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实效性探析
2020-12-21金碧薇
【摘 要】本文阐明教学实效性的内涵,分析教学实效性与教学有效性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认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学实效性要体现专业性、生活性与实践性的特点,专业性和生活性为实践性服务,实践性体现专业性和生活性。
【关键词】中职教育 德育教学 教学实效性 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26-0023-03
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中职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他们的理想信念、价值观、思想道德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产业生力军的素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意见》同时明确提出“要通过持续努力,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教学实效性”。为此,中职德育工作的主要阵地—— 中职德育课堂,它的教学实效性如何,直接关系到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培养。因此本文从理论视角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实效性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教学实效性的内涵
从对教学实效性的概念的解读来看,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从教学发生的实际效果看,这课堂学生收获了多少,也就是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在认知、情感价值观、应用目标上均获得提升,实现教学目标。可以表现为学生学习的态度是积极的,学生由不知到知,由知少到知多,并能正确地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单伟丽在《职业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实效性研究》中提出,教学实效性是指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活动,学生所取得的进步和发展。马晓荣在《东乡县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性研究》中提出,教学实效性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统一活动,在一定时间内,学生的认知与情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具体或实在的进步、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除了学生收获了多少以外,教师也要有收获。即教师和学生双方面都要有收获,具体表现为教师方面获得成就感,教师依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和方式,使教师提升教学能力、专业素养,更好地完成教学工作。例如,周全在《边疆多民族地区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提出,教学实效性是指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和教师双方都有收获。
除了追求教学发生的实际效果以外,还要探讨教学结束以后有没有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例如,杨文婷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中提出,教学实效性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在课堂教学方面,学生有学习热情,能够准时出勤且认真参与课堂,在教师讲授后能理解基础理论,掌握课堂知识,取得课堂效果;另一方面表现为学生在课堂学习结束后,学生能提高认识世界、处理事情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
综上所述,本文所界定的教学实效性概念聚焦在课堂教学本身,通过教师精心组织教学,学生认真学习,在有限时间内,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有所收获。具体表现为,认知目标所学习的知识从不懂到懂,从懂得少到懂得多;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在情感上有所共鸣,有所感染,有所动;应用目标为学生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工作等方面的问题,能够进行实践应用。除此之外,其表现为课堂学习氛围、学习态度是积极的、活跃的,师生互动是良好的。
二、弄清实效性与有效性的关系才能使教学更有实效
在许多情况下,老师们往往把教学的实效性与有效性相混淆,分不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有的甚至把两者当作一个同等的概念,因此抓不住重点。教学有效性的提出始于美国,它针对美国学生的学习成绩下降的问题,提出教学有效性这个概念。20 世纪末,我国提出新课程改革,要建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课程体系,使改革倡导的理念和思想得到落实,有效教学应运而生。目前对教学实效性的研究并没有像对教学有效性的研究那么成熟,有些学者甚至把这两个概念看成是同一个概念。笔者通过文献研究与对比发现,两者还是有一定的共同点和区别。如果搞不清楚两者的关系,那么将会影响教学效果。
(一)教学实效性与有效性的联系
