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绿化养护技术要点与养护管理措施的探讨
2020-12-21孙忠道
孙忠道
(吉安市园林绿化管理处,江西吉安 343000)
园林绿化能优化人们的居住环境,为人们提供心旷神怡的自然体验,进而促使人们培养爱护自然环境的意识和习惯。我国现处在城市化建设的阶段中,更多钢筋水泥结构的出现,使得现有园林绿化工作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因而为保障园林绿化的环境及经济效益,需要不断完善和优化有关的养护技术运用以及养护管理工作,提高园林绿化养护质量,为人们创造更为适宜的居住环境。
1 园林绿化养护技术的要点解析
1.1 灌溉
在各类植物的生长环节中,水分是其生存必不可少的。但土壤内可供植物吸收的水分有限,因此为植物及时提供水分,便是养护工作的一部分[1]。当下可用于植物灌溉养护的技术有滴灌、管灌以及喷灌等,不同的灌溉技术有着各自的优势及不足,例如喷灌的灌溉范围较大,需水量也相对较大,为保障灌溉的有效性并节约一定的水资源,便可对大型草坪使用该类技术。但各类植物在生长中对水分的需求量不同,即使同一植物在不同生长期内对水分的需求也存在差异,合理控制灌溉频率、灌溉量等因素才是做好灌溉工作的重点。灌溉人员应考察植物生长区域内的土壤、气候等特征,并结合苗木种植的时间、生长阶段来确定灌溉方案,保障灌溉频率及灌溉量随实际情况而变化。
1.2 病虫害防治
高湿高温的环境、园林卫生状况较差时病虫害的发生概率都较大。因此养护人员应以害前防治、早防早治的原则来开展防治工作[2]。较为常见的防治方式是喷药法,顾名思义是为植物喷洒一定浓度的药水混合物,此外,挂吊瓶、根部埋药以及树干注射等也是较为独特的防治方式。当植物内有着病残体时,养护人员可利用药物处理或深埋法来进行处理,在摘除病虫为害枝叶时,要避免因工具及人以直接接触的方式造成病虫害的传播。在近年来害虫种类和数量增长的前提下,要选好防治药剂及防治方式,例如在处理介壳虫时,可采取速扑杀等药剂,在防治树木炭疽病、白粉病等病害时,可利用托布津等药物来开展防治,并合理控制药物的配制浓度,一般在1∶800范围左右。最后,还要及时清除枯叶及排除渍水。
1.3 施肥
根部是植物吸收水分及养料的重要器官,因此从植物生长所需、土壤内养分缺失等方面出发,在植物根部范围内撒施肥料,能为植物创造一个养分充足的生长环境[3]。当植物的根系相对较浅和较小时,养护人员要将施肥范围适度缩小,当植物根系相对较大和较多时,应适度将施肥范围加深及扩大。此外,所用肥料的发酵环节也十分重要,养护人员要等肥料腐熟之后再施肥,将肥料尽量分散,降低肥料结块的概率,并选好施肥时间,尽量在土壤相对干燥,且温度较为适宜的天气及时间段施肥,避免因雨天施肥导致雨水冲走肥料。当肥料及苗木不同时,要选择的施肥方式也应不同,养护人员应参考苗木特征合理控制施肥距离。例如在条施中,施肥的深度应在5cm以上,植物根茎及肥料的距离要在10cm以上。当植物生长旺盛时,可增施适度钾肥,当植物生长较缓时,可对其施用速效氮肥,并避免因单次施用过量肥料导致植物烧苗。
1.4 修剪整形
修剪整形主要是对植物枝茎叶花等部位进行修剪,最终使其保持某一特定的结构形态。各个园林的绿化需要不同,所运用的修剪方式也要存在一定差异。此外,当确定植物主要用途后,养护者要从该植物开花习性、年龄周期还有生长发育等综合状况出发来确定科学的修剪方式。例如对愈合能力相对较弱的樱花等植物而言,在修剪中应尽量降低修剪次数,避免因频繁修剪导致植物的正常生长受到影响。在生长环境各异的情况下,所采取的修剪整形方式也存在不同。例如当土壤环境较好、土质肥沃时,可利用自然式进行乔木修剪;当土壤条件欠佳时,可适度降低乔木分支点,让主枝能于较低的位置来形成树冠,保障乔木的水分及养料正常输送。最后,当修剪工作结束后,要做好对植物的清洁,清除植株及周边的烂叶枯枝,避免害虫侵扰植株。为保障植物健康生长的免疫力,可在修剪工作后植株的裸露部位涂抹油漆等封闭伤口。
2 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的具体措施
2.1 宣传环境保护
