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课程直播教学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2020-12-21何晓磊银杏

高教学刊 2020年36期
关键词:多模态话语分析直播

何晓磊 银杏

摘  要:“新冠”疫情期间,在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号召下,直播迅速成为了主流教学方式之一。在褒贬不一的社会反响声中,对于信息化教学,教育者应走出唯技术论的误区,更多地关注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的转变。作者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和转译理论框架,对比了传统课堂教学与直播教学在转译过程中模态的数量和种类的变化,提出缺乏在场感是直播教学的短板所在,如何使用适当的模态完成从书本知识到直播教学的“转译”,弥补虚拟空间身体缺场的不足,是直播教学的关键。通过对《急救护理学》课程的直播实例进行分析,作者探讨了直播教学的模态变化对意义传达以及交际活动造成的影响,最后总结得出直播教学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直播;多模态话语分析;医学课程;转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36-0106-04

Abstract: During the outbreak of COVID-19, live broadcasting quickly became one of the mainstream teaching methods under the call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to "suspend classes without the suspension of learning". Despite the praises and criticisms, for information-based teaching, educators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changing ideas and methodologies instead of being restricted by technicism.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and translation, the author compared the number and types of modalities in classroom teaching with those in live broadcast teaching, and proposed that the lack of presence is the shortcoming of live broadcasting teaching. How to use appropriate modalities for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from textbooks to live broadcasting teaching to make up for the feeling of absence in virtual space is the key of live broadcasting teaching. The author analyzed the impact on conveying meaning and communicative activities by these changes according to the cases of live broadcast teaching of Emergency Nursing, and concluded some suggestions on live broadcast teaching.

Keywords: live broadcasting;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medical courses; translation

引言

2020年初,“新冠”疫情全球肆虐,在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号召下,在线教育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全国全面铺开,其中,受众多且广泛的直播教学成为了媒体和大众关注的焦点。但教师和学生显然还没做好应对这突如其来的变革的准备,开播现场窘态百出,各种直播“翻车”现场登上各大媒体热搜之列。诚然,直播在技术层面难度并不大,开播几周后,直播教学普遍步入正轨。然而,教师把课堂教学模式原本复制,照本宣科,学生偷工减料学习的现象依然备受诟病。可见,技术不能凌驾于教育主体之上[1],技术也并不是阻碍信息化教学的根本原因,在线教育不应该陷入唯技术论的误区[2]。提高信息化教学的质量除了提高技术素养外,更需要关注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的转变。多模态话语分析(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理论是近年成为教学改革研究的热点之一。但目前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应用主要集中于高校英语课程的传统课堂教学研究中,作者尝试打破学科和教学形式的局限,把多模态的理论分析框架应用到医学类课程的直播教学中,一方面可以拓展理论的外延范畴,另一方面也对方兴未艾的直播教学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探索。

一、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

多模态话语分析从20世纪90年代于西方兴起,其理論基础是Hai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是指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交际本身具有多模态特征,是语言、图像、声音、空间等多种模态共同作用的结果[3]。多模态话语分析让话语突破纯语言研究的桎梏,把其他相关的意义符号和资源整合起来,推动了语言学的发展[4]。在交际过程中,人们有时候需要把一个语境中多模态话语的意义转移到另外一个语境中,从而产生模态的数量和种类的变化,这种现象称之为“转译”(Translation)。意义的转移如果发生在同一模态内称为“转换”(transformation);当意义的转移发生在不同的模态之间,这种现象称为“联通”(transduction)[5]。根据社会符号学的理论,符号使用者基于自身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会形成一定的模态资源,在交际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设计模态符号,借助特定的媒介达成交际目的[6]。在教学场景中,最常见的“转译”现象就是把课本上的知识转移到课堂上讲授。文章将根据学者张德禄的“转译”变化理论框架[7],探讨在直播教学的“转译”过程中模态的数量和种类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意义传达以及交际活动造成的影响。

