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谨以此文纪念列宁诞辰150周年
2020-12-21毛世开
毛世开,赵 骞
(湖北科技学院 人文与传媒学院,湖北 咸宁 437005)
苏俄曾经是盛极一时的超级大国,74年的历史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笔,经验教训对其后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均有重要的借鉴作用。纵观苏联的历史,它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借助一战催生的革命时机发动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此过程中,苏俄曾经一度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但是这一政策是特殊时期的特殊手段,最终列宁用新经济政策代替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俄的社会政治经济危机得以缓解,为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奠定了基础。新经济政策使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得以巩固和发展,使苏俄找到了一条适合其国情的过渡和建设道路,对后来的世界国际共产主义建设也产生了积极的示范效应。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出台的背景措施及效果
自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后,在广大士兵和农民的支持拥护下,俄国各地相继建立起苏维埃政权,诞生了世界上的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1918年3月3日在列宁的倡导下苏俄同德奥集团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正式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
布列斯特和约签订后,俄国的各反对势力相继抬头,加之与社会主义敌对的协约国企图以武装干涉来扑灭苏俄无产阶级革命的烈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岌岌可危。1918年初,苏维埃解散了立宪会议,并相继出台了粮食专卖制度和建立贫农委员会,许多农民对苏维埃政权的信任产生了动摇。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率先起来反对苏维埃政权,在全国建立了多个政府,如:托木斯克的“西伯利亚临时政府”、第比利斯的“格鲁吉亚民族委员会”、萨马拉的“立宪会议成员委员会”等。左派社会革命党人也转移阵脚,开始武装反对布尔什维克党。“1918年3月,英军在俄国北方港口摩尔曼斯克登陆,揭开了帝国主义武装干涉苏俄的序幕。4月,日军在海参崴登陆;8月,英、美军队也相继入侵海参崴。”[1](P51)在苏俄南部,英军入侵巴库地区。德国则在布列斯特和约外衣的掩饰下,践踏着白俄罗斯、乌克兰和波罗的海沿岸的广大地区和人民。在帝国主义的挑唆支持下,捷克军团发生叛乱,高尔察克、邓尼金和尤登尼奇三股反对力量也向苏维埃政权发起进攻。苏俄主要的粮食产地和工业部门大多已陷入敌手,苏维埃政权物质奇缺,供应紧张,处境十分困难。
列宁说:“1918年夏天是我们面临的也许是一个最困难最艰苦最危急的过渡阶段”。为了度过危机,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以应付战争的需要,苏维埃政府相继实行了一系列特殊时期的应急措施。在农业方面,1919年1月11日,人民委员会发布法令实行余粮收集制,要求农民按国家规定的数量交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并派遣征粮队下乡负责征粮任务的完成,同时也会付给农民一定的货币或者少许工业品。但由于通货膨胀和农民对工业品的需求小,农民所提供的产品几乎是无偿的。由于战争的持久和扩大,甚至出现农民口粮和种子都被收走的情况;在工业方面,除大工业以外,对中、小工业也宣布实行国有化。国家通过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及其下属机构对工业实行高度集中管理,产品的生产和分配由国家统一领导;在交换方面,实行配给制。粮食和工业产品由国家分配(定量供应),排斥自由贸易。1918年11月决定取消私人商业,实行贸易国有化,由合作社和国营商业组织供应;实行全国成年人劳动义务制,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原则。这些措施我们后来统称其为“战时共产主义(或军事共产主义)”
这种带有“共产主义”特点的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对战争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它为苏维埃政权赢得国内战争和反对外国武装干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从而捍卫了十月革命的胜利成果,保卫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然而,年轻的苏维埃政权却不能以此而策勋饮至,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已日渐凸显。
二、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转变
苏俄国内战争胜利后,此时国家已是千疮百孔,国民经济凋敝,布尔什维克党自身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阶级关系也存在新问题,苏维埃政权又面临新的挑战。在经历一战和内战的创伤后,“失去了包括3000万人口的8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国内战争中红白双方死亡80万人,伤5万人,因瘟疫死亡40万人。由于饥荒、瘟疫和躲避战乱的移民,1914-1923年间,苏联丧失了1300万人口。”[2](P2)地主、资产阶级相继都被打压下去,农民获得了自己土地。
