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水产养殖场(区)生态化、景观化、休闲化改造的初步思考
2020-12-20王祖峰刘晓军赵文武
王祖峰,刘晓军,赵文武
(1.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北京 100125;2.上海海洋大学,上海 201306)
我国是世界水产养殖大国,据统计[1]:2018年水产养殖产量为4 991.06×104t,占全国水产品总产量的77.29%。淡水养殖产量为2 959.84×104t,占养殖总产量的59%;淡水养殖池塘面积266.68×104hm2,贡献了淡水养殖75%的产量。海水养殖面积204.3×104hm2,其中池塘养殖面积40.02×104hm2,贡献了海水养殖12%的产量。水产养殖经济产值9 456×108元,占渔业总产值的74%,可见池塘养殖在我国渔业经济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通常,我们把经营方式单一、以水产品输出为主的池塘养殖称为传统水产养殖。传统水产养殖业在满足优质动物蛋白的供给、改善膳食结构、繁荣农村经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传统水产养殖业已经完成了解决“吃鱼难”的历史使命,渔业发展的主要矛盾也已经转变为人民对优质安全水产品、优美水域生态环境的需求与水产品供给结构性、渔业资源环境过度利用之间的矛盾。当前在保障水产品有效供给的新时代背景下,传统水产养殖业需要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通过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化增长动力,不断实现高质量绿色发展,积极建设现代渔业。
根据生态循环原理和产业链构建理论,对传统水产养殖场(区)进行生态化、景观化和休闲化改造(简称三化改造),既可拓展渔业发展空间、延长渔业经营时间,又可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渔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渔民增收、渔业增效,是渔业经济的新增长极,是促进美丽中国、美丽乡(渔)村建设与发展的有效途径,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促进意义。
1 传统水产养殖场(区)三化改造的必要性
利用现有生产工具和资源,对传统水产养殖场(区)开展三化改造,是对传统水产养殖功能的有效拓展,是对渔业资源的高效综合利用,不仅可以吸纳更多劳动力,促进渔民上岸、转产转业,还能缓解过度捕捞和对资源、环境和质量安全带来的压力,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符合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是政治上对路、经济上划算、文化上传承、生态上可持续、民生上得人心的现代渔业重点发展方向之一。
1.1 传统养殖场(区)三化改造符合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的基本方略之一。水生生物资源和水域生态环境是水生态系统的核心,没有丰富的渔业资源,没有美丽的水域生态环境,美丽中国就不完整、不充分。渔业是一个高度依赖资源环境的产业,目前的发展方式粗放、效益持续下滑、捕捞能力过剩、渔业资源日益衰竭、资源环境压力加剧等,都使渔业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理念,保护绿水青山,还渔业美丽本色,再塑“日暮紫鳞跃,圆波处处生”的景象,使渔业成为渲染美丽中国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是全社会的共同愿景。
1.2 传统养殖场(区)三化改造符合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
前瞻产业研究院研究认为,我国乡村旅游正在向观光、休闲、度假复合型发展,乡村旅游消费模式从观光式旅游过渡为度假式深度体验游,乡村经济发展路径也日渐形成了乡村主题化、体验生活化、农业现代化、业态多元