1.从所处的环境上来说,它们都发生于课堂教学之中。具体来说,这个课堂不仅局限于线下的传统课堂,而且也适用于线上课堂,也就是说,这两种课堂都要讲究教学有效性与时效性。当课堂教学完成以后,如果学生的知识发生了改变,进而能够达到教学目标,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这个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有效性或实效性,即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那些发生在课堂教学以外的教学形式,我们认为它不具有教学有效性或实效性。因为这种教学方式可能比较松散,教学目标不是很明确,所以也就无法去衡量和评价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因此,这一类的教学组织形式,我们不能把它纳入教学有效性与时效性的讨论范畴。例如,学校组织的一些经验分享交流会,虽然大家可能也在同一个时空中听与交流,但是这样的一种形式没有具体的教学目标,大家只是通过交流与倾听获得一些经验上的增长或者感悟。这种情境下个体的知识与能力虽然也会得到一定提高,但是因为没有清晰的教学目标,所以我们也无法判定这个分享交流会是否存在有效性和时效性。此外,例如,线上的一些学习共同体、网络中的讨论小组,虽然他們也可以在网络上进行一些教学活动,但是因为他们没有具体的教学目标,所以无法去衡量参与者的知识或者技能是否得到有所提高。因此也无法判断这个课堂的效果和效率达到什么程度,也就不存在教学有效性与时效性的问题。
2.从达成的目标来看,它们都要求达到教学目标,并完成既定的任务。无论是实效性还是有效性,学生有没有具体的进步和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衡量标准。完成教学任务,取得预期的结果,就是完成了教学目标,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在认知、情感价值观、应用目标等方面均获得提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习的态度是积极的,学生由不知到知,由知少到知多,并能够正确地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无论是教学有效性,还是教学实效性,完成规定的任务并达到教学目标是他们的共同点。
3.从参与的主体来看,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缺一不可,他们是构建课堂的基本要素。教学实效性与有效性都必须有教师和学生参与,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实际的教学课堂。如果只有教师或者学生单方面的教学或者学习形式,都不能构成教学课堂,也就没有教学有效性与实效性。例如,学生利用网络或者在 MOOC 平台上进行自主学习,如果没有老师参与,那么这种学习模式就是脱离了教师而存在的一种学习模式,学生也就无法根据所学内容的教学目标评价学习效果,就是有 AI 练习反馈也不一定能反映真实的水平,因此也就无法评价教学的有效性与实效性。另外,没有学生的课堂,比如,网络教学或电视教学直播模式,虽然课程本身设计了教学目标,但是因为没有具体的学生参与,无法找到实施对象,所以这样的教学形式也无法用教学实效性和有效性来衡量。因此,教学实效性与有效性只能存在于师生两个主体共同参与的教学课堂。
(二)教学实效性和有效性的区别
1.获益的主体不同。上面在分析课堂教学有效性与时效性时,我们在谈到它们的共同点中提出这样的课堂要同时具备两个主体,即教师与学生。但在获益主体上,教学有效性关注的是,通过教师教学以后,学生获得的进步和发展,换句话说,教学有效性注重的是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增长。教学实效性,它除了关注学生的发展以外,它还会注重教师的成长与收获。比如,周全在《边疆多民族地区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中提出,教学实效性是指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和教师双方都要有收获。因此,教学实效性的获益主体相比教学有效性的主体扩大了。
2.教学时效性的不同。时效性是指同一件事物在不同的时间具有很大的性质上的差异,我们管这个差异叫作时效性。时效性决定了决策在特定时间内是否有效。具体来看,教学有效性强调的是要有效率,对教师与学生所投入的时间长短并没有明确的规定。换句话说,教学有效性看重的是学生与老师投入的精力与学习结果之间的比例是否合适,整体效果如何的问题。教学实效性是用来衡量在特定的教学时间内是否达成教学目标,它强调的是在一定的时间内,或者在一个明确的时间界限下要达到某种教学目标,因此教学实效性的时间是明确的。可见,教学实效性与教学有效性是有所不同的。对于本文所界定的教学实效性概念,笔者更加聚焦于一节标准课堂时间内所取得的效果。
3.着眼于解决教学问题的角度不同。教学有效性考虑的是解决长远的教学问题,甚至可以说,它有可能考虑的是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教育需求之间的吻合程度,确切地说,这是一个长期培养的目标。因此,教学有效性的着眼点在于趋势发展。教学实效性着眼于当下,具体来说,它可能聚焦的是一节课的时效性或者是一门课的时效性,它关注的是当前一节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或是一门课所要取得的教学效果。从这个层面来看,教学实效性着眼于比较微观的层次。
4.教学实效性更注重教学氛围上的投入与掌控。这并不是说教学有效性不重视教学氛围,只是因为教学实效性要在特定的时间内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所以它在师生互动与师生之间的态度上会更加重视,要求师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展现出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因此会极力构建一种活跃的学习氛围,变现出积极学习的态度,表现出良好的师生互动情境。
了解教学有效性与实效性的联系与区别,能够更好地让我们去掌握与理解教学实效性的内涵,明晰教学实效性的理论边界与研究范围,从而更好地解决德育课堂中教学实效性的问题。
三、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实效性要体现三个特点
综合前人的研究,结合笔者多年的经验与感悟,笔者归纳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課教学实效性要体现的三个特点。
