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儿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DIC的诊断意义分析
2020-12-21王春蕾杨洪弘胡勤芝
王春蕾,杨洪弘,胡勤芝
(山东省兰陵县人民医院,山东 临沂 277700)
所谓DIC,主要指的是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其为一类获得性综合征。近年来此类疾病的发生概率有所上升,一般继发于多类严重疾病或者在某些特殊条件下引致病因素激活机体内凝血系统,引发微循环弥散性微血栓形成以及继发性纤溶亢进的一类疾病[1]。
当小儿患者发生DIC之后,其会表现出微血管内溶血、多器官功能障碍休克以及出血等等情况。在疾病早期,小儿患者可能并不会表现出显著的临床症状,或者症状隐匿。随着疾病的进展,倘若未能对患者开展行之有效的治疗,极有可能威胁其生命安全。目前DIC也成为了儿科危重症领域治疗方面的棘手问题。
有文献证实。针对于疑似性弥漫血管内凝血患者来讲,实施血浆D-二聚体检测有助于诊断疾病。
为了证实该理论的真实性,结合实际情况,本文择取2019年10月2日~2020年10月2日我院所收治的96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小儿患者为研究对象。对上述命题的功能性进行全面探究,现做出如下汇报。
1 资料及方法
1.1 基线资料
本文择取2019年10月2日~2020年10月2日我院所收治的96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小儿患者为研究样本。在此其中,女37、男59。年龄均值为7.34±1.12岁,通过临床诊断以及实验室诊断,确定其为DIC患者。
另外选择同期来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健康人96例为对照小组。在此其中女36、男60。年龄均值为8.02±1.44岁,该组受试者采样时健康,情况良好,不存在任何疾病。且在半个月内无任何用药史。
通过对比,2小组受试者出疾病情况外,其他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别,P>0.05,可比。
1.2 方法
受试者入院之后抽取外周静脉血2.70 mL。静置片刻之后将其和浓度为0.11 mol/L的枸橼酸钠,以9:1的比例全面混合,以免生成气泡。在此之后,将血液样本放入到离心机内,以3000r/h的速度离心处理,共计10分钟。收集上层血浆。完成上述工作以后,将血浆样本放入到日本日立公司所生产的全自动血凝设备中完成检测工作,应用配套试剂。实验使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浆内的D-二聚体;应用凝血酶凝固法测定血浆内的纤维蛋白原水平情况。
1.3 观察指标
第1、分析2小组受试者D-二聚体水平含量对比详情。
第2、分析DIC患者D-二聚体与常规性凝血指标阳性率对比详情。
1.4 统计学原理
实验应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内计数资料开展x2检验分析,计量资料则开展t值检验分析。倘若P<0.05,代表有关数据存在统计学差异。
2 结 果
2.1 两小组受试者D-二聚体含量水平对比详情
对照小组受试者D-二聚体的含量为(166.25±70.15)μg/L;DIC小组为(1299.36±885.24)μg/L。相较于对照小组,观察小组D-二聚体水平明显更高,P<0.05.
2.2 DIC患者D-二聚体和常规性凝血指标阳性率对比详情
在DIC小组中,Fbg诊断DIC阳性率为63.54%(61/96);PT为73.96 %(71/96);APTT为 75.00%(72/96);PLT为 92.71%(89/96);D-二聚体为97.92 %(94/96)。DIC小组内,在PLT、APTT、PT、Fbg等指标中,阳性率以D-二聚体最高,其次为血小板。以上两类指标诊断DIC敏感性明显比其他指标高。Fbg阳性率最低。
3 讨 论
相关文献表明,儿童DIC疾病大都继发于严重性感染疾病和肿瘤。其中最为重要的引致原因为脓毒症,疾病的死亡率或达到24.50%。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DIC为引致小儿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
发生DIC疾病的小儿患者病情通常危急、病死率高,预后非常差,由此能够看出,作为医务工作者的我们有必要做好小儿患者凝血功能检测工作。尤其是存在引发DIC基础疾病的小儿患者。针对于危重症患儿更需要监测其凝血功能。
世界各国学者往往将DIC视为即将死亡的代名词。由此能够看出,做好疾病诊断意义重大。当前中国有很多实验室,尤其是基层医院对于DIC实验检查往往侧重于继发性纤溶亢进期以及低凝血期。通常还是以3P、APTT、Fbg等等指标为主用以判定DIC。相关实验室结果差异较高,应用此法诊断DIC困难重重,很难对已然出现DIC的患者实现有效干预。可见,寻找一类敏感性高的诊断指标已成为了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2]。
D-二聚体主要指的是人体内纤维蛋白单体通过活化因子交联处理之后,再通过纤溶酶水解所生成的一种降解产物。其特异性较高,属于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内规格最小的片段。D-二聚体可体现出凝血和纤溶系统活化之后真实情况。当出现DIC时,人体中的凝血系统被全面激活,因而在血液循环内生成了诸多微血栓,就此活化纤溶系统引发纤溶亢进。在此情况之下,交联纤维蛋白被纤溶酶全面降解,进而生成诸多D-二聚体。有学者曾经利用乳胶法测定132例疑似性DIC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3],结果证实:当FDP在10mg/L以下时,接近70%的患者D-二聚体表现为阳性;而当该项指标在10mg/L以上时,大约有九成的患者D-二聚体具体表现为阳性。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D-二聚体已然被我国卫生部门视为诊断DIC的重要标准之一。D-二聚体结构相对稳定简单,出现时间早。其也为DIC 所形成的具有特异化的分子标记物。因此,在诊断DIC疾病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D-二聚体不仅仅可以实现DIC精准诊断,另外也能够有效鉴别DIC和原发性纤溶情况。本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DIC小儿患者D-二聚体水平明显比健康者高,该项指标的实验室诊断阳性率可达到97.92%。在本组实验中我们也能够发现:其余实验室检测指标检测DIC方面阳性率偏低。特别值得说明的是,在以前临床所认为对DIC诊断最有意义的纤维蛋白原阳性率最低。虽然说FPD测定敏感性高,但值得说明的是,其属于纤维蛋白原降解之产物,在诊断原发性纤溶方面有较大差异。与之相比,DIC为一类继发性病变。所以说,FPD无法被视为确诊DSA的良好指标。
在对血浆样本开展检测过程中,应用免疫比浊法敏感性强,准确性高,且操作简单。另外其也能够和诸如APTT、 PT等等指标同时在全自动血凝酶仪器中一并检测,其在诊断DIC方面有着一定意义。
但不容忽视的是,小儿患者血浆内D-二聚体水平上升并不是DIC高特异性实验。而在受到肺栓塞、心梗、深部静脉血栓形成等等情况之后,该项指标均可上升。这一点需要工作人员自宏观层面上分析受试者当前状态。在此同时结合病患所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基础性疾病和串联其他凝血指标加以判断。由此可见,在患者出现较为显著的凝血指标异常时,要特别注意其可能罹患D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