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珠峰登顶者和那些曾“走到一半的人”

2020-12-20王华震

青年文摘 2020年14期
关键词:夏伯渝大本营登顶

王华震

5月27日,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成功登顶

2020年5月27日11时,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成功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峰顶!

队员们将在峰顶竖立觇标,安装GNSS天线,开展各项峰顶测量工作。45年前的今天,中国人首次将觇标带至珠峰峰顶。

勇攀珠峰的历史,也铭记着一代代人的青春。

1960年,中国登山队队员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登上珠峰顶端,这是世界上首次从中国境内的北坡登顶珠峰。但这次登顶没有影像资料或他国见证人,质疑声四起。

1975年,中国登山队组织了第二次登顶珠穆朗玛峰的行动。8848.13米——5月27日14点30分,九位中国登山队员再次登上珠峰峰顶,在那里牢固地竖立起3.51米高的红色金属觇标。

为了这次规模宏大的登山暨科考行动,几百人汇聚到珠峰脚下,他们的命运在短短几月间改变。有人失去生命,有人落下残疾,他们的生活可能一辈子离不开珠峰。“一谈起这件事,他们的眼里立刻放出了光芒。”电影《攀登者》的编剧阿来回忆道,“那是他们的青春。”

不管是现实还是电影,都没人能轻松说出“人定胜天”四个字。1975年登顶的桑珠觉得能登上珠峰靠的是运气,中途倒下的夏伯渝认为珠峰还没有“接纳”自己,气象组副组长高登义仍然在孜孜探求珠峰的气象奥秘。談起大自然时,亲历者们都显得谦卑、内敛。

“你不是去征服自然的,你是去认识它。”阿来说。

“一个冰凌上面,你一下去,就没救了”

珠峰大本营经常能见到峰顶的旗云,延展飘荡,壮观至极。“由于珠峰山体上部强烈的对流形成积云并随风飘荡的特殊云态,是世界上最高的风标。”高登义介绍说。他现在是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的研究员。

不同的旗云云态,预示一两天内珠峰上空八九千米处的不同风向、风速状况。“人再有体力,再有本事,在山上碰到坏天气,就没有希望。”桑珠个子不高,脸色黝黑,67岁依然非常精壮,没有老态。

对桑珠来说,好天气是最大的“运气”。登顶九人中多达六人不是原先被重点培训的登山队员,而和他一样,本职为后勤、修路或运输。这同样可以视为运气。

在队员正式登山前,修路队要为他们探好路,背着技术装备、帐篷、绳索及食品等大量物资。在危险地段搭好梯子等辅助工具后,他们会找到最适宜的地点作为营地。桑珠说:“修路队路线选择错了,对整个队伍的影响很大,而且自己也有生命危险。”

1974年,22岁的桑珠在西藏比如县当兵。年初,中国登山队去西藏招募队员,精壮的桑珠顺利通过多轮体检和体能测试,“当时懵懂得很,不知道登山是怎么回事”。接下去还有两轮更加严酷的淘汰。他们先被解放大卡车拉到拉萨郊区进行体能训练,背沙子登山,锻炼肺部和臀部。两个多月后,一大半人被淘汰了。

3月,剩下一百多名候选队员被带到珠峰大本营,适应高山环境,一点一点向上攀登。教练观察每一个人的状态,不单单是生理状态,“工作不积极、队友不团结”的也遭到淘汰。

桑珠进入了最终名单。8月,大家被拉到北京怀柔集训,一大早就背着85斤沙子爬山。入冬,他们开始在怀柔水库的冰面做俯卧撑,赤脚走路。

但桑珠没能进入登山队,而是进入更加危险的修路队。登山队员有七十多人;负责修路、运输、气象预报、科研和后勤保障的有五百多人,都集结在珠峰大本营。

1975年4月24日,队长邬宗岳率领17名登山队员挑战珠峰。1960年登顶时,他担任后勤运输队员,此后被选派去学习摄影技术,成为登山摄影师和登山教练。

此前,修路队已经建成5200米大本营到8100米营地所有山路的辅助设备与营地。“那时候我们的登山鞋也不好,一个冰凌上面,你一下去,就没救了。在6800米的时候,一个大冰面,根本上不去,我们还要搭梯子,只能一步步爬。”回忆性命攸关的险情时,桑珠语气颇为轻松。

“你知道他为什么一定要解开吗?”

可惜,第一次挑战“碰到了坏天气”。5月4日,邬宗岳的队伍到达海拔8200米。狂风暴雪中,很多队员已经被冻伤。这时,邬宗岳选择解开“结组绳”(注:将登山队员串联在一起的安全绳)。

“你知道他为什么一定要解开吗?他有摄影任务在身。他们三个人一组绳子,他想拍一个前面两个人和远处的珠峰交叠在一起的镜头。如果绑在一起,他找不到那个角度……而且那时候的摄影机很重,胶片很珍贵,只能带一卷,不能随时开着。他要找到好角度,才能打开。”阿来说。

邬宗岳命令突击队副队长大平措率领其余队员先行,自己在后面慢慢跟进。风雪呼啸,他渐渐隐没于无边的白色。

大平措带领队员攀登到8600米,几次冲顶都被风雪刮回来。他派队员下去接邬宗岳,没有找到人。5月7日登顶的任务无法完成,大家只能下撤。

“几乎是全军覆没。”阿来形容当时的惨状,“冻掉手指的,冻掉脚的,很多人。”

第二次冲顶,桑珠被选为登山队员。这次登山队员们仍然未能扛过风雪。新上来十几个人,到8600米营地只剩下四个。他们没能越过珠峰的魔鬼屏障——第二台阶。

两次挫折、人员牺牲令大本营陷入绝望情绪。转机在5月12日到来,气象组预告:5月25日到29日的天气适宜登顶,那很可能是春天的最后一次登顶机会。

重整旗鼓的第三次冲顶队于5月17日从大本营出发。严重的人员折损,令这次选拔越发悲壮。“那时候人员不多了,我们组织了最后的男女运动员,全部加起来有18个人,包括三名女队员。”桑珠说。

气象预报准确无误,一半队员成功登顶。5月27日下午两点半,包括桑珠、潘多在内的九名登山队员抵达了地球之巅。

队员们马不停蹄地开展工作,测定珠峰高度、拍摄照片、固定觇标、采集冰雪样本和岩石标本……8848.13米是他们最终测定的珠峰高度。数字一公布,就立刻得到世界登山界和科学界的承认与引用,因为这是一次留有证据的登山科考活动。

“但不是第一次的那座珠峰了啊!”

