革开放初期,天坛还没有恢复如今的状况,有的地方长了很高的草,还有的人在天坛里耍把式、卖烤肉、摔跤,甚至还种了一万多棵果树,与有着几百年历史的苍松翠柏格格不入。徐总曾讲:“天坛不是天桥,公园不是公社,天坛就是天坛。”对天坛有着深厚感情的徐总,对这些“不伦不类”的果树一直耿耿于怀。恢复天坛原貌,是徐总一直追求的目标。

说到恢复天坛原貌,徐总要感谢“中国植树节”的倡导者邓小平。

1985年的一天,徐总接到一个电话,说邓小平要来天坛植树,问天坛是否有地方,徐总高兴坏了。

邓小平在天坛种下了桧柏和松树。 之后,邓小平接连几年都到天坛植树,徐总也借此机会把那1万多棵果树全部清理完毕,恢复了天坛苍松翠柏环绕坛殿的肃穆景象,向世人展示了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天坛。

一直以来,还有一人让徐总感激在心,那便是谷牧副总理。1985年,徐总作为天坛管理层的领导,接待谷牧副总理带领的国家多个部委,参加旅游发展调研会。对于徐总讲的天坛要办旅游之事,谷牧副总理给予了肯定与支持,他对徐总讲:“快办!既然旅游是好事就要快办!天坛需要资金可以提要求。”正因为谷牧副总理的关心和支持,天坛才有了新气象。

天坛发展旅游,接待大批国内外游客而产生的经济效益,全部用来保护文物和环境,文物和环境保护好了,游客也会越来越多,继而更好地推动了天坛旅游的发展。周而复始,天坛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形成了良性循环。

联合国遗产保护委员会评论是景观设计的杰作,它简洁而生动地表达了对一个伟大文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宇宙观;它独特象征寓意的规划设计,长期以来对远东许多地区的建筑与规划,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如今的天坛,作为北京城区南中轴线上的一颗明珠,每天迎接着数以万计的国内外游客,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独特魅力和中国人民的智慧结晶。作为生活在北京的市民,对此深感无比自豪。

猜你喜欢

谷牧祭天天坛
中国水墨人物画的自省与自觉——从方增先的《祭天》谈起
谷牧探病
谷牧:视书如命,寻回周恩来的“宝贝”
直道与匈奴“祭天金人”
北京天坛的建筑格局
谷牧的最后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