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封山育林的生态经济作用
2020-12-21
(彰武县阿尔乡镇林果站,辽宁 彰武 123204)
封山育林结合了树木本身的特点,通过人为方式,科学有效的管理树木。封山育林可以将技术与人工手段充分结合,重新管理荒地和荒山。因此,对于一个地区,需要采取科学的技术,制定详细的成林标准。将培育和育改相结合,充分探索“封”与“育”之间的辩证关系,实现快速成林、高产高质的效果。
1 封山育林的作用和条件概述
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对象是森林植被,封山育林是其中建设和恢复植被较为省工、省钱、快速便捷的方法。封山育林是构建优质自然环境,恢复森林植被的重要手段,主要采用禁封的方法,结合森林自然演替规律,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封山育林。例如,辽宁地区的土地主要是山地,全年平均气温为7.5℃,全年平均降水量为614mm,位于温带,四季交替。其中,次生林主要集中在铁岭东部、本溪、抚顺、丹东地区。辽宁地区原生植被大部分是阔叶红松林,对封山育林的要求和标准较高。因此,在选择封山育林对象时,需要优先挑选次生林被严重破坏或急切需要封育的次生林。在此地开展封山育林需要结合东部山区的树种、自然特点、材种结构进行。
2 封山育林的生态经济作用
2.1 形成顶级群落或混交次生林,避免水土流失
经过封禁形成的森林属于灌、乔、草构成的混交复合层林,可以优化立地条件,构建良好森林环境,为森林中树木的生长发育奠定基础,能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优化森林质量和气候环境,提升森林抗病虫害的水平,以及林地经营收入和群众经济收入;封山育林尊重植物群落的正向演替定律,即森林在自然环境的作用下可以通过长期的适应或适者生存的原则,最终组成顶级群落。如,小兴安岭地区的红松林、海南地区的热带雨林、西南地区的云杉林。但是这些顶级群落一旦遭受破坏,将会进行逆向演替变为次生林,甚至无法恢复之前的顶级群落。例如,辽宁西部地区植被覆盖率较低,水土流失较严重,假如可以及时封山,从而引导植物群体逐渐回归正向演替的过程,或还原到多种树种相混的次生林。因此,利用科学技术提升森林种苗质量,防止区域因环境恶劣、群落破坏导致水土流失以及环境恶化。
2.2 混交林工艺价值高
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为了自身的发展和生存进行竞争自,在自然条件下实现较强的生产力,经济树种多,经济效益。例如,热带雨林地区的乔木有3~4 层,商品类树种种植面积为15~20 株/hm2。树材等级中,原木包含二等和三等,锯材分成特等、一等、二等、三等。其中,混交林的工艺价值主要包含以下2 方面:(1)结合树木的大小生产出80cm 的胶合板材和20cm 的造船材,另外也有薪材和小径材,如海南地区热带雨林可以生产规格材225~320m3/hm2。(2)规格材是75~90m3。湖南地区封山育林生长的次生林1hm2可以出材165~195m3、小径材为90~105m3、规格材为75~90m3。因此,封山育林可以为山区民众提供必要的生产生活燃料,加强发展农村封林之后的副产业,减少民众的生活有压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2.3 通过光能提升生物生产力和产量
封山育林的森林对象较为适合依据当地环境条件中的混交多层植物群体。例如,具备灌木、乔木、草本等各种结构。同时,森林群落的结构是决定树木生长、森林功能、森林生产力、森林稳定性的关键要素。封山育林的天然林中包含多种年龄组合和成层性。其中,阳性树种和阴性树种共同构成了整个群落的自然组合,逐渐演变为“植物空间楼层”。
此外,多层混交林因为林冠的表面有较大的起伏度,相互镶嵌、交错。因此,在阳光照射进森林时,树木的叶片将光线进行了不同形式的透射、漫射,极大程度地减少反射光产生的几率,有助于灌木、林木等植物均可以享受光照,提高了阳光利用率。阳光日射量、照度越高、光能的吸收量越大、生产力越大、经济效益越高。例如,单层山木幼林的照度为60%时,生长量最大,复层林的照度为90%时生物量最大。因此,光能利用效率的高低决定着植物的物质产量,其中,平均1hm2的太阳能所生产的干物质情况如下:单层针叶林8t、常绿阔叶林14t、热带雨林20t;光能利用率为:混交林2.2%、单层杉木林1.8%、热带雨林3.8%[1]、
2.4 封山育林能够提升林木生产量
天然森林群落主要由草本、灌木、乔木构成,根须主要在地下形成立体结构,科学分布在不同结构的土壤层中,充分利用土层中的养分。例如,具有根菌的树木,可以缓解根须在土壤中水肥矛盾的问题,将其转变为互利关系。如马尾松和杉木混交,由于马尾松是阳性树种,杉木是半阴性树种,马尾松不仅可以给杉木提供遮荫的条件,还可以通过枝叶将直射光转变为杉木喜爱的漫射光,均衡土壤中的营养结构。曾有数据显示:相同地质、降水、土壤条件下,裸地的降水流出率是降水量的61.6%;单层林降水流出率是降水量的9.5%~11%;天然林的降水流出率是降水量的4.2%~5%。因此,封山育林中混交林可以进行自我施肥和自我循环,提升抗灾害能力,丰富物种多样性,充分利用土壤中的养料和水分,促进植株个体的健康生长,提升其抗病能力,保持水土,加快林木生产量,提升经济效益,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2.5 封山育林混交林可以拓展森林资源存储
封山育林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利用适者生存的原则留存优质植被。封山育林创设的条件适宜植物生长,组成科学的基因库。例如,热带雨林高等植物共有5000 余种,占全国的1/7;又如,辽宁东部地区的疏林地虽然生长着较为稀疏和幼小的乔木和灌丛,其中,10 年生之下的软阔叶林和20 年以下的硬阔叶良木众多,郁闭度小于0.5[2]。森林的环境效应有助于缓冲热量、调节气候,减林少水分蒸发和风速,避免沙尘的侵袭。这些优势不仅与森林面积和地理位置有关,还与森林层次结构有关。相同降雨量情况下,单层林储水量占20%,径流量占1%。
另外,在封山育林时需要包含天然林,在利用和开发天然林时,需要遵守国家的砍伐规范,及时调整林业生产量,加强封山育林管理,增强对森林存储资源应用的限制,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
2.6 封山育林中的混交林防护性强
通过封山育林形成的混交林具有适应恶劣环境的优势,具有较高的林带、森林风害抗御能力[3]。例如,经过单层林的风大约有50%~60%穿透森林或林带,到达林带高度约10~15倍时恢复了原风速;经过混交林的风有15%~20%透过林带,风速下降到原来的30%,同时,混交林拥有较强的抵御病虫害的能力。例如,松毛虫只食松树叶,而针阔叶混交林能够克服自然防疫工作中的不良问题。另外,山火威胁着森林的安全,在革质叶和针叶纯林中,因为林地环境干燥,秋天季风气候,容易发生火灾。混交树种具有较好的隔火效果,例如,大多数南方地区在防火线种植木荷。因此,通过封山育林混交林优良的防护性,可以避免森林资源与经济财产不必要的损失,突出其生态经济价值。
3 结论
封山育林是指利用自然恢复森林,需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具体工作需要结合本地条件、需要及封山育林和人工造林比例开展。公益林可以实现多层次、多树种的高覆盖,商品林和经济林可以满足社会林产品需要。因此,封山育林是发展森林区域的重要手段,有助于促进生态经济效益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