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地区森林病虫害防治对策探究
2020-12-21解坤梅庄艳芬何银忠
解坤梅 庄艳芬 何银忠
(1 昆明市西山区海口街道农林水与应急服务中心,云南 昆明 650114;2 昆明市西山区马街街道农林水与应急服务中心,3 昆明市海口林场)
昆明市属于亚热带气候,森林覆盖率超过50%,主要植物有华山松、云南松、油杉、麻栎等。根据历年调查统计,潜伏性病害有烂皮病、松落针病等,潜伏性虫害有松毛虫、华山松球蚜、刺蛾等。了解森林病虫害的主要类型、发生规律和发生原因,可以对下一步防控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指导。坚持预防为主,通过开展宣传教育、做好预测预报,最大程度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同时又要做到防治结合,对已经出现的森林病虫害,林区工作人员要第一时间采取有效应对策略,维护林木安全。
1 昆明地区森林病虫害的防治现状
1.1 病虫害的种类多,防控难度较大
近年来,森林病害、虫害种类多样性,增大了昆明地区森林管理难度。根据统计,昆明地区对森林造成较大为害的病虫害类型约有30 余种。由于不同病害、虫害的爆发时间、发生规律有较大差异,而基层单位的人力、物力资源相对有限,导致防治工作不能及时、有效地开展,由此也带来了林木与经济损失。
1.2 病虫害爆发的原因复杂多样
明确发病原因,可以提前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减少森林病虫害的发生率和危害性。总结来说,本地病虫害爆发的常见原因有:其一,森林生物多样性单一,生态系统稳定性差。人工造林中,过多地依赖一些速生林,且品种比较单一。虽然增加了营林面积,但后期容易遭受病虫害侵袭;其二,盲目引进外来树种,导致生物入侵。一些地方为了美化景观,引进外来树种。但引进之前没有进行树苗检疫和消毒处理,可能携带有害微生物或病菌病原,也是导致后期病虫害多发的一方面原因。
1.3 病虫害防治手段不够丰富和先进
不断创新思维观念、引用先进技术设备,也是新时代提高森林管护能力的有效手段。但在昆明市一些基层街道,由于经济基础差、财政拨款少,农林与应急服务中心所用的技术、设备长期没有更新。无论是日常管理还是病虫害的治理,都是以人工为主,效率较低。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完全掌握林内情况,也就无法做到有效的预防、控制,也是造成森林病虫害多发的重要原因。
2 昆明地区森林病虫害的预防措施
2.1 做好宣传工作,实现全民参与
为了解决森林病虫害预防工作中人手不足的问题,要通过开展宣传、动员,号召林区周边群众,踊跃地参与到这一工作中。另外,近年来昆明市积极开发森林旅游产业,一些森林经过改造后成为了热门的旅游景点。在旅游创收的同时,林业部门、景区方面,也要做好病虫害的宣传、预防工作。例如景区造林时,必须做好外来树种检疫工作,要严格执行《云南省植物检疫实施办法》中的有关规定。通过构筑全民参与、全面预防的工作体系,从源头上消除森林病虫害的发生条件,将森林损失降到最低。
2.2 创新技术做好预测预报工作
森林管控工作应体现出时代性特点,坚持做到与时俱进。政府部门要通过适当增加财政投入,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支持基层农林水与应急服务中心病虫害科学防控工作的开展。安装全覆盖的生物监控系统,利用各类高灵敏度的生物监测装置,实现对林内各类有害生物的动态监控。可以远程观测有害生物的分布密度、活动情况,从而在病虫害大规模爆发前采取控制手段。采购新型设备,减轻病虫害防控工作的压力。各街道农林水与应急服务中心要注意做好资料积累和统计分析工作,建立独立的数据库。在计算机上模拟病虫害的发生规律,预测本年或翌年的发生情况,为预控工作提供指导。
2.3 树立科学营林理念,提高生态稳定性
近年来,通过分析昆明地区发生的几起较严重的森林病虫害,可以发现植物多样性单一、林分结构不合理是主要原因。因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预防:首先,增强基层街道农林水与应急服务中心的科学营林理念,在造林过程中要注意综合搭配多种树种,营造混交林。尽量选择本地优质树种,在环境适应性、病虫抗性等方面具有突出优势。其次,还要定期清理林区内部环境,定期清理弱、病、枯枝,消除病菌、害虫滋生环境。每年春秋两季,允许当地农民进山拾取枯枝,达到改善林内环境卫生的效果。最后,定期进行封山育林,可以保护林区内部生物多样性增加,特别是保护一些天敌类生物、鸟类,对防控虫害有一定作用。
3 昆明地区森林病虫害的治理对策
3.1 加强队伍建设和资金投入,提高专项治理能力
加大资金投入是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的重要基础。一是继续坚持“以地方为主,国家补助为辅”的投入原则和“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度。由国家、集体和个人多层次、多渠道投入,以筹集更多资金。二是各级政府要将森林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纳入当地防灾减灾计划,增加防治、测报、检疫和基本建设投资。以资金投入为基础,开展基层队伍建设工作。既要扩充工作队伍的数量,吸引一些优秀大学生到基层任职,输入新鲜血液,充实基层工作力量,又要注重提升工作队伍的质量,定期开展业务培训,掌握病虫害防治新理念、新技术,提高专项治理能力。
3.2 坚持多种治理措施的有机协调和相互配合
3.2.1 首选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在治理森林病虫害时,应保证所采取的防治措施,不会对森林生态系统或植物、动物造成二次伤害。相比于以往使用高毒性化学农药进行病虫害治理,选用物理方法、生物方法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生物措施方面,主要是利用生物天敌进行治理。在造林同时,可以在林区放养一些捕食性的鸟类、昆虫,通过捕食幼虫、成虫的方式,控制林内害虫的数量、规模。物理措施方面,除了上文所说的保证生物多样性外,还可以利用有害生物趋光性特点,在林内放置一些不同颜色的粘板,主要捕杀害虫的成虫。根据林区往年病虫害发生情况,搭配使用生物或物理措施。
3.2.2 规范使用化学防治。现代植保以及绿色农药的发展,对加速新农药、新药械的开发以及推广应用有很重要的促进作用。近几年通过政府宣传和引导,使用绿色农药已经变成了基层林场的共识。逐步禁止使用甲胺磷、杀虫脒、除草醚等剧毒高残留农药,大力提倡使用微生物农药(BT 乳剂和病毒等)、动物源农药(昆虫信息素等)、植物性农药(茼蒿素等),以减轻对环境和水源的污染。物理与生物措施通常应用于病虫害发生早期,而一旦为害较严重,还需要科学使用绿色低毒高效药剂进行病虫害防治。
4 结语
森林病虫害的发生,除了给林木造成直接损害外,还会破坏森林生态稳定性。昆明地区近年来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但部分森林仍然存在较高的病虫害发生隐患。在今后工作中,要继续将预防工作作为重点,通过做好林内生物监控工作、树立科学营林理念,提高森林生态稳定性,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同时,又要通过加强森林管理队伍建设,提高对各类病害、虫害的应急应对能力,促进林业资源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