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道建设反思
2020-12-21李小兰
李小兰
(常州市规划设计院,江苏常州 213000)
1 相关概念解析
绿道(Greenway)概念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是一种与景观相交叉的人为开发的走廊[1]。景观上我们大多把绿道理解为是一种线形的、可以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自然景观良好、以休闲功能为主的绿色开敞空间,通常连接公园、自然保护地、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等,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带等而建成。它具有基本不占建设用地指标、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符合低碳城市要求。
2 国内外发展现状
绿道在国外有着较久的发展历史。英国、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已有比较成功的案例。19世纪美国以波士顿公园绿道为起点,如今已经建成了包括东海岸绿道在内的具有休闲、旅游、娱乐等功能的综合性的绿道网络。20世纪40年代,伦敦将绿道和城市发展结合起来,系统地开展了环城绿带和绿道网络建设,将绿道作为城市开放空间的核心。日本在1932年成立的东京绿地规划协会首次提出行乐道路的概念,并在1956年颁布的《都市公园法》中将行乐道路修改为绿道。新加坡在1991年规划了近400km的绿道,用于构建公园连接网络,改善了人口密集缺少休闲活动空间的现状,同时践行了低碳出行的理念,为城市发展注入活力。
我国的绿道起步稍晚,但发展迅速。2008年广东率先建成了近300km的城乡绿道网络,串联文化旅游点、乡村居住点以及农业产业基地等区域,形成集农民增收、生态旅游、宜居城乡一体的绿道,在全国引起轰动。自2008年起一些城市开始城市绿道的规划和建设。随后全国各地掀起了绿道建设热潮,如成都绿道、武汉绿道、温州绿道、长沙绿道等也先后建成,特别是珠三角绿道网俨然成了网红,成为全国绿道建设的典范[2]。
3 城市绿道建设反思
近些年来,绿道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极大地改善了城市环境和品质,也为绿道周边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机遇。为了提升绿道建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国家及地方出台了许多相关规范和标准,如住房城乡建设部的《绿道规划设计导则》[3]《休闲绿道服务规范(GB/T 36737-2018)》[4],以及福建、深圳、成都各地的城市绿道设计相关标准[5-7],对绿道的规划、设计、建设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明确的建议和规范。然而随着绿道的大量建设,却也暴露了很多问题,给了我们很多教训,也带来了很多的反思。
3.1 城市绿道系统规划不尽合理
目前的绿道建设存在为绿道而绿道现象。在绿道的系统规划和布局上片面追求完美、追求大而全,往往要求形成多个环横纵节点,追求道路长度。布局上欠缺与交通体系、使用人群需求、经济条件等方面的考虑,在一些不具备条件的区域,如城市外围人迹罕至的区域、交通繁忙的高架环路两侧、绿化非常狭窄的区域等等,也会不计成本地建设成为面子工程。
绿道规划应遵循科学性、系统性等原则,以原有的生态空间为框架,从满足生态功能需求出发,有效串联破碎化严重的生态斑块,改造提升脆弱的生态斑块,优化凸显重要生态斑块。同时融入生态修复、海绵体等功能,形成覆盖城乡的绿道网络。绿道规划还应从使用层面出发,在满足人性化的需求,通过分析健身、亮化、标识等设施的配置标准和服务半径需求,提升绿道服务水平。规划中还要注重集约土地,应用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的技术、材料、设备等,节约建设与维护成本。
3.2 详细设计不尽完美
绿道的详细设计包括了绿道本身设计(含线性、位置、宽度、标高、材料使用等)、绿道两侧配套设施及植物配置3个方面。
3.2.1 绿道本身的设置随意性很大。①线形选择及设计随意:绿道规划设计中通常会重点关注与自然景观、历史文化节点及公共空间的对接,而忽略了与周边的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居住区、单位出入口等非重要空间要素的衔接,带来绿道出入口的设置不合理等问题,造成使用不便。有些区域则线形随意,未考虑网状环通或局部环通,造成回头路、断头路、急转弯、锐角等等,道路两侧绿道则存在过于深入至路灯辐射盲区,造成使用不便,并存在安全隐患等等。绿道选线应就近连接居民点及公共空间,出入口设置应方便市民使用,同时体现地域特色。在可行的条件下,绿道选线建议网状或局部连通。②宽度随意:根据以往经验,城市绿道宽度通常是2~5m,最低不小于2m,但有些地区为了完成建设总里程等指标,有些将绿道宽度放窄至80~100cm,造成基本无人使用的情况,浪费了人力财力及土地。③道路标高设置随意:原则上绿道坡度应小于2.5%,最大不宜超过8%,如坡度大于2.5%,则还有坡长控制要求。坡度过大使用不便,并有安全隐患;坡度过小则满足不了排水要求;还有绿道标高若低于绿化带,则易造成积水,污染路面,影响使用。④绿道铺装材质选择随意:绿道铺装应满足经济、环保、耐用的要求。在满足强度的基础上应尽量选择本地材料,同时应尽量透水防滑,铺装色彩和拼接形式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但实际中往往有采用雨雪天易打滑的磨光材料花岗岩、鹅卵石的,有采用极易产青苔的陶土砖的,有采用透水路面却不考虑排水导致路面遭破坏的,有采用根本无法骑行也难于步行的碎石子路面的,还有在灰尘多的区域强行采用透水路面的等等情况。
