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全省山区困难地造林成效的途径研究

2020-12-21杨朝波

现代园艺 2020年23期
关键词:管护植被山区

杨朝波

(镇平县林业局,河南南阳 474250)

河南省山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44.3%。随着河南林业生态省、生态省建设提升工程的实施,全省立地条件较好的宜林地已基本完成造林绿化规划任务,还需要造林的主要剩下太行山、伏牛山和大别山桐柏山区的困难山地,是国土绿化的“硬骨头”,任务十分艰巨。为充分利用国土空间,增加森林植被,必须高度重视并采取措施推进全省山区困难地造林,确保实现“五年增绿山川平原,十年建成森林河南”的战略目标。

1 河南省山区困难地造林典型

河南省各地因地制宜,积极探索适宜本地实际情况的整地和造林模式,特别是以下典型:

1.1 凤凰山异地取土填矿造林

如新乡市凤泉区的凤凰山矿区植被恢复工程,是自然资源部重点关注的矿区生态修复工程,总面积22.5km2。由于凤凰山石材质量好,20世纪70~80年代曾经是新乡市的经济支柱,大大小小的采石场、石灰厂达500多家,是新乡市重要的粉尘污染源。有句老话形容粉尘污染的严重性,“晚上睡觉蒙着脸,白天吃饭盖着碗,一年吃掉一张预制板”。20世纪初,新乡市委市政府意识到不能再依靠牺牲自然资源环境来换取经济发展,开始大力整治凤凰山,依靠南水北调挖渠取的土来回填凤凰山区的大大小小矿坑,然后在上面栽植植被恢复生态,现在凤凰山已经变成了国家级森林公园,成了新乡市的后花园。

1.2 洛阳市锦屏山困难地造林

洛阳宜阳锦屏山因开山采矿造成植被严重破坏,成了岩石裸露的荒山。缺少了植被的保护,每遇雨天,泥泞不堪、沙石俱下;干旱时节,大风一吹飞沙走砾。为治理锦屏山,宜阳县规划锦屏山生态园工程,对锦屏山进行全面绿化。采取工程造林的方式,先用大型机械开挖,在山坡上挖出一排排错落有致的鱼鳞坑,再异地取土回填,进行植树造林。为保障工程顺利进行在造林前先将道路、电线和供水管网上山。实现了道路贯通林区、水电管网布到山头,为造林工程和后期管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3 义马市北露天矿坑植被恢复

三门峡义马市北露天矿坑植被恢复工程,总面积333.34hm2。20世纪60年代建成投产以来,随着煤炭资源的不断开采,沉陷区面积不断扩大,采空区域周围岩体产生变形、断裂和垮落,造成了地面建筑物、道路损毁,植被严重破坏等一系列问题。由于矿坑废弃、场地环境受到严重创伤,地面形成千疮百孔,矿坑内区域落差大、坑多为矿渣、深坑、煤矸石等,缺少土壤、蓄水性差,土地再生能力下降,生态群落受到破坏,大气环境严重污染,粉尘飘扬,空气流通更新速度减慢,废弃的矿坑同时也成为个别企业排渣场,残留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严重影响附近居民健康。裸露的矿坑不仅给地形地貌景观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同时危岩裸露,边坡稳定性较差,给周边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安全隐患。该市于2018年11月开始矿坑造林绿化,在造林中坚持标准化、工程化、专业化和社会化造林。曾经的废渣堆、废弃的矿坑经过修复,种植了大量的林木,变得郁郁葱葱,如今,整治后的北露天矿坑,绿草茵茵,高低错落,通路也已硬化,每逢周末就会有很多人慕名而来游玩、摄影,成了市民休闲散心的好去处。

1.4 卢氏县荒山困难地造林

杜关镇显众村荒山困难地造林精品点位于杜(关)冠(云山)旅游环线沿线的杜关镇显众村,规划3个造林小班,面积40hm2。该造林点立地条件非常差,石砾含量高,土壤瘠薄,工程按照“划行定穴,大穴整地,大苗栽植,浇水盖膜”的总要求实施,力求“当年造林,当年见效,三年成林”。规划按照经济和生态效益并重的原则,同步考虑生物(树种)防火隔离功能,按照“山下培育核桃经济林,山底栽植防火兼顾风景的树种五角枫,山上土壤肥沃处栽植油松大苗、土壤瘠薄处栽植营养钵侧柏大苗”规划的设计思路营造混交林;建设标准为造林密度2m×2m;苗木标准为营养钵侧柏苗和油松苗高度达到1.5m以上、冠幅20cm以上;五角枫苗木标准为米径2cm以上;核桃苗木品种主选辽核和香玲两大优良“矮、密、早”品种,苗木规格为地径2cm,高度1.5m以上。造林后,及时设置了道路、建设了机械围栏等配套设施。目前造林成效显著,达到了“当年造林、当年见效、三年成林”的效果。

1.5 石漠化和石质山地造林

河南省石漠化和石质山地主要集中在南阳的淅川、南召、西峡等山区,在伏牛山和太行山区的部分县区也有分布。其岩石裸露率高、土层浅薄,植被自然分布以少量灌草为主,生态极度脆弱,是水土流失的主源地。这种立地类型植被恢复较为困难,造林采取机械整地、客土植苗、配套水利设施等工程措施。采用营养袋大苗,土壤瘠薄、不易成活的困难造林地每穴再追播臭椿或山桃种子,达到双保险兼营造混交林的效果。各地林业部门还大力推广应用生根粉、保水剂、截干造林、地膜覆盖、堆土覆草等抗旱造林技术,为提高造林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河南省山区困难地造林存在的问题

