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温型迟熟早稻新品种葛68优1058的品种特性及栽培制种技术

2020-12-21唐少东张艳峰王卫东唐盛裕周孝吉吴晓峰

湖南农业科学 2020年10期
关键词:制种技术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唐少东 张艳峰 王卫东 唐盛裕 周孝吉 吴晓峰

摘 要:三系杂交籼稻新品种葛68优1058由母本葛68A和父本正恢1058(粤晶丝苗×广恢998)配组选育而成,属感温型迟熟早稻品种,2018年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桂审稻2018048号”,在广西桂南地区种植表现出高产稳产、优质高抗、适应性广、制种产量高等优点,适宜广西桂南地区作早稻种植。介绍了该品种的选育过程、产量表现、特征特性、栽培技术要点和制种关键技术。

关键词:葛68优1058;三系杂交籼稻;感温型迟熟早稻;选育过程;特征特性;栽培技术;制种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60X(2020)10-0006-03

Abstract:The new three-line indica hybrid rice variety Ge68you1058 was bred from the combination of female parent Ge68A and male parent Zhenghui1058 (Yuejingsimiao×Guanghui 998), belonging to a thermo-sensitive late-maturing early rice. It was approved by Crop Variety Approval Committee of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in 2018 with the approval number of "Guishendao 2018048". When planted in southern Guangxi, it showed high and stable yield, good grain quality, strong resistance, wide adaptability and high yield of seed production, which is suitable for being planted as early rice in southern Guangxi. Its breeding process, yield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cultivation techniques and key seed production  techniques  are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Ge68you1058; three-line indica hybrid rice; thermo-sensitive late-maturing early rice; breeding process; characteristics; cultivation techniques; seed production techniques

廣西桂南地区具有温暖湿润的海洋性气候特点[1],适合感温迟熟型早稻品种种植。长年以来,桂南地区多种植稳产、适应性好的特优水稻品种,以特优582、特优608等为代表的老牌早稻品种在桂南早稻种植地区占有很大保有量[2]。近年来,桂南地区早稻品种缺乏更新换代,原有优势品种已不能完全满足对水稻机收、产地适应性等要求[3-4]。选育推广新的适宜广西桂南地区种植及适宜机收制种的特优早稻品种显得尤为迫切。三系杂交籼稻新品种葛68优1058于2018年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具有感温特性,各个发育阶段对温度的需求在桂南地区均可得到满足[5],适宜在桂南地区种植,并且表现出高产稳产、优质高抗、适应性广等优点,在广西桂南地区有很好地应用前景。

1 选育经过

葛68优1058由母本葛68A和父本正恢1058(粤晶丝苗×广恢998)配组选育而成。2013—2015年品比试验表现产量与对照品种特优7118相当。2016—2017年参加神农基因水稻试验联合体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2018年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桂审稻2018048号”。

2 产量表现

2013—2015年在广西桂南地区进行品比试验,3 a品比试验葛68优1058的平均产量为7 650 kg/hm2,比特优7118增产3.00%~3.18%。2016—2017年参加广西神农基因水稻试验联合体区试,2016年葛68优1058在5个试验点平均产量为8 532.0 kg/hm2,比特优7118增产5.45%,比该组平均产量增产2.29%;2017年5个试验点的平均产量为8 392.5 kg/hm2,比特优7118增产8.24%;2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为8 463.0 kg/hm2。2017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8 690.1 kg/hm2,比特优7118增产5.92%,增产点次率达100%。

3 特征特性

3.1 农艺性状

葛68优1058在区试中表现如下:株型适中,穗大粒多;谷粒型椭圆,长宽比2.8,无芒;叶鞘紫色,分蘖力强,后期落色好。全生育期122.9 d,比特优7118少1.6 d。株高120.0 cm,穗长22.7 cm,结实率85.1%,每穗总粒数164.7粒,千粒重25.8 g。

