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岗位胜任力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评价要素分析

2020-12-20王东华刘边疆黄华兴

卫生职业教育 2020年2期
关键词:专业学位胜任硕士

王东华,唐 敏 ,刘边疆 ,王 巍 ,黄华兴

(1.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江苏 南京 210029;2.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 南京 210029;3.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医学模拟教育中心,江苏 南京 210029)

为确立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制度,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1998年正式出台《关于调整医学学位类型和设置医学专业学位的几点意见》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1-2]。专业学位是针对社会特别职业领域的需求,培养具有较好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能够创造性地投身到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技能人才而设立的一种学位类别。专业学位与对应的学术学位处在同一层次,培养规格各有侧重[3]。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作为特定行业的后备人才,应以临床实践为导向,同时拓宽知识面,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努力成为高水平、高素质的实用型医学人才。新一轮医学教育改革的重点是施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融合、紧密衔接,在读人员同时具备两种身份,通过严格的临床实践技能实训,培养良好的职业精神和素养,提高医学专业理论知识和政策法规知晓度,并获得持续学习和发展的能力。院校教育高级进程与职业训练初级进程有效融合、紧密连接的教育形式正成为有我国特色的医学人才教育体系。

美国学者McClelland[4]于1973年在《测量胜任特征而非智力》这篇文章中第一次提出“胜任力”,认为胜任力是能够区分在特定的工作岗位和组织环境中绩效水平的个人特征。本研究以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为例,基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工作特质和实际需要,在广泛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文献资料的检索分析、访谈、专家咨询等,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针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探索性提出评价指标构成要素,以评估和衡量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为医学院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提供思路,并为后续建立岗位胜任力模型提供参考。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调查对象:访谈对象包括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2015 级至2018 级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研究生导师、临床医学教育专家、教学组织管理人员、医学教育管理专家等80 名;专家咨询对象包括临床医学教育专家、医学教育管理专家,共25 名。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分析与访谈 通过研读、对比、分析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情况,分析现阶段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训现状,探讨相关领域岗位胜任力的构成要素,为本课题的开展和实施提供理论依据。随后,课题组就研究方向和内涵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研究生导师、临床医学教育专家、医学教育管理专家等相关人士进行访谈,结合文献分析与专家访谈数据,归纳整理出初阶段指标。

1.2.2 德尔菲法 将归纳整理出的初阶段评价指标体系一、二级指标罗列在评价指标体系调查问卷中,并标出相应的内涵,邀请专家对各评价指标中一、二级指标的重要性进行打分。专家评价采用Likert 5 级评分法,设“很关键”“关键”“一般”“不关键”“很不关键”5 个等级,分别定义为5~1 分。采用临界点法作为筛选评价指标的标准,筛选尺度为专家对指标关键性水平评价的算数平均数和变异系数。将指标关键性的平均数3.5 作为标准,入选界值需大于3.5;将变异系数0.25 作为标准,入选界值需小于0.25[5]。若两项指标的临界点均不达标则采取直接删除的措施,若指标仅一项不符合,则由课题组依据专家提出的质疑意见或建议,充分讨论后决定是否保留或修改。

1.2.3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取双人录入,使用Excel 2007 建立数据库,利用SPSS19.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作为行业准入的岗位基本要求,大纲涵盖基本素养、学历类别和从业履历、基础学问、基本医学操作能力等。其中,包括医学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技能、医患沟通技巧、团队合作能力等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同时又是国内医师执业能力要求的重点指标,但对于职业精神、管理才能、持续学习和信息应用等能力则没有明确要求[6]。在我国,一般本科毕业生一年后就可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该考试是医师入行的最直接要求,而临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作为医学教育的更高进程应有更高的要求。国家医学考试中心、教育部高教司委托中国医科大学进行中国临床医师岗位胜任力调查相关课题研究,该研究提出临床医师岗位胜任力应主要包括八大核心能力,分别是临床技能与医疗服务能力、职业精神与素养、医患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医学知识与终身学习能力、信息与管理能力、学术研究能力[7]。卫生部、教育部联合发布的《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要注重医学生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育,促进医学生在综合素质、创新思维、知识、能力等方面的成长,使医学教育水平和质量稳步提高。

国内多个学者[8-12]对临床医师、住院医师、研究生岗位胜任力从不同维度做了相应研究。随着经济发展、人民健康理念转变和健康要求提升,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逐渐显现,严重影响了培训水平。

2.1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一级评价指标

本课题组经过专家咨询,依据独立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等评价指标体系创建原则,对初步筛选的指标进行重要性和变异性评定,拟定了作用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品质以及链接整个培训进程的四大关键性要素作为首级指标条目,再以各首级指标的内在含义设了26 项二级指标条目。25 位专家对评价指标体系中一级指标的重要性评价结果见表1。

