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识与担当:新闻与传播心理研究新进展
——第十二届新闻与传播心理研讨会综述
2020-12-20张晓辉
张晓辉,陈 锐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心理研究所,北京 100024)
2020 年11 月6-8 日,第十二届新闻与传播心理研讨会暨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传播心理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年会在汕头大学召开。本届研讨会由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传播心理专业委员会、中国传媒大学、汕头大学和北京外国语大学共同主办,由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联合承办。汕头大学执行校长王泉致欢迎词,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会长张建新研究员、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陈作平教授出席会议并致辞。
本届研讨会是一次令人难忘、具有特殊意义的会议,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会议几经延期,最终参会人数也进行了严格控制。尽管如此,本届研讨会仍有来自全国30 多所高校、研究机构和媒体单位的约60 名与会代表、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共识与担当:新闻与传播心理研究新进展”,就新闻与传播心理学学科发展、新冠疫情下的传播心理研究、社交媒体用户心理研究、新媒体传播心理研究、传媒实践下的心理学解读、传播心理综合研究等议题进行深入研讨,会议氛围热烈,研讨效果突出,受到与会代表的普遍认可与肯定。
一、新闻与传播心理学科的使命与担当
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传播心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袁军教授发表题为《新闻与传播心理研究的创新与发展》的工作报告,对传播心理专委会近两年来的工作进行总结。袁军教授指出,专委会踊跃参与社会心理学会一级学会的学术活动,组织专业论坛、进行学术交流,新闻与传播心理研究同仁出版著作、承担课题、发表论文、开展教学研讨工作坊,并以发表文章和心理咨询与辅导等形式积极参加抗疫活动,以科研实践服务于社会。
报告中提到,2018 年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把“传播心理学”列为传播学专业八门专业类必修课程,这表明新闻与传播心理学科的建设契合国家发展需要,符合教育改革方向。但是,目前我国新闻与传播心理学科发展中依然存在困难和问题,比如课程师资匮乏,学术研究不够规范,对心理学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缺乏深入理解和运用等。针对这些问题,袁军教授提出专委会未来工作的努力方向:一是加强新闻与传播心理相关课程教学的探讨和交流,打造一流的新闻与传播心理课程群;二是提升新闻与传播心理研究者的学术水平,多种形式加强合作;三是提高新闻与传播心理学界的社会服务能力,特别是强化传媒领域的社会心理服务能力的建设,为“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贡献力量。
二、传播心理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创新
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传播心理专业委员会前主任委员、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心理研究所前所长刘京林教授大会主题报告题目是《问题、创新——2019 年我国传播心理学研究》,该报告以2019 年《新闻与传播心理研究动态》刊登的95篇论文(主要是从新闻学、传播学和心理学核心刊物中选取)为分析对象,通过文本分析,探讨当前传播心理学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即部分作者忽视了传播心理学和传播学研究对象的区别,摒弃了传播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报告同时指出,缺乏对心理学概念及理论的深入理解和运用也是研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心理学理论及概念对传播活动中认识主体的心理特点、规律及其心理、生理机制进行研究,是“传统导向”的研究思路,既是传播心理学研究的指导思想,也是判定是否属于传播心理学研究的可操作性的客观标准。这种对学科本质问题的思考和强调对目前传播心理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报告中也提到,新媒体时代传播心理学研究越来越关注新媒体用户的心理和行为,且研究中不同程度地带有创新性,比如运用已有的心理学理论、运用拓展或深化的心理学理论、运用新兴科学如认知神经科学等,来研究新媒体用户心理,这是可喜的研究创新。
三、聚焦新冠疫情,用学术思考回应现实
2020 年以来,突发的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肺炎疫情波及面广、消极影响面大,不仅给国民经济和民众生活带来巨大影响,对社会公众的身心健康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影响。本届研讨会特设“新冠疫情下的传播心理研究”分论坛,研讨内容包括疫情中的风险感知、情绪引导、情绪传播、情感调适、谣言与辟谣等,既体现了研究者的学术敏感,也说明了新闻与传播心理在疫情应对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反映出研究者的社会责任和担当意识。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大数据网络心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王俊秀研究员以《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下的风险共同体建构》为题进行主题发言,报告通过新冠疫情背景下的社会心态调查数据,分析了公共卫生事件风险下信息、信任和信心的关系,总结出信息—信任—信心模型,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新冠疫情共同体建构的策略。其中,官方信息源信任对疫情防控主体的信心有正向的影响,以及对信心的提升也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这一研究发现对新闻媒体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影响力和舆论引导力提供了科学的社会心理依据,是疫情下新的学术思考,具有启发性和现实意义。
