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技职教育体系发展的现实诊断与对策
2020-12-21李秉强刘心瑶黄磊
李秉强 刘心瑶 黄磊
摘 要:将我国技职教育体系分成传统学徒制、技工学校、职教体系,梳理其演变历程,并对其发展情况进行现实诊断指出,传统学徒制和技工学校的发展空间受到挤压而职教体系需要与现代学徒制实现有效融合,并从强化技能嫁接、凸显学历提升、加大政策指引三方面提出了使三者实现互动、互补发展的举措。
关键词:技职教育体系;演变历程;现实诊断;技能嫁接;学历提升;政策指引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2019年度研究项目“江西高职教育与产业融合共生的驱动研究”(项目编号:JY19120);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基地2019年度研究项目“高职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的协调机制研究”(项目编号:JD19039);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9年博士启动基金项目“江西高职教育与产业共生驱动研究”(项目编号:2019BSQD024)
作者简介:李秉强,男,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江西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研究院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产业经济;刘心瑶,女,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江西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研究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黄磊,男,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江西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研究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20)11-0001-08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但技能人才荒已成为通识性的难题[1],这必然会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的稳健提升。统计结果表明,2020年5月,我国技能劳动者、高技能人才总量分别为1.65亿、4 971万,仅分别占就业人数约20%、6%①。事实上,近年来我国出台了大量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举措,如《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等,在国家层面彰显了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性。2019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高职招生扩招100万,2020年又提出近两年再扩招200万,以期通过破解高技能人才短板来缓解就业压力和企业对技能人才需求的压力,这必然会倒逼我国技职教育体系进行相应的调整。因此,本文在分析我国技职教育体系演变脉络的基础上,就其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诊断,并提出如何实现不同部分互动、互补发展的举措。
一、我国技职教育体系的演变历程
笔者认为,我国技职教育体系包括传统学徒制、技工学校、职教体系、现代学徒制等部分,其中职教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包括了现代学徒制,因此有必要将职教体系与现代学徒制置于一起考察,即在后续分析中不单独考察现代学徒制。
(一)对传统学徒制的考察
虽然对于何谓传统学徒制存在一定争议,但基本上认为其是师傅通过身体力行的“传、帮、带”以传授徒弟技能的一种职业训练方法[2],在大规模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出现之前,传统学徒制是广大居民获取谋生手段的重要举措。关于传统学徒制的起源,可追溯到父母和子女间的相互模仿、相互学习各项生活、生存技能,这种方式通常可称之为“前学徒制”。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出现,为工作而教育、为工作而培训成为了社会常态,由此“教民农耕”“拜弃为农师”“教民稼穑”“教民育蚕”等社会技艺传授在奴隶社会开始大量出现。在奴隶社会早期,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社会需要更多的是一线劳工或苦力,因而这些拥有一定技能的人实际上是贵族和社会上等人士。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对各种各样的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多,从而带动了传统学徒制的快速发展。事实上,达芬奇、多纳泰洛、孔子“七十二贤人”,均为学徒制的代表人物。