3.2 稻米品质

2016—2017年在广西神农基因水稻试验联合体区试中,统一取样送农业部稻米及制品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进行米质检测,葛68优1058稻米品质表现为:糙米率82.8%,整精米率55.4%,垩白米率93%,垩白度21.9%,透明度4级,碱消值4.8 级,胶稠度70 mm,直链淀粉含量25.9%。

3.3 抗性表现

2016—2017年在广西神农基因水稻试验联合体区试中,经抗性鉴定点2 a鉴定,葛68优1058的稻瘟病抗性综合指数分别是6.5级和5.5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白叶枯病平均级7.5级。

3.4 适宜种植区

葛68优1085属感温型迟熟早稻品种,综合2016—2017年在广西神农基因水稻试验联合体区试和3 a多点品比试验表现,葛68优1058适宜在广西桂南地区稻瘟病低发地区作早稻种植。

4 栽培技术要点

4.1 适时播种

在广西桂南地区作早稻种植,于3月上旬播种。选择地势平坦、排灌方便的田块作秧田。播种前用清水选出秕谷,用强氯精浸种8 h,采用恒温箱催芽,出芽后稀播匀播。秧田用种量165 kg/hm2左右,大田用种量19.5 kg/hm2左右。桂南地区3月温度偏低,宜在播种后覆膜保温。

4.2 秧田期管理

秧田用含量45%(15-15-15)的三元复合肥280 kg/hm2作底肥。秧苗出土后秧厢两端掀膜透气,晴天揭膜。2叶一心时施尿素85.5 kg/hm2作追肥,移栽前1周施尿素140 kg/hm2作送嫁肥。在4叶一心时用20%三环唑750 g/hm2+5%氯虫苯甲酰胺75 g/hm2+10%吡虫啉75 ml/hm2防治稻瘟病、二化螟、稻蓟马等病虫害。水分管理是保持田间有水湿润,播种后保持沟内有水不淹厢面,出苗后保持厢面湿润有水不淹苗。如秧苗生长旺盛,可控水至不淹厢面,以控制秧苗疯长,培育多蘖壮苗[6-7]。

4.3 适时移栽、合理密植

人工移栽时秧龄控制在30 d左右,叶龄4.5~5.0叶;抛秧时秧龄控制在20 d左右,叶龄3.0~3.5叶。葛68优1058为多蘖型早稻品种,要合理密植。人工移栽时株行距以16.7 cm×20 cm为宜,每株插3~4粒谷秧。要插足基本苗90万株/hm2,有效穗可达245万穗/hm2。

4.4 肥水管理

以重施底肥、早施追肥、节肥控氮的原则施肥;以有水活蔸、浅水促分蘖、晒田控苗、有水孕穗,干干湿湿至成熟的原则管水。在大田翻耕时,施含量45%(N-P2O5-K2O=15-13-17)的水稻专用复合肥1 850 kg/hm2作底肥,移栽后1周施尿素110 kg/hm2作追肥,后期看苗施肥。移栽后应保持田间3~4 cm深的水层,分蘖期保持田间浅水层保苗返青及促分蘖;移栽后20~25 d,达到预期85%最高苗量时排水晒田;孕穗至抽穗期保持浅水层,齐穗后干湿交替至成熟;收获前10 d看天气晒田,以便于机械收获。

4.5 病虫草害综合防治

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6-7]。依据当地植保部门的病虫害预测预报结合大田实际情况,选用高效低毒农药与结合生物方法和农业方法进行综合防治。在分蘖盛期选用5%氯虫苯甲酰胺150 g/hm2+10%吡虫啉75 mL/hm2+20%三环唑750 g/hm2+5%井冈霉素1 500 g/hm2对水450 kg均匀喷施防治螟虫、白叶枯病和稻瘟病等;在孕穗后期使用80%烯啶吡蚜酮150 g/hm2+5%井岡霉素1 500 g/hm2+20%三环唑750 g/hm2+5%氯虫苯甲酰胺150 g/hm2对水600 kg防治纹枯病、稻曲病、稻瘟病等病虫害。草害防治可配合追肥使用25%苄·丁草胺2.25 kg/hm2撒施。在封行前人工除草1次,以有效消除杂草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5 制种关键技术

