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诊改的实施与思考
2020-12-21陶平英
【摘 要】本文以桂林市旅游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为例,对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进行教学调研,根据教与学中的问题,制定课程标准,明确课程学时、教学内容与要求,提出运用“8字形质量改进螺旋”诊改方法进行诊断,并从“调研、诊断—诊改、实施—总结、辐射”等步骤实施,提出课程诊改建议:加强校—园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共同开发教材和开展课题研究;课程诊改成果由點到面向学前教育专业其他学科辐射。
【关键词】中职学校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 教学调研 课程诊改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26-0129-04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是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是培养学生幼儿园语言教育教学活动组织与实施能力的职业技能课程。依据《幼儿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神,桂林市旅游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教研组对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进行教学调研,从诊改基础、目标标准、诊改措施、诊改成效等方面探索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诊改,以促进新课程与行业接轨、新知识技能与实践需要相融合,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等方面的素质。
一、诊改基础
为了解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的相关情况,桂林市旅游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教研组对该课程进行教学调研、教学反思和课程诊断。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确定课程教学需要诊改的问题:学生的语言职业素养欠缺,课堂上学习与练习的知识技能在实际教学环境中不能有效运用,表现出较明显的学用脱节现象。针对这些问题,学前教育专业教研组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寻因。
学生方面:其一,学生学习基础普遍较差,他们在进校之前对幼儿教育所知较少,幼教所需的语言表达、表述及理解能力较弱,在进行专业理解及专业表述尤其是转换对象对幼儿进行表述时感到困难;其二,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少学生由于害怕出错,课堂上不愿意表现自己,学习过程较多地依赖教师,缺乏对学习内容的积极思考和探索,且局限于课堂学习,课后不愿多思考;其三,学生习惯于听教师讲述有趣的案例,对理论讲解、教案设计等兴趣不高,师生之间有效互动较少,缺乏主动内化课堂知识技能的积极性,作业拖沓现象较明显;其四,学生习得的理论知识与技能在相应模拟场景、幼儿园实景中实行较困难,部分学生甚至拿着教案无从入手,所学与所用之间存在距离,学生对实施自己设计的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计划缺乏信心。
教师方面:其一,不少教师仍采用传统课堂讲授方式教学,知识传递方法简单、手段单一,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其二,教师教学缺少幼儿园情境背景支持,学生在头脑中难以形成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的具象,造成所学知识零散、零乱,与幼儿园整体化、系统化、直观流畅的语言教学流程脱节;其三,教师的课程教学缺乏与幼儿园密切联系的通道,未能有效整合学生在幼儿园实习进行幼儿语言教育的反馈意见,更未能将学生在幼儿园实习所遇困惑与教材相联系,大多是照本宣科地讲述,造成从业的针对性不强。
面对教与学呈现的问题,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任课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激发学生开展幼儿语言教育的兴趣,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教师设置的情境和问题;鼓励学生团队合作、集思广益共同解决问题;最大化地引导学生获得进行幼儿园语言教育教学的知识技能。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应自我反思、自我检测、自我调整,实现教学相长的教育效能。为此,学前教育专业教研组开展相关方面的探讨与研究工作,经过借鉴、学习和调研,确立课程诊改的思路与方向。
二、诊改项目
(一)明确课程目标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和桂林市旅游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标准,同时根据学生特点和发展的需求,学前教育专业教研组制定《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建设规划》用以规范和指导教师的教学活动,进一步明晰对学生在师德素养、专业成长、社会能力的培养要求,促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在共同的目标轨道上行驶。
1.师德培养方面。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的形成,尤其注重观察与调整学生浮躁的心态和行为表现,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观,使学生外在注意修饰幼儿教师形象,内在重视塑造良好的幼儿教师人格,激发学生对幼儿教师职业的热爱和认同。