对于学徒制经历了哪些阶段,学者们亦存在相应的争议,如王艳红和唐锡海[3]认为其经历了前学徒制、手工业行业学徒制、近代学徒制等阶段,焦健和沈亚强[4]指出其存在争论期、诞生与初衰期、衰落期、复兴期等阶段。在这种学徒制体系中,师傅的作用尤为重要,且在不同的阶段其角色呈现出显著的差别。如王艳红和唐锡海[3]认为,“前学徒制”中的师傅主要由父母或长者、养父母担当,这是师傅角色的萌芽阶段;手工业学徒制中的师傅主要由作坊“主舵者”“传道授业者”担当,这是师傅角色的确立阶段;近代学徒制中的师傅主要由雇主、同事担当,这是师傅角色的异化阶段。事实上,传统学徒制由繁荣逐渐走向衰败有其历史必然性,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其阻碍了生产力发展、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工业革命爆发等[5]。
从学徒制本质看,新中国成立前,学徒基本上要受师傅的剥削,即徒弟要在一定时间内做义工和免费劳工,这是事实上的一种不平等制度。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剥离了学徒制中的剥削成分,且学徒制经历了先就业后培训、先培训后就业两个阶段,这始于1956年苏联援建时期各工厂需要招收大量的学徒(实习生)。1989年后,我国的学徒制由企业为主转向以学校培训为主,我国经济发展的逐步加快也迫切需要大量的人才,而各学校逐渐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密切对接也为接地气的人才培养提供了现实保障;与此同时,我国还存在大量的传统学徒制的其他做法,如企业师傅带徒弟、农村居民学徒学艺等。
(二)技工学校的发展
技工学校以培养中级技术工人为主,是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与职业高中(职高)一样,从学历上看等同于高中,但是与职高不同的是,毕业发的是技工证。事实上,技工学校的招生层次包括初中生和高中生,分别对应着中专和大专,但通常意义上的技工学校指的是中专,学制上主要分为一年、两年和三年。从技工学校的发展历史看,1868年,沈葆祯开设了我国第一所技工学校;1946年创办的大连机车技师学院为我国现代意义上的第一所技工学校;1949年,长春、大连、哈尔滨各创立了一所技工学校;1950年以来,在国家教委和劳动部协同指导下,我国大规模开设技工学校。
我國技工学校的数量和在校生规模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变动相当明显。如1949年、1957年、1961年、1962年、1971年、1977年、1996年、2001年、2008年的技工学校数量分别为3所、144所、1 507所、155所、39所、1 333所、4 467所、3 470所、3 103所,与之相对应的在校生人数分别为0.27万、6.66万、30.00万、5.96万、0.85万、24.30万、191.8万、134.7万、398.9万。2008年后,我国技工学校的发展总体相对平稳。魏朋[6]对我国技工学校在1949—2009年的变化进行了阶段划分,认为其经历了初创期、盲目冒进与整顿调整期、“文革”前期破坏与劫后恢复发展期、快速发展期、结构调整期、全面发展期等六个阶段。2009年后,在我国适龄学生规模相对减少、高考录取率持续攀升等背景下,无论是技工学校的数量还是技工学生的规模,均处于相对下滑势态,由此可认为其进入了缓慢下滑调整期。
我国技工学校的变化是与国内形势变化密切相关的。新中国成立初期,在苏联援助下我国工业体系快速发展,出现了大量的技工荒,为满足技术人才的需要,技工学校的数量出现了迅速增长势态。文革期间,国内整个经济和社会秩序受到了影响,技工学校的发展不确定性相当明显。改革开放后,技工学校有一段稳速提升期,但在2008年后我国人口红利基本丧失,技工学校所处教育层次明显偏低决定了其后续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事实上,在1949—1978年间,经历了苏联援建、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阶段,技工教育虽历经了一定的波折,但仍然保持了持续稳健的发展,如1978年中等职业教育的在校生人数达212.8万,而同期高等教育的在校生人数仅为85.6万。因此可认为,中等职业教育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助力。
(三)职教体系的演变
关于我国职教体系的演变历程,学者们目前没有达成统一观点。如:王喜雪[7]认为其经历了1922、1949、1978年等关键时间点,据此分为19 世纪下半叶至1922 年的初始阶段、1922—1949年的探索阶段、1949—1978年的单一发展阶段,1978年至今的系统发展阶段等阶段;王冬杰[8]认为其可分为1840—1979年的萌芽阶段、1979—1978年的酝酿阶段、1978年后的实践阶段;孙翠香[9]从职业教育政策数量峰值视角提出存在1986、1993、2006、2010、2015年等关键时间点;郭福春[10]将之分为1978—1995年的尝试探索寻路阶段、1996—2013年的规模发展探路阶段、2014年至今的质量提升开路阶段。由此可知,不管是从理论研究还是实证研究看,通常认为我国职教体系的完善与构建是从1978年开始的,即以正式启动高考为基准。
