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师范 新变革
2020-12-21林浩亮
摘 要:韩山师范学院作为我国第一批、广东第一所专门培养师资的学校,顺应时代发展,把握教育脉搏,扎根粤东地区,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改革,通过构建“一个目标、两个平台、三个载体、N项资源”的框架模型,在校地合作机制,“一体化”的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和教师培训、教育教学研究机制及平台载体建设方面大胆创新、精准发力、科学实践,取得了积极成效,为培养高质量的师范生、有效提升粤东地区教师专业发展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撑。
关键词: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模式;机制;载体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36-0043-05
Abstract: As one of the first batch of schools specially training teachers in Guangdong in China, 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 follows the timedevelopment, holds the pulse of education, takes root in the eastern region of Guangdong, and vigorously promotes the integrated reform of teacher education before and after service. By building a framework model with "one target, two platforms and three carriers, N resources", it has made bold innovation and precise scientific practice in items of school and local cooperation mechanism, integrated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teacher team construction, talent training and teacher training, research mechanism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nd platform carrier construction, having achieved positive results, which provides a strong support for training high-quality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bility of teachers in eastern Guangdong.
Keywords: teacher education; pre-career and post-career integration; mode; mechanism; the carrier
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制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广东启动“新师范”建设,教师教育改革迈入新阶段、进入深水区。韩山师范学院作为我国第一批、广东第一所专门培养师资的学校,建校117年来,始终精耕教师教育领域,为地方教育事业培养了大批优质师资,积极引领和服务地方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近年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学校认真贯彻国家、广东省关于教师教育改革和教师队伍建设的新理念、新政策、新部署,针对地方教师教育人才培养和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改革创新、聚焦难点、精准发力,以创建国家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为目标,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改革,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提升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在职教师专业水平,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创建国家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的理念和目标
(一)“新师范”理念
创建国家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主要围绕“新师范”
核心理念开展一系列教师教育创新举措。“新师范”的“新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发展理念的创新:从单一封闭走向多元开放
新的发展理念主要体现在师范生培养思路的开放性、培养形式的灵活性和课程设置的连贯性等方面,要坚持需求导向、协同创新、深度融合、开放多元的基本原则,针对教师培养的薄弱环节和深层次问题,深化教师培养模式改革。这与我校“师范性、应用性、地方性、开放性”办学定位高度契合。
2. 培养目标的创新:从强调“学科基础”转为重视“综合素养”及“追求卓越”
要以培养造就一大批“四有”的高素质专业化卓越中小学教师为目标,改变传统的过于重视学科知识的倾向,按照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更加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形成“以扎实学科基础为重点,以卓越的实践能力为目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培养思路。
3. 培养对象的创新:从职前教师扩展到职前教师与职后教师
要突破教师教育培养对象仅为师范生的局限,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把教师教育的对象范畴扩展到职前教师(师范生)的培养和职后教师(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并且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的职前职后一体化,关注4年培养和40年专业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
4. 合作路径的创新:从獨立发展走向协同共享
推进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高校需要改变以往各自独立发展的思路,通过理论引领、共建共享、联合培养等方式途径,加强高校间、高校与地方政府间、高校与中小学校间的合作,实现教师教育研究与实践成果的共享,提升基础教育教师培养质量和专业化水平,促进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推动教师教育可持续发展。
5. 评价体系的创新:从强调教学质量转为关注培养质量
当前评价体系更为强调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而对学生培养质量及培养效果的评价机制有待完善,高校要密切衔接师范专业认证标准,突出“学生中心、产出导向、质量持续改进”理念,不仅重视对教育过程的考察,更要加强对教育结果的评价,要更重视“专业”与“职业”之间的紧密关联,使专业建设不仅符合教育规律,也符合行业要求。
(二)改革目标
