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现代景观设计的三重思考

2020-12-21

现代园艺 2020年23期
关键词:景观设计景观设计师

庞 琳

(江苏省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徐州 221000)

现代景观的发展超过了100年,设计师们在现代景观学习中都觉得自己还是一个“小学生”,以至于到现在,很多人并不能描述出景观的准确内涵,景观是什么?景观做什么?为什么要做景观?随着时间推移,接触越久,越觉得景观包含的内涵丰富,它的边界越模糊越混沌,中国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城市财富的积累,在造园的数量上发生了高速增长,但在质量上多少存在不足,促使我们内心对景观的思辨一刻不停,有时甚至会清楚地意识到景观不该是什么,景观设计应该怎样,景观要是能这样就更好了......凡此种种,很多思考挥之不去,关于现代景观设计,可以通过思考和分享,使设计师完成自我升华。

景观不应该只是让人眼前一亮。在设计工作中,甲方提出的很多要求中经常会提到需要“眼前一亮”。特别是住宅设计领域,大量的设计资源投入在营销展示区这一销售道具的设计上,钟情于“眼前一亮”的表面视觉化设计观,往往只是在设计一种套路、模板、风格,景观场地如商品展示道具般,在销售活动结束后被拆除得荡然无存,从教科书上搬出来的各种景观风格各异,从新古典、新中式到现代简约去风格化,近期更是“景观创新”迭出,各种新颖样式层出不穷,但这样的景观中能体会的内涵却十分有限,感觉景观设计离我们生活中的真实感受越发遥远,我们落入到一种唯表面化设计的窠臼中,颜值即正义。在这里必须强调设计的形式美非常重要,但是片面地追求外在形式就有失对真美的追求。景观可以被购买吗?当然也是可以的,景观的场地可以被购买,但是景观创造出来的东西无法被购买,空气、阳光、水的体验、人与环境的微妙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己的关系、人与其他物种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些或许是我们应当关注在表面之外真正的美,也是一个景观设计师的工作目标和责任所在。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笔者有以下3个方面的思考。

1 对自然意想的思考

景观中的自然是什么?自然不是种树!“这个景观不够自然,要多种树”“绿植再多点就自然了”这个理论一直以来是笼罩在景观设计师心头的一片阴影,即使把一片空场地栽植满树木也不一定能达到自然的感觉。景观的自然到底是什么?可能真正的自然在人类社会产生伊始就消失了,自然是一种遥远的存在,触摸不到,但时刻依存在历史长河当中,在意念中时时勾着你、诱惑你、威慑你,自然在彼岸,得不到它。真实的自然有着它可怕的一面,在人类社会发展之前的状态,有野兽、日落、山洪爆发等等,我们所希望的自然不是这一面,显然是大自然对我们友善的一面,是自然中的真和善。

那设计中的自然是什么?最浅显的是自然感,自然而然,自然美好的样子,松弛的、真诚的、博爱的感觉。在设计里,总是让人想到一种山河草木的感觉,这种感觉是可以放大的,一个盆景就能达到这个效果,一院枯山水甚至不种一棵树也能放大“真”的感觉,即使枯山水是“假的”“人造的”,设计就是追求放大这种意想,造园的手法不一定是“真的”,但包含的情感是真实的。在很多优秀作品案例中,可以见识到那种空无一树却有无限自然的体验。把自然的田、人、屋、山和谐相融的状态抽象浓缩在一方现代庭院之中,用大地艺术的手法让地景和建筑连为一体,也可以在水面上创造一处艺术构架,采纳海风的形态,仿佛凝固了的海风,本来静止的构架也有了动态的感官,在这里抽象的海被转化成变幻的光、影、风、形,在人的行为间仿佛重新看到了大海的澎湃。景观在这个层面是希望创造一处场所和具体的物件,通过它产生对“遥远自然”的感情和意想。这个是景观破解自然的一种思想和手段,也是景观设计的第一重境界。

2 景观与呼吸关系的思考

景观不止盆景和枯山水!虽然景观要通过对自然的意想去创造和抽象,但景观却仍然不是对自然形式的简单拷贝和模拟。景观更重要的是建立、酝酿、培育一种关系。

景观会呼吸,是一种关系,也是一种态度。没有呼吸,代表死亡,没有呼吸的景观就是死去的景观,呼吸是自然的普遍状态,呼和吸是相反的动作,却是对立统一的。会呼吸是建立一种空间关系,也是一种态度,空间是有阴阳之分,阴阳相生,呼吸是打通、建立、创造关系和联系。例如在狭长空间将光线、空气引入景观,使狭长空间对流形成了风,空间的高差结合水流创造了瀑布,建筑的正形态和负形态是一种互为因果的空间关系。景观中的自然式符合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自然就是呼吸。景观最重要的是建立和阳光、空气、风的关系,自然和人工是对立面。就像人们往往描述“这个设计太人工了”,把自然和人工放在了对立面,而又不是对立面,人工可以创造自然的感觉,和自然环境建立良好的联系是重中之重。

