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代谢综合征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研究

2020-12-21申艳茹吕晓红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年10期
关键词:脂联素脑血管病硬化

申艳茹,吕晓红

代谢综合征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的伴有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 metabolic,IR)的一组疾病的总称,包括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血脂紊乱等代谢方面的异常。由于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发病率的逐年提高,与脑血管病发病率密切相关,使其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本章就MS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进行研究。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0年5月-2011年1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病房收治的脑梗死患者共169例。

1.2 病例分组 根据IDF[1]颁布了MS诊断标准,结合我国国情,采用2002年“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的建议;分为MS组和非MS组。

1.3 研究对象 一般临床资料:回顾性详细记录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既往史、个人史、入院时血压、腰围、空腹血糖值、甘油三脂、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i,LDL)、纤维蛋白原值,所有血液指标均于患者入院后24 h内,晨起空腹抽取静脉血3 ml,分离血清,送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检验科测定。腰围按脐水平线测量(单位为cm)所有患者均行颈部血管超声和彩色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其他有行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gy,MRA)、电子计算机扫描(computerized tomography,CT)血管成像、数字血管造影检查可作为以上两种检查的辅助参考资料。

1.3.1 血浆脂联素测定 (1)标本的采集及保存:患者住院后第2天晨起空腹抽肘静脉血3 ml,肝素抗凝,立即置于冰水中,30 min内用低温离心机以4 ℃ 2500 rpm离心15 min,分离上层血浆,置于Ep管。统一保存将标本放于-80 ℃冰箱冰冻保存。为减少批间误差和测量误差,全部标本采集完成后一次性成批检测。(2)检测原理:本试剂盒应用双抗体夹心酶标免疫法(ELISA)。将酶标板预先包被人血脂联素单克隆抗体,标准品、待测样本与其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再加入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人血脂联素单克隆抗体,再次发生抗原抗体反应。然后依次加入显色剂A液、B液,两者在辣根过氧化物酶催化下转化为蓝色产物,在酸的作用下变成黄色,颜色的深浅和样品中的脂联素浓度正呈相关,用酶标仪在450 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OD值),根据标准品和样品中的OD值,计算样品浓度。(3)检测方法:由美国RD公司提供人脂联素定量检测试剂盒试剂盒(ELISA),操作流程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各试剂在使用前平衡至室温。实验开始前,配置好所有试剂,试剂或样品稀释时,均需混匀,混匀时尽量避免起泡。步骤简述如下:(1)取出酶标板,分别设置标准品孔、待测样本孔和空白对照孔,在标准孔中加入50 μl的标准品;待测样本孔中先加入待测样本10 μl,再加入样本稀释液40 μl(即样本稀释5倍);空白对照孔不加;(2)37 ℃恒温箱温育30 min;(3)洗板4次,每次静置1 min;(4)在标准品孔和样品孔中加入50 μl的酶标工作液,空白对照组不加;(5)37 ℃恒温箱温育30 min;(6)洗板4次,每次静置1 min;(7)每孔加入底物A、B液各50 μl,37 ℃避光显色15 min;(8)每孔加入50 μl终止液,终止反应;(9)于波长450 nm的酶标仪上读取各孔OD值;(10)根据标准品的浓度及对应的OD值,应用curveexpert软件计算出各样本的浓度,再乘以稀释倍数5得到实际测定浓度。

1.4 全部数据经SPSS 17.0统计软件处理,两组样本均数的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相关性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MS组与非MS组年龄,性别比较 MS组89例,占总数52.7%。非MS组80例,占总数47.3%。MS组患者平均年龄(62.94±11.68)周岁,非MS组患者平均年龄(64.88±11.65)周岁。两组患者平均年龄经统计学处理(t检验)无差异(P>0.05)。MS组男性57例,女性32例;非MS组男性57例,女性23例,经统计学处理(χ2检验)无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在年龄、性别比较

2.2 危险因素分析 MS占总数52.7%,所占比例最高,依次递减是单纯高血压病48例,占总数28.4%、多种危险因素的非MS 13例,占总数7.6%、单纯糖尿病12例,占总数7.1%、单纯高血脂4例,占总2.3%、单纯吸烟和或者饮酒3例,占总数1.7%(见图1)。

图1 危险因素分布图

2.3 缺血性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与MS相关性 本研究将所有患者脑血管病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糖、高甘油三脂、中心型肥胖(腰围)、低HDL、吸烟、饮酒作为自变量,以脑梗死是否合并MS作为应变量,导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结果高血压、高血糖、高甘油三酯、腰围与MS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呈正相关,高血压相关性最高,其次是高血糖、高甘油三脂、中心型肥胖(见表2)。