学校在前期已启动的教师教育改革的基础上,结合新形势、新理念、新思想,以创建国家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为依托,积极推进“新师范”建设,构建注重协同育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教师教育新模式,创新完善“政府-高校-中小学幼儿园”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重点推进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致力构建“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互动,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一体,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培养契合”的体系开放、渠道互通、优势互补的教师教育新体系,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人才成长对接、培养培训一体、教育研究互动、专业发展通融,提升学校引领和服务地方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能力,为推动粤东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提供坚实师资保障。
二、创建国家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的顶层设计
为确保创建国家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的系统性、科学性,学校坚持战略思维和系统思维,做好改革的顶层设计,通过科学论证,构建起“一个目标、两个平台、三个载体、N项资源”的改革框架。
一个目标:与粤东三市教育局协同创建“国家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推进新时代教师教育改革,以促进教师教育相关三类人(师范生,即未来教师;在职中小学教师;培养未来教师培训现在教师的高校教师)的发展为目标,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和粤东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引领和服务粤东基础教育改革发展。
两个平台:粤东教师专业发展联盟(广东省首批协同育人平台,2014年建立)和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全省10所之一,粤东地区唯一,2015年建立),这两个平台一个侧重于职前教师培养、一个侧重于职后教师发展,但实际上是互通的,都秉承一个核心理念,即“搭建以师范院校为依托,以中小学教师、校长(园长)专业标准为主要依据,以满足教师持续发展需要、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为目标的教师发展新平台,形成师范院校与各地有效联动、职前培养与职后发展有机衔接的教师发展新体系”。
三个载体:这是学校坚持“协同创新”理念,为教师教育各领域主体间打造的协作共同体,即校地协作共同体(粤东教师教育校地协同体)、校校协作共同体(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教师协作共同体(粤东基础教育学科群)。
N项资源:支撑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的各项资源,包括教师教育技能实训中心(广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粤东基础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粤东微课联盟、粤东青少年创客教育联盟、粤东基础教育改革论坛等学术论坛、《粤东基础教育研究》刊物、粤东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粤东基础教育微信订阅号等。
创建国家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其主要内容是由师范院校、地方政府、中小学校幼儿园“三位一体”协同开展区域师范生培养、教师专业发展、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名校共建、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等工作。其创新之处,就在于通过创新机制、模式和内容,破解教师教育长期以来理论与实践相脱离、职前与职后不贯穿的难题,扎实推进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我校构建的“一个目标、两个平台、三个载体、N项资源”的框架模型,在机制、平台、资源等方面有效联结和支撑了教师教育的职前和职后一体化改革,为实验区的创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三、创建国家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的实施路径
学校在“一个目标、两个平台、三个载体、N项资源”的框架下,与粤东三市教育行政部门、一线中小学(幼儿园)协作,积极推进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创建国家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
(一)加强“政校合作”,建立“校地联盟”,为实验区建设提供组织、制度、经费保障
协同创新是创建国家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的核心理念,实际上,学校一直坚持“协同发展、互惠互利”的原则,与粤东三市教育局密切构建校地合作共同体。2012年,与粤东三市教育局共建“粤东基础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14年,共建“粤东教师专业发展联盟”(广东省首批协同育人平台);2016年,获批成立粤东唯一的“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吸纳粤东三市教育局管理及学科专家顾问参与,统筹协调教师发展及学科教学改革工作。2018年5月,与粤东三市教育局签署合作协议,共创“国家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把四方协作推向一个崭新的高度,赋予了新时代教师教育的新使命新担当,协同育人和协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成为共建的核心内容之一。通过校地联盟,形成了定期协商机制,校地协同谋划推进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解决区域教师教育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双方指定了具体业务部门负责组织推进协作事项,打通了校地合作“最后一公里”,为一体化改革提供组织、制度和经费保障。
(二)沟通职前与职后,建设互联互通的“一体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设置直接影响到学生知识结构、能力的形成,建设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互通的“一体化”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是创建实验区的重要任务。
