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色彩在电影中的运用
2020-12-21应诺
应诺
著名摄影师斯托拉罗说:“色彩是电影语言的一部分,我们使用色彩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感受,就像运用光与影象征生与死的冲突一样。”不同色彩的意味是不同的,而且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色彩的理解也是不同的。由此看来,色彩作为电影视觉语言元素,其语言修辞功能最常见的方式是象征和换喻。
一、色彩在电影中语言表达的功能
作为综合视觉艺术的电影,用强灯光把拍摄的形象连续放映在银幕上,看起来像实在活动的形象艺术。电影包括视觉元素(影像)、听觉元素(声音)、结构元素(蒙太奇)。其中,视觉元素包括影像、胶片、构图、光线、色彩。而色彩无疑是一种极富表现力的艺术视觉语言。电影的原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眼的视觉暂留,使得画面连续放映给人自然运动的效果,这是产生生理感应的基础;二是人的心理因素,心理学上的“似动”效果是电影被看成活动的根据。色彩的直接心理效应来自色彩的物理光刺激对人的生理的直接影响。从生理的角度出发,色彩能唤起观者情绪上的波动和共鸣。张艺谋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色彩是电影视觉中最能够引起人们在情绪上波动的一种情感元素”。
色彩是一种能感染人的无声语言,色彩常常在影片的渲染气氛、烘托感情等方面,产生很好的表达效果。随着科技越来越发达,色彩在电影中的运用、它的艺术性和观赏性的价值将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导演在影片中讲述故事,颜色能够引发观众的心理反应,使他們聚焦重要的细节。设置影片的基调,凸显影片中不同人物的角色特征,并借此展现色彩在电影故事情节变换中的象征和换喻的作用,这就要求色彩在电影中赋予情节,以及具体形象以灵魂,正如声音赋予语言以情感,当彩色影像成为影片情节空间的主体的时候,银幕色彩不仅具有还原自然现实的再现功能,更重要的是还能传达导演的创作意图。
如何反映五彩缤纷的现实世界,成为电影工作者努力的方向,他们尝试着用色彩营造的气氛来表达画面的意义。导演大师基耶斯洛夫斯基三色系列片《蓝色》《白色》和《红色》,影片的名字蓝色、白色和红色是法国国旗的颜色顺序,有人觉得基耶斯洛夫斯基作为纯粹的电影艺术大师,不会在电影艺术表达中赋予色彩政治含义并利用色彩为法国做视觉宣扬的。整体而言,三者之间的视听语言无论是音乐、色彩或是情节结构都暗含着某种联系,充满一种宿命感。《蓝》《白》《红》三部曲应该被视为一部可以相互独立又互映共生的作品,因为,它们在精神追求和艺术追求方面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三部曲中的三部影片分别以法国的国旗颜色来命名,分别代表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理念,凭借其独特的叙事方式、艺术构造及主题内蕴,在国际影坛获得极高赞誉。其中《蓝色》通过一起意外死亡事件,探讨拥有了无限自由后选择的可能性;美学风格方面,极尽基耶斯洛夫斯基独有的表达方式,影片中对时间对生命的偶然性予以莫名的反刍与观照,《蓝》是对现代人如何认识“自由”的一次质询与拷问,而且,影片是从“自由之艰难”这个反命题切入,思考“自由”本身的。
影片中反复呈现的抑郁的蓝色是“记忆与遗忘”的主题象征,但从女主茱莉的处境可以看到,影响她享受“自由”的仅是“记忆”的羁绊。因此,“自由与囚禁”才是茱莉真正的心灵困境,也是影片所要揭示的现代人宿命般的两难。这是具有表现倾向的纪实性描述,影片中色彩从单纯地指代、象征作用,发展为情感对话的纽带。基耶斯洛夫斯基通过运用以色彩为主的表现手法,赋予主色调蓝色和黑色、黄色等辅助色调不同的象征意义,给人以强烈的视听、心理冲击,引人深入思考“自由”的含义,以其代表的“自由”象征,在影片中通过“蓝色”这种具有代表性和辨识度的色彩,演绎生命的自由主题,彰显了色彩作为一种重要表现元素在电影叙事中的独到运用。基耶斯洛夫斯基在影片《白色》中试图用法国国旗三色中的白色来象征“平等”的深意,他在影片中奇妙地让白色多次出现在情节中,比如多米尼克头身着白色婚纱的场景,多次出现主人公卡洛尔身着白色西装的场景,等等,都会使观众印象深刻。