自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来,“中国制造2025”“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供给侧改革”等逐渐成为了我国职教发展改革的重要内容。事实上,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的灵魂,现代学徒制是工匠精神传承的重要保障,而现代学徒制和工匠精神的有效融合有助于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因而工匠精神是我国职业教育向现代学徒制转换的重要切入点。自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颁布《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以来,各部门加快了向现代学徒制转变的进程。如教育部已经确定了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分别为2015年8月发布的第一批165家,2017年8月发布的第二批203家,2018年8月发布的第三批194家。其中,一、二、三批试点的高职院校数量为100家、154家、156家,中职学校数量分别为27家、38家、29家,即绝大部分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为高职院校。事实上,在2016年至2019年间,“工匠精神”被连续纳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彰显了我国对工匠精神的高度重视。
二、对我国技职教育体系的现实诊断
我国技职教育各部分的发展与演化是技术和职业教育逐渐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但目前均存在着相应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诊断。
(一)传统学徒制的弊端
师徒关系是传统学徒制的根本,师尊徒卑是我国传统学徒制中师徒关系的基本属性,但2016年9月出现的郭德纲、曹金云事件②导致这种学徒制在现实中受到较大反思。事实上,传统学徒制存在的师徒形成人身依附关系和师徒缺乏契约精神制衡等特点③,决定了师徒关系是一种不稳定均衡,即容易从和谐走向失衡乃至破裂,进而在现实中对“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传统提法形成质疑与批判。传统学徒制,从教学规模看基本可视为是个性化教学,从学习方式看基本为师傅带徒弟,从关系纽带看基本为带有一定时间免费义工的道德或隐性契约,其技艺传承更多的是通过经验结转。然而,技艺传承在我国近现代有着显性的约束条件,通常为传男不传女、传亲不传疏,进而导致诸多技术和技巧的失传。此外,师傅在一定程度上也在提防着徒弟——即可能出现的“教好徒弟、饿死师傅”困境,因此在传授时通常会留一手,从而在传承时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失真。
从我国技职教育体系层级看,传统学徒制应该是最低层次。事实上,从西方国家看,工业革命后传统学徒制已难以满足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而自辛亥革命后高等院校的逐渐兴起也使传统学徒制在职业教育中地位的相对下滑,这应该与其存在的内在不足或缺陷直接相关。传统学徒制比较适合手工作坊业,即通过言传身教的技能传承,在情景式教学中通过师傅的“帮、传、带”完成,侧重于传授实践知识而非理论知识。基于这种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徒的动手能力较强,但受制于师傅自身水平和视野的约束,导致高科技、机械化、现代化的产业基础知识和复杂的动手能力难以传授,进而与现代社会人才所需存在一定程度的断裂。反观西方国家,工业革命的出现实际上是欧式几何的传承与应用,即通过公理和定理的方式进行复制与传授,这在较大程度上可以避免失真,且可在此基础上加快创新的传播与发展速度。
诚然,我国传统学徒制在社会中存在弱化的发展趋势,但并不等于说会被社会所淘汰,尤其是其深度产教融合的属性应该成为现代职业教育的主要切入点,如强动手能力、“示范—模仿”的深化、技艺传承的“心传”等[11],要对其加以传承与张扬。就目前而言,传统学徒制在我国仍存在广阔的发展空间,集中体现在农村子弟的技艺学习上,如木工、泥工、水电工、装潢工、汽车维修、家电维修等学徒。事实上,在土地种植收益明显偏低、其他技能相对缺乏的条件下,对于未能继续深造或经济条件较差的农村子弟而言,学徒是未来谋生的重要手段,这从农村土地抛荒严重也可窥知,即意愿务农的农村年轻人越来越少。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程的逐渐加快、现代技术在社会中的逐渐应用、高科技以及无人工厂的加速推进,手工艺人在未来我国的就业前景总体堪忧。
(二)技工学校的困境
从我国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看,技工学校是我国学历教育的最低层次,但其在社会中的作用不可忽视,且学生规模总体上也比较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在2017年12月20日发布的《中国技工院校发展报告(2017年)》显示④,2016年底,我国技工学校达到了2 526所,在校生规模为323.3万人;学生以农村籍为主,占2016年招生数的77.5%。然而,基于2016年的数据可知,平均每所学校的在校生规模仅约0.13万。假设技工学校的学制为三年,由此每年每校的招生规模仅为400人左右,这与大专院校和本科院校通常每年招收几千人的情况反差显著。目前,我国技工学校发展的特征较为明显,即学校数量下降显著及高级技工学校数量提升较快。如技工学校由1996年的4 467所下降到2016年的2 526所,高级技工学校在1997年全国仅有30所,而2016年高级技工学校在校人数占总数达36.5%。