表1 一级指标重要性的评价结果

从表1 专家咨询的统计分析数据可以看出,专家对4 项一级指标评分均值在4.72~3.79 之间,变异系数在0.21~0.17 之间,均在筛选界值以内。以上结果表明专家意见比较集中。

有专家提出“目标追求与成就”同样属于一个人的“个性特征”,应予以合并的建议。课题组经讨论后认为,依据胜任力洋葱模型理论,胜任素质由内到外可以描述为层层包裹的结构,层层深入,最核心的是个体潜在的特征(动机),然后向外依次展开为个性、自我形象与价值观、社会角色、态度、知识、技能。靠近圆心的位置属于人的隐性胜任力,是难以通过培养获得的,距圆心较远的位置,属于人的显性胜任力,越向外层,越易于造就和评估[13]。个性动机是一个人的隐性胜任力,有别于目标追求等可通过后天培养习得的显性胜任力,故保留4个一级指标。

2.2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二级评价指标

以各一级指标的内在含义设26 项二级指标条目,见表2。

由表2 可以看出,除“学术研究能力”外,专家对各二级指标评分均值在4.67~3.56 之间,变异系数在0.24~0.15 之间,均在筛选临界点以内。“学术研究能力”指标的专家评分均值为3.67>3.5,变异系数为0.26>0.25,该项指标的均值位于筛选界值之内,但是变异系数位于筛选界值之外。关于此条异议,有专家提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应对实践应用问题进行深入探究,这应与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基础理论研究进行区别,而“学术研究能力”更偏向理论研究,此项指标应予删除。课题组研究讨论后认为,虽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重点培训方向为培养临床技能,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应掌握临床研究为导向的学术研究,促进临床与科研相结合,增强临床经验转化和提炼能力,故保留该二级指标。

3 讨论与建议

3.1 结合岗位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强化综合能力的培养

近年来,随着医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医学生实践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但与临床医师岗位对职业素养的实际要求仍存在较大差距。作为院校教育的高级进程,职业素养、服务意识、身心健康、信息应用、沟通合作、执行创新等综合素养的培训也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阶段的重要使命。而这些能力贯穿了从学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到继续教育的全进程,是保障医学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的重要措施。在实际工作中,对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如何灵活运用,是否能将责任心、进取心转化为自身理念和行为等成为研究生教育阶段十分显著的指导性要求[13]。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岗位胜任力是为在今后日常医疗服务中熟练精准地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医疗技术手段、临床逻辑思维、人际沟通技能、价值取向和个人体会,让所服务的个人或群体有更好的感受。

表2 二级指标重要性的均数、标准差和变异系数

本研究将岗位胜任力评价研究引入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这一群体,探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评价指标要素,研究岗位胜任力在医学人才领域的发展。一方面,了解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相关技能掌握情况,对其培养进行科学考评,以制订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做到因材施教;另一方面,培训过程中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进行临床能力评价,以考核其是否具备过硬的业务能力,以检测培训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和要求。医学院校应根据考评结果建立科学、合理且具备良好岗位胜任力的课程体系,以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3.2 分析现行模式,结合岗位胜任力评价指标,进行针对性培养

多年以来,我国对医学人才培训的主要形式仍以理论知识灌输为主,现阶段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训和考评系统更多关注临床思维能力、临床专业理论和临床技能操作等,缺乏对其综合品质的培养和考核评价。当前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临床技能训练和学术研究能力不足,主要体现在分科细致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本专科的临床工作中得到了较多技能训练,往往压缩了其他专科的轮转时间。

在深化医学教育改革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背景下,加强医教协同,施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双轨合一”制度。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实践训练为路径,在此基础上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成为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效衔接,并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进行全方位、综合性管理和考评,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这无疑使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事半功倍。

3.3 研究意义

医学教育培养的人才是临床医师,因此探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岗位胜任力评价要素,不论是对医学院校的在校教育还是毕业后教育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硕士研究生岗位胜任力培养既要有完善的体系,也要结合当前实际提出最切合实际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提升研究生对岗位的理解水平,并引导他们根据岗位需求来不断调整自身知识和能力,最终实现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培养一批能够胜任新形势下医学服务工作的高素质医师队伍。

4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和需改进之处

由于时间、资金、能力等各方面限制,本研究仅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内部进行了调研,且未对评价要素进行赋值和验证,下一步研究拟在全校各附属医院选取更多样本对本评价要素进行赋值验证,从而使之更完善。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胜任硕士
“六有五化”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以成都中医药大学为例
山东艺术学院作品精选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厦大硕士创业新一站 卖卤味
新能源企业人才资源胜任管理研究
建筑学硕士揽了“瓷器活儿”
基于胜任力理论模型的冰雪人才培养新策略
基于胜任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方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