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研讨实践工作问题探究—评《高校辅导员工作实战方略》
2020-12-20秦雪吉林大学临床医学院
秦雪 吉林大学临床医学院
辅导员是高校教育体系内的一支特殊力量,该职位兼具“教师”与“政工”的双重属性,既是面向大学生展开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组织者与执行人,也是大学生终身成长历程中的重要指导者和引路人。但在较长一个时期内,高校辅导员工作发展处于严重滞后局面,在队伍建设、人员素质、职业素养等方面关注不足,导致普遍的“量大而质劣”现象。进入21世纪后,在宏观社会环境及微观教育环境的迅速嬗变背景下,高校辅导员的价值及功能逐渐引起关注,特别在党中央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背景下,高校对于辅导员队伍建设及人才培养理念愈发重视。然而,针对高校辅导员态度认知的变化,主要反映在教育行政管理层面,如辅导员工作的权责界定、标准明细、流程优化等,尚不能直接作用于高校辅导员研讨实践工作层面。《高校辅导员工作实战方略》(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10月版)一书由路丙辉著写,作者以高校辅导员从业者与研究者的身份,对于“如何做好辅导员工作”进行了全面且深入的探究。总览全书,具有三个方面的显著特色。
一、体大思精,贯穿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多个方面
本书根据路丙辉教授从事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经验撰写而成。全书由“四篇一附”构成,分别为辅导员篇、学生篇、班级篇、日常篇及附录,从著作体量上看,几乎涵盖了高校辅导员全部研讨实践工作内容,且篇与章之间以“工作总结”的形式串联,规避了同类型著作中强调学术化、学科化的理性结构,为高校辅导员工作向多个方面发散奠定了基础。本书共收录36篇有关高校辅导员工作的见解、方法、分析、感悟等文本,通读之后不难发现,作者并未按照一般章节目录的逻辑顺序展开内容组织,各篇彼此独立,围绕着高校辅导员工作具体问题进行调研、探讨,在“体大”的基础上,各篇内容进一步向“思精”维度深入,对于问题的解构、原因的分析、策略的提出非常精准,可概括为“主次分明、详略得当,有话则常、无话则短”,如开篇“如何做好辅导员工作”的总论述,仅用千余字描述,而“辅导员开展班级活动应重视的三个环节”“优化班级结构”等篇,因阐述需求字数多达万余,将自身辅导员工作的“经验之谈”全面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二、文字质朴,代入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多元情境
全书行文流畅,文字质朴但不失灵活,更兼具辅导员视角下的幽默表达,故虽为一家之言,却也具有较高的可读性及参考价值。作者善用情境代入方式阐述高校辅导员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这种语言表达方式有利于营造逼真、形象的情境,以更好地应对高校辅导员现实中面临的困境。如“辅导员修养应从理论学习开始”一篇中,作者设定了面向90后、00后大学生的理论情境,以此引导读者反思“理论是否过时”的问题。整体上看,全书布局以“辅导员篇”“学生篇”“班级篇”“日常篇”等为情境主题,在多元主题及多元情境的并列状态下,极大地丰富了高校辅导员研讨实践工作场域,可以为相关问题探究构造一个“学科大概念”框架,进而汇总各辅导员工作场域下的方法论。例如,在“辅导员篇”中作者提出了“职业素养”这一关键词,强调辅导员职业素养内涵及外延的界定,必须参照其社会责任和义务,并随着时代、社会发展而更新。
三、实用性强,化解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多样问题
“问题”是全书研究的重要媒介与线索。将问题视为研究媒介,作者关联思政教育理论,结合个人工作实践体会,遵循系统的“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研讨机制,为具体问题提出可行性及操作性俱佳的解决方案。将问题视为研究线索,作者聚焦一点,抽丝剥茧,通过揭示问题成因,展现一般规律,非常注重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外部干预机制探究,具体做法是,在问题研究主线基础上设置支线,形成了“提问式”“类比式”阐述结构——如“或有人问……”“具体来说……”“有一种现象……”等开头设计,暂时抛开问题主线阐述其他,尽可能将外部干预要素解释清楚——这种解读方式增强了策略实用性,也提高了化解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多样问题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