但是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下,农民的利益受到巨大侵犯。余粮收集制使得农民的生活负担不断加大,征粮队在农村的强制征粮手段深受农民厌恶,导致内战后期“小国内战争”不断。农民的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农村的生产和再生产陷入窘境。在城市工人的境地更加窘迫,大量工厂处于半停工状态,工人上班机会缩减,分配的生活物资减少,工人阶级对布尔什维克党的不满日益增加。
国家对自由贸易的排斥,否定市场和货币关系的作用,实行贸易国有化,使得国民经济不断僵化。在当时,布尔什维克党包括列宁在内大部分领导人都有一种盲目乐观,企图在生产力水平低下,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苏俄直接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但是这严重不符合苏俄当时的基本国情,违背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国内战争基本结束后,大量的红军复员,在余粮收集制的重压下,难以维持生计,不惜铤而走险,引发地方骚乱问题。1921年3月,列宁在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承认:“我们被卷入了一场新形势的战争,新类型的战争。这种形式的战争简而言之就是盗匪活动。”[3](P3)农民、工人和士兵对战时共产主义的不满日益凸显,一系列的反抗活动不断发生。到1921年初,工农暴动几乎席卷全国。最具代表性的是安东诺夫暴动、伏尔加流域的恰潘战争、西西伯利亚起义和喀拉施塔得水兵暴动。其中1921年彼得格勒工潮牵动的喀拉施塔得水兵起义对苏维埃政权构成的政治危机影响最大,使列宁认识到:“我们在1921年春天遭到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4](P184)同时也促使布尔什维克党推行改革,废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的经济政策。
1921年3月,列宁主持召开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正式宣布取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列宁在会上做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列宁指出:“余粮收集制是以征收所有的余粮,建立强制性的国家垄断制为前提的。当时我们不可能有其他的办法,因为我们处于极端贫困状态。在理论上,不一定要认为国家垄断制从社会主义观点看来是最好的办法。在一个拥有工业、而且工业正在运转的农民国家里,如果有一定数量的商品,那是可以采用实物税和自由流转的制度作为一种过渡办法的。”[5](P21)自此,开始了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
三、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基本内容
(一)农业领域中的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首先在农业领域开展,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在国内战争时期遭受的利益损失最大,对于巩固工农联盟,调节国家农业生产而言,粮食税改革是十分必要的。“每一农户的粮食税额取决于它的土地数量、家庭人口、收成和财产状况。对贫苦农户给予优待。所有农户在缴纳粮食税以后可以自由处理剩余的粮食。”[1](P125)国家授权农业集体自由支配其在完成国家税收后的剩余产品。1922年5月22日颁布《土地劳动使用法》,允许出租土地和雇佣劳动力,并且逐步放宽相关条件,允许农民自由选择使用的土地形式,实行村社、集体和个体三元经济并行的形式。同时,在农村建立农业合作社和农民互助会,积极促进小生产的发展,同时与经济破坏势力做斗争,为进入社会主义做组织准备。
(二)工业的改革和恢复
在国内战争时期,中小工业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生产和分配制度。实行新经济政策后,工业的管理朝着非集中化方向发展。由全面没收私人资本到逐步放开对中小企业的控制,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改革主要是取消垂直部门的行政结构——军事共产主义时期特有的总管理局和各种中心,实施企业的非军事化,逐步从实物支付过渡到货币支付。”[2](P95)采用租赁、租让和混合公司的形式吸引私人资本和国外资本在俄投资。
(三)商业的恢复和发展
在商品流通领域,战时共产主义取消贸易自由,实施配给制。国内战争结束后,这项措施显然是不符合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规律,严重脱离苏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损害了工农群体的利益,社会生产低下。新经济政策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同时开放市场,允许自由贸易,大力鼓励和发展商品市场经济。列宁指出:“必须善于在每个特定时期找出链条上的特殊环节,必须全力抓住这个环节,以便抓住整个链条并切实地准备过渡到下一个环节;……当然,我们所谈的这个活动领域里,这样的环节就是在国家正确调节(引导)下活跃国内商业。”[5](P158)
(四)财政金融改革
十月革命前,布尔什维克党将消灭商品货币关系作为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一项重要措施。但是实际的情况却很难消除商品货币对社会经济作用,“直到1921年下半年实物交换失败,不得不用商品买卖来取代‘商品交换’(实际上是实物交换),这才开始设法考虑运用商品货币关系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2](P124)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实施后,逐渐重视商品货币关系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为消除财政赤字,苏维埃政府在国内发行国债,实行币制改革,建立国家银行和银行系统,恢复和完善了国家预算体系,同时重建了税收系统。国内的财政金融领域逐渐呈现一片欣欣向荣之态。