二、直播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的模态比较

如表1所示,课本中的知识与教学活动都是通过书本这一媒介,以文字、图像和页面布局三种模态实现的。在传统的医学课程教学中,话语、肢体、教具、黑板和多媒体设备成为主媒介,其模态包括了口语,手势,表情、动作、移动、触摸、操作等。在传统课堂面授过程中,学生可以完整地看到教师的音容笑貌和肢体语言,课堂气氛能迅速感染全体。护理学是一门充满实践艺术的科学,在实操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模型和使用教具直观地学习相关知识和操作步骤。而在直播教学场景下,与传统课堂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共同存在的物理空间变成了网络共享的数字空间。在直播的过程中,摄像头和电子设备的限制使得教师的肢体语言只能有限地施展,师生隔空传话,缺少了面对面的眼神交流和互动,大家都会倍感生分。再且,对于医学课程而言,很多的理论知识都要结合实际操作来讲述,缺少了直观的操作步骤,相关知识会变得抽象且生涩难懂,这是直播教学的通病。但直播教学也有传统课堂无可取代的优势,比如直播平台双向互动的在线交流模式使得师生可以实现文字、语音、图像和视频的同步传输,师生通过聊天区可以展开大规模的讨论等等。如何使用适当的模态完成从书本知识到直播教学的“转译”,弥补虚拟空间身体缺场的不足,是增强直播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8]。

三、直播课程的多模态教学分析

作者选取了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急救护理学》直播课程的前三次课,共6课时的课程进行分析。课程使用的是Zoom直播平台,学生均为大二护理和助产专业的学生。

根据社会符号学的多模态理论,在话语建构中,各种模态都有自身独特的公用特征和局限性,称之为符号的“专业化”(specialization),符号的“专业化”特征与交际的需要是相互联系的[9]。在特定的学科领域和交际情景下,一种模态完成不了交际所需的意义表征时,就需要通过转换模态或多种模态联合来实现意义。系统功能语言学指出,包括语言在内的各种符号系统都实现三大意义: 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谋篇意义[10]。下文将从多模态话语分析的角度探讨《急救护理学》课程在直播过程中如何使用不同的模态引起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谋篇意义的变化。

(一)概念意义

概念意义是指人类的各种知识经验片段及其逻辑关系。在直播教学过程中,所有知识都只能通过电脑和手机屏幕传递,老师往往难以获知学生的理解程度和专注情况,因此要通过各种模态的灵活转换和结合,才能更好地传达意义,吸引学生注意力。

1. 模态内转换

书本上各知识点的表述都力求详尽、准确,因此文字篇幅较多。当把书本的知识转移到授课课件上时,如果直接照搬相关图文,会显得枯燥乏味。因此,图文模态内的转换现象在教学过程中非常常见。例如,教师会对书本知识进行删减提炼,以列表形式把知识点罗列,并使用不同的颜色把重点难点标志出来,让学生对知识点概貌一目了然。直播教学的一大特点是学生普遍使用手机进行学习,由于手机屏幕较小,大篇幅的文字会让眼睛无法负荷,必然会导致精神分散和疲劳。因此,直播所用的课件的文字要更为精炼,课件背景底色与文字对比度不要过大,宜用浅黄好或浅绿底色配黑色字体。通过这种文字单一模态内的转换,模态的成分重新排列组合,实现了概念意义的强化。

2. 多模态的联通

在心肺复苏术章节中,判断病人的心跳及呼吸应该触摸颈动脉,利用喉结判断位置。课件上该知识点旁边展示了一张护理人员触摸病人颈动脉的图片,老师提问:“为什么触摸颈动脉不可两侧同时进行?”十多位同学马上点击“举手”按钮示意,老师选择了其中一位学生打开麦克风回答,然后点评。这种适时插入的提问既增进了师生间的互动,又能促使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思考和巩固。在讲述胸外心脏按压的操作要点时,老师强调下面的一只手必须“五指翘起”否则受力点会发生偏移。这时如果只是在课件上用文字一笔带过,学生难以掌握其动作要领。因此,教师关闭了课件的屏幕共享,调整摄像头聚焦于双手做动作示范,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动作的细节和效果的异同。老师的示范马上引起了学生的关注,在聊天区不断有相关的提问和评论出现。可见,单一的模态往往不能满足教学所需,教师通过多种模态的联通,模态专业化的表征意义才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

(二)人际意义

人际意义是话语的功能以及对说话人的态度和判断,其变化主要体现在度值、态度、呈现和社会距离四大方面。直播教学最大的短板就是缺乏临场感,师生之间无法面对面地沟通,社会距离增大。如何通过多模态的结合营造在场氛围和减少距离感是影响直播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

