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在“乳品与饮料工艺学”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
2020-12-21张秀凤申晓琳
张秀凤,付 丽,申晓琳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0 引言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建成一批课程思政示范高校,推出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选树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建设一批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因此,如何实施课程思政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界关注的焦点。
所谓“课程思政”就是挖掘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各环节,形成协同效应,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使学生在“春风化雨”般的教育模式下受到培育和启迪[1]。
所有的课程都具备育人功能。“乳品与饮料工艺学”是河南牧业经济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主干特色课程,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课程思政在“乳品及饮料工艺学”教学实践中实施,不仅使学生掌握乳品及饮料加工的相关专业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对“乳品及饮料工艺学”课程思政的必要性、教学设计、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合理化建议,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人才培养能力全面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
1 “乳品及饮料工艺学”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乳品及饮料工艺学”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课程应用性强,实践操作能力水平要求较高,教师不仅要教授理论知识,还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其他课程的学习,培养出适应中国食品行业发展需要尤其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崇高理想信念和良好职业道德品质、理论功底扎实、技术技能突出、综合素质良好、具有创新精神和就业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6 年12 月9 日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3],这就要求教师在注重对学生乳品及饮料相关理论知识进行教学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2 “乳品及饮料工艺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通过深入分析学科专业和课程特点,确定课程思政的育人方向和课程思政培养目标。
2.1 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实训周是以规范的乳制品加工工艺的实践为重点,目的是使学生具有较扎实的乳品加工技能,培养食品从业人员的基本素养,使学生在实践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实训周的整个任务过程中,从资料的查找、分析和整理,到产品生产方案的制定,最后到产品的加工、检验,所有的工作任务都需要分工明确,相互合作,彼此探讨、交流,只有团队成员间的相互完美配合、认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很好地完成整个实训任务,这就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在整理实验报告过程中,要求每个学生尊重实验结果,不得随意更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优秀品德[4]。
2.2 与食品安全事件相结合
德是做人的根本,课程思政应将德育教育置于课程目标之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事件是现在社会上较为敏感的话题,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在课程讲授过程中结合学生熟知的食品安全事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奶粉加工工艺的讲授过程中,结合2018 年震惊全国的“三聚氰胺”事件和2014 年的“大头婴儿”事件;在鲜乳掺假检验的实验中,结合一些鲜乳掺假的曝光视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食品行业良知理念,可以培养学生的行业责任感。
2.3 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相结合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创新能力已成为21 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对于新时代的大学生,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是迫在眉睫的。因此,课程思政要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相结合,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前沿科技的精神。例如,在讲到奶酪时,会介绍到其他国家各种各样的奶酪,而我国由于口感的不适应,虽然奶酪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消费量却很少,这里会对学生进行引导,如何改进奶酪的加工工艺,让其更能满足我国消费者的需求。这样既能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好奇心,刺激了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5]。
2.4 与爱家乡爱祖国教育相结合
课程思政要倡导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爱国主义精神,不断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
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热爱家乡是热爱祖国的具体体现,培养学生的爱乡情感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的基础。例如,河南花花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乳品加工、奶牛养殖、饲料生产为一体的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在介绍乳品企业发展状况时,着重介绍河南花花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中原地区排名前列的乳企,河南花花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分别名列2019 河南民营企业制造业100 强、2019 河南民营企业现代农业100 强、2019 河南民营企业社会责任100 强三大榜单,让学生为河南省有这么强的乳品企业而自豪,培养学生自立、自强和自信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爱家乡的激情。
再如,讲授果蔬汁饮料的原料时,讲到砀山梨含有糖分、矿物质、有机酸和多种维生素,营养极为丰富,是不可多得的果中佳品,具有去热清痰、止咳润肺等药用价值。而河南是砀山梨主要产地之一,这样也可以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为将来发展家乡、报效祖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2.5 与培养学生的拼搏精神相结合
“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揭示的这一哲理,既是对人类普遍经验的深刻总结,更是对新时代前进逻辑的鲜明昭示。
课程思政也要与培养学生的拼搏精神相结合。如在介绍我国乳品企业发展过程中,着重介绍蒙牛集团的发展历史,1999 年创立元年0.37 亿元销售收入飙升到2007 年的213.18 亿元,2016 年蒙牛集团位列全球乳业第10 位,2017 年实现收入601.56 亿元,引导学生讨论蒙牛集团创造中国乳业的火箭速度奇迹的原因,使学生对蒙牛集团产生热情和兴趣,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不认输、不服输的拼搏精神。
3 “乳品及饮料工艺学”在课程思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3.1 专业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政治理论素质
课程思政对专业教师的政治理论素质要求较高。但目前一些专业教师认为只要教好专业知识就完事了,思想政治教育和自己没有关系,那是思想政治教师要做的事情。这种错误的思想导致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出现“两张皮”现象,一些专业教师政治理论素质不高,课程思政时根本无从下手。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第一位的,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讲授课程是教书,思想政治教育才体现育人,由此可见,只教书不育人,就不能称之为一个合格的教师[6]。
广大专业教师在充分备课的同时,要关心时事政治,认真学习党章,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及学习强国平台推送的新内容,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素质,才能游刃有余地挖掘出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政元素,争做一名合格的专业教师。
3.2 建立以专业课程为单位的专业课程组
团队的作用远远要大于个人的作用,而优秀的团队往往能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作用。目前,有一些课程没有组建自己的团队,靠一个教师单打独斗,缺乏交流研讨,在课程思政过程中,不能做到群策群力。
只有组成专业课程组,通过集体备课,一起研讨制定出专业课课程思政标准,明确课程思政的思政元素和思政元素的融入点、课程思政的设计与教学方法,才能保证课程思政的有效性。
3.3 认真了解学生的诉求
学生是课程思政开展的重要参与者,有着和教师同等的地位。在课程思政过程中,教师既要“连天线”又要“接地气”,下沉到学生当中了解学生诉求,引导学生阐述自己的想法,并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与整合,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课程思政的无缝对接,才会真正吸引学生、教育学生,实现对学生的“唤醒”作用[7]。例如,近期新型冠状病毒比较猖獗,停课不停学的过程中,作为教师,在网络课程中,要积极开展疫情防控知识宣传,帮助学生提高文明素质和自我保护能力,缓解焦虑情绪,消除恐慌心理;同时,通过全国人民同舟共济抗击疫情的感人事迹,增强战胜疫情的决心和信心,并以此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能够更好地报效祖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3.4 建立常态化运行机制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以来,“课程思政”从被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到被写进教育部文件,逐渐成为高校立德树人、铸就教育之魂的重要理念和创新实践。课程思政要取得实效,必须建立常态化运行机制,保证持续性推进。学校要把课程思政建设当作立德树人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不搞一阵风、不搞临时活动,而是强化制度保障,着力长效机制,激励与督促并举,注重绵绵用力、不断改进、久久为功,实现“基因式”植入。
3.5 注重教育模式融合
课程思政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不能穿凿附会、生搬硬套,这就要求教师要有高超的课程思政的本领,才能真正做到全程、全方位融入,让学生自然而然、潜移默化地接受,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使学生在“春风化雨”般的教育模式下受到培育和启迪[8]。
4 结语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校是培养和造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阵地,为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把“立德树人”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
将课程思政内容融入“乳品及饮料工艺学”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能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实现人才培养能力全面提升,相信在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将最终实现“乳品及饮料工艺学”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