自新中国成立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上半期,中等职业教育集聚了我国绝大部分优质的学生资源和教师资源;随后,在高等教育冲击下,由于其学历层次、知识层次的偏低以及社会对高技能、高层次、高学历人才要求的日益增加,造成了中等职业教育日益下行,这从前述提到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平均规模近期总体较小也可得知。近期,在我国绝大部分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入学不需要经过考试,即无论有无中考分数或是否参加中考均可进入学习。各学校都在大力争夺这些较为劣势的学生资源,进而“二手车市场”的柠檬效应在此充分显现,这与我国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及以前的中等职业教育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因此,劣币驱逐良币的格雷欣法则使越来越多的优质学生和优质教师偏离中等职业教育,进而导致出现的教育信号也认为中等职业教育是低水平、低技能的教育模式。目前,我国技工学校的发展压力很大,存在招生难、资金缺、待遇差等难题。然而,作为我国技职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技工学校的地位不应该被弱化。为有效服务于“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4.0”的技能培养教育,技工教育应实现超越发展,但在高等教育挤压下,其发展空间日益缩小,而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机制不畅也影响其稳健发展。
如果排除高中及以前各阶段的教育,我国技职教育包括技工、高职、本科及本科以上等几种,其中技工教育和高职教育存在明显的竞争,具体体现在生源、经费、政策等方面[12]。以经费为例,我国对于各类教育是以学生数量作为拨款的核算基准,而技工教育的学生规模偏小决定了其只能获取小笔金额的财政拨款(假如该技工学校是公办院校),且技工院校服务社会的水平总体偏低也造成了办学经费相对紧张。此外,学生毕业后无法直升高职院校或本科院校以及不能报考公务员等政策约束,也制约了技工院校学生的提升和发展。诚然,我国各级部门也加快了对技工教育的扶持与推进,如2014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了《关于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但就目前而言,其效果不甚明显。
(三)职教体系的痛点
从上述关于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可看出,我国的职教体系在1978年后才逐步建立,即1978年前的职业教育基本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通常认为,职业教育体系主要包括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其中高等职业教育又以高职院校为主;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则从经济视角看具备了现代性与发展性,从社会视角看具备了终身性与开放性,从教育视角看具备了衔接性与融通性[13]。在人的发展的不同阶段、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均需要相应的职业教育以实现自我能力的提升或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各种学历教育、培训教育、终身教育在社会中广受欢迎。基于职业教育的复杂性,学者对于其包括哪些内涵还没有达成一致的观点,如范唯、郭扬和马树超[14]认为其内外部适应性和系统自身协调性是根本,周建松[15]指出公众接受职教的需求和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核心。
对于我国现有的职业教育体系绩效来说,通常认为其与经济和社会的需求乃至人的自我发展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程度的断裂,因此,学者们对我国职教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度思考。关晶和石伟平[16]认为其存在层次缺失、中高职定位不清、阶段不完整、纵向缺乏衔接、横向缺乏融通、职前职后难以一体化、开放程度不够、技师学院处境尴尬等问题。马建富[17]指出我国现行职业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较多,如:重视其外适功能的发挥,忽视为人的发展提供服务功能,未建立起现代职业培训体系;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发展不协调,依然是“断头教育”和“断裂”教育;职业教育管理职能分割。肖化移和柳燕[18]提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在工作机制、经费保障、校企合作机制、现代职业教育评价机制等方面还存在问题。
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职业教育需求是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对于如何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我国各级部门出台了大量的举措,如2010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而2013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决定》和2014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等纲领性文件也彰显了职业教育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但是,考虑到职业教育涉及的层级比较复杂,有必要通过区域耦合、职教体系多层次耦合、职教体系保障机制多元耦合[19],以加快实现多层次协同发展的现代职教体系建设。事实上,自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为强化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和社会的融合发展,工匠精神与现代学徒制已成为了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指引。因此,如何从企业实际需求出发找到各区域相关产业的有效切入点,引导现有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向现代学徒制转变,成为了我国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和企业技工招收难的重要路徑。
