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明目片联合t-PA对眼底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及QOL评分的影响
2020-12-20王洪庆
王洪庆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湖北 长阳 443500)
眼底出血往往不是一种独立眼病,通常是很多眼病和某些病症共有的症状。毛细血管病变是眼底出血的主要原因。主要是由于毛细血管内膜受到损伤,导致渗透性增加,引起血流渗出[1]。本文采用分组实验,随机对照方法进行研究探讨,探讨血明目片联合t-PA对眼底出血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2月~2018年11月治疗的90例眼底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5)和观察组(n=45)。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n=45)和观察组(n=45)。对照组45 例,男23 例,女22例,年龄(25~71)岁,平均(48.82±2.83)岁。观察组45例,年龄(26~69)岁,平均(45.11±2.01)岁。两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患者均符合眼底出血的诊断标准;(3)同意且配合运用血明目片联合t-PA治疗方法[2]。
排除标准:(1)采用其他方式治疗对本方法有重大影响的患者;(2)合并精神异常者。(3)不能积极认真配合医护人员治疗的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血明目片治疗的方法,口服血明目片(选用西安碑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血明目片用量为1.5 g/次,一日三次,一次五片。观察组:采用血明目片联合t-PA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口服血明目片(选用西安碑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一日三次,一次五片。注射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选用上海太阳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将50 mg溶于灭菌注射水,然后再进行注射。用药时要时刻监督患者的生活行为,避免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
1.4 观察指标
(1)统计并分析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指数评分比较。
(2)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比较。
1.5 统计分析
本实验数据采用SPSS22.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行用x2检验,用(n%)表示,计量资料行用t检验,用(±s)表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QOL评分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的生理功能无显着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进行联合治疗后,眼底出血情况明显好转,差异显着(P<0.05),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治疗前后QOL评分的比较( ±s)
组别 n 生理 情感 眼部功能 附加关注观察组 45 18.85±2.56 19.64±1.97 18.94±2.52 19.12±1.36对照组 45 14.87±1.75 17.49±1.75 14.62±2.13 16.84±1.77 x2 / 5.375 5.891 5.021 7.523 P/0.019 0.026 0.013 0.001
2.2 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比较
经30 d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生理、情感等生活质量指数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 讨 论
眼底出血的患者,往往伴有其他疾病,导致眼底出血的的原因主要有全身和局部两种。其中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引起眼底出血的一个重要原因。眼底出血是指视网膜表面、视网膜下面、玻璃体的出血。一旦出现眼底出血,对患者视力影响是极大,除了导致视力明显的下降,也可能表现为玻璃体内的血块的飘动,突然出现在眼前的像炊烟样的黑影等[3]。
综上所述,血明目片联合t-PA治疗,可以有效增强药物的作用,使疗效更突出,降低眼底出血的发生的同时,保护患者的身体,降低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