3.2.2 绿道配套设施与标准相距甚远。绿道两侧配套设施包括服务设施、市政设施及标识设施。
①服务设施:服务设施应按照相关标准要求,综合绿道区位、现状等综合因素进行配置。服务设施的综合载体主要为驿站,可以分为3个等级[3]。3个等级的驿站间距分别要达到5~8km、3~5km、1~2km,配备的服务设施也不尽相同。然而在城市绿道的建设上,这方面建设还是相对薄弱,通常一级驿站会与大型的旅游景区、公园绿地、文化体育设施等结合设置,设施配置基本满足要求,但二、三级驿站基本不按标准建设,存在驿站少甚至没有,或者驿站的设施严重不足的状况,大多驿站是一个亭廊及自行车停放点,可以避雨、坐息,但缺少厕所、自动售卖、医疗急救点、游憩活动等等,功能大打折扣。
②市政设施:市政设施主要是灯光照明、给排水、智能化设施。目前基本参照标准建设,存在问题相对较少。城市绿道照度标准值应符合《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要求,目前存在过亮或过暗、灯光缠绕上树、地灯光线向上刺眼等情况,应尽量避免。给排水建设相对较好,基本能保证给水及污水设施就近连接周边管网,灌溉采取节水方式,优先就地取用自然水体或收集处理后的雨水进行灌溉。但海绵型城市建设目前成功案例较少,对海绵做法也是争论很多,主要问题是可供选择的耐寒、耐热、耐水又耐旱的植物品种太少,同时管养难度又较高。智能化设施目前还比较欠缺,但必须完善起来,可以统计使用情况,避免安全隐患等等。另外在2m以上的绿道出入口未设车障,造成小车驶入或停放现象,还需避免。
③标识设施:主要有警示标识、指示标识、解说标识3种类型。目前其建设还较为薄弱,存在无、少、粗制滥造等情况。后期应参照相关规范要求,在指定交通接驳点、驿站、主要的绿道游径交叉口等区域设施指示标识,在主要节点、绿道沿线视情况设置解说标识,在危险地点设置警示标识。
3.2.3 绿道的植物配置有待提升。目前绿道两侧植物配置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过于强调绿容量、植物多样性,造成植物种植密度大,品种多而杂,空间郁闭无序;乔木采用行道树做法,种植过密,有的选用过多的常绿乔木,导致透光率太低,绿道过于阴暗甚至潮湿;乔木品种选择不合理,如选用有虫害的栾树、落果的香樟和银杏、飞絮的悬铃木和柳树等等;花灌木及小乔木品种选择不合理,如大量选用名贵的红枫、金桂、鸡爪槭等,选用病虫害较多的桃树、红花檵木等;地被品种选择不合理,如大量选用管养难的修剪类灌木、球类,大量选用名贵的、一年生或落叶的草花类,大量选用侵入性强的品种,如细叶麦冬、马蹄金等;绿道出入口和交通接驳处绿化密度高,不通透,造成安全隐患。
植物配置应兼顾生态、景观、遮荫、交通安全等需求,推荐选用适应性强、观赏价值高、养护成本低的乡土植物种类,行人穿行的区域避免选用有毒、有落果、有硬刺的植物品种。同时注意季相效果的搭配,做到有花可赏、色叶变换,植物空间配置应疏密有致、进退有律,节点和标准段差别化设计,达到步移景异的效果。
3.3 施工质量良莠不齐
目前施工质量参差不齐,施工质量差的原因主要有以下3方面:一是建设单位只为完成任务,施工设计要求不高;二是因为低价中标,施工单位为了盈利或不亏只能偷工减料、滥竽充数;三是借用资质临时搭台的施工公司,技术水平差,自然工程质量也差。
为提升绿道施工质量,首先应加强前期管理,严格审查施工单位资质与业绩,依法开展项目公示、招投标等流程;完善过程管理,施工单位应严格按照审定的图纸和施工技术标准施工,建设、监理方加强施工过程巡查检查;严格验收,建设单位应组织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进行竣工验收,未经验收或不合格的绿道工程不得交付使用。
3.4 事后管养不到位
俗话说“三分建七分管”,可见管养的重要性。但实际情况是随着城市绿地建设量越来越大,每年的管养费也水涨船高,管养不到位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主要问题:一是对道路维修和维护不及时,包括道路本身的损坏及道路上的标识出新;二是设施维护保养不到位,甚至有因保养麻烦而关闭厕所、自动售卖点的;三是绿化管养不到位,不能及时修剪色块、病枯枝、杂枝及更换病、死树木,不能保证施肥、除虫、防治病虫害等。
绿道的管养维护应明确职责划分,制定相应的管养标准,积极拓展市场化、专业化养护运营模式,完善考核监管机制,切实加大资金和人员投入。
4 结语
重点探讨了城市绿道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常见和突出问题,希望今后在建设、设计、施工及管养过程中能尽量避免,把好事做好,充分发挥绿道应有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让城市绿道真正提升城市环境和品质,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带动周边的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