表2 MS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多因素相关性分析

2.4 MS组和非MS组脑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比较 MS组和非MS组在颈部动脉内膜增厚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率,经过统计学处理(χ2检验)有差异(P<0.05)。MS组在颈部内膜增厚伴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发生率高于非MS组。MS组和非MS组在脑血管狭窄发生比率,经过统计学处理(χ2检验)有差异(P<0.05)。MS组患者脑血管狭窄发生率高于非MS组(见表3)。

表3 两组在脑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比较

2.5 MS组和非MS组在脑梗死临床TOAST分型比较 MS组和非MS组的脑梗死临床TOAST分型,经统计学处理(χ2检验)有差异(P<0.05)。MS组患者以LAA型脑梗死为主,非MS组患者以SAO型脑梗死为主(见表4)。

表4 两组的脑梗死临床TOAST分型比较

2.6 MS组和非MS组患者血浆中脂联素含量的比较 MS组患者血浆中脂联素平均含量值低于非MS组患者血浆中脂联素平均含量值。经统计学处理(t检验)有显著差异(P<0.01)(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血浆中脂联素平均含量比较

4 讨 论

4.1 代谢综合征和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的关系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中,MS所占比例最高,其中高血压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增加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风险:(1)MS中心环节是IR[2],指胰岛素作用的靶器官(主要是肝脏、肌肉和脂肪组织)对外源或内源性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降低,机体为了克服IR,代偿性分泌过多胰岛素,引起高胰岛素血症,它是IR的重要标志[3,4]。当胰岛细胞功能缺陷即对IR无法进行代偿时,则发生2型糖尿病。研究证实IR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重要的环节[5,6]。(2)高胰岛素血症刺激交感神经系统、增加心输出量、使血管收缩及平滑肌增殖,血管内皮细胞分泌一氧化氮减少、血管收缩,肾脏重吸收钠增加,使得血压进一步升高,加重对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3)机体在IR状态下,胰岛素抑制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s,FFA)释放作用减弱,导致FFA增多及极低密度脂蛋白合成增加,脂蛋白酶活性降低后,抑制载脂蛋白分解,使得富含甘油三脂的脂蛋白增加,引起脂蛋白代谢异常。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血脂异常,特别是低HDL和高LDL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6~8]。(4)中心型肥胖其特征是产生异常的细胞因子如白介素6(interleukin,IL-6)、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这些细胞因子的分泌不但影响以脂肪形式进行的能量贮存及释放,尚涉及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导致IR,还直接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全过程[9~11]。(5)最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当MS患者相关诊断指标处于临界状态时,因其均不够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血脂症的诊断标准,因而很少能引起患者、甚至医生的重视。即随着血压升高、血浆中甘油三脂含量的升高、血糖升高、腰围增加、发生脑梗死风险亦增高。(6)研究中脂联素是脂肪细胞能分泌产生一种生物活性因子,其在机体的体脂变化、糖脂代谢、抗炎以及抗动脉粥样硬化中发挥有益作用。血浆中低浓度的脂联素被证明和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IR、高甘油三脂血症、MS、高密度脂蛋白降低有关[12]。本研究发现MS组患者血浆中脂联素水平显著低于非MS组。国外对于脂联素和脑梗死的分型研究显示,MS组患者血液中的脂联素水平较其他危险组低[11]。其中动脉粥样硬化组最低。说明脂联素和MS、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以往动物实验研究证明,脂联素可以预防血管硬化及修复损伤的内皮细胞[12]。针对MS脂联素可以抑制脂肪组织分泌的内皮粘附分子及E-选择素的表达,减少了TNF-α诱导的单核细胞的粘附。同时抑制成熟细胞的吞噬活性和产生的能力,抑制巨噬细胞内脂肪的堆积,抑制清道夫的受体表达和其活性[13,14]。脂联素通过增强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合成酶的活性,增加一氧化氮合成保护缺血脑组织[15]。同时其他研究还发现脂联素有稳定动脉内皮细胞作用、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此外,脂联素还有促进缺血区血管形成,抑制神经元凋亡的作用[15]。通过测定其在血浆中可发应出MS患者脑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血浆中脂联素含量水平可预测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风险,从而为MS患者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提供依据。有研究建议可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后可将补充脂联素作为治疗手段,但仍需要进一步的临床试验研究。

猜你喜欢

脂联素脑血管病硬化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急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与动脉自旋标记的应用价值
双源CT对心脏周围脂肪组织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基于深度学习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识别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神经介入治疗的疗效分析
黄精四草汤加味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观察
LN17模具钢预硬化热处理正交试验
脂联素及其受体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和机制的研究进展
脂联素的研究进展
自噬与脂联素诱导的人乳腺癌MCF-7细胞凋亡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