四、新经济政策的影响
新经济政策的推行,使得饱受战争摧残的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政权,是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的一条新道路,为国际共产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在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上,列宁对战时共产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和反思,改变了传统“直接过渡”的策略。列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结合俄国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了利用资本主义积极作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策略。列宁指出:“只有发展国家资本主义……我们才能达到社会主义。 否则,就不会有社会主义。”[6](P239)
实行粮食税,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量新的农业用地被开垦出来,粮食产量增长,农民实际收入增加,农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季诺维也夫在俄共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中所作报告显示:“1922年的农产量达到战前的1/4,1922-1923年度农业总产量为战前的78%。播种面积也增加了,1924年达到1916年水平的90%,是1913年的80%。”[7](P63)工业领域的新政策使得工业生产得到恢复,轻工业和重工业均衡发展,工业的总产量和劳动生产率都有大幅提升。1921年工业生产达战前33% ,1922年40%,1923年50%。实施新经济政策之后,工人人数逐年增加,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自由贸易和私人商业的放开,国家不断对商业进行调节,市场也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城乡流转大幅增加,1924-1925年,苏联国内贸易总额已达战前的70%,人民生活需求得到满足。财政金融领域的改革,取得了辉煌成就,“不仅恢复和整顿了货币流通,消除了金融经济中的混乱状态,而且停止了货币的大量发行,为制定1923-1924年正常的力所能及的预算创造了条件,恢复和整顿了税收制度,促进了在新经济政策基础上国民经济各主要部门(大工业、交通、运输、银行信贷)运行机制的改造。”
在巩固工农联盟政权上,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及时消除了工农群众对苏维埃政权的隔阂心理,发展和壮大了无产阶级专政的阶级基础。在小农占主体的俄国,绝不能忽视农民阶级的利益诉求,农民问题是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核心。在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过程中,列宁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是先锋队无产阶级同广大农民群众的结合。”[2](P130)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有利于维持和巩固工农联盟关系,吸引广大农民投入社会主义生产建设,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与此同时,新经济政策的实行,不仅对苏俄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对国际共产主义的发展也有着重大影响,例如中国共产党、印度尼西亚共产党、朝鲜共产党等党派在进行本国革命与建设时,都曾受过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影响。
五、结语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俄摆脱了政治经济危机,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发展和壮大了工农联盟的基础,为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提供了一条正确道路。列宁实行的新经济政策是社会主义建设史上的第一次伟大改革,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在结合俄国的国情和实际的情况下,使得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能够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东方专制国家里取得成功。
列宁在推行新经济政策过程中的策略,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和哲理启示: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必须一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必须正确对待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必须坚持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同时,新经济在苏俄取得的光辉成就为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建设树立了范例,对提升社会主义国家治理能力的核心价值理念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