1. 模态内转换

教材上和网络上各种各样的图片虽然可以很容易下载下来,但不加选择的插入图片有时并不能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如果老师能使用现实生活和临床工作中的照片,一方面可以免去不必要版权争议,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感觉更贴近现实。图片在态度上是偏向主观的,在呈现上是隐性的,与客观的显性的文字结合起来,可以相得益彰,并引发学生的思考[11]。例如在讲述急诊科的设置要求时,老师在课件上插入了肇庆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的照片,聊天区马上有六位同学认出这是他们曾经见习的医院。在随后的讲述过程中,老师使用的全部是自己在香港玛丽医院交流学习时拍的实景图片,有学生很细心地发现图片拍摄到香港急诊科的护士并没有戴“燕尾帽”,该同学在聊天区提出自己的疑问:临床工作中是否必须佩戴“燕尾帽”?聊天区马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五十多位学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在传统课堂上,由于人数众多,教师往往难以掌握学生的实时反馈,在线讨论有效地解决了师生集体交流互动的难题。可见,在直播课堂上,只要打破了虚拟空间的距离感,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还是非常高的。

2. 多模态的联通

在《急救护理学》这门课程里,很多知识都涉及到具体的操作,如果用平铺直叙的方式讲述,学生往往不得要领。这时通过镜头的动作演示,学生会产生一种面对面亲授的临场真实感,社会距离减少,而且还避免了实训课上全体学生一哄而上围观的混乱,反而能更仔细琢磨老师的动作要点,如前文所述的胸外心脏按压动作示范。另一方面,邀请学生主动参与直播教学环节还能让学生获得展现自我的机会。在心肺复苏术的复习课上,老师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了场景任务:道路上有人倒地昏迷了,救护人员到场后应如何实施急救?直播期间,演示小组的同学主动打开摄像头,一位同学首先复述相关知识要点,接着第二位同學负责旁白,第三位同学扮演急救中心接线人员,第四位同学给大家演示操作步骤。负责操作演示的同学非常精心地布置好场景和假人道具,然后根据场景进行急救操作。操作结束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进行点评。这种案例引入的场景教学法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知识的深化和提高临床思维能力[12]。与语言相比,动作是一种隐性的意义呈现,其张力更大,感染力更强,从而有利于拉近彼此的社会距离。同时,老师点评和讲课过程中,摄像头一直都是保持开启的。在身体缺场的虚拟教学环境中,教师出镜能够给学生带来临场真实感和亲切感,减少社会距离。Matteucci等认为,教师出现在教学视频中能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提高教学质量[13]。皮忠玲等在实验中运用眼动追踪技术,对观看教师出镜与否的视频的学生的视觉注意和学习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与只呈现声音和课件的视频相比,在视频中呈现教师形象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视觉注意和知识迁移学习效果[14]。在该直播课后问卷调查中也反映类似的结果,大部分学生认为教师在直播过程中出镜有利于注意力的集中,学习效果更好。在接下来的课堂环节中,老师把学生分成两组进行抢答活动,分别命名为“白衣天使组”和“提灯女神组”。这种看似不经意的游戏式命名却给学生营造出一种临场的集体荣誉感。“白衣天使”和“提灯女神”本身就属于护理专业人员的文化符号。在身体缺场的虚拟空间中,这种符号化的文字能够帮助个体构建起自身所属群体,从而弥补没有共同所处的物理空间的集体缺失感。

(三)谋篇意义

谋篇意义指的是各种符号通过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排列组合,以表达概念意义和人际意义[15]。因此,其变化也主要表现在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课本主要通过页面布局的空间维度进行组织,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需要学习的篇章,空间灵活度较大。但课本的时间性较弱,无法控制学生学习的节奏。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在时间维度上展开,学生在课堂上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老师能获得即时的反馈。但课堂的空间性较弱,学生无法根据自己的掌握程度前进或后退学习。而直播教学是全程录像的,录像在课后可以随时查看,这使得直播教学同时具备了时间性和空间性。在直播过程中,与传统课堂教学一样,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一定的教学规律和逻辑顺序进行学习,如在课堂开始时提出病人案例,在上课期间运用相关知识对病例进行分析,在课堂结束前再综合所有讨论,得出治疗方案,使知识点在时间上首尾相接。而直播录像可以在课后反复播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复习直播教学的内容,对于已熟记于心的知识,可以略过,对于不甚了解的知识点,可以反复揣摩相关录像,实现空间上的自由衔接,这也是直播教学的优越性所在。《急救护理学》这门课程除了直播教学以外,在网络教学平台上还配套了相关在线练习和视频,进一步延伸了课程的空间性,同时引导学生更好地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