就像《蓝》探讨自由的条件,《白》开掘平等的前提一样,电影《红》表达博爱的力量。基耶斯洛夫斯基把《红》作为三部曲收尾之作,让我们不由得进行深入研究。影片开场是一组电话线穿越极其炫目的红色电缆,急速地进入深海,又在红色的拱形线条的笼罩下穿出深海上岸,到达一处闪着橙光的灯为止。伴随着无人接听的铃声,这个被发出的红色沟通信号,中断在褪色的画面上。导演要表达的影片主题即“褪色的现实”。把褪色的橙色,还原为堂堂正正的红色,就成了全片的“补色”任务。我很好奇,这个“红”又是什么呢?这个难以沟通的电话是年轻法官奥古斯特向他的恋人发出的,而他的生涯与老法官年轻时的经历完全重合。基耶斯洛夫斯基用两个年纪相差巨大的角色,表现男性主人公从“褪色”到“补色”的历史。而激发这个补色行动的主角,正是影片的女主人公瓦伦缔娜。
基耶斯洛夫斯基在影片《红》的色彩运用上,使用了与《蓝》《白》同样的手法,显示出其喷涌的艺术能力和才华,影片中不断出现的象征博爱的红色,具有极强的感染力量。在电影中,瓦伦缔娜常穿红色的毛衣,或者红色的裙子。她的屋里布满了红色。尽管年轻法官屋里是褪色的基调,却处处点缀着不同的红色。老法官的别墅萧条,瓦伦缔娜第一次进屋以暗绿为主,辅以褪色的橙色和杂乱的灰黄,当她看到老法官的时候,才出现一把红色的椅子和苏格兰红底黑格的披巾。这两件东西是老法官的贴身物品,暗示着老法官内心深处有人性的温暖,有红在挣扎。从披巾的红黑相间、瓦伦缔娜海报的黑头发与红背景,以及年轻法官的车的颜色红与黑,我们注意到黑色在影片中的色彩意象:爱受到威胁甚至践踏。在摄影师与瓦伦缔娜选海报照片的场景中,他灭了灯想行暧昧之事,瓦伦缔娜在黑暗中拒绝了。这时他们选定的照片放在桌上,虽然处于黑暗中,可红色还是战胜了黑暗,这就是爱的力量。
基耶斯洛夫斯基通过对红色的不断渲染,在《红色》中很好地表达了博爱具有无可置疑的价值和力量。
而在安东尼奥尼的影片《红色沙漠》里,影片的色彩基本由红、黄、灰、蓝组成情景或情感和精神的色彩象征组合。比如影片中的蓝色,表现出女主角朱莉娅娜因交流的受阻所致的孤独,蓝色的阴郁冰冷,隐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隔膜和冷淡。黄色是工厂烟囱冒出的烟雾,是工业文明毁灭人性生存状态环境的象征。红色作为影片的主色调,象征充满压抑与恐怖的现实空间,既是写实的,又是心理的和幻觉的。而大海始终是绿色的,这对朱莉娅娜而言,绿色意味着永不停歇的生命力。安东尼奥尼把红色作为影片的核心色彩,象征着激情,蓝色代表了冷酷无情、白色表示极度空虚,黄色意味着衰败,绿色象征着生命,黑色暗示死亡。在这里,色彩作为视觉语言的表达方式,成为导演表达主观感情直抒胸臆的工具。对色彩有意识的处理和运用体现了其高度的个性化主观倾向,在不同的电影情节中,色彩被赋予了不同的情感内涵。
二、色彩在电影中表达的形式
色彩象征意义的表达在电影中存在很多的形式,可以是整部电影的基本色调,也可以是部分画面的场景,抑或是环境或服装的色块,但所有的表现手法始终要与电影中的形象、主题、内容及其文化背景相结合。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在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中,运用黑白作为整部电影的基本色调,既还原了历史的真实感,同时也表现了法西斯集中营里的压抑与阴森。在电影中,他让小女孩穿上鲜艳的红裙子,蹦蹦跳跳地从一片黑白中走过,给画面带来生气和活力。然而这一点红色的再次出现,却是在后来的焚尸炉中,一个鲜活的生命被无情地践踏。黑白整体色调以及点缀着的部分鲜艳色块的应用,很好地表现了在悲惨时代犹太人的苦难和历史沉重感。同样是红色的表达,在爱森斯坦的《战舰波将金号》中,用人工着色法将水兵起义时升起的旗帜染上红墨水,试图通过被染色的红旗表现革命的含义。这面鲜红的旗帜,对色彩的作用做了全新的发挥,创造性地在银幕上展现了色彩的情绪作用与象征意义的威力。而红色对于情绪的渲染在张艺谋的影片《红高粱》里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影片中不断出现的红衣、红裤、红鞋、红盖头和红红的高粱地,将女人呈现在男性欲望的视野中。在影片“野合”的部分,迷怪狂舞的红高粱和近似惨烈的唢呐声,不仅表明男狂女爱的欲望,更多的是展现了一种原始的生命力。影片正是通过对浓郁和刺目的红色的渲染,奠定了它弘扬生命意识的主题基调。
三、灵活多样的色彩运用
色彩在电影中的运用不是一成不变的,导演根据不同电影的风格形式和内容表达,进行主观创作。