园林绿化不仅仅是养护人员需要开展的工作,每个社会成员都要积极参与养护工作,不随意破坏及伤害植物,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园林景观才能健康生长,充分发挥自身的观赏及绿化价值。因此园林工作者要做好对环保知识、养护知识及植物生长知识的宣传,利用实地宣传、线上宣传2类主要模式,让更多人了解到园林绿化的重要意义及作用,培养人们保护植物的意识及习惯,不做有害于植物生长的事情,最终达成有效养护园林绿化的目标。为保障最终的宣传效果,在实地宣传中,可针对各个植物的功能、生长条件或者养护小知识等方面进行宣传,提高人们对绿化植物的认识、对园林绿化的认识,培养爱护植物、保护园林绿化的习惯和意识;在线上宣传中,广泛使用的有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以及抖音账号等宣传模式。例如在抖音宣传时,养护人员可建立官方账号,利用直拍视频为人们展示园林绿化效果、科普植物养护知识等等,线上途径的宣传效果相对更好,宣传范围更为广泛,宣传速度也更快。无论是何种模式的宣传,都要注意宣传内容的真实有效性,宣传模式的创新性,让宣传效果事半功倍。
2.2 组建专业养护队伍
针对现有养护人员专业能力参差不齐,导致养护工作质量不佳的状况,可从2方面出发,组建一支专业能力强、责任心较强的养护队伍,为养护工作的进行奠定基础。首先,例如每年可招聘理论知识较为丰富、养护经验丰富、管理经验丰富具备专业技术的养护人才或管理人员,以逐步提升养护队伍的专业程度。其次,对新聘人员及现有人员要进行针对性、专业性且具备实践性的业务培训及技能学习,使养护人员掌握工作所需的养护技术,使管理人员了解管理工作的需求,并提高各类人员的责任意识,最终利用专业团队做好养护工作,保障养护管理的有效性。为实现队伍内养护人员能力、技术的不断进步,管理人员可定期邀请有关专家来为团队进行养护技术的科普和介绍,为专家和养护人员提供交流的渠道,使得现有队伍养护人员的养护能力、专业素养能够得到充分提升,保障队伍的无限活力。此外,养护工作是一项需要养护人员充分参与的工作,养护者的工作态度、责任心都会对最终的园林绿化养护效果带来影响,因此管理人员要培养各个养护人员的责任意识、职业素养,使得各人员认识到养护工作的重要意义,以积极心态进行园林绿化养护工作,保障最终的养护效果。
2.3 制度化管理园林养护
对园林养护进行制度化管理,能保障各项工作按规范进行,最终提高园林养护、养护管理的质量及效率。首先可对各岗位实行岗位责任制,明晰各个岗位的工作内容、职责内容,并利用对应的监督、奖惩机制保障制度的有效落实。在园林养护中可开展不定期的巡查工作,并将养护管理的效果和绩效考核等环节互相结合,对养护不当、管理不当的人员进行一定的惩罚,反之则对其进行奖励,逐步提高各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保障养护及管理效果。
2.4 做好再植及修复工作
在植物种植后,为了确保最终的景观效果,要及时检查植株生长状况,并及时清理死亡植株,进行再植工作,提高景观的美观及协调感。此外,病虫害会对植物生长造成影响,当植物遭受病虫为害后,要及时选择生物或物理防治措施,或者化学控制手段防治植物的病虫害,有效控制病虫害。其中生物防治的效果较好且污染更小,对周边生态环境基本没有污染,能在病虫害防治的同时保护自然环境。
2.5 做好园林科研工作
植物生长会面临不同的生长问题,在气候、土壤等因素的影响下,最终的植物生长状况、园林绿化效果也会有所不同。此外,不同的园林绿化植物需要不同,导致所采取的养护技术也会存在差异,需要养护人员对此合理利用。当下,园林绿化得到重视,各地开展园林绿化工作,使得对养护技术、养护管理方式的需求量更大,现有的养护技术及管理方式不一定能适用于实际的养护需要。因此要重视园林科研,向养护技术的研发以及养护管理的创新投入资金、设备及人才,使得现有的养护技术、养护管理方式能够不断推陈出新,促进园林绿化养护的不断发展。此外,还可鼓励养护人员、养护管理者从实际情况出发来进行养护技术、管理模式的创新和改进,利用一定的激励制度对有效创新进行奖励,逐步推进园林绿化养护技术和养护管理方式的发展,提高养护团队的整体能力。
3 结语
总之,园林养护中不同技术的运用都有着不同的使用要点,养护人员要能掌握养护环节中的各个要点,并结合各植物的特征来进行养护工作,保障养护的有效性。为保障养护管理的有效性,要保障团队人员的专业性,优化管理制度,并及时开展再植及修复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