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
2020-12-21
(青岛新都市设计集团,山东 青岛 266011)
现如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科技持续进步,使得城市化进程的脚步逐渐加快,而风景园林设计作为城市基础建设的一个关键性组成部分,对城市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近年来,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严重破坏了自然环境,而如何有效发挥处理城市风景园林规划的作用,并使城市自身的调节能力增强,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复杂自然环境,始终是人们需要认真考虑的一个问题。而在风景园林规划中引入海绵城市理论,能够弥补城市调节能力弱的缺点。所以,要深入研究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有效引入海绵城市的实践,从而更好地利用资源以及充分地保护资源,最终为我国城市建设与环境质量的提升助力。
1 海绵城市的概念、原理
1.1 概念
所谓的海绵城市主要指的是城市像海绵一样,一旦遭遇降雨天气,就能将其进行良好的吸收和存储,同时可以净化雨水,良好地补充地下水。也能够适当调节水循环状况,遇到干旱缺水,则就能够向外排放雨水,更好地补充地下水,从而实现有效的利用。简言之,“海绵城市”是基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进行多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在尊重自然环境的同时,净化、储存和渗透城市雨水,利于城市的健康发展。
1.2 原理
海绵城市就是能够像海绵一样吸水的城市,能够最大程度地留住雨水。具体来说,就是在城市小区里布置若干地块,用吸水材料建设,作为海绵体,平时是市民的休闲公园,暴雨时就作为蓄水的地方。无论是泥地、草地,还是树林、湖泊,都能吸收大量雨水。可以将水消化在本地,避免汇集到一起形成洪水。当大量的雨水都被海绵体吸收后,城市积水也就无从谈起。被海绵体充分吸收的雨水还可以再次利用,如浇花、洗车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水资源紧张局面。
2 海绵城市理论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
2.1 风景园林水景规划
在园林景观中,想要储存雨水,可以利用绿地中的河流、人工湖或溪流等。设计师们在原来水景规划设计中,经常固化池壁和池底,使蓄水池处在封闭状态下,虽然方便了换水和管理,但也阻碍了水与外界的交流渗透,只有在降雨季节这种蓄水池才能发挥出它的优势,在雨水不充沛的季节园林用水需求都是采用自来水满足,与此同时对水资源是一种极大的浪费。鉴于以上状况,在进行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时,设计工程师要了解现场实际地形,有规划地设计一些低洼地,以便在低洼地区自然收集雨水,在园林中形成水面。
2.2 公共休闲区域的规划
城市园林景观的特点是满足人们的使用需要,这是它与自然野生景观的最大不同之处。(1)要想城市景观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在设计阶段,最好采用多种形式的微景观组合,考虑到景观的变化和季节的变化,以保证景观持续观赏性能够增值。因此,在规划过程中充分利用海绵城市的建设技术很必要。如:雨水花坛和水池可以利用蓄水结构形成,道路或微型广场可以利用透水路面等技术进行铺设。(2)通过多阶梯形式设计坡地,一方面有利于水土保持,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居民的游玩和休息提供空间。
2.3 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
利用海绵城市理论进行园林绿地规划时,不能过度地改变自然形成的地形,设计工程师应根据其具体的深度和走向,灵活地设计天然形成的凹陷处,如:蓄水池或排水的通道和隐形区。例如,在园林规划设计园区内,将有较大面积的绿地,设计工程师应考虑树根的分布,合理规划和设计水池,并围绕水池,实现合理的林草植被配置。
2.4 湿地功能区的规划
海绵城市在风景园林建设中最显著的功能区域最属湿地。城市湿地具有蓄水、净化、循环利用等功能特点。土地资源受限,在城市景观规划中,通常会设计小型的湿地景观,例如:下沉式水池和绿地等自然储水结构。通常净化降水初期是通过地表透水性路面、绿地植被过滤,并通过自然汇聚或人工径流方式流入湿地区域,不仅改善了储水水质,延长储存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缺水季节的用水压力。
2.5 雨水花园的设计
雨水花园是自然形成的浅凹绿地,或是一种由人工挖掘建造的,能够吸收建筑雨水或街道雨水,然后通过微生物、土壤以及植物根系,净化雨水,实现综合作用,从而使雨水能够涵养地下水,渗入到土壤中,最终实现雨水利用设施和雨洪控制的可持续发展。其中浅坑部分能够蓄积一定的雨水,延缓雨水汇集时间,土壤能够增加雨水下渗,缓解地表积水现象。蓄积的雨水能够供给植物利用,减少绿地灌溉水量。
2.6 透水地坪
由于城市下垫面过硬,到处都是水泥,改变了原有自然生态本底和水文特征,因此,要加强自然渗透,将渗透放在第一位。其好处在于,可以避免地表径流,减少从水泥地面、路面汇集到管网里,同时,涵养地下水,补充地下水的不足,还能通过土壤净化水质,改善城市微气候。而渗透雨水的方法多样,主要是改变各种路面、地面铺装材料,改造屋顶绿化,调整绿地竖向,从源头将雨水留下来然后“渗”下去。
2.6.1 透水景观铺装。传统城市开发中,无论是市政公共区域景观铺装,还是居住区景观铺装设计中,多数采用的是透水性差的材料,所以,导致雨水渗透性差,而在这一方面可以通过透水铺装实现雨水渗透,或通过水渠和沟槽将雨水引流至街道附近的滞留设施中。
2.6.2 透水道路铺装。统计城市开发建设中道路占据了城市面积的10%~25%,而传统道路铺装材料也是导致雨水渗透性差的重要隐私之一,除了景观铺装方面可以通过透水铺装实现雨水渗透之外,还可以将园区道路、居住区道路、停车场铺装材料改为透水混凝土,加大雨水渗透量,减少地表径流,渗透的雨水储蓄在地下储蓄池内,经净化排入河道或补给地下水,减少直接性雨水对路面冲刷,然后快速径流排水对水源的污染。
3 结语
当前城市飞速发展的背景下,集中爆发了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比如城市内涝灾害、黑臭水体、地下水位降低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市民的正常生活。而近年来发生最频繁的是内涝问题,内涝主要是由于大暴雨超过排水系统承载力而致使城区严重积水的情况,尽管海绵城市理念能够解决很多问题,但也无法代替排水沟系统,海绵城市只能解决小的轻微的问题,而像内涝问题严重影响人们的出行与生命健康,所以,还需要排水沟迅速排出积水,尽快解决人们的安全问题,所以,海绵城市的效果对严重内涝问题没有排水沟系统来的快,因此,不能代替排水沟系统,需要二者共同并存,互相补充,更好地维护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