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一种防残隐蔽物的三疣梭子蟹围塘高效养殖技术
2020-12-20苏志星吕小康王松刚
苏志星 吕小康 王松刚
(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上海 200090;2.兴化市农业农村局,江苏 兴化 225700)
三疣梭子蟹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主要海水蟹类养殖品种,近些年随着三疣梭子蟹人工土池育苗技术的突破以及用人工繁育苗种养殖的成功,养殖规模得到快速发展,但总体的养殖模式和技术还相对落后,从蟹苗到成蟹养殖成活率只有5%~10%,平均亩产不到40千克。调查发现,三疣梭子蟹成活率低下的因素除了苗种质量、饲料投喂、病害以外,最主要原因是梭子蟹蜕壳时个体间的相互残杀。有研究发现,为三疣梭子蟹设置蜕壳隐蔽物可有效提高养殖成活率,本文介绍一种三疣梭子蟹防残隐蔽物及其养殖管理技术。
一、围塘消毒三疣梭子蟹养殖围塘面积为3~5亩,池深约3米,采用纳米管(盘)底部增氧方式,每亩使用增氧管(盘)4~5个。3月初开始清塘,将塘底积水抽干,在阳光下曝晒15~20天,直至塘底泥土龟裂,可有效杀死大部分病原,改善围塘底质。4月初开始向围塘进水,水位约为1米,并用漂白粉全池泼洒消毒,待蟹苗放养后逐渐将养殖水体加到2米左右。
二、苗种放养每年4月中下旬进行蟹苗放养,蟹苗由育苗塘捕捞而来,规格2~3克/只,投放较大规格苗种可有效提高成活率,每亩放养数量为2500~3000只。为了提高养殖效益,在放养蟹苗时将雄性蟹苗挑出,采取全雌养殖模式。雌雄蟹苗分选时要轻拿轻放,尽量缩短分选时间,避免对蟹苗产生损害。8月以后雌蟹陆续到达交配期,所以从7月中旬可向围塘中投放雄蟹用于生殖交配,每亩雄蟹投放量为200~300只。
三、饵料投喂蟹苗放养后就开始投喂颗粒饲料,也可以投喂冰鲜野杂鱼。每天投喂两次,分别在早上6:00和傍晚5:30,蟹苗规格较小时投喂的冰鲜野杂鱼需要粉碎。随着蟹苗的蜕壳生长,要适时调整投喂饲料的颗粒大小,方便蟹的夹取和摄食。当蟹体重在50克/只以上时,可减少投喂频率,只在每天傍晚5:30投喂1次。每次饲料投喂量要和蟹摄食量相近,避免食物过多时造成水体污染、底质恶化以及过少时引起蟹间的食物争夺、打斗。初始投喂量为蟹体重的3%~5%,随着蟹的生长和存塘数量的减少要适时调整投喂量,主要方法是在围塘四周设置饵料台,每天观察饵料台上饲料剩余情况,及时调整投喂量。
四、防残隐蔽物设置隐蔽物是由废旧塑料筐改造而成,可有效降低投入(可多年重复使用)。塑料筐规格60厘米×40厘米×26厘米,沿着长边中点一分为二,制成两个可用于梭子蟹躲藏的隐蔽物。将隐蔽物开口端倒扣于池底,并插入泥土1~2厘米,形成一个具有顶部并以断开面为进、出口的长方体隐蔽空间。50克/只以下幼蟹的隐蔽躲藏意识较差,喜欢扎堆聚集在一个隐蔽物内,容易引起局部缺氧和个体间的打斗、残杀,因此隐蔽物的设置不宜太早,一般在每年的6月底或7月初进行投放为好,此时大部分雌蟹会独自占用一个隐蔽物,同时也可以避免隐蔽物由于长期浸泡在水中,导致其表面长满藤壶和贝类等附着物,影响隐蔽物内的水体流通。隐蔽物设置前将围塘水排出至30~40厘米,方便隐蔽物在塘底摆放,隐蔽物设置量为400~500个/亩。隐蔽物设置时横、纵方向尽量对齐,进、出口方向一致,每个隐蔽物相距15~20厘米。
五、病害防控保持水质清新,定期用水质改良剂预防病害发生。每隔10~15天全池泼洒1次复合芽孢杆菌或超能乳酸菌,降解养殖水体中的氨氮和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分解底部残余饵料。在黑底速消使用后3天,用微生物制剂可有效促进有益活菌生长,改善底质环境,消除因菌类和藻类过多引起的“水脏”“水浑”和“水臭”等情况,减少弧菌和纤毛虫等引起的蟹死亡,保持养殖水体鲜、活、嫩、爽。每隔30天左右用二氧化氯全池泼洒,杀灭水体中的有害病菌,用量为150~200克/(亩·米)。每隔10~15天使用1次速效底改,可分解池底沉积的粪便、残饵和堆积污泥,维持菌藻平衡,提高水体自净能力。此外,定期换水也是保持养殖水体清新、防止病害发生的有效手段,每月大潮时换水3~4次,每次换水量为养殖水体的2/3左右。
六、日常管理建立三疣梭子蟹围塘养殖日志。每天早、中、晚定时巡塘,观察梭子蟹活动和摄食情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定期检查增氧机设备并更换传动皮带,防止因电动机、空气泵损坏和皮带断裂等引起的池塘缺氧致使三疣梭子蟹死亡。经常检查围塘出水口阀门,以免阀门松动漏水。每天傍晚将围塘里漂浮在水面上的废弃物捞去,保持水面洁净。
从实际养殖情况来看,在养殖围塘中设置防残隐蔽物可有效减少三疣梭子蟹个体间的自相残杀,显著提高了养殖成活率,平均亩产可达到80~120千克,同时前期投入成本较低,防残隐蔽物可使用周期长,因此,该技术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和推广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