针对原来师范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教育学科比重低的状况,学校以“注重基础、强化实践、培养能力”为指导思想,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架构“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促创新”的融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和教师教育为一体的开放式课程体系。该体系的特色一是逐步打通文理科和不同学科之间课程的界限,建立健全学校内部的课程共享机制,将学校传统的诗书教育、区域文化教育有机融合到通识教育课程中,推进师范生的通识教育;二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围绕促成合理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合理分配主干课与一般课、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比例关系,实现素质养成、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一体,理论教学、技能实训、科研创新为一体;三是教师教育课程“接地气”,促使教师教育理论课程与教育实践课程实现“结构性交互”,把中小学实践体验经历与大学理论研究内容结合起来,让中小学一线教师参与课程的设置与教材编写工作,提高课程的实用性,促进师范生的教育教学及研究技能的提升。特别地,针对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组织各学科专家以及一线名师共同研究、编写面向师范生的教材,策划出版“师范生学科核心素養提升工程探索书系”。
为衔接职后教师发展,学校充分利用广东省教育学重点学科的优势资源,同时吸纳粤东地区近50个广东省名教师、名校长(园长)工作室主持人的优质资源,建成教师专业发展课程库,设置了一批符合教育发展趋势、适应新课程改革、契合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课程,包括《通识通用课程库》《学科专业课程库》以及《中小学名师课程库》近150门课程,为师范生培养和教师培训提供资源支撑。
以上两个层次的课程,面向不同的学习对象(师范生和中小学教师),但在课程设计、教材编写等环节,高校教师和一线教师都协同参与,从理念到结构到内容上都体现了教师专业发展(职前、职后)的连贯性和内在逻辑性,“一体化”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使师范生的培养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也使教师的职后培训更契合教师发展的时代要求和个体需求。
(三)兼顾理论与经验,建设一支能够承担“一体化”教师教育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创建国家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以及“粤东教师专业发展联盟”和“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的运行,内在要求学校必须加大力度建设一支既能进行教师职前培养又能进行在职培训的师资队伍。
学校将各师范专业学科教学论教师以及从事教师教育的老师整合起来,成立了“教师教育专家库”,制订实施挂职跟岗制度,鼓励教师到教育第一线去体验、参与中小学教育实践,密切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不断提升对基础教育的研究水平及教学能力。
学校利用“粤东基础教育学科群”以及对粤东片区省级名教师、名校长(园长)工作室的管理,组建“教育顾问专家库”“中小学名师库”,聘请地方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为顾问,聘请省内外教学名师为兼职教授、兼职副教授,请名师走进大学校园,通过讲座、同课异构、示范课等形式,参与师范生的培养。针对中小学教师的培训项目,除了利用高校教师加强理论培训之外,还注意利用教学一线的名校长、名教师,以身说法,提高培训的实效性。
通过组建“教师教育专家库”“教育顾问专家库”“中小学名师库”三库合一的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学校培养了一支既能开展教师教育理论教学,又能指导教师教育实践教学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为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支撑。
(四)连接理论与实践,构建培养培训“一体化”模式
教师教育模式是实施教师教育的一种较稳定的形式和过程,由于教师教育的复杂性和各阶段要求的差异性,必须推动教师教育培养、培训模式向多维空间发展,由以高校为本的模式向以高校为本与中小学校为本相结合的模式转变。
学校借鉴美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PDS)的建设理念以及国内知名高校建设PDS的成功经验,对PDS进行粤东本土化,于2012年开始在粤东推广PDS建设,通过构建“高校与中小学幼儿园”之间“双主体”的协同关系,使PDS成为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专业发展共同体,为粤东教师专业发展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至今,先后在粤东三市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近100所,发挥高校专家专业引领和指导的功能,为学校办学、教师专业发展、教育教学改革、特色文化建设提供专业规划和精准帮扶,取得了良好成效。
学校通过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这个载体,突破传统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瓶颈,凸显教师教育“学术性”“师范性”和“职业性”有机融合的“三性一体”人才培养目标,借助校内外教师协同参与人才培养的“双导师制”,实施包含教育调查(一年级)、教育见习(二年级)、教育研习(三年级)、教育实习(四年级)的贯穿大学四年的“全程叠加嵌入式”实践教学模式,强化师范生教育教学基本功、职业道德及职业能力的培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真正统和,促进学生专业情感的培养和专业能力的发展。现已有28所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成为广东省示范性教师教育实践基地。同时,学校借助PDS,通過多种形式开展在职教师的培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学校还十分注重一线名师资源的利用,协同教育局,加强对粤东三市省级名教师、名校(园)长工作室的业务指导。聘请工作室主持人为兼职教师,推荐韩师优秀的学科专家为工作室指导教师,实现“双向互聘”。入室指导老师与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一块带领骨干教师开展课题研究、提升教学能力等专业发展工作。通过粤东基础教育学科群“名师工作坊”、片区内工作室交流学习、跨片区工作室交流研讨、“送教下乡”等活动,充分发挥专家、名师的头雁效应,形成了“传帮带”的联动机制,带动一批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实现专业持续健康发展。
(五)打破区域隔阂,构建协同创新的教育教学研究机制
粤东在广东省不仅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与珠三角相比,更是教育欠发达地区。三市的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往往局限在本区域内,区域间交流合作、共促互助的研究氛围尚未真正形成。因此,创建国家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推进教师教育一体化的一项重要建设内容就是建立协同创新的教师教育研究机制,促进粤东三市教师协同开展教学交流和研究,从整体上提升粤东的教育教学水平。我校从四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充分利用教育学科作为省级重点培育学科的优势,高度重视教师教育及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工作,推动我校教师特别是从事教师教育的教师关注、开展教师教育研究,促进研究与基础教育一线的结合,使研究更具应用价值。
