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钟美美是教育包容度的一块试金石

2020-12-20曹林

青年文摘 2020年14期
关键词:消逝美美陌生

近来东北孩子钟美美模仿老师的系列视频火遍网络,那表情、穿着、语气、神态等细节的精妙刻画与戏仿,勾起了很多人中小学时代的回忆。尤其是那个仰拍的视角形成的俯视气场,将“学生仰视老师”这个课堂格局演绎得淋漓尽致,通过反串的表演展现出来,更多了一份夸张的表现力。

有网友不禁调侃:这么模仿老师,看样子是不想回学校了?甚至有人严肃地认为,这孩子影响了老师的形象。其实钟美美的表演是考验教育包容度的一块试金石,我们大可不必把一件很有童趣的事情无趣化。

我在几个中学老师群里分享了钟美美的视频,好几个老师都笑出了眼泪。一个老师说:“看得出来,这不是模仿哪个老师,而是积累了很多素材,把很多细节夸张地集纳到一个人身上去了。”另一个老师说:“虽然有些表演很夸张,但对老师是一种提醒,让我们知道孩子们是怎么看我们的,这些视频是一面镜子。”

确实,这些来自孩子视角的夸张表演,提供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视角:熟悉在于,我们都经历过;陌生在于,孩子看在眼里、留在心里,却不会跟大人去表达。成年人主导的话语空间中,孩子是缺席的。

前几天我又重读了美国媒体文化研究者尼尔·波兹曼的著作《童年的消逝》,其中提及:通过电视和网络媒介,成人世界的战争、暴力、混乱正源源不断地入侵儿童世界,儿童被迫提早成年,我们不得不眼睁睁看着儿童的天真无邪、可塑性和好奇心逐漸退化,然后扭曲成为伪成人的面目。有人可能会把钟美美模仿老师的视频看成“童年消逝”的表现,但这其实是对波兹曼的误解。这种模仿,其实也是童年的一部分,你上中小学的时候是不是也在私底下模仿过老师?每个班上是不是都有一两个善于模仿老师的“演技派”?

电子媒介时代可能在重塑童年,但不会让童年消逝,就像有学者所言,父母通常将新媒体视为控制和监视孩子的手段,孩子却将其视为实现独立和隐私的方式,对儿童使用新技术的恐惧可以理解为成年人害怕丧失控制权。

在视频中,钟美美获得了一种自我表达的控制权,这种“熟悉而陌生”的表达,应该让成人们反思。不要用成人的霸权去打压这种戏仿,满足控制欲,而应该学会去倾听并看到自己的影子。如果我是钟美美的老师,不仅不会有被模仿的冒犯感,还会以有这样善于观察和敢于表达的孩子为骄傲。这还是一次很好的教育机会,我们可以跟孩子一起模仿,也可以鼓励孩子去模仿更多的人。童年不是“被控制”,童年也需要表达、被听到和被尊重。对钟美美的态度,考验着我们教育的包容度。幸运的是,在后续的采访中,我们看到了教育部门、老师和家长的包容。

除此之外,也需要舆论的包容性解读,不要过度解读孩子的戏仿行为,用成人思维将孩子推到那种违背其意愿的角色中。“他肯定在模仿和讽刺某个他不喜欢的老师”——这种“试图寻找现实对应”的复杂性解读,只会把孩子推到一个与环境产生对立的尴尬境地,也是给他的自由创作增加思想包袱。本来就是好玩的艺术创作,非要去寻找孩子的学校、班级、老师,寻找现实的对应,就很不好玩了。

复课复学了,估计钟小同学没有那么多上网时间了,期待他更多的表演,比如模仿父母辅导作业,模仿乘务员、售票员,通过孩子创造性的模仿,让更多人看到自己的影子。

(摘自“吐槽青年:曹林的时政观察”微信公众号,豆薇图)

猜你喜欢

消逝美美陌生
美美
《消逝》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人最怕:深交后的陌生
熟悉的陌生词(四)
熟悉的陌生词(三)
熟悉又陌生的“”
梦回五千年:探寻消逝的良渚
跳舞美美的
消逝的红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