一是造林技术滞后。主要表现在整地规格偏低,苗木质量较差,新造纯林多,造林树种、栽种模式选择和实用技术、新材料应用等专业技术指导有待加强。尤其是在太行山区,由于立地条件极差,加之近年来严重干旱少雨,只能营造侧柏等传统树种,生长慢,效益差,林地生产力水平低下,群众不易接受。二是困难地比较分散,难以统一规划、采取规模化、机械化措施,造林区水利、道路等配套的基础设施难以及时跟进建设。三是资金缺口大。据测算,山区困难地土质好些的地方造林667m2最低需要2000元,困难地、石质山地667m2投资至少在5000元以上,而目前国家和省级荒山造林补贴667m2仅400~500元。河南省山区多为贫困地区,地方财力有限,配套资金缺口较大。

3 提高山区困难地造林成效的途径

困难地造林虽然难度大,但是按照国土绿化提速行动的要求,必须积极面对,因地制宜,采取科学营造、增加投入等关键举措。

3.1 科学选择苗木

要优先选择在当地生长良好、根系发达、分蘖性强、耐干旱瘠薄、抗病虫害、抗逆性强的乡土树种,既可减少造林用水,又具有一定的生态、经济、观赏价值,苗木规格要达到Ⅱ级以上。苗木处理除选用良种壮苗、保湿、严格检疫检验等常规措施外,为保证苗木成活,还应做好苗木处理。一是苗木浸泡。大多数苗木都适宜进行浸泡,根系含水量大的树种浸泡时间可稍短,一般树种浸泡时间应超过48h。二是苗木截干。截干造林是提高成活率的有效措施。调查显示,截干造林成活率较传统栽植方法高出20~40个百分点。不同的树种及造林目的,截干程度也有所不同。三是生根粉处理。应用ABT生根粉处理苗木根系,可以促进苗木根系发育,缩短生根时间,增强抗逆能力,提高成活率。四是使用抗旱保水剂处理。抗旱保水剂具有强力快速吸水、高度保水、反复供水的突出特点,可吸收自身重量数百倍至上千倍纯水,可为苗木根系直接提供水分。

3.2 合理规范整地

提前整地可有效改善立地,截留和贮蓄降水,提高土壤墒情,做到“地等苗”,造林时能合理安排劳动力,不误时机迅速造林,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造林成活率。整地应从造林前一年的雨季前开始至当年春季前进行,一般应提前2~3个月完成造林整地。困难地由于自然植被差、土层薄、坡面径流严重,不能及时有效对降雨进行截留、储蓄及利用,造林成活率低。采用的整地方法,以尽量不破坏原生植被、不造成新的水土流失为原则,推广蓄水保墒整地技术,最大限度地改善造林立地条件。

3.3 强化技术服务

根据不同地域特点,围绕提高干旱瘠薄山区造林成活率,对基层和一线人员开展针对性专业技术培训。大力引进先进科技成果、林木优良品种,推广山区造林综合技术,提高山区造林的科技水平。

3.4 加大资金投入

相较于山区造林综合成本,目前中央和省级财政补贴标准太低,地方积极性不高,任务承担单位也面临着较大的资金缺口风险,影响了造林质量。建议山区困难地造林试点先行,财政补贴标准提高至每3000元/667m2左右,或者以工程的形式把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以及3年管护期充分考虑进去,进行公开招投标。充分用好山区造林绿化的扶贫功能,支持贫困山区重点林业县积极争取统筹整合资金向造林倾斜。通过财政资金政策的优化调整,全面推动山区造林投资合理化、成效最大化。完善政策机制。在继续保持财政投资造林占主导地位的基础上,不断调整优化各造林组织管理模式的结构比例,逐步提高社会资本投资在山区造林中的比重;同步建立有效的政策扶持和激励机制,支持、培育新型营造林主体,鼓励社会企业、林业专业合作组织、造林大户等造林主体通过土地流转、购买、租赁或承包荒山造林,开展专业化、规模化造林,从政策上明晰林木资产权益。同时,通过建立“政府推动、社会参与、市场运作、龙头带动”新机制,支持和引导多元化社会力量投资山区造林,为搞好山区造林绿化注入了资本动力,加快了造林绿化进程。

3.5 落实管护责任

加强幼苗管护。造林完成之后,将幼林抚育纳入森林经营的重要指标,要加大抚育力度,在植苗造林后及时进行锄草、松土等作业,造林结束后,要在严格封山禁牧的基础上,做好除草、割灌等抚育管护工作,巩固和保护好造林成果。同时,在管护上要明晰产权,制定管护制度,落实管护责任,确保“栽得下,活得了,管得住,能长大”。

猜你喜欢

管护植被山区
安徽省进一步加强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后期管护
2022年将农村公路管护领域就业岗位稳定在80万左右
基于高分遥感影像的路域植被生物量计算
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植被覆盖度变化遥感监测
追踪盗猎者
第一节 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 教学设计
寒冷天气 咋管护羔羊
“赤脚”——一个山区医生的行走(下)
“赤脚”——一个山区医生的行走(上)
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