2.专业能力培养方面。转变教育观念,重视课程核心素养的落实,尝试用较为科学的方法设计并组织开展幼儿园语言教育教学活动。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正确分析幼儿语言发展特点,学习应对学前儿童语言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培养学生讲述故事和朗诵诗歌的技能,并具备独立设计教育教学活动案例和组织实施活动计划的能力。
3.社会能力培养方面。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知识,培养终身学习理念;关注学生合作学习、共同研讨的精神,学习理论联系实践,尝试理论知识向操作技能迁移、课堂学习向幼儿园场景迁移、校内学习向幼儿园实习就业的扩展迁移,努力培养自己成为幼教职场合格的人员。
(二)明确课程学时、教学内容与要求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幼教岗位需要,学前教育专业教研组整合教材内容,加强典型案例的选择和应用,增加针对性能力训练项目,从而建构基础理论教学、活动类型方案设计及组织实施指导、专业技能提高训练三大课程教学模块;确定强化观摩学习与模拟课堂教学两个综合实训项目,提升和培养学生的幼教能力。
课程总学时:60 学时。
课程内容与要求,参见表 1。
三、诊改措施
(一)诊改方法
运用“8 字形质量改进螺旋”诊改方法进行诊断。“8 字形质量改进螺旋”是指全面提升质量的工作过程,由两个循环构成一个 8 字形。“8 字螺旋”由静态和动态两个螺旋叠加而成,静螺旋是指一个完整的工作流程:目标—标准—计划—组织—实施—诊断—激励—学习—创新—改进。动螺旋是指在质量生成过程中,根据实时监测到的数据,及时发出预警和即时跟进调控、改进的过程。
对课程建设目标、课程标准、教学组织实施等课程的实践过程进行跟踪监测,实行数据分析和诊断跟进,发现问题,集思广益调整策略及时诊改,以实现问题的有效解决,从而促进课程建设质量的循环提升。
(二)诊改过程
1.制定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诊改工作方案。在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诊改工作中努力将学校教学与幼儿园实用人才培养进行无缝对接,有效地促进主体从“学生”到“幼儿教师”的角色转化,以适应当前幼儿园对实用人才的需求。以工学结合课程为指导,在仿真的情景下让学生体验情景、意识角色、接受任务、实操再现,循序渐进地完成课程任务。运用“任务驱动+情景模拟”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知识内容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有效地激发学生在实场态势中感知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独立工作、应变机制、融洽环境、团队合作能力,培养适合幼儿园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在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组织与实施幼儿园语言活动”这一关键能力为核心,以“任务驱动+情景模拟”教学模式为突破口,以实现学生在幼儿园情境下完成对幼儿进行语言教育活动任务为目的,帮助学生架构从理论知识的学习到实践运用的桥梁。
下面通过简图的方式呈现实施过程中的教学定位、实施策略、完善提升的全过程,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调研、诊断,第二阶段诊改、实施,第三阶段总结、辐射。具体如图 1(见下页)。
2.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诊改实施。具体步骤如下:
(1)教学诊改定位。专业教师通过实际调查、听课访谈等形式,对学生在见习、实习过程中的反馈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反思总结,提取教学诊断的关键问题,即学生在学校所学知识技能在幼儿园实际场景中应用困难。而改革现有教学模式,让新教学模式与幼儿园行业接轨,提升教学的针对性,是本次整改的重点。
(2)整改实施策略。具体如下:
第一,调研准备。以桂林市各级各类幼儿园为调研对象,通过师生共同搜集工作,获取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任务、内容及活动方案,并结合教材对这些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分类、整合;同时,教师将教材与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实际相结合,选择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不同的主题内容,以主题任务的方式呈现,引发学生围绕主题展开设计活动。
第二,具体实施。在儿童语言教育活动教学中推出“任务驱动+情景模拟”的教学模式,通过五步骤教学法,引导学生在情景背景中感受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氛围,在接受任务和执行任务的过程中激发设计的灵感和创意,在展示和实施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完成学与做,在自评和互评中获得新的领悟与提升,逐步形成儿童语言教育活动教学的新模式。
第三,总结推广。教学整改是否有效,学生的学与做在新教学模式的引领下是否形成,还需回到实践中进行检验。一方面,学校邀请幼儿园的领导和教师评价学生的幼儿园语言教学模拟活动和技能竞赛;另一方面,组织多种形式的观摩活动,除了下园听课获得对一线教师组织幼儿语言教育活动的直观感受,更鼓励学生深入幼儿园班级,面对小朋友将自己的设计转化为与幼儿互动的活动过程,并邀请一线教师予以点评,获得帮扶。
根据学生学习后的感悟,在各级各类竞赛的表现,以及在幼儿园见习、实习的变化和幼儿园的评价反馈,笔者发现“任务驱动+情景模拟”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学生的学与用有磨合作用,可以在学前教育专业理论教学中逐步推广。