三、促成我国技职教育体系协同发展的建议
无论是传统学徒制,还是技工学校,抑或职教体系,均是我国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完善的技职教育体系是我国实现技能强国的重要驱动。如何实现上述三者的协同推进,达成互动、互补的发展格局应该是推进我国技职教育体系的发展目标,以服务于我国经济和社会稳健转型升级的需要。为此,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应对举措。
(一)强化技能嫁接
从目前我国传统学徒制、技工学校、职教体系的发展实际看,其共性均为社会输送技能型人才,即以提升技能为主。但是,小作坊属性的传统学徒制的技能人才培养以实际操作、实践经验为主,鲜有会传授技能方面的理论知识,这与师傅们的理论水平偏低直接相关。然而,对于我国大部分技工学校和高职院校而言,虽说各级部门在极力倡导提升职教师资的实践水平,如“职教师资12条”明确提出要有三年以上工作经验才能到职业院校任教,但由于實践条件、资金支持等方面的相对不足,形成了事实上的职业院校学生的技能实际操作能力偏弱。因此,将技能分为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加强传统学徒制与技工学校以及职教体系的相互对接,能使三者实现有效互通。具体而言是,以传统学徒制为主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要积极加强与技工学校和职教体系的对接,以实践方面的技能为嫁接,实现理论层面技能的提升,并以理论为指导不断提升实践技能;技工学校和职教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的实践感性相对不足,应该强化以传统学徒制培养出来的技能人才作为指引,不断提高其实践动手能力,并基于既有的理论水平加快其技能的革新与完善。
(二)凸显学历提升
在我国高考录取比例居高不下和研究生招生人数不断增加的背景下,学历的相对不足成为了技能人才发展的重要阻力。如2016—2019年的高考录取率分别为79.70%、81.10%、81.10%、78.95%;再如,2019年全国高考招生814万,而2000年出生的人口大约为1 900万,这必然会使得近1 100万的同龄人口为谋求生活而选择读技工学校、成为学徒、外出打工或留守本地。此外,2016—2019年的研究生招生规模分别为66.71万人、80.61万人、85.80万人、91.65万人,且在2020年招生超过了110万人,与之相对应的报考人数分别为177万人、201万人、238万人、290万人、341万人,这说明高学历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认可与重视。但是,我国技职体系培养出来的技能人才的最高学历仅为大专,而相对低学历的人才要想在我国现实背景下获得成功就必须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如对于中等职业学校而言,其生源与普通高中在学业水平上总体差别较大,就读于中等职业学校通常为学业成绩较差的学生出于无奈而做出的抉择,这种情况造成了是否要取消中等职业教育的争议。因此,提供更多的培训和入学机会,梯度打通学历提升通道,应该是实现技职体系协同推进的重要举措。如通过政策,促进传统学徒制的技能人才向低(中专学历)、中(大专学历)、高(本科学历)三个层次进行学历提升,技工学校的技能人才向大专和本科学历提升,职教体系的技能人才向本科学历提升。
(三)加大政策指引
我国技职体系各部分实现协同发展的基本着力点应该是处于体系内的技能人才能够获得相对尊重与满足,即不会出现系统性的外逃现象。诚然,由于技能专有属性和工作粘性等原因,如果在全社会不能形成充分尊重技能人才的氛围,则技职体系各部分培养的技能人才虽说可能在短期内不会出现大量波动,但这必然会使得其心理满足程度和幸福指数下降。因此,需要加大政策指引,打通技职体系稳健提升的“最后一公里”,促成良性、互动、协同发展的生态格局。具体而言,政府可从诸多方面加快政策推进,如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加大技能人才支持力度,促使全社会形成尊重技能人才、重视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基于前述提到的传统学徒制、技工学校、职教体系对学历提升的要求,加快政策的破冰突围,在职业教育发展相对较好的省份创建技职教育试验区(如天津、江苏、浙江、山东、江西等),先行先试,待成效可行再向全国推广;出台倾斜性的政策积极引导优秀的“双师型”师资留在技工学校和高职院校,同时不断将民办院校师资享受的待遇逐渐向公办院校看齐(如社保);在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招聘工作人员时,淡化对学历的要求,凸显技能和实践操作的能力。
注释:
① 数据来源:搜狐网.2020年全国两会关于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的提案最新消息[EB/OL].(2020-05-22)[2020-07-25]. https://www.sohu.com/a/396965048_120102935.