2019年在三亚市崖州区基地制种23.5 hm2,有效穗368.8万穗/hm2,平均每穗158粒,结实率53.9%,千粒重27.5 g,收获入库总产量达199 885 kg,平均单产达8 505.7 kg/hm2。其制种关键技术如下。

5.1 确定播差、选择理想授粉期

在海南三亚于12月下旬播种,3月10日左右始穗,气温25~33℃、相对湿度70%左右时是理想的授粉期。母本葛68A播种后70 d左右,主茎约14叶时抽穗开花;父本正恢1058播种后73 d左右,主茎约16叶时抽穗开花,其花粉量大,花期长;父母本的叶差2叶左右、时差3 d左右。为使父母本的花期相遇,父本正恢1058需比母本早播1~2 d。

5.2 培育壮秧

选择地势平坦、排灌方便的熟田作秧田,机械旋耕时施专用复混肥450 kg/hm2作基肥。用强氯精浸种,催芽后播种,采用旱育秧方式育秧。母本于12月28日播种,用种量37.5~45.0 kg/hm2;父本于12月26日播种,用种量7.5 kg/hm2,父本要稀播匀播。播种后加强苗期管理,2叶一心时及时追施尿素80 kg/hm2作断奶肥,移栽前5 d追施尿素155 kg/hm2作送嫁肥;用吡虫啉12.25 g/hm2+20%三环唑3 kg/hm2+5%氯虫苯甲酰胺150 g/hm2对水450 kg均匀喷雾防治苗瘟、稻蓟马和螟虫,用2.5%五氟磺草胺于苗后施用防除杂草。通过科学的肥水管理促使秧苗早分蘖、多分蘖,达到培育壮秧的目的[7]。

5.3 适时移栽、合理密植

当父本正恢1058的秧龄为22 d、母本葛68A的秧龄为20 d时,于同一天移栽,父本与母本的行比以2∶(14~15)为宜。正恢1058的移栽密度为16.7 cm×20 cm,每株栽3粒谷秧,父母本间距20 cm,葛68A的移栽密度为16.7 cm×16.7 cm,每株栽4粒谷秧。在海南三亚制种要插足父母本基本苗,要求基本苗达120万株/hm2以上,构建良好的群体结构才有利于提高制种产量[8-9]。

5.4 科学肥水管理促高产

葛68A具有异交结实性好、分蘖力强和成穗率高等优点。移栽后要通过科学的肥水管理,保证穗期穗层整齐一致,以提高制种产量[10]。施肥水平要求中上,旋耕时施水稻专用复混肥450 kg/hm2作基肥,移栽后1周左右,追施尿素90 kg/hm2+氯化钾112.5 kg/hm2。移栽稳苗后保持浅水层促进有效分蘖,达到最高苗后及时晒田并控制氮素供应,以便控制后3叶叶长。孕穗期田间保持10 cm以上深水位,以提高田间湿度。后期干干湿湿至成熟,收割前10 d看天气排水干田。

5.5 提高异交结实率

5.5.1 及时调节花期 父母本进入拔节期时,用人工剥检的方法掌握幼穗分化进度,确保母本比父本早抽穗1~2 d。在母本幼穗分化Ⅱ~Ⅲ期时,每隔3 d进行幼穗剥检预测花期,并采取相应措施调节花期以确保花期相遇[6,11]。

5.5.2 喷施九二〇 九二〇用量母本为300 g/hm2左右,父本为40 g/hm2。在父母本抽穗达10%~15%时开始喷施,3 d内分3次喷完,喷施比例为1∶2∶4,在花期相遇的情况下可同时喷施。大面积制种时可采用绳索赶粉等人工干预措施提高异交结实率,一般在扬花授粉期每天上午10:00至11:00进行2次人工辅助授粉[12]。

