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立地难度较大的条件下造林技术要点
2020-12-21
(庆阳市林业生态环境调查规划院,甘肃 庆阳 745000)
由于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常年降雨量小、土地贫瘠和生态环境较弱,在该地区造林必然会受到树种、苗木、气候、土壤、水文等因素的影响,特别是造林成活率较低。因此,在造林技术应用过程中,要合理按照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情况,选择合理的造林技术,从而提高造林技术效果和造林成活率。
1 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苗木要求
1.1 依据区域生态特性,精准选择树种
在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过程中,要依据该地区域生态特性,选择最为合适的树林苗木,才能解决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立地困难问题。因此,在选择苗木过程中,要充分调查干旱地区情况,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遵循生态优先的要求,在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立地难度较大的条件下应用造林技术,以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为主,选择最合适的造林苗木。由于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抗逆性较强、土地瘠薄,要选择柠条、侧柏、樟子松、沙棘、油松、云杉等生长能力较强的苗木。在造林过程中,要保证造林苗木的质量,在源头控制种植树木质量,设立专门的采购部门,保证树木质量。由于黄土高原干旱较为严重,还要积极推广干旱地区中造林优势和特征,鼓励干旱地区的民众积极参与其中,提高造林技术的应用效果,提高干旱地区造林质量[1]。
1.2 严遵苗木特性,保湿运输及时种植
1.2.1 保持造林苗木的自身水分。在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种植树苗过程中,若想提高造林成活率,必须保持苗木的自身水分。苗木失水过多,其内部的水分失去自然平衡性,生理机能就会遭到破坏,苗木会出现自然死亡的情况,所以,在该地区造林过程中,要严格按照随时用、随时起、随时运等原则,及时为树苗补充水分,采取相关保护措施,既能避免使用长期假植苗木,还能避免树苗运输过程中出现损坏情况。造林大多数集中在春季,但春季降水稀少,大风天气也较多,在苗木起挖、运输过程中,保证苗木自身的水分是保证其成活率的基础。同时在苗木的冬储和假植期间,苗木的枝干易缺水,根系易出现腐根、烂根、干根等情况,会影响苗木成活率,尤其是对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造林苗木来说,保持苗木自身水分是提升成活率的关键。因此在造林过程中,要坚决反对使用长期冬储和假植苗木,避免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1.2.2 外调苗木保湿运输。造林有时需长距离运输各种苗木,在苗木运输过程中,保持苗木自身水分尤为关键。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土质较复杂,且所处的地方较偏僻,运输较困难,在运输过程中,会遇到较多的高山、山丘等复杂路况,在后期种植过程中,还会有灌溉难的问题,影响造林质量,降低应用效果。针对于此,在干旱地区立地难度较大的条件下应用造林技术时,要严格遵循种植苗木的特性,保湿运输及时种植,确保种植质量达到防护标准。根据树种、苗木规格确定树苗的承载容器,最好按照树苗的大小进行选择,如果所采购的树苗根系较复杂,且植株偏大,应选择20cm×26cm 规格的容器袋,保证树苗包装的合理性。在运输造林树苗前,定期浇水灌溉,保证运输过程中树苗根部的湿润度达到最佳值。如果所选择的容器袋符合保存要求,还可在内部添加适量的水,避免后期使用中出现树苗干旱损伤等情况。采取以上措施能有效提高造林树苗成活率,降低干旱地区立地难度较大的条件下造林成本。在树苗达到种植地区后,立即种植,如果发现周边环境不能达到种植要求时,可改善环境因素,如采取施肥、补水等措施,提高苗木成活率[2]。
2 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苗木种植技术要求
2.1 科学计算株行距,合理匹配整地模式
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治理困难的主要原因是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降雨量少,且邻近沙漠会受到侵蚀。因此,要综合考虑周围生态环境和自然因素,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种植方案,以此改善当地的土质性质,种植造林苗木能有效增加该区域的含水量和持水能力,避免再次发生水土流失问题。在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苗木种植过程中,科学计算株行距,不能像传统种植造林苗木一样,前期直接种植大量密林,导致整体造林苗木成活率较低。针对于此,在种植造林苗木时,首先要先调整土壤的孔隙度,然后结合造林苗木品种所具有的固水能力和防风能力,制定合理整地模式,如在种植5cm×10cm 造林苗木过程中,如果采用大苗木,所设置的行距必须要按照45cm×35cm 的排列方式进行种植,这种种植方式能有效改善该种植区域土地的性质[3]。
2.2 科学应用保水生根剂,分阶段强化病虫害防治
通常情况下,在运输造林苗木时所选择的承装工具为大容器袋,但大容器袋的材质难以降解,在到达指定种植位置后,需要将大容器袋底端划破,然后将造林苗木栽植到挖好的坑中或手动解开大容器袋,将造林苗木取出再栽种。在使用大容器进行栽种造林苗木时,保证袋底端要与地面保持一定的高度,避免出现直接接触的情况。如果所使用的造林苗木需要补水,可向大容器袋中添加适量的保水剂,使其能够维持袋中水分的平衡。根据这种情况,需要根据树林苗木的实际情况选择保水剂的使用量,通过多次测试试验,可知所选用的苗木为大苗时应选择5~10g 保水剂,选择苗木为小苗时应选择3~5g 保水剂。为了确保运输过程中造林苗木的活性,还要在其中添加适量的ABT 生根粉,不仅能提高造林苗木的抗性,还能降低苗木出现损伤的概率。为了有效降低造林苗木出现病虫害的概率,栽种完苗木后,采取专业的防虫措施,如根据苗木情况选择合理的配套药剂,然后涂抹在苗木根部、叶梢、主干部分,具有较强的防虫害能力[4]。
3 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新造林地管理工作
为了有效提高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苗木质量,要严格按照防护要求做好新造林地管理工作。首先,优化苗木管理模式。在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应用造林苗木技术时,加强造林苗木管理力度和创新管护模式。在后期治理过程中,根据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实际情况,增加干旱地区的浇灌强度和次数,对土质较为贫瘠的区域施肥,加强土地营养,改善种植条件。其次,有效消除杂草影响。在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苗木防护过程中,先清理地表,预防杂草对苗木的影响。现阶段主要采取的清理方式有火烧清理和割除清理等。在实际应用中,采用化学药剂和火烧清理,重点关注所采购造林苗木的种植要求,避免出现相互影响,降低造林苗木的成活率。再次,合理制定种植方案。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地形较为复杂,因此在开展造林苗木防护工作前,对该区域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及时上传数据信息,便于后期制定合理的种植方案[5]。最后,保持苗木水分平衡。从造林角度看,保持苗木自身内部水分平衡,是提升苗木成活率的基础。所以,在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的过程中,栽植前对苗木的地上部分截干、修枝、摘叶,对地下部分采取截根、修跟、浸水、裹泥浆等措施,保证苗木植株内部水分平衡,减少苗木水分蒸发,以此提高苗木成活率。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立地难度较大的条件下应用造林技术,不仅能有效改善干旱地区情况,还能优化生态环境。在运用造林技术时,选择优良的造林苗木,并制定合理的种植方案,从而有效提高造林效果,解决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