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右江麽乜”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模式探讨

2020-12-21韦吉莎马玉林

广西教育·B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培养策略

韦吉莎 马玉林

【摘 要】本文分析右江壮族麽乜制作技艺的发展背景及其传承所面临的困境,论述现代学徒制下培养右江壮族麽乜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的优势和途径,提出转变学生观念、给年轻传承人提供助学金、培养创意人才、开发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等做法,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麽乜制作技艺 现代学徒制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26-0027-03

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工艺的精髓,承载着独特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的是民族文化的自觉性。麽乜是广西百色特有的民间吉祥物,也是民间传统手工艺品之一。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发展,青少年接触的外来文化及工业用品不断增多,民族传统文化逐渐被淡化,一些年轻人不愿接受前辈的传统文化传承,不愿意学习麽乜的手工制作,致使传统文化和技艺开始弱化甚至消失。

右江壮族麽乜制作技艺在 2012 年 5 月 30 日被列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凝聚着右江地区民族传统工艺的精髓。但在传统的师徒制模式下,以口传心授为主的传承人培养实践难以实现规模化、系统化发展,以致右江壮族麽乜制作技艺的传承面临诸多困境。将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纳入职业教育体系,设立“非遗”传承教学基地,积极探索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非遗”传承路径,以传统文化为特色,以工学结合、多元化培养为手段,全面提升民族传统工艺的传承优势,能够有效突破民族传统工艺传承所面临的困境。因此,构建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模式,培养一批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非遗”传承人才非常有必要。

一、右江壮族麽乜制作技艺传承面临的困境

非物质文化传统手工技艺是各民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保留着民族在长期生产与生活中形成的文化表现形式和民族精神,经过数代口头记忆、工艺技术流传下来的财富,具有文化艺术和产业双重属性。右江麽乜是右江流域人民用于供奉、纪念、馈赠的佳品,具有安神镇惊、辟邪解毒的功效和招百福、除凶秽的寓意。其以艾叶、菖蒲、菊花、苍术等二十多种天然纯正中草药制作成芯,配以吉祥图案的棉布缝制成小儿抱瓜状香囊,是广西百色右江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然而,随着全球一体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群众的审美观念、心理结构及思维方式等方面发生了极大变化,右江麽乜这一“非遗”传统手工技艺呈现出岌岌可危的态势,正面临着断传、失传等前所有未有的危机。

(一)右江壮族麽乜制作传承人老龄化现象严重。随着岁月变迁和时光流转,右江壮族麽乜制作传承人面临着“人亡艺绝”的濒危局面。传承人以四五十岁以上的中年妇女居多,其中第七代传人黄桂珍出生于 1957 年。年轻一代掌握麽乜制作技艺的比例较少,男性所占比例更是少之又少。

(二)右江壮族麽乜制作传承路径狭窄。“非遗”传统技艺是人类生存方式的智慧结晶。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受到“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等封建思想的影响,传统学徒制的传承主要以血缘关系相传、亲子关系相传、师徒关系相传的方式培养传承人。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社会环境的改变,这种代际相传的弊端日益突显,传承上出现断层、失传的现象十分普遍。同时,在传统学徒制的模式下,主要依靠传承人的言传身教进行教学,但由于麽乜制作技艺多依赖于经验性的认知及反复的训练、实践才能习得,这种仅仅依靠传承人单向“精英式”的授学模式所培养出来的传承人数非常少,加之继承人的学习耗时且耗力、收效慢,导致麽乜制作技艺传承面临断代危机。

(三)年轻人不愿意从事传统手工技艺行业。在自古以来“重道轻技”文化氛围的影响下,从事手工技艺的人群常常被认为是被生活所迫、无奈生存的选择。受到这种传统思想的桎梏和现代化思潮的冲击,年轻一代对传统手工技艺的价值和保护的意识明显不足,他们不愿意选择这种单调乏味、勞累辛苦的手工艺生活,也缺乏传统手工艺传承所需的精雕细琢的耐心,从而造成“师傅有心教,学生却无心学”的普遍现象。

二、现代学徒制下培养右江壮族麽乜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的优势

与传统的传承方式相比,现代学徒制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有机融合,对右江壮族麽乜制作技艺的传承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办学模式:“政、企、校”一体化。现代学徒制是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一种需要政府、企业和学校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百色市右江区文化局与广西右江民族商业学校合作,依托学校设立“右江麽乜”广西右江民族商业学校传统手工艺制作传习基地,协调右江麽乜代表性传承人和老手工艺人到学校定期开展制作技艺传授,传承人以师承的形式在传习基地培养传承队伍,履行保护与传承的义务。右江麽乜项目以政府为主导,政府相关部门组织实施,企业承办,通过社区培训、学校教育、传承基地等途径,使右江麽乜的传统技艺得以传承。

(二)培养目标:“技、艺、道”一体化。“技进乎艺,艺进乎道。”其中,“技”是指一个手工艺人最基本的手艺和本领;“艺”是指手工艺品赖以支撑的“骨”,包括手工艺品的创造和工艺的审美两个方面;“道”是指匠心之道,即手工艺人能够对自己所打造的产品进行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创新发展的精神与智慧。“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并非墨守成规的继承,而是在延续“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生命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和创新性的发展。而现代学徒制模式是让学生在掌握手工技艺的同时,唤醒学生的实践创造能力,这与当前职业教育对学生的“工匠精神”人才培养目标严丝合缝,在一定程度上更好地诠释了“由技悟道、以道驭术”的精神内核。

