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的最好诠释
2020-12-20文_张军
文_ 张 军
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为什么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我们应如何坚定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定文化自信,从而增强文化自觉,实现文化自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当下,深刻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明了其背后的理论逻辑及其实践意义,对于我们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有重要意义。
一、文化自信是民族自信的源头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对自身文化影响力的坚定信心。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而且很可能上演历史悲剧。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在每一个历史时期,中华民族都留下了无数不朽的作品。中华文明一系列古老但仍充满活力的理想追求,把每一个中国人都紧密地联结起来。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而不同”等民族精神所构建的社会文化与伦理网络之中,形成了超强的凝聚力、包容力和转化力,也成就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个人理想和人文精神。我们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豪,也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信。
中华文化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之中,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比如,中华文化强调“民为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以德治国、以文化人;强调“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义以为质”;强调“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德不孤,必有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扶贫济困”“不患寡而患不均”,等等。这些思想和理念既随着时间推移和时代变迁而不断与时俱进,又有其自身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
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只有扎根脚下这块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我们的文化才能接住地气、增加底气、灌注生气,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正所谓“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创作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传播当代中国价值理念又符合世界进步潮流的优秀文化作品,让中华文化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屹立于世。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中
从文化自信的角度来诠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基性、主体性和总体性,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中国为主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总体性把握的理论创造,同时也对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必须要在更为广阔的历史时空中,去坚守并担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使命和文化责任。
历史文化传统决定着道路选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从1840年开始的。中华儿女从来就没有甘心屈辱,无数志士仁人前赴后继、奋起抗争,在黑暗中找寻光明。中国共产党正是在中华民族蒙受苦难、探索复兴之路的逆境中应运而生,历经革命、建设、改革,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事实雄辩地证明,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实现民族复兴是完全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成立近百年来,紧紧依靠人民,成功化解了国家“落后就要挨打”和“贫穷就要挨饿”两大艰巨的历史挑战,为中华民族作出了伟大的历史贡献。也正是在此意义上,我们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增强文化自信必须立足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在2014年2月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民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
坚定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立场的鲜明宣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实践的选择,也是当代中国和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懈地进行文化建设、文化创造、文化选择和文化超越的总体成果。具体来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是一种奠基于道路、理论和制度之上的文化创造与意义建构,是我们党和人民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革命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百年历史进程中,坚韧不拔、与时俱进地进行文化建设、文化创造、文化积累、文化提升的历史性成果,是中华文化的历史连续性、空间广延性和价值普遍性在当代中国的现实展现与意义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都是以文化自信为支撑的,坚定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再认识再升华。
三、坚定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文化自信重要论述的提出不仅意味着我们必须从文化自信的角度去回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更提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必须进一步展开新的更伟大的文化创造与精神建构,从而在当今世界的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自觉地、牢固地把握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使命和文化责任,努力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如今,面对当今世界全球化、市场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趋势,面对当代中国走向民族复兴的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能否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实现文化发展?能否成功应对“失语就要挨骂”这一新的历史挑战,进而为人类未来发展和秩序重建贡献出中国方案和中国动力?这些无疑都在考验着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眼光、文化胸怀、文化想象和文化本领。
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是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最根本的是持续加强理论武装工作,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充分发挥党的科学理论在引领方向、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推动工作中的科学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马克思主义占据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坚守最高理想。
依靠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是对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追求和现实推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实现人类解放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昭示,确立了人类解放的永恒精神灯塔;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奠定了中国革命、建设的文化理想—“翻身求解放”“建设新中国”“为人民服务”等,它们培育了亿万群众参加中国革命与建设的政治激情、牺牲精神和道德追求;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新时代文化理想的自觉与倡导,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成就、雄浑力量和辉煌前景。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丰富内涵和连贯体系。另外,也只有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和行动才能在广大党员干部的精神生活中扎根生长,获得信仰认同,才能坚实地走向广大党员干部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世界。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讲,文化自信理念的提出为我们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贯注了强大的文化能量。
在坚定文化自信中彰显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文化自信重要论述的提出,是把文化自信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和力量源泉,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恒的文化魅力。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之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中国共产党是有理想和追求的政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有理想和文化魅力的伟大事业,这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不竭源泉。我们相信,只要我们立足中国实践,在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的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就一定能够创造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的灿烂文化。
在坚定文化自信中实现文化自强。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既引发了中华文明的深刻变革,也走过了一个逐步中国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从本质而言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华文明双向互融的过程。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一定要把马克思主义同5000年中华文明融合起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质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正是形成于这一历史过程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内涵就在于,它始终坚持以中华文明5000年孕育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源头和根脉,始终坚持以我们党和人民开展反封建反侵略斗争、全面实现社会变革的革命文化为基础和依托,始终坚持以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推进新的伟大征程所孕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题和主线,推动了中华文明、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不断焕发出新的蓬勃的文化生机与活力。正是从此意义上,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本质,即在于它蕴含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了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开启了中华民族最广阔的精神创造。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和中华文明的双向互融必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再次飞跃,重塑后的中华文明也必将具有世界意义,必将为中国和世界提供新思想、新理论、新话语,必将引领当代世界创造新的文明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