5.6 加强病虫草害综合防治

分别在秧田期、分蘖盛期、孕穗期用5%氯虫苯甲酰胺+80%烯啶吡蚜酮+20%三环唑防治稻蓟马、二化螟和稻瘟病等。移栽后要密切注意白叶枯病的发生,发病初期用3%噻霉酮可湿性粉剂+磷酸二氢钾+20%噻唑锌悬浮剂或3%噻霉酮可湿性粉剂2种药剂间隔7~8 d交替使用喷雾防治,连续防治4次。在分蘖末期用井冈霉素防治纹枯病和稻曲病,在赶花结束时用20%三环唑+80%烯啶吡蚜酮防治谷粒瘟及稻飞虱。用五氟磺草胺在秧田期防除稗等杂草,用五氟磺草胺+氰氟草酯在母本移栽15 d时及时防治杂草,其他时期辅以人工除草。因农药对水稻的花粉发育和柱头有害,不要在赶花期间用药防治病虫害[7]。防治稻瘟病可结合农业方式,采用强氯精浸种、节肥控氮、科学管水等措施進行综合防治[9-10]。

5.7 防杂保纯、及时收获

制种区应与生产区隔离,空间隔离距离至少150 m以上,花粉期隔离时间应在25 d以上。在始穗期前务必拔除各类杂株,花期出现杂株应随时清除。授粉完成后及时将父本割除再除杂,将田间含杂率控制在1‰之内。完成授粉后及时割除父本,既可增加大田母本通风透光性,又可避免父母本机械收割时发生混杂的问题,能够提高产量、确保质量。

母本85%以上成熟时及时收获,采用机械收割母本,较传统人工收获的方式大大提高效率,可达到节工降本的效果[3]。收割后及时翻晒干燥,精选后及时入库。

参考文献:

[1] 张景扬,卢 远,李嘉力,等. 基于SPEI的广西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分析[J].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5,27(6):15-24.

[2] 杨 巍. 我国粮食作物技术进步模式的经济学分析[D].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

[3] 张海清,刘爱民,肖层林. 中国杂交水稻全程机械化制种技术研究进展(摘要)[A]. 中国作物学会. 作物多熟种植与国家粮油安全高峰论坛论文集[C]. 长沙:中国作物学会,2015:29.

[4] 梅凯华. 杂交水稻制种技术的发展与创新[J]. 湖北农业科学,2014,53(10):2250-2253.

[5] 王治海,金志凤,邬定荣,等. 双季早晚稻不同发育阶段日数对温度变化的敏感性比较[J]. 中国农业气象,2018,39(3):185-194.

[6] 沈 超,徐敬洪,蔡良俊,等. 高产优质杂交水稻新品种蓉7优523的选育及应用[J].种子,2019,38(9):115-117.

[7] 蔡良俊,徐敬洪,沈 超,等.优质抗稻瘟病杂交水稻新不育系蓉3A特征特性及高产繁殖技术[J].种子,2018,37(9):135-136.

[8] 孙振彪,符辰建,胡小淳,等. 优质抗病杂交稻组合晶两优641的选育[J]. 农业科技通讯,2019(2):202-204.

[9] 符辰建,皮静宇,胡小淳,等. 优质抗病高产广适性杂交稻晶两优1377的选育[J]. 农业科技通讯,2019(3):216-220.

[10] 孙振彪,符晨建,胡小淳,等. 优质高产杂交晚稻新组合锦两优华占的选育与应用[J].杂交水稻,2019,34(1):25-28;

[11] 邱东峰,宋红志,黄志谋,等. 三系杂交晚籼新组合泰优2806特征特性及高产制种技术[J]. 种子,2020,39(4):144-146.

[12] 王松柏,吴晓峰,李成业,等. 优质高产籼型三系杂交晚稻新组合建优2号[J]. 杂交水稻,2017,32(1):85-86.

(责任编辑:肖光辉)

猜你喜欢

制种技术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丰农啤1号大麦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水稻品种欣香优1068制种技术
杂交水稻华两优2890高产栽培及制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