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共享发展”新理念下的文化遗产保护
——以汪山土库为例
2020-12-21
(江西农业大学园林与艺术学院,江西 南昌 330045)
1 研究目的
汪山土库由其得天独厚的地理资源、精湛的建造手法以及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成名。当下“共享”理念在中国应用取得了大众认可,不论从经济角度还是节能环保角度来看,都是发挥着比较重要的作用。“共享”理念能够结合文化遗产,将会提高文化遗产的文化传播率,结合适宜的保护措施加以维护,将会大大提高文化遗产的价值。通过三点研究目的出发,根据本土条件探究出适宜汪山土库的保护措施。第一,如何将“共享发展”理念合理地运用到汪山土库的文化遗产保护中;第二,如何将文化弘扬和文物保护矛盾降低至合理的平衡点;第三,如何将现有的保护措施合理地用于汪山土库维护中。
2 汪山土库文化遗产现状
2018 年葛剑雄等众多学者参加了“汪山土库文化研讨暨汪山土库创新与发展探讨会”。学者们认为汪山土库的建筑规模罕见,地理位置与海昏侯墓相接,家风家训特色突出,可谓全国少有的“家训博物馆”,并强调切勿过度商业化开发,充分挖掘文化底蕴弘扬其自身特有的文化内涵。
3 现阶段文化遗产保护措施
3.1 国外研究
圣彼得堡在保护区划基础上,针对各类遗产区域建立了不同的保护条例,其包括:禁止、允许、限制、必须和特殊等5类条例[1]。英国发挥文化遗产积极的经济效益,充分采取解说来调动游客的积极性,让游客驻足长的时间,拉动当地的经济。
3.2 国内研究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周俭,在2000 年发表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建筑分类与保护措施》中阐述了6 种措施——严格控制、一般控制、修建、改造、保留和重新定义(严格控制和一般控制是指全部或一部分不允许被拆除)。
4 共享理念下的汪山土库的保护措施
4.1 共享理念
2019 年7 月,召集全球众多学者展开了“敦煌文化遗产数字化国际研讨会”,探讨了文化遗产同数字化、信息化、知识图谱、大数据语义、数据模型、归档和长期保存等问题。
在文化的基础上,建立共享理念保护文化遗产,既充分地记载文化数据,还通过共享的理念加以传播和推广,增大的大众知名度和大众保护理念。
4.2 共享理念下的保护措施
4.2.1 文化遗产数字化共享。数字化记录和共享容易被人所接受,并且操作较简单。因此,通过数字化的技术储存并传播文化遗产的历史、人文情怀以及风俗民情。利用影像资料记录程纪录片,利用微视频、微电影传播文化遗产遗留的文化精神。
4.2.2 文化遗产交流与研究学习。定期举办与文化遗产的深层文化底蕴相符合的交流活动。如组织相关的文化遗产保护学者观赏和研究,并就文化遗产研究举行适应当地条件的探讨会。
4.2.3 文化遗产大数据分析与记录。通过收集归档文化遗产的信息,分析并运用大数据,便于研究学者区分各个文化遗产的共性和特性。
5 汪山土库文化遗产的维护
汪山土库建筑规模大,建筑形式以及雕刻艺术精湛,历史文化浓厚,常被用于党政廉洁宣传工作中。通过将其具备的特点运用到大数据中,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把文化遗产同“共享发展”相结合,起到传播和弘扬的作用。组织群体定期游赏,安排相关人员讲解,将其精神文化传播到大众。在建筑维修中,积极观测建筑的消耗情况,根据文物的价值选用适当的保护措施,就此为汪山土库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以下3 点建议:
5.1 共享文化,保护文化
通过影像资料记录汪山土库的人文和民情,收集罗列展示汪山土库的相关家训家书,分析并记录存档其变化数据。通过大数据共享和传播汪山土库的人文情怀、民间工艺、文化特色。
5.2 挖掘文化,传播文化
汪山土库以程氏三兄弟为首,之后历代出众多有志之士,更有“一门三督抚”之称。充分利用汪山土库的特点,将其家训家风和勤俭廉洁的传统传播和弘扬。
5.3 合理开发
旅游能提高文化遗产的价值,但过度开发,可能会加快文化遗产的消失速度。汪山土库是近期被发掘出的罕见建筑群体,现今保存较为完好,合理开发汪山土库也是现阶段的首重问题。
6 结语
保护文化遗产从文化本身入手,汪山土库以忠义廉洁著称,家风家训脍炙人口,当之不愧的“家训博物馆”。土库的建筑形式独特、排水系统完善、装饰艺术精湛,具有研究价值和保护价值的建筑群[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