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山水画艺术在现代景观设计的应用
2020-12-21梁智辉
梁智辉
(河南工业大学,河南洛阳 471012)
1 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空间意识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大夫们已认为山水画具有寄情、悦意、畅神之能。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言“世之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画凡至此,介入妙品。”[1]再到清朝石涛的“搜尽奇峰打草稿”。一幅画不能仅仅是描绘外形,还要表现出内在神情,靠内心的体会,把自己的想象迁入对象形象内部去。中国山水画都在追求气韵生动的境界,为了达到“气韵生动”,创作者要直面客观的自然山川,通过主观的感受和理解发挥艺术想象力,将自然山川化为胸中丘壑,浓缩在画卷之上,借山水表达自己的精神追求,或是人生得意,壮志凌云,或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洒脱归隐,都是利用自然景色表达自身的情感,将情感融于画作中,情景交融。
中国传统山水画是画家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对自然形象进行提取和概括,既有万丈高山,又包含江河湖海,将世间的山川河流、千姿百态融于胸中,御天地合二为一,通过艺术的形式表现在画卷之上,呈现出自然的充实、生命的自由、精神的空灵,使观赏者仿佛身临画中,触之却又不可得。
2 中国传统山水画与现代景观设计的内在联系
现代景观设计通过人为因素对特定的空间进行规划和设计,为人们提供娱乐活动、观赏休憩的场地,目的是给所处空间的人带来视觉的享受和精神的陶冶。中国现代景观设计的发展相比于西方欧美各国起步较晚,完全西方化的规划设计理念在中国难免水土不服,无法为中国人民所接受。在我国封建社会时期有着悠久的古典造园史,中国古典园林中无论是北方的皇家园林,还是南方的私家园林[2],都是归统治阶层或少数官员或名门望族私有,以封闭的空间形态来设计,不能为了凸显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就完全按照古典园林的模式做复古的设计,这并不适合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因为现代景观是以城市广场、旅游公园、居住区等公共场所为载体的。我国历代的文人墨客既是山水画的创作者、欣赏者,又是古典园林和建筑的设计者、居住者,从这点上看,中国山水画和中国古典园林在创作理念和审美价值上是同宗同源的,从文化继承的角度来说,将绘画艺术融入园林设计中也是我国园林设计的艺术传统,中国传统山水画在中国现代景观设计的设计理念和审美价值上依然是有指导价值的。
中国传统山水画是画家以自然山水为基础通过创作把情感寄托在画中,充满了对自然的推崇,欣赏者通过画作可以直观地感受到高山流水之美。现代景观设计也是将游客带入景观之中以获得愉悦的视觉和精神享受,这与中国山水画想要表达的意境出奇的一致,两者可以相互联系,相得益彰。
3 中国传统山水画内涵融入现代景观设计的途径
中国的现代景观设计应以传统的文化为底蕴,以现代的景观设计语言表现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运用中国山水画中独具韵味的美学思想、空间形式、植物搭配等,设计独具中国特色的现代景观。
3.1 美学思想的继承
受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重仁义、轻功利和道家顺其自然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山水画主要体现的就是自然之美,经过画家的艺术创造,山水之景虽在画中,却浑然一体,自成天地,欣赏画作犹如漫步自然山川之中。中国清代山水画家石涛的著作《画语录》中建立一个体系,即“一画论”,就是指世界万物形象和绘画形象结构的最基本的因素和最根本的法则。它不仅是绘画艺术形象的抽象,而且是天地万物形象的抽象。[3]石涛以这个“一画论”为基础,论述了绘画创作中法则和自由的统一,继承和创新的统一,整体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现代景观在规划和设计理念上要有系统意识,将空间看作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顺应自然发展,在有限的空间中科学地进行设计,注重体现自然的魅力,减少人工雕琢的痕迹,创造出生态性和美观性兼具的环境,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
3.2 空间层次的划分
中国传统山水画通过动态观察的方式表现空间,与景观设计在空间层次的划分上不谋而合,人在景观中游览时也不是始终站在一个固定的位置,观赏的角度也多种多样。现代景观设计面向社会全体,为了满足不同的功能性需求,空间的划分也不能过于单一。
