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州园林:中国人的心理景观与文化记忆

2020-12-20韧雾

青年文摘 2020年10期
关键词:拙政园苏州园林园林

韧雾

这是一个小栏目,有多小呢?装得下上下五千年。在這里,我们一起从小处着眼,领略中华文化的瑰丽浩荡、灿烂光华。

园林是古代中国人体悟自然、安顿身心的家园。古人在园林中饮酒、赋诗、品茶、弈棋、赏曲、鉴古,真正实现了“诗意的栖居”。对匆忙的现代人而言,如何畅想和创造美好的生活,也许答案不在别处,就在堪称“大艺术”的中国园林之间。一切,等待你的归来和发现。

王澍是首位获得有建筑界诺奖之称的普利兹克奖的中国人。他在高校当老师,每年都会领着学生去苏州看园子。他讲建筑喜欢从倪瓒的《容膝斋图》讲起,一幅典型的倪式山水:远山寒林,中段池水大块留白,没有人,老树下一座极简的矮矮四柱亭,顶覆茅草。王澍说,如果人可以生活在如画内的场景中,画家宁可让房子小到只能放下自己的膝盖,“造房子,就是造一个小世界”。园林里有中国传统文人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要看园林,当然绕不开苏州。苏州古典园林是江南私家园林最突出的代表,不仅现存数量最多,艺术水平也属最高。这里极盛时期曾集中了270 多座园林,有53 座保存至今。其中,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狮子林等9 座园林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赏心乐事观“画”指南

欣赏苏州园林,就像看一幅三维立体的中国画,观画也有几大要素。苏州园林最突出的特点可能就是幽深曲折,所谓“景贵乎深,不曲不深”,无论大园小园,都尽力避免一览无余的弊病。山水风景模拟自然,必然产生不规则的平面,山池、走廊、云墙等蟠曲迁回;多数园林的入口处设有假山、小院、漏窗等作为屏障,适当阻隔视线,使人隐约看到一角园景,然后几经盘绕才能见到山池、亭阁的全貌,景有尽而意不尽。比如拙政园的中部,从枇杷园通过圆洞门“晚翠”,可望见池北雪香云蔚亭掩映于林木之中,这种“隔”制造的悬念,无疑能激发游兴。园林多在走廊两侧墙上,开若干窗孔和洞门作为取景框,行经其间,就有一幅幅连续的画面出现,也是增加园景的深度。门洞漏窗本身也要别出心裁,门洞常以满月、宝瓶、花瓣为形,漏窗造型更是无可穷尽,沧浪亭全园一百零八式漏窗无一重复。

正是因为曲折有致,所以尤能“以小见大”。苏州园林的基本布局方式是以厅堂作为全园的活动中心,将山池、花木面对厅堂设置。在厅堂周围和山池之间用亭榭楼阁和更细致的庭院来点缀,并通过蹊径和回廊将整个园林空间联系起来,组成一个可居可游的写意山水空间。规模较大的园林如拙政园、留园等,多将全园划分为几个区域,每个区域都有相应的风景主题和特色,以求园景多姿多彩。

小园也有小园的精彩,造园时追求“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的辩证法则。主体建筑确定后,周围的叠山理水就缩小山体的高度,创造水体的深远,以达到曲中见远的意境。理水是一个重要环节,像网师园、艺圃等都在水池一角伸出了小小的水湾,通过水门或小桥分隔湾口,视觉上推远了水的源头,水面更显旷远。像这样以水为主的景区,临水建筑常挑临水面,使水延伸到屋子下面,营造出相互贯通的感觉,也能扩大空间感。苏州现存最小的园林残粒园,仅有140 多平方米,园子虽小五脏俱全,仍筑有半厅、假山、水池、花木,中间是人工挖凿的一湾碧池,四周湖石衬砌,凉亭环绕院墙,建于山顶,可谓曲折尽致。

欣赏苏州园林还有许多肌理丰富的细节,就拿植物来说,植物在园林中既是造景的素材,也往往是观赏的主题之一,建筑也常以周遭植物命名。植物生长忌讳人工斧痕,和西式园林的修杈剪枝、布局整齐大异其趣。苏州的气候特别怡人,适宜生长各类树木植被,其中竹林大概是每个园子的标配。古人也有许多美好寓意,栽植紫薇、榉树象征高官厚禄,玉兰、牡丹谐音玉堂富贵,石榴取其多子,萱草可以忘忧……如果你细心观察,还可发现,园林中常常以大簇落叶之木与常绿树相配,也是为了形成视觉上稀疏浓密的对比。还有的植物栽种专注拟声功能,卧听小窗外的秋叶瑟鸣、雨打芭蕉,都是特意为之的天籁。园林粉墙黛瓦,墙一律刷白,充当映印叠石奇树的背景,光线的挪移,植物的阴影摇曳,投影出天然图画。

在学者童寯看来,“最具价值之园林装饰,无疑当属叠石”“传统中国园林,假山为最奇特之物”,因为假山具有“半自然、半人工之特征”,在人工构筑与自然种植间,“架起一道令人赞叹之桥梁”。园林的叠山多用太湖石与黄石两种。太湖石采自深水,经数世纪强烈水流的持续冲击洗刷,穿凿而成孔洞,表面凹凸起皱。苏州毗邻太湖,因而汇聚了大量可用之材。据说是诗人白居易开启了太湖石的审美体系,由米芾定下了日后文人认可的“瘦、皱、漏、透”的标准。瘦是挺拔苗条;皱就是石头的表面不能光滑,要有筋络;漏是石头上要有许多洞眼;透则是透过洞眼看去目力无阻。