四、结束语

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教育显然不能独守一方旧土故步自封,与其说“新冠”疫情把万千老师硬生生地推上了直播平台,不如说是这次疫情加速了信息时代赋予教育事业使命的落地。无论是把课本的源知识转译到传统课堂上还是直播上,其间必然会引起媒介和模态的变化。各种模态符号的选择与使用者的文化背景、兴趣和交际需求都是息息相关的。因此,在直播课堂上,不同模态的组合所引起的概念、人际和谋篇意义的变化应该成为教师备课时的关注点,适当的模态间转译有利于增强意义的表征,消除虚拟空间的缺席感和距离感,扩展知识的时空维度,提高学习效率。对于直播教学的建议可总结如下:1. 屏幕展示的文字要简洁精炼,配色和谐,图文结合,避免视觉和精神疲劳;2. 教师在直播过程中尽可能出境,使用现实场景中的照片,增强直播的真实感和临场感;3. 增加直播过程的互动环节,通过动作示范、提问、讨论、小组比赛、角色扮演、团体协作等方式增进师生的沟通和互动,减少距离感;4. 直播与网略教学平台相结合,作为直播课堂的延伸,提高学习的灵活度。

参考文献:

[1]李芒,石君齐.靠不住的诺言:技术之于学习的神话[J].开放教育研究,2020,26(1):14-20.

[2]王运武,王宇茹,李炎鑫,等.疫情防控期间提升在线教育质量的对策与建议[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20,34(2):119-128.

[3]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中国外语,2009,6(1):24-30.

[4]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2007(5):82-86.

[5]Kress, G. Multimodality: A Social Semiotic Approach to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M]. London: Routledge, 2010.

[6]Van Leeuwen, T. Introducing Social Semiotics[M]. London: Routledge, 2005.

[7]张德禄,瞿桃.多模态话语中的转译现象研究——以从大学英语课本到英语课堂教学的转译为例[J].外语电化教学,2015(11):17-23.

[8]邢延娟,唐丽伟.疫情下线上大学英语教学设计与测评实践研究[J].高教学刊,2020(24):1-5+10.

[9]Kress, G. Literacy in the New Media Age[M]. New York: Routledge, 2003.

[10]Halliday, M.A.K. & C. Matthiessen.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London: Routledge, 2014.

[11]楚佳.应用型本科院校商务英语翻译多模态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高教学刊,2020(23):29-32.

[12]王晓杨.基于“职教云”平台的“案例教学法”在高职临床医学病理学教学中的探讨[J].高教学刊,2020(23):109-112.

[13]Matteucci M C, Guglielmi D, Lauermann F. Teachers'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for educational outcomes and its associations with teachers' instructional approaches and professional wellbeing[J]. Social Psychology Education: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2017(2):275-298.

[14]Pi Z, Hong J. Learning process and learning outcomes of video podcasts including the instructor and PPT slides: A Chinese case[J]. Innovations i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ternational, 2016(2):135-144.

[15]杨雪燕.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话语分析[J].外语教学,2012,33(2):31-36.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厅普通高校青年创新人才类项目(人文社科)“基于随身课堂大数据对医卫类高职高专公共英语多模态网络教学的诊断与整改”(编号:2018GWQNCX161);广东省高职教育医药卫生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医药卫生类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医学高职高专学生在网络教育中的话语分析”(编号:2018LX066)

作者簡介:何晓磊(1985-),女,汉族,广东肇庆人,硕士,讲师,外语教研室副主任,研究方向:语言学,英语教学。

猜你喜欢

多模态话语分析直播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
儿童绘本:多模态话语分析的新宠
电影《花木兰(赵薇版)》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浅析移动端视频的发展
电子游戏直播的著作权问题研究
广播二次传播和可视化路径探析
社会符号学视角下里约奥运会会徽的多模态话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