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校园道路绿化景观设计探讨
2020-12-21刘永太
刘永太
(山东省新泰市园林绿化中心 271200)
随着时代的发展,校园建设已经将校园植物景观纳入重要的规划范畴,大学的可持续发展同样离不开高校校园植物景观的规划。校园环境由人文、历史、建筑、植物、荣誉和办学特色等诸多因素组成,而将这些因素有机地融为一体,才能体现出一所大学的内涵。在这诸多因素中,校园植物景观可以最为生动和充分地表达出大学的内涵。校园植物景观不仅丰富着校园环境,也给长期生活在校园中的师生们带来了极致的感官体验,其所营造幽雅的学习环境,在无声无息间便对师生的品德修养及意识形态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塑造了学校独特的形象。近年来,校园建设也逐渐地显现出园林化、地域化、信息化以及现代化等特色,并且各个城市的大学聚集区也已成为其所在城市的独特的风景点。
我国北方校园植物种类十分丰富,从色彩、外部形态、质感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北方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以及人文历史,造就了校园内大气、恢宏的设计风格。但北方校园道路的植物景观规划还存在一些欠缺和不足,比如群落结构简单、空间形态缺乏变化、季相变化不明显、乡土树种未合理应用、缺乏意境美等方面。校内道路可分为主干道、二级路、花园路几种类型,主干道及支路道路类似于人体内的动脉血管,是衔接校园各区域的纽带。道路的作用是为校园景观服务,而不是主导。校园道路应形成开阔、肃穆的景观氛围来改造提升景观,对旁侧人行道的树丛、植物群实行优化设计,增加空间层次,形成“人走场景变”的景观效果。
1 北方校园道路植物景观存在的问题
目前北方校园植物种类较为丰富,但各类植物群落的配比不均衡,校园以乔木、灌木为主,小乔木、低矮灌木为辅,缺乏藤本、草本植物。有些校区植物景观缺乏后期管理,病虫害问题严重。校区内种植了许多南方植物,并不适合在北方生长。总体来看,北方高校植物景观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1 树种单一,群落结构简单很多校园在植物景观建设过程中一味地追求数量,没有质量。树种单一,丰富度和多样性较小,群落结构相对简单,基调树种与骨干树种所占比例过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景观的多样性与群落的健康,从而导致了布局的不合理,在平面布局上缺乏疏密相间的变化,景观效果不佳。
1.2 造型单一,缺乏变化北方校园绿化多给人以开敞、中规中矩的感受,但植物空间稍显千篇一律,校园内没有形成统一的绿化布局,且植物组合形式单一,缺乏变化和创新。从校园的平面布局上来看,凸显了北方校园的大气沉稳,但千篇一律的线条和色彩,平铺直叙,显得沉闷而呆板,大大降低了校园植物景观带给人们的直观感受。大部分道路的植物结构层次为乔+灌+地被、乔+地被、乔+灌,多为列植、对植的形式,结构形式趋于同一化。
1.3 外来树种过多,乡土树种未合理应用每个地域都有其乡土树种,不论从生态上、经济上还是景观效果上都比较适合于当地的校园道路绿化树种选择。但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城市过度引进外来树种,严重破坏了当地的植物群落的稳定性;而且有些外来树种不仅是自身的生态习性不适于当地,其养护成本也较高,经济造价随之上升。
1.4 季相变化不明显,景观效果较差校园植物可以分为观花、观叶、观果、观干等几种类型,色彩应变化丰富,层层叠加。北方校园道路常用银杏、栾树、悬铃木、女贞等作为道路树种。但许多北方校园为解决“冬季缺绿”的景观状况,不断扩大常绿乔木的栽植比重,道路色彩大部分为“绿色”,选择的观花、观果和彩叶植物的比例较小,缺乏季相变化,缺少开花的观赏性植物,夏秋花果植物较少;树种色彩不够丰富,也缺乏空间层次。
1.5 文化特色未凸显,景观缺乏意境美校园文化氛围,应当以校园的规划建设为基础和载体来呈现。植物景观的空间意境是指植物景观在整体区块规划的基础上,利用竖向和横向空间不同的组合分布方式所展现出的意境美,表达出高校教书育人的理念,营造文化氛围。有些北方高校的植物表达过于苍白,没有栽植适宜的植物景观来烘托意境和氛围。应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再结合校园自身环境进行道路绿化设计,通过一条条“毛细血管”,带动整个校园的文化内涵。
2 北方校园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的原则
实地调研,充分掌握设计场地的自然环境、场地特质,将北方校园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与其完美融合,走差别化、特色化战略[1]。