(三)培养过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做合一”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的核心本质,它强调将教、学、做合为一体,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教”,有效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现代学徒制是一种以学校和工作场所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传、教、帮、带的培养方式,以大师言传身教和师徒结对的方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对师傅的认同感、对传统手工技艺的喜爱感及对这份职业的归属感。

三、现代学徒制下培养右江壮族麽乜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的途径

现代学徒制下的右江壮族麽乜制作技艺传承,一方面能满足“非遗”传统手工技艺对传承人的大量需求,另一方面能让“麽乜制作”这一优秀的民族文化得以薪火相传、绵延不息。目前右江壮族麽乜制作技艺传承的现代学徒制模式仍然处在探索的阶段,如何基于现代学徒制更好地激活学生对传统手工技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培养“非遗”传承人的关键。

(一)完善政策体系,为“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奠定基础。具体从转变学生观念和提供助学金两方面入手。

1.以手艺复兴为契机,转变学生观念。麽乜制作是广西百色“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由于历史原因,麽乜在“文化大革命”后就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但近年来在机械化充斥的社会环境下,人们愈发怀念与青睐民族传统手工艺品,这也为扭转人们长期以来对“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从业者的观念提供了良好契机。因此,借助手艺复兴之机,广西右江民族商业学校于2014年被设立为右江麽乜传统手工艺制作的传习点,大力发展职业院校“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项目,开展制作手工艺传承培训,依托“巾帼励志班”的学生资源,培养一批心灵手巧、多元化的右江麽乜民俗文化传承队伍,同时利用文化遗产日、非物质文化进社区进校园、中国—东盟文化论坛“非遗”展示活动以及重大节庆活动等开展右江麽乜制作技艺展示宣传活动,逐步扩大右江壮族麽乜制作技艺的社会影响力,向学生传递一种强烈的“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的信号,扭转广大学生的传统观念,为他们的学习与就业提供一种新的方向。

2.给年轻的“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人提供助学金。传统手工技艺的学习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需要经过艰苦卓绝、反复练习才能习得。在这一过程中技艺所具有的周期性、繁杂性和复杂性,让很多学生望而却步,只有少数对“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真正感兴趣的学生才会投入其中,并将技艺作为自己一生不懈的追求。对有志于从事麽乜制作技艺行业的学生,学校依托全国扶贫培训“雨露计划”,实行“三免三补”,即免学费、住宿费、教材费,补生活费、校服费、到校交通费,每个学生每年补助约 4000 元,连续补助两年;并实行订单培训和订单就业,第三年顶岗实习后由学校推荐和安排就业。这样为学生精益求精、潜心学习麽乜制作技艺解决了现实问题,同时创设了良好的“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的生态环境。

(二)深化产教融合,完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自从教育部《教育部 2012 年工作要点》中提出开展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工作以后,我国各级职业院校开始对“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这种培养模式与传统的校企合作方式相比,既具有相通之处,又有独特之处。

1.以文化创新培养“非遗”传统手工技艺创意人才。“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并非墨守成规的传承,而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发展。为此,学校以“产”为方向,以“学”为基础,以“研”为纽带,鼓励学生利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对麽乜制作进行创新。2019 年百色右江端午国际龙舟文化节为学生搭建了文化创新的平台,学校的学生中出现了很多大胆的创意,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学生在麽乜中既放传统艾草,又放自己配置的一些具有安神、驅虫等效果的中草药;有的学生将其做成男孩子喜欢的机器人、塔形等。学生在接受麽乜、传承麽乜的基础上,突破了传统设计与创作的思维方式与审美观念,让传统技艺之花绽放异彩。

2.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在现代学徒制的实施过程中,课程是链接学生与徒弟、教师与师傅、作品与产品的纽带。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是“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人培养的关键。以麽乜制作的核心技能和工艺流程为导向,开发课程教学资源包括麽乜文化特征和艺术特征、制作技艺变迁、传承过程等内容,以项目式教学的方式,满足学生多样化选择的需求。

右江壮族麽乜制作技艺作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象征和悠久历史的见证,当前却随着时代发展的步伐而面临衰落,甚至失传的重大危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纳入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结合现代学徒制理念,既能丰富学校文化资源和精神资源,让师生感受到文化精神的归属感,又能有效促进“非遗”的保护与传承,解决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的重大现实问题,有助于职业院校探索特色专业发展路径,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小琴.壮族麽乜技艺的生产性保护研究[J].百色学院学报,2017(06).

[2]吴雯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下的师徒传承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6.

[3]刘晓宏.现代学徒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J].绥化学院学报,2018(06).

【作者简介】韦吉莎(1990— ),女,壮族,籍贯广西融水,本科,助理讲师,现就职于广西右江民族商业学校,研究方向为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社会教育。

(责编 罗汝君)

猜你喜欢

现代学徒制培养策略
现代学徒制在创新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现代学徒制在经管专业的实践应用与探索
利益相关者视域下有色金属行业现代学徒制长效推广机制的构建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