(一)教学实效性要体现专业性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一种教育模式,在德育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的目标导向也要朝着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进行设定。这一点与普通教育有本质的区别,也体现了德育课要将思政融入专业教学之中的一种理念。因此职业教育的德育教学实效性更多的是要体现学生今后就业岗位的职业道德、法律法规、工匠精神等方面的培养。在教学设计中要根据专业特点,把德育内容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量,在达到德育目标的同时,把学生引入更加深入的专业发展道路。在思想上为学生指明专业发展道路,从而使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因此,德育课程能否培养学生使其达到所学专业必备的德育修养成为中职德育课程实效性考量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教学实效性要体现生活性
德育教学不同于其他具体的知识教学,德育教学应将道德培养内容融入学生的整体生活和成长过程中,贴近学生真实的生命体验,为德育教学的实效奠定坚实的基础。德育与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育不同,它更具人文性,与日常生活和工作更加贴近。它的目的是规范人的言行举止,使人变得文明,使社会更加和谐,使生活更加美满。因此,中职德育教学应多以生活事件为例,注重学生成长体验,帮助和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中职德育教学中,一方面要呈现学生生活中的重要典型事件;另一方面要通过引导、对话等方法帮助学生生成属于自己的感受、情感体验、生活领悟及理性反思,并积极鼓励学生相互之间表达、分享各自的成长体验,以相互借鉴、共同成长,(下转第47页)(上接第24页)使学生在每一个课堂中都得到收获。这是中职德育教学有效性最直接的体现。这样的德育教学有利于深入学生生命成长过程,贴近他们的真情实感,帮助和引领学生实现道德成长和身心健康发展,这是德育教学实效性的根本要求。
(三)教学实效性要体现实践性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课的根本归宿,应该体现其实践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去探索和进行实践,既是专业的实践,又是生活的实践。这是中职德育课非常重要的一个标志。中职德育课的专业性和生活性为实践性服务,实践又体现了专业性和生活性特点。具体来说,就是要想完成什么样的道德行为,就要具备什么样的道德认知水平。这需要我们在道德层面上去进行实践,在德育课程中实践,这是中职德育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特点。德育的目的是使人的行为更规范,言行更得体。因此在德育教学中要把德育落实在学生的行动上,让学生把习得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行动。这个行动就教学本源来说就是实践,具体来说,先让学生实践、体会,然后才能感悟,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德的重要性,并把德当作自己的行为准则,最终把德的意识转化为行为习惯。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在设计课程过程中要更多地考虑实践性,并用实效性来评价德育课效果,体现德育教学的实效性。
本文主要从理论层面对中职德育课教学实效性进行探析,分析了教学实效性的概念。为了更准确地阐述中职德育课教学实效性相关问题,辨析了教学实效性和教学有效性,从而总结出中职德育课教学实效性特点。诚然,本文只是对相关研究做了初步尝试,一些地方还略显不足,例如在实证方面应加强探索。为此在今后的研究中,笔者将不断完善中职德育课教学实效性内涵,以期为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学实效性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张广君.教学有效性的本体诠释与价值澄清生成论教学哲学的立场[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9(11).
[2]朱思达.德育教学的实效性难题及其解决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8(11).
[3]周 全.边疆多民族地区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7.
[4]王 露.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实效性研究[D].南昌: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9.
[5]马晓荣.东乡县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性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8.
[6]杨文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D].长春:长春工业大学,2018.
[7]单伟丽.职业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实效性研究—以《经济生活》为例[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8.
[8]漆学鹏.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6.
[9]李露露.中职德育课教学有效性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6.
【基金项目】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课题《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实效性的研究与实践——以职业道德与法律为例》(GXZZJG2018A033)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金碧薇(1986— ),女,辽宁沈阳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中职德育课程与教学论。
(责编 卢建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