四、诊改成效
(一)形成以“任务驱动+情景模拟”的教学模式,完善評价体系
1.形成以“任务驱动+情景模拟”的教学模式。诊改过程中,教师努力转变教育观念,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在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教学中率先实施五步骤教学模式,即情景模拟—呈现任务—分解细化任务—引导完成任务—主导评价任务。通过实施五步骤教学模式,将理论知识内容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学生积极介入教学各个流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将知识的理解融入操作练习之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收获了知识和经验,提高了相应的技能。
2.完善评价体系。学生借助“教育活动设计要点评价表”,通过自评、互评等形式,解析、判断、评议自己和同伴的设计,帮助学生在评价中获取来自同伴的有益信息,调整与提升自己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实施水平。与幼儿园共同构建学生知识运用平台,为学生提供实地相互观摩的场所,鼓励学生将自己设计的语言教育活动教案应用于幼儿园现场教学中,并请幼儿园教师进行具体指导和评价,让学生零距离接触幼儿及幼儿教师,在课堂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获得直接、真实、生动的经验和感悟。
(二)及时调整与充实教材,帮扶学生转变角色
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依据幼儿园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让课堂教学与幼儿园实用人才的培养实现无缝对接,一方面,通过校园合作,了解学生在园实习及就业情况,及时调整与充实教材;另一方面,对学生在见习与实习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查缺补漏,强化教材对幼儿保教工作者的要求,有效地帮扶学习主体从“学生”到“幼儿教师”角色的转化过程。
(三)教师与学生实现教学相长,提高学生的幼儿语言教育教学能力
通过诊改,学生收获了成绩,获得了发展;教师在不断修正和调整自己的教学中,看到学生的进步,欣赏到教育的成果,同时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和教学技能,教师与学生之间真正实现教学相长。教学模式的改革,较好地帮助学生充实幼儿园语言教育的专业知识技能,提高幼儿语言教育教学能力,学生在幼儿园进行见习与实习活动中,运用本课程的知识技能开展相应的语言教学活动,得到用人单位的较好评价。
五、诊改建议
(一)加强校—园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共同开发教材和开展课题研究
实训活动在中职学生的学习中占有较高的比例,有效的实训活动是架构学生通往职场的桥梁。学校与幼儿园应加强沟通协调,选择更多整体环境良好、教师素质较高、管理到位、实训稳定的幼儿园作为学生的实训基地。同时,学校可聘请幼儿园领导与教师参与学校教材开发,点评学生的模拟教学和技能竞赛,听取与采纳幼儿园对专业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教材教法,使教师的教学更好地与幼儿园的需要相契合;专业教师可定期到幼儿园参与课题研究,尝试指导一线教师的教学及幼儿园教师竞赛活动,同时关注本校实习、见习学生的表现,了解学生专业实习的评价反馈,并适时地对他们进行岗位指导,校—园共同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发展的平台。
(二)课程诊改成果由点到面向学前教育专业其他学科辐射
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包括“三学”(学前教育、学前心理学、学前儿童生理与保健)和“五领域”(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而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只是“五领域”中的一项内容,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诊改成功的经历,能为其他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有益的经验。与此同时,应继续加强课程实践的监测与调控,开展集体备课,推进专题活动,并以学科带头人示范引领,促进课程诊改成果辐射到学前教育专业其他学科。
总之,教学诊改促进了全员全程参与,课程诊改成果将应用于教学实践,使学前教育教学真正为社会需求服务,为幼儿园人才培养服务,为提升本专业人才质量服务。
【参考文献】
[1]蒙台梭利.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M].任代文,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2]杜 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赵祥麟,任钟印,吴志宏,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陈鹤琴.活教育是怎样实施的[G]//吕静,周谷平.陈鹤琴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5]毛美娟,华 培.走向方案教学——幼儿园方案教学探索及案例[M].上海:百家出版社,2001.
[6]刘儒德,等.教育中的心理效应[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陶平英(1971— ),女,汉族,籍贯广西桂林,高级讲师,现就职于桂林市旅游职业中等职业学校,研究方向为学前儿童语言教育。
(责编 江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