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海绵城市技术在滨海景观中的应用
——以小麦岛生态修复项目为例
2020-12-21
(青岛新都市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山东 青岛 266000)
海绵城市主要是指经过对城市规划建设的加强管理,有效发挥建筑、道路、绿地、水系等自然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收、储存和缓释的作用,加强控制雨水径流,确保城市发展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方式。位于青岛市滨海风光带的小麦岛此前一直处于“闲置”状态,生态系统亟待修复。修复工程以蓝色海洋为背景,以绿色植物群落为基底,着重生态修复及海绵绿地建设。现如今,小麦岛已然实现华丽蜕变,昔日荒凉的小岛变成市民休闲健身的开放性生态绿岛。
1 海绵城市技术简析
2015 年10 月11 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 号),其中明确规定,利用海绵城市的构建,整体采用“渗透、滞留、蓄积、净化、应用、排放”等措施,尽可能降低城市开发建设为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将70%的雨水就地蓄积与利用。预计到2020 年城市建设将会有超过20%的绿地面积符合目标要求;预计到2030 年,城市建成区超过80%的面积将实现目标要求。
依照青岛市城市地貌特色“山、海、城”,绿地分为三类:山体类绿地、非山体类绿地(包括屋顶绿化、立体绿化)、滨水绿地(包括滨河、滨海、水源地、湿地等)。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建设需要与工程主体一同进行规划、设计、建设、应用。青岛市内每一项需要新建、改建以及扩建的绿地建设项目,在进行规划与设计时都需要包含海绵城市技术对开发建设影响较低的内容。
2 小麦岛生态修复项目简介
小麦岛位于青岛沿海中心城区,为滨海旅游步行系统中的重要节点,也是青岛海滨的重要离岛。整个岛屿面积约15.71hm2,距离岸边约150m。四面环海,海洋风光优美。
环岛四周多为礁石,岛南侧礁石保存较完整,东侧礁石已被填土覆盖,西侧现有的原始沙滩被石块覆盖,北部防浪坝损坏较严重。岛屿原生地貌破坏较严重,半数区域被挖山、堆土、砌台,同时约有1400m2违章建筑,部分建筑垃圾被填埋,废弃石渣堆积。岛上现有约15000m2植被,主要集中于北部山坡及南部山体,植物品种以黑松、刺槐为主,较单一,未形成良好的植物群落,岛上生态基底破坏严重。
规划以海洋的蓝色作为背景颜色,将绿色植物群落作为基底。为天然礁石提供保障,确保地貌恢复,海滨步道环岛需要依照地形地貌顺势而建,为人们的休闲健身创造良好的生态绿岛。在进行小麦岛规划时,应充分保护自然、适应自然,尊重自然,确保生态文明建设可以更加显著,坚持节省、保护、恢复为主的重要方针,确保自然环境的和谐、魅力、宁静。为现存树木发挥保护作用,注重生态修复建设,对岸线与岛屿的地形地貌加强赐福,确保岛上植物恢复群落,科学组织路网,加强环岛步道,加强完善功能分区,创建林中活动场所与观海平台,配置服务用房以及公厕等相关配套服务设施,将小麦岛建设成市民休闲娱乐健身进行服务的开放性生态绿岛。
3 在小麦岛生态修复项目中加强海绵城市技术的应用
依照小麦岛周边环境的治理工程生态地理、水文地质以及降水规律等相关条件,加强运用渗透、滞留、蓄积、净化、运用、排放等多种海绵城市绿色建设的举措。这些举措在实际工程中的运用,将会改善雨水的快速排放、直接排放的传统方式,提高绿地对雨水的消纳功能。在雨季利用雨水蓄积功能可将雨水应用到绿化灌溉与公测用水等方面,保证雨水实现在利用。有效结合绿地建设与改造,将雨水总量控制率目标定为80%(对应降雨量为30.3mm),利用滞留、调蓄等相关技术,实现海绵城市绿地建造的目的。
项目总面积约157188m2,区域内因存在礁石、陡坡、石滩等,因此,此次规划范围内可实施海绵型绿地措施的有效面积为12.1hm2。控制目标根据统计省青岛市20 年降雨数据得年均降雨量664.4mm,年均降雨次数为70.7 次,重现期3 年,降雨历时1h,汇水面积12700m2,综合径流系数0.21,暴雨强度99.120L/s·ha,总流量327.19L/s,本项目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80%。按青岛地区典型雨水降雨量资料,3 年一遇1h 降水量会达到35.6mm,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80%,对应降水量为30.3mm(参见《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利用对最小的干预举措让绿地提高雨水的渗入、水源的涵养功能,将“渗、滞”放在主导地位,有效结合“蓄、净、用”。因地制宜的实际措施对开发影响较小,与此同时,还要顾虑绿地景观的观赏效果,加强完善绿地对雨水的吸收、渗透与缓释功能,从而产生健全、可持续的雨水系统。
3.1 海绵城市技术路网的构建
全岛规划三级园路,所有园路均采取透水基层、透水垫层做法。当雨水降落至铺装上后,可沿缝隙通道渗入基层和土壤层。环岛步道,采用中八厘石子路,阳光下白色的石子与天然礁石、大海色调相融合,基层采用干法铺设形式。降雨时,雨水可沿孔隙通道渗入基层和土壤层;二级园路,有效利用岛上现状堆积的大石料及碎石,作为园路铺装材料,从而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能源的消耗;再生骨料垫层,岛上拆除违章建筑产生的渣石、混凝土块等具有一定强度的建筑垃圾,通过破碎、筛分、分选、洁净后,形成“循环再生骨料”,用于现场道路垫层,实现废物再利用,不给环境造成污染,绿色环保。
3.2 碎石渗水沟及干式植草沟
碎石渗水沟利用海边现存大量的碎石,在一些绿地和道路铺装的交界位置设计碎石渗透沟,然后使雨水在此处进行汇集,并快速且顺利的渗透地下。与此同时,清理碎石有利于恢复沙滩景观。
干式植草沟主要是通过收集的重力流、径流雨水的输送、利用植物与土壤过滤处理的雨水。经过塑造相应的地形,在绿地和道路交界处设计了下凹式干式植草沟。当雨季降水量较大时,雨水经过滞留区域进行短暂滞留并渗入地下。如果预量超出标准,就需要将过量的雨水导进吉水境内。
3.3 雨水花园的构建
通过设置当前一些低洼处绿地,利用对土壤过滤层、河卵石固土、透水盲管,再加上湿生植物的科学配置,让雨水流过此处时能够顺利暂留、净化以及渗透。
3.4 地下蓄水池及雨水回用设备
其包含收集过滤模块、蓄存保鲜模块、渗透回补模块、溢流排放模块、智能控制自动喷灌模块及相关管线线路等。通过收集去除了径流中的初步沉淀物和部分污染物的雨水,进一步净化保鲜,应用于智能控制自动化的绿地喷灌系统,充分满足植物生长需要,做到高效节水、节能、环保,减少浇灌用水量,提高浇洒水利用率,提高项目的整体环保水平。
4 结语
海绵城市技术在滨海绿地的尝试与应用,昔日荒芜的小岛,如今已恢复绿意生机,得到了市民的肯定与厚爱。现阶段的小麦岛,空气清新,植被葱郁,和谐自然,休闲宜人,恰似海岸线中的一枚绿色宝石,璀璨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