2018年,靠着一双假肢,夏伯渝终于登顶珠峰

“我在拉萨采访她,一说到这个事情,她就流泪。”阿来回忆起几年前采访桂桑的情景。

1975年最后一次冲顶时,桂桑年轻、强壮,大家都觉得她将是世界上第一位自北坡登顶的女性。但命运变化令人猝不及防。当年还有很多队员因各种原因未获眷顾,体力不支、受寒冻伤,或仅是造化弄人。那支队伍里,本来共有三位女登山队员——潘多、昌错和桂桑。

潘多曾是农奴,从小干重体力活,经常搬运六七十斤货物往返于喜马拉雅山脉。1958年,19岁的潘多加入中国登山队,一开始在运输队当后勤,扛几十斤装备和给养走山路。后来她成为正式登山队员,攀登过几座海拔七千多米的山峰,但与珠峰无缘。

1975年,36岁的潘多在当时已属高龄。“当时的想法是,潘多经验丰富,昌错和桂桑年轻力壮,老队员在经验上带着年轻队员。到8300米的时候,让年轻人冲上去。”桑珠回忆。

但计划没有变化来得快,昌错首先倒下。在7028米营地,她的扁桃体严重发炎,身体发热。再往上就有生命危险,她只能放弃。

桂桑与潘多继续上行,到8300米营地休整,准备第二天登顶。桂桑脱掉厚重的靴子,烧上水,养精蓄锐,帐篷外正风雪呼号。水开时,一位队友恰好进来,涌进来的狂风掀翻了烧水壶,沸水泼洒在桂桑脚上。

烫伤的桂桑不得不放弃这次攀登,潘多成为世界上第一位从北坡登顶的女性。在宽度仅一米多的珠峰顶部,她静静躺着,记录下人类第一份位于珠峰之巅的遥测心电图。寒冷与激动令潘多抖个不停。调整了很长时间,她才平静下来。

很多年后,阿来问已经成为职业登山家的桂桑:“这些年你不是都在登山吗?登了那么多八千米以上的山,珠峰也不止上去过一次,为什么每次你还要哭呢?”

“但不是第一次的那座珠峰了啊!”桂桑回答。

“这就是我43年来想要站到的地方”

1975年的第二次冲顶失败后,夏伯渝和队友们从8600米缓慢下撤。一位队友丢失了睡袋,他将自己的让了出去,在零下30摄氏度的帐篷里挨了一夜。

夏伯渝的双脚当晚冻伤坏死。当时他26岁,进入登山队前是一名足球运动员,“本来打算登完回来继续踢球的”。

三年后,他装上了假肢,成为职业残疾人运动员,参加轮椅篮球、轮椅乒乓球运动。他仍然期待登顶珠峰,只是假肢技术尚不足以登山。“但我知道总有那么一天的。”

几十年来,夏伯渝每天清晨5点起床,进行负重训练。2014年,他换上新的假肢,但珠峰还是没有准备好“接纳”他。那一年,尼泊尔发生伤亡最惨重的雪崩;次年,尼泊尔发生里氏8.1级大地震,诱发的雪崩造成更多人员伤亡。夏伯渝都止步于山脚大本营。2017年,他攀登了8000多米,离顶点只剩90多米时遭遇暴风雪。他没扛住。

2018年,夏伯渝终于被“接纳”了。他事先盘算过,登顶那一刻自己会非常激动,“呐喊啊,摆造型啊”,但是,“真正登到顶峰的时候,根本就没有一点激动的想法”。远处白云一朵一朵,像一座座小山峰,被阳光照得散发出金黄色,很美。他看着,有些发呆。

“这就是我43年来想要站到的地方,今天终于上来了。”夏伯渝平静地说。

“那时候他26岁,一晃现在70岁了。上去了,就了却这个心愿了。”阿来回忆着,叹了一口气。

1960年和1975年,国家两次推动攀登珠峰,训练了上百位登山运动员,最后真正登顶的只有12位。那些“走到一半的人”,人生轨迹也为之改变。被召进登山队之前,绝大多数人的职业与登山无关,登山之后,绝大部分人留在登山界。“那時候他们是队员,后来都变成了教练、领导,所以才有了中国的登山事业。”阿来认为,两次攀登行动从无到有地推动了中国登山事业的起步,“那时候也只有国家的力量才能推动”。

此后,再也没有如此大规模的国家层面的登山行动。

(心香一瓣摘自“南方周末”微信公众号,本刊有删节)

猜你喜欢

夏伯渝大本营登顶
夏伯渝的珠峰梦
尼泊尔向导26次登顶珠峰
登顶
登顶乞力马扎罗
夏伯渝:69岁无腿战士逐梦43载征服珠峰
吴燕 福建女子登顶珠峰第一人
夏伯渝:无脚斗士的珠峰登顶梦
趣图大本营
截肢老人的登山梦
走进国粹脸谱大本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