2.1 仿生原则根据植物本身的生活习性和植物群落在自然界中长期生长中形成及演化的规律,自然结构环境被艺术所模仿和提炼。
2.2 生态位原则在植物选择及栽植时,应充分考虑其生态位特征,提前考察各个物种组合是否存在直接竞争的关系,以便合理配比植物的群落和层次。
2.3 景观艺术性原则植物配置不能简单地将绿色植物堆积在一起,也不能一味地强调贴近自然,而是从审美的角度出发,利用艺术的眼光和手段重新进行配置,使之源于自然并高于自然,配置时还要注意植物层次的丰富度。
2.4 适地适树原则结合北方校园整体规划和发展,在保留生长状况和观赏性良好的植物的基础上,进行分区改造,在较短时间内达到改善环境的效果,同时也考虑到植物景观的可持续发展。[2]
通过对植物景观的改造来提升校区的植物美化效果,同时体现校园的人文内涵,将植物自身文化和校园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二者相得益彰,提升植物景观的文化内涵。通过艺术手段和科学规划,将各种生态因素的作用考虑进来,充分发挥自然生态的植物自身美,创造出能够表达出一定意境或具有一定功能的艺术空间,供人们观赏;同时凸显出独特的校园特色,浓厚的园林气息,为师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和充满人文气息的校园景观空间。[2]
3 北方校园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策略
北方校园内道路系统多为方格棋盘式布局,很多学校实行了人车分离的交通控制方式,保证了师生出行的安全和快捷[3]。校园绿化应转变传统思维方式,以生态学为指导原则,坚持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坚持生态建设、生态安全和生态文明的建设理念,构造与人文环境相适应、高品位的绿色自然景观,形成独特的校园绿色文化[4]。改造中,要充分考虑植被的空间形态、结构层次、季相变化等方面,同时要结合北方气候的特点,注重与环境的融合。按照既定的改造方案,在保留生长势及景观效果较好植物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移除改造、移植改造和新栽植改造,以达到优化提升的目的。
3.1 空间形态道路的植物景观应充分利用不同区块内的空间条件,竖向层次组合搭配横向色彩组合。在种植手法上运用两侧栽植同种植物和采用两侧栽植不同植物的手法,两侧搭配运用同种常绿植物、同种落叶植物,以及不同常绿植物和落叶植物结合的方式。在二级道路或道路交叉口,设置一些树木的改造设计,不仅起到障景的作用,还能增加空间尺度对比,引导游人行为。利用乡土树种作为校园的基调树种,潜移默化地传播了本地的地域文化精神。
3.2 层次结构北方校园道路应尽量丰富结构层次,实现多树种混交,常绿和落叶搭配种植,以常绿为主;乔木和灌木及草本结合,以乔、灌为主;从点、线、面多方面、多角度,形成全面的道路景观系统。增加底层小型灌木,如紫薇、小叶黄杨、红叶石楠等植物,丰富植物配置层数。另外,可搭配种植鼠尾草、金叶石菖蒲、大吴风草等草种,并用鸢尾或麦冬做彩色植物带,进行点缀。增加球类,如冬青球、金叶女贞球、洒金柏球等,以及丝兰,四季草花(如矮牵牛、三色堇),地被(如白花三叶草、二月兰、地被石竹)等,丰富空间的变化。
3.3 季相变化色彩单一,冬季开花植物少,是北方校园的常见问题。校园春季主要的观赏植物可增加贴梗海棠、樱花、牡丹、玉兰、金钟花、迎春、紫荆、丁香;夏季的观赏植物可增加合欢、紫薇、石榴、枇杷、桃等;秋季是彩叶植物观赏的最佳时节,主要观赏植物有银杏、白蜡、石楠、三角枫、乌柏、黄栌等;冬季校园配置的观赏植物主要是常绿植物,如雪松、侧柏、腊梅、竹等。利用各个季节的观赏植物,可以给校园增加一抹鲜艳的色彩。
3.4 符合异质环境北方校园作为一个庞大的人工环境,在进行道路绿化建设树种选择过程中,要多加考虑异质环境给树种的生存带来的影响。现如今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校园环境被许多人为的因素所影响,不管是气候、空气还是水分等各个方面,都与郊区不同。因此在选择树种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这些恶劣的环境,选择具备较强的耐旱、耐高温、耐涝能力的树种。
4 结语
通过分析北方校园道路绿化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探讨设计原则,在校园道路绿化景观规划中,应考虑多方面因素,努力实现生态性、经济性、景观性的统一,以推动北方校园在道路植物景观设计中能够发掘自身特色,吸取所在地区及其他校园道路改造的成功经验,塑造北方校园的经典形象,创造出属于高校独特风格的校园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