湖石如仅有一峰,可如抽象雕塑般置于座上,成为独特的装饰;如不止一峰,便可粘接成形,组合构造成洞穴、蹬道、山峰。前一类中,符合米芾标准的典范之作共有两座,据说是当年宋徽宗造艮岳时的花石纲遗物。一座是留园著名的冠云峰,峰高6.5米,玲珑剔透,没有丝毫人工斧凿之痕迹,是江南园林湖石之最。另一座瑞云峰的故事更是传奇,几次易主,每次都在运载途中沉入湖底,再艰难打捞上来,颇具桀骜不驯的灵性。最后苏州官员为了迎接乾隆南巡,将它移到织造府行宫内,即现在的苏州第十中学,今日瑞云峰仍伫立于校园中。

文人情趣是园林的灵魂

沧浪亭始建于五代,现主体为宋代建筑,是现存苏州园林里历史最悠久的一座。

北宋庆历五年(1045年),诗人苏舜钦蒙冤遭贬,迁居苏州,用四万钱买下几近荒废的园子,建了此亭。名字取自《楚辞》名句“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以示隐逸之情。有人说,从沧浪亭开始,苏州园林的定位就是归隐。无论是被贬下野或是急流勇退,文人们在济世安民的宏愿外,始终有颗念念难忘的出世心。比如拙政园,取自古语“此亦拙者之为政也”,暗含微讽与自嘲;再如网师园,网师即渔夫、渔翁,正是渔隐的象征,以及“退而思之”的退思园,无不含蓄表露了这种寓意。

中国园林的一大特征就是與文学密切关联。比如最直观的楹联匾额、镌刻题铭,“须兼具华彩之辞章,隽秀之书法”,少了它们,建筑难称完美。

再到各厅堂楼阁雅不胜收的名字,比如拙政园西部的“与谁同坐轩”,出自苏轼的一句词:“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一般的轩空间都比亭子大,而与谁同坐轩小到只宜坐一人,开一扇形的窗临着湖面,框景绝佳;再联想到这句词写于苏轼政治最失意之时,只觉有种说不出的宁静的孤独,寂寞中又有淡淡的孤高,不由得想在此处独坐片刻。恰如有人所说,赏苏州园林犹如读诗文,太多典故与内涵待人探寻,最妙的就是诗景相对、情景交融的会心时刻。

园子里读书有书斋,品文有吟馆,挥毫有画轩,听曲有戏台,涵盖文人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居于园的人与事,文采与风流,更是塑造一座园林气质的无形手。

文人的唱酬交往为园林赋予了勃勃生机。现在普遍认为文徵明参与设计了王献臣的拙政园,当然历经岁月磨蚀、易主改建,早已看不到当初的面目,但文徵明画的《拙政园三十一景》还是保留了当年园子的简练野趣;他亲手种下的紫藤,历经400余年仍绿荫满庭,春日满架明艳紫英,成为苏州城的一处重要文脉。

苏州园林最繁盛的日子,是在清代“同光中兴”时期,城里大造园林,各园主人彼此投缘,怡园顾文彬、听枫园吴云、网师园李鸿裔、耦园沈秉成、养闲草堂潘曾玮等组成“真率会”定期轮流在各家园林里雅集,品评书画,吟诗作赋。苏州园林也从来少不了爱情佳话。钱谦益柳如是乱世栖居于拙政园,沈复与芸娘常到隔壁沧浪亭纳凉赏月,沈秉成丧妻又逢仕途失意,退隐姑苏,却不想邂逅诗书知己严永华,落寞处变幸运地,于是同筑了寓意佳偶天成的耦园……

在古代,构建一所园林,只有少数人才能有足够的财力实现。但更多文人士子,并未就此远离丘壑之趣。晚明文人刘士龙写过一篇《乌有园记》,在脑海里搭建了一座园林,饶有兴味地描写植物如何搭配,如何对景借景,甚至若干院屋的功能都一一考虑周全,哪间藏佳酿茶茗、书画古鼎,哪间可谈玄论道,哪间又能弦歌不断……他说:“景生情中,象悬笔底,不伤财,不劳力,而享用具足,固最便于食贫者矣。况实创则张设有限,虚构则结构无穷,此吾园之所以胜也。”说园林是缩微的山水,文人盆景又何尝不是咫尺版的园林,“方寸中可辨千寻美景”。说到底,虚实可以互换,尺度亦可万千,内里核心不变的,是中国文化里超越的林泉旨趣。

画家陈丹青说,苏州园林那样成熟的美学,是一整套上千年积累传递的文化教养、文化样式、文化符号。虽然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中国的城市与建筑发生着决然而彻底的巨大改变,中国人心理景观中那条源远流长的大线索已然开始模糊、混乱……而反观苏州园林之于现代人,不仅是“小而美”的偷得浮生半日闲,更是都市丛林中一片葱郁的文化绿洲。我们步履匆匆,不懂停留,却也总能在身处园林的某一刻,一秒激活深埋于心的文化记忆,那里有风月鸟鸣,有花影泉声,有红尘中清逸无匹的诗情画意。

(摘自《国家人文历史》2020 年第5 期)

猜你喜欢

拙政园苏州园林园林
再游拙政园
“园林之母”拙政园
苏州园林修复面貌之谜
清代园林初探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苏州园林
苏州—拙政园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苏州园林:咫尺之内再造乾坤
雪中园林的七个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