② 参见生活娱乐网.郭德纲曹云金事件始末回顾 一纸合同让两人至今不和[EB/OL].(2018-01-25)[2020-07-25]. http://www.shangc.net/yule/2018/0125/35220387.html.
③ 参见何久甫.走向没落的传统学徒制[EB/OL].(2016-09-20)[2020-08-20]. http://marx.cssn.cn/jyx/jyx_kspx/201609/t20160920_3207036.shtml?COLLCC=128302059&.
④ 数据来源: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技工院校发展报告(2017年)》发布[EB/OL].(2017-12-21)[2020-08-22].http://www.gov.cn/xinwen/2017-12/21/content_5249172.htm.
参考文献:
[1]吴刚,胡斌,黄健,等.新时期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的国际比较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9(2):52-63.
[2]杨岭.论高等教育强省的内涵和基本特征[J].教育评论,2017(3):12-16.
[3]王艳红,唐锡海.学徒制“师傅”角色嬗变与发展[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0):33-41.
[4]焦健,沈亚强.从传统到现代:西方学徒制发展的历史变迁与现实价值[J].当代职业教育,2018(2):108-112.
[5]李蒙,陈明昆.学徒制沉浮的历史必然性分析[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版),2018(10):36-40.
[6]魏朋.技工学校改革发展60年历程的回顾与反思[J].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41-46.
[7]王喜雪.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研究[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1):44-47.
[8]王冬杰.我国职业教育理论体系的基本样态及改进路径[J].繼续教育研究,2018(6):70-74.
[9]孙翠香.改革开放40年我国职业教育政策体系述评[J]. 职教论坛,2018(2):70-80.
[10]郭福春.改革开放40年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之路[J].中国高教研究,2018(8):35,108.
[11]张可然.中国传统学徒制对现代学徒制发展的启示[J]. 高教学刊,2015(24):168-169.
[12]陈庆礼.并流或统一:技工教育与职业教育关系走向探析[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5(3):7-10,29.
[13]孙晓玲.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特征及建构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4(5):9-11.
[14]范唯,郭扬,马树超.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本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1(12):62-66.
[15]周建松.关于全面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思考[J]. 中国高教研究,2011(7):74-76.
[16]关晶,石伟平.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12(7):5-9.
[17]马建富.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存在问题及其构建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12(28):13-18.
[18]肖化移,柳燕.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J].职教通讯,2014(7):13-16.
[19]朱小龙.论我国多层次耦合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以职业教育“面向人人、面向社会”为目标[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143-147.
[责任编辑 曹 稳]
Practical Diagnosi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in China
LI Bingqiang, LIU Xinyao, HUANG Lei
Abstract: This paper divided China's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into traditional apprenticeship, technical schoo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and sorted out its evolution process.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made a realistic diagnosis of its development and pointed out that the development space of traditional apprenticeship and technical school is squeezed. Therefore,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needs to achieve effective integration with modern apprenticeship, and the measures to realize the interaction and complementary development of the three were proposed from three aspects of strengthening of skills grafting, highlighting the improvement of academic qualifications, and increasing policy guidance.
Key words: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evolution process; practical diagnosis; skills grafting; improvement of academic qualifications; policy guid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