“人工”本质也在自然的概念里。在海景景观设计中,可以设想如果矗立在海边,但感受不到海风的气息,视觉画面也无法延续到海平面之上,这样的景观设计就不具有临海的特质,就需要让人和海形成互动,重新找到和大自然对话的方式,设计师要以分析海边的特征性为主,创造顺应海边自然要素的空间和景致。会呼吸的景观就是在景观中建立自然气候,利用土地、风、光、空气、水这些气候因素创造会呼吸的景观,能让人们有回归自然的感知。人们愿意更长时间在室外景观中停留,感受是设计工作的目的,微气候设计是顺应气候而非对抗气候,微气候不光是满足气候条件,也是追求气候和美学的完美结合。

会呼吸的景观也是一种交流,建立人和人的联系,孕育一种存在的状态。会呼吸的景观是活化的,“呼吸的景观”是一种人与自然交互的精神化、物态化空间营造,由外到内营造出一个交互体验性场所,它带给人的并不是尊贵和仪式感,而是有深远延伸的空间感。比如在某个设计案例中,设计师引入“大树”的概念,因为“大树”除了树本身,也创造了人与人的关系场所。回忆小时候庭院的大树下总是吊着一个摇摆不停的秋千,一棵树就是一个家的空间,围绕大树建立起人的关系。如果创造一种空间,让它像大树一样存在,那么即使没有真的大树也会有自然的氛围。

在景观设计中,每种关系都不会重复,因为每个设计都有独特性,所以每个设计都应挖掘和建立各不相同的关系。每个设计都是独一无二的,是强调人、物、情、景在物态空间中的高度关联。以上也是对景观设计的第二重思考。

3 景观从共享到共生方式的思考

景观不是小桥和流水!景观经常被看作是模拟一种情景,曾经的“风景园林”“环境艺术”都已不能涵括景观的内涵,这些称谓显得非常局限,就像前面提到的景观能创造出非商品化的东西,人与环境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等等,诸如此类。历史上的欧洲古典园林、中国苏州园林固然是包含了人类文化艺术的精髓,但很大程度上是皇家贵族和高级官宦文人的独享空间,随着城市发展带来了思辨,在城市中私享的价值受到挑战,应不断反思在城市中生活和存在的状态,什么样的关系会带给城市更多的活力,开放共享这一理念开始变成人们对未来的向往。景观更大的胸怀和前景或许是共享,共享是一种关系,景观通过物质空间的创造,能否酝酿和培育出共享的、人与人相处的状态和自身存在的状态?人和土地是怎样的关系,景观连接着土地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一处原生态的环境当景观介入时,是强力改造它还是慢慢地融入它?是否无为的设计胜过有为?景观设计应该是以最低的介入为原则,尽可能保护原生形态并恢复其更原始的状态,一切景观构筑都应该是用最低的介入,这就是当“不得不为”时,是否可以“有所为而有所不为”。

4 总结

通过以上三重问题的思考,景观设计一直以来强调“人性化”,以人的利益为核心,我们有时会认识到世界是一个循环,人是复杂链条中的一环,人的状态会受到身边其他人、环境、植物、动物的影响。我们介入一块土地时,一定会干扰到这里现存的动植物。人不是孤立的存在,当景观能成全其他物种的生存时,在这个大循环中最终受益的还是人类。

通过景观,人类生活是可以和各种关系取得平衡,这个共生的状态让景观设计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层次。例如长春水文化生态园原来是一个废弃的水厂,人类生产活动的退出让植物和小动物找到一处城市喧嚣以外的栖息地,甚至在这里茁壮成长。设计师在城市公共活动需求和已有植物繁盛、动物栖息间找到了一个平衡,林间的道路全部架空穿行,栈道设计成最精简的构造,在公园中任其保留大量的树林而不去打扰其生长,在对原有建筑的改造中也有侧重,重点保护长年攀援在建筑外墙的攀援植物。在这里,物质空间已经和动植物空间连成了一个整体,在共生中看到了一种美,和发自内心的平和与幸福。

从景观的内涵到“景观都市主义”,通过对现代景观设计的三重思考,“自然意象”“景观与呼吸的关系”“景观的共享与共生”,希望未来景观设计可以创造出一个没有束缚的自由世界,这是对景观设计专业自身的思考,也是对自己的勉励。

猜你喜欢

景观设计景观设计师
作 品:景观设计
——《势能》
景观别墅
景观软装在地产景观的应用及市场前景
我是小小设计师
垂直绿化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设计师访谈
巧用景观设计和谐中的一致化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景观平面图》
创意设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