纪实风格的电影,在运用色彩表现方面不同于其他类型的电影。现代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认为,纪实性是电影的基本特性,这种风格的电影中,长镜头的运用较多,色彩较为贴近生活。张艺谋的《一个都不能少》,以独特的视角反映农村教育现状,表现贫穷的农村地区存在的令人关注的教育问题。影片选用非专业演员,他们用真诚朴实自然来表现这个感人的故事。电影完全采用纪录片形式,真实客观地还原了农村的现状,选择北方农村特有的土黄、土绿与褐色为电影画面的主色调,与生活中的自然形态和被摄物的局部色相達到充分的和谐与统一,避免留下人工的痕迹。
导演陈凯歌在影片《黄土地》中,对色彩也有非凡的运用,注重艺术?和视觉上审美的表现力,凸显出黄色。黄色是阳光的,温暖的,欢乐的,在宽广辽远的黄土地面前,人显得格外渺小,在人和黄土地的鲜明对比下,准确地表达了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王家卫是一位独特另类的导演,在运用黑、灰、白烘托气氛,意喻神秘和幽闭的情节上,有超人一筹的表达。电影《花样年华》中,他成功运用单纯的色彩元素转换为神秘主义的因素。影片中两个人的世界,或许会让人感觉色彩的单调,但色彩的搭配是和情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约会的场景里是灰蒙蒙的围墙、湿漉漉的破旧栏杆。沉闷的灰色给人一种沉重的心情,暗示着男女主人公无法获得自由,无法呼吸新鲜的空气,像是被关在笼子里一样暗示了让人失望的悲剧结果。影片正是在这种色彩的矛盾与忧郁中,烘托出神秘主义的总体基调,从而完成这个若即若离的故事。
同样是黑白为视觉主体的影片,日本传奇导演黑泽明的《罗生门》对黑、灰、白三色的运用范例非常经典。影片中运用三种颜色的不同浓度、不同灰度,不同的色相和不同的色彩明暗,创造出电影的空间。场景中采用了大量的黑色、深灰色和浅灰色,营造严肃而沉重的氛围,给观影者带来压抑、沉重的感觉。罗生门下的屋檐是由灰到黑的递进,可以找到巨大的深黑后景,这个黑色是危险,是人类的谎言,以及日本社会战后的乱世和行将倾覆的价值世界。台湾导演侯孝贤在影片《好男好女》中诉说一种绝望的情绪,让冷灰色调贯穿故事情节的流动中,以戏中戏的套层结构实现叙事时间轴的不再单一,甚至使用彩色与黑白画面的交替出现来打乱叙事顺序,进行不同时空的交错处理,使观者产生直接与台湾历史对话连接的心理感受。
主体内容呈现浪漫和夸张趣味的风格电影,在色彩运用上没有特殊要求,只要与电影的主体风格,主题以及文化内涵相协调,任何色彩,任何形式都可以,灵活性较强。周星驰的《大话西游》系列通篇采用红色系的暖色调来表达喜剧性,传达给观众轻松快乐的情趣。美国导演韦斯·安德森的喜剧片《布达佩斯大饭店》,为了达到温馨的喜剧效果,以粉色为视觉主体色调,配色明艳,全片洋溢着梦幻的色彩,让人身心愉悦,观影过程就是一场快乐的视觉盛宴。同样是喜剧片,墨西哥导演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的喜剧片《鸟人》,却把蓝色比喻为浪漫情调而贯穿全片。
今天在以追求票房价值为主要目标的商业片中,影片中的色彩通常是艳丽而响亮的,具有强烈的、形式上的视觉美感。《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张艺谋的一部商业片。整体布景和人物服装大量地运用黄色,颜色艳丽,体现出古代宫廷的恢宏气势,是富贵和权力的象征。在最后的战争中,以大量的黄色菊花作为背景,渲染战争的壮烈,给观众视觉上的美感和冲击。
当观众坐在银幕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电影画面中的色彩,大多可以直观地感受到由色彩带来的情感触动甚至刺激。虽然早期的电影只有黑白两色,风格单调,但是导演通过让黑白色彩跨过自然属性,用独有的风格特色吸引观众的注意,让单纯的色彩在观者触景生情的浮想中,对真实的物象色彩产生情不自禁地变换,在观看影片中参与到电影主题的传达,空间氛围的渲染和演员角色形象的塑造中。
所以,色彩作为电影艺术中不可或缺的视觉主体,如果忽略色彩就无法清楚地表现环境氛围和人物内心世界的变化,甚至影响到电影叙事的完整性和艺术性。拥有良好的色彩运用能力能够极大地拓宽电影作品的创作空间,提升艺术水准。
(作者单位: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