四、多元交流碰撞,展现传播心理研究活力
本次会议共邀请8 位专家学者进行大会主题报告,既有严谨的具有学术启发性的研究,也有来自传媒实践的鲜活的数据和案例,亦有理论与实践相对接的有趣观察和探索,视角多元,异彩纷呈,引人深思。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葛岩教授报告题目是《时间中的传播——行动者模型在传播研究中的应用》,以谢林的种族隔离动力模型为例,说明行动者模型(agent-based modeling)自下而上模拟社会现象涌现的逻辑原理和操作方法。用仿真实验的方法,通过分析舆论单一化/多元化、沉默的螺旋,以及社交媒体与舆论极化关系等中外研究成果,介绍行动者模型在传播研究中的应用。
中国广视索福瑞媒介研究董事、总经理丁迈博士带来《短视频用户行为与心理需求洞察》,基于配额抽样法抽取的短视频用户调研数据,分析了短视频用户画像、解读短视频用户使用行为特点、洞察用户各层面的心理需求与满足程度,为短视频行业创新发展、最大化挖掘用户价值提供助力;同时,为探索短视频对大众心理的影响和作用,深入理解短视频之于媒体变革的价值和意义,并有效把握移动互联网时代短视频“热风口”提供研究支持。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闫巩固博士分享了《世界价值观调查(WVS):中美30 年比较》,基于WVS 数据库,选取中国和美国两个典型国家进行比较,在跨越30 年的时间尺度上,两国在基本社会价值观与态度(Social Values and Attitude)、社会福祉(Societal Well-being)、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Political Culture and Political Regimes)以及信息媒介与信息获取(Information Sources)等方面的发展与变化,这些调查发现为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以及开展传播心理研究提供了有意义的参照。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副主任、人民在线副总经理兼总编辑单学刚的发言以《热点舆情生成和发酵中的网民心理及其诱因浅析》为题,运用人民网大数据社会评价科技的研究方法,以近三年重大典型舆情事件为分析对象,通过对其生成、发酵、消解全过程中的舆情数据进行采集、标引和聚类,将其中蕴含的海量的社会认知,转化为可定性和定量分析的社会评价数据,以此解析这些典型舆情事件中折射出的传播心理效应和网民心理,对社会心理进入“换挡期”后做好传播风险防范和沟通引导工作提出建议,为政府网络社会生态治理和媒体报道创新提供支持。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栾轶玫教授的报告题目是《饭圈失范的表象、成因及其规训》,报告概括了饭圈失范表象的三个维度:撕黑无休、氪金无度、举报无边,并分析了饭圈失范的深刻原因:以情感逻辑包装的资本逻辑是饭圈的本质逻辑,资本串起了“偶像-粉丝-商业平台-娱乐经纪-营销机构-广告商-厂家”各个利益集团,资本的背后是围绕数据流量的产业链。报告同时指出,注意力经济与平台经济的合力使得“流量变现”成为可能,这种可能性加快了利益各方关于“流量至上”的理念建构与规则输出,进一步加剧了饭圈失范。
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毛良斌副教授发表具有新意的《网络议程设置效果的元分析》,采用元分析方法探讨网络议程设置效果的综合效果量及其调节因素,共纳入21 篇实证研究,获得51 个独立效果量进入元分析。元分析方法的科学价值和有效性越来越得到社会心理学、传播学等学科的认可,也为新闻与传播心理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支持。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张明新教授在闭幕式上的学术报告是《中国公众的美国形象认知:文化经验与心理因素的影响》,基于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战略传播研究院2020年“寰球民意调查数据”,描绘在当前历史与现实的投射下,中国公众对美国形象的认知图景,同时发现中国公众的美国文化接触和感知经验影响了对美国形象的认知,而中国公众对中美关系的合作、冲突、威胁感知也成为认识美国形象的动因。
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传播心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申凡教授,在大会闭幕式上总结了本届研讨会的特点:第一,面对新冠疫情灾难,传播心理学者勇敢担当,在疫情背景下进行相关的传播心理研究;第二,传播心理研究对象的类型化研究有所发展,本届会议研究者分析的群体包括大学生、青少年、老年人、女性、代际、粉丝群等;第三,在媒介心理细分研究上有所推进,关注了社交网络、社交媒体、微博段子、短视频、场景化游戏(“云毕业”)、游戏、国产剧、电影、广告、品牌等;第四,对于新闻传播学原有范畴的心理学研究仍在继续,比如私密空间、网民隐私、“新闻欲”、文化认同与跨文化传播、新闻从业者心理、新闻与传播之世界价值观调查等。大会总结提出了如下建议:第一,研究队伍需要扩大;第二,年轻教师的研究能力需要提升;第三,研究要关心传播业界前沿,比如由融媒体到智能体的发展;第四,发展和建设独立的传播心理学科。大会总结对新闻与传播心理研究和学科建设的期许具有深意。
传播心理专业委员会于本届研讨会首次评选并颁发优秀论文奖,以鼓励致力于新闻与传播心理领域的研究者积极投入到研究中来。首届新闻与传播心理研讨会始于1994 年,至今26 载,已成为新闻与传播心理学术研究和交流的重要平台,得到学界和业界好评。当今世界媒介环境多元,传播信息丰富,出现很多新的研究课题,新闻与传播心理的研究充满机遇和挑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重视,传播心理学的研究应更有作为。愿新闻与传播心理研究同仁不忘初心,践行共识与担当,为中国特色新闻与传播心理学的美好未来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