与西方几何透视法创造的三维空间不同,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创作是运用散点透视法,在不同的视角进行观察,表现出的不是一个纯粹的视觉画面,注重对空间意境的探索。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总结了中国传统山水画透视的法则“三远法”,即“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1]运用三远法塑造不同的空间形态,欣赏者在随着画中空间的移动而移动,不同的空间给欣赏者带来不同的视觉观感,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现代景观设计中可将“高远”的气势应用在主要的活动空间,如大型广场,开阔的场地一览无余,避免形式太过单一,可以增加下沉空间,台阶踏步在高度上适当增加变化,在场地中心处加入主景物犹如仰视巍峨的山峰,带来强有力的视觉冲击,满足个人情感宣泄的需求。“深远”是在山前窥视山后,犹如斗转星移,在景观道路和封闭空间的设计上不能太过直白,利用山石树木进行遮挡,层层深入,实现曲径通幽、步移景异的效果。“平远”最适合休憩空间的设计,画面上远下近,传达出平和安逸的氛围,使在此环境中的人处于无拘无束,散淡自由的精神状态。运用“三远法”塑造不同的空间关系,可在溪边小憩又可登高望远,时而平缓空灵时而充实震撼,给身处景观中的人不同的视觉感受,带来不同的精神感悟。
3.3 素材的选择
中国山水画以自然山川为参照,表现画家心之所同,画作中最为常见的素材即山、水、植物、建筑,而现代景观设计则是通过材料来创造空间,也可以有意识地安排这4个基本要素组合成为有机的整体,通过最基本的自然材料,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景观,让人们感受自然的气息。南方的山水多秀丽,北方的山水更雄健,传统的自然材料根据地域的不同,选择上也多种多样,因地制宜地选择材料可以有效地表达地域文化和民俗风情。
在贝聿铭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中,造景所用的材料都是在苏州随处可见并普遍运用的自然材料,如山石、叠水、竹、树、藤、茅草等,但并不是随意地运用,而是有意地选择并辅以人工创造的环境,使景象自然又不失秩序。馆内竹林种植十分讲究,从竹的高度、外形、品种等多方面综合考虑,疏密适中,能透过竹林看到竹林背后的风景。同时,风吹竹动,竹叶或飘摇或散落,以竹影为墨,竹林后的白墙为纸,白墙上映射着斑驳的竹影,形成一幅浓抹淡描的水墨画。在树的运用上,没有大面积造林,而是利用单株孤植的方式,表现树的形态优美,线条柔和,与建筑的刚硬形成对比,刚柔并济。
3.4 意境的营造
中国传统山水画注重留白,以虚为实,通过虚实相生,用大量的空白体现空灵的意境,是空间意识的表达。现代景观设计服务于人,应以人为本从空间上考虑人的具体感受,文化是现代景观设计灵感的源泉,提炼文化精华对其进行现代性的设计表达,使人在景观中产生文化的联想,也就达成营造审美意境的目标。贝聿铭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以自然为参照,运用现代材料和构造来表达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空间景象,既不失现代感,又深得传统文化的精髓。将大块石头切片辅以火烧,形成颜色深浅不一样的表面,高低不一,错落有致,前后摆放在一片碎石之上,以黑色石材镶边的白墙为背景,石片前面是池水,散落地飘着几片浮萍,偶尔有鲤鱼浮现,水上架起一条宽度够两人并肩前行的小桥,在南方湿润的气候环境下,晨曦洒下,薄雾升起,化山川丘壑于方寸之间,中国传统写意山水画意境十分浓郁。苏州博物馆的外表虽然是传统建筑式样,但骨架为钢结构,屋顶多采用钢化玻璃将自然光线引入空间造景之中,规避了传统大屋顶束缚采光的弊病,满足建筑采光的需求,同时金属遮光条的使用使空间充满了情趣和活力。在阳光照耀下,遮光条交织的光影映射在乳白色的墙体上,光影斑驳,有虚有实,令人赏心悦目。
4 结语
当代许多设计师一味图快,出现了许多粗制滥造的设计,对传统文化的应用流于形式,或是生硬地将国外的一些元素融入进来,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没有自信。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现代景观要想保持自身的特色,设计师要考虑设计的长远影响,树立正确的设计观,因地制宜地运用现代技术,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审美价值融入到设计中。现代景观设计已经不仅是为了获得视觉之美和精神的寄托,同时也在发挥其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生态作用——环境效益,以及为市民提供公共休憩和交流活动的场地——社会效益。在现代景观的设计中要坚持传统文化为本源的设计理念,发扬创新精神,通过景观设计传达山水画大气磅礴之美,增加传统文化自信心,创造独具中国特色的现代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