二是依托“粤东基础教育学科群”推动粤东中小学教师的教学交流和教育研究。粤东基础教育学科群是粤东首个跨区域的学科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由我校以及粤东三市教育局教研室共同组织管理,是一个集中小学各学科专任教师开展学科教学研究、学科教学交流、学科教学成果展示和推广的平台。目前已在语文、数学、英语等12个学科建群,建立了教育顾问指导、首席专家引领、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带动、骨干教师参与、师范生学习的贯穿教师教育职前与职后、联结学科不同层次教师的教师发展共同体。学科群成立以来,逐步形成了“名师工作坊”“名师进校园教育大讲坛”等品牌活动,促进粤东三市教师间的交流、互促、共进。
三是积极开展区域协同教研工作。学校与粤东三市教育局于2012年成立粤东基础教育发展中心,借助粤东基础教育研究课题、《粤东基础教育研究》刊物、粤东基础教育改革论坛等载体,推动粤东教研工作。目前,已形成了一系列影响力较大的教育研究品牌(项目),如粤东基础教育改革论坛至今举办6届,已成为粤东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学术论坛;创办粤东微课大赛及粤东教育信息化论坛,公益培训教师微课技术,成为推动粤东教师教育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展示粤东教育信息化成果的平台,《南方日报》传媒进行了报道;编辑出版《粤东基础教育研究》(刊物前身是创办于1990年的《教学研究》),刊发粤东中小学教师的优秀教研文章,也是各类教育教学成果的展示平台,现已成为粤东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基础教育研究刊物;组织粤东基础教育改革课题,有效推动粤东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改革研究,等等。通过以上载体,有效推动了粤东中小学教师的教研,提升了教师们的研究水平。我校教师都参与了这些研究工作,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的合作研究,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优势,取得1+1>2的效果。
四是多途径培养师范生的教研能力。除了在《教育学》等课程开设教育研究的专项内容之外,我校还通过“项目+竞赛”的形式,引导和鼓励师范生在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中开展教师教育相关的项目研究,培养学生独立开展教育研究的能力;同时,积极組织师范生参加从全省到全国各类专业性的师范生技能比赛,以赛促练,获得了显著成效。另外,我们还通过暑期三下乡、义教支教等机会,组织学生开展教育调研活动,培养他们对教育问题的关注和捕捉能力,帮助他们牢固树立专业信念和思想。
四、创建国家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的初步成效
1. 探索并初步构建了“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互
动,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一体,理论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契合”的体系开放、渠道互通、优势互补的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新机制,有效推进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促进粤东地区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为粤东地区实现教育现代化发挥了积极作用。
2. 师范生的培养质量得到了提升,较好地解决了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构建了新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良好的协同育人机制,中小学老师更多加入到师范生的培养中来,学生教育理念更新快、知识面得到拓展、教育教学技能得到有效提升。在2019年第七届广东省本科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中总分排名全省第一。
3. 构建了UGST四位一体的教师专业发展新模式。坚持战略思维和系统思维,整合校地教师教育资源,打造了“教师工作室+粤东基础教育学科群+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点、线、面相结合的UGST(高校-地方教育局-中小学-教师)四位一体的教师专业发展新模式。通过点、线、面相结合,凝聚起韩师、地方教育局、中小学(幼儿园)以及广大教师的力量,构建粤东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系统,使教师专业发展往科学化、专业化、精准化、终身化方向发展。该模式被广东省教育厅官微报道推介(2018年9月14日)。
4. 学校引领服务粤东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能力得到增强。实验区的创建,使“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推进教师教育一体化的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学校在粤东地区基础教育界的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2018年以来,学校在教师教育改革领域获得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较好彰显了改革成果。
新时代,新师范,新征程,百年韩师将继续聚焦教师教育,以创建国家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为动力,与粤东三市(县区)教育局携手共进,推动“新师范”建设和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为优质教师的培养和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专业的引领和服务,为广东省和国家教师队伍现代化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张伟坤,熊建文,林天伦.新时代与新师范:背景、理念及举措[J].高教探索,2019(01):32-36+110.
[2]熊孝梅.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改革路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02):11-13.
[3]许红梅,宋远航.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研究的理论基础[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29(02):93-95.
[4]余莲.教师教育一体化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教师教育论坛,2013,26(09):26-31.
[5]龙建刚.亮点:多元化的路径设置和策略选择[J].广东教育(综合版),2018(11):22-24.
*基金项目:2018年度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新师范视角下教师教育UGS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基于创建国家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的探索”(粤教高函[2018]180号)
作者简介:林浩亮(1979-),男,汉族,广东潮州人,硕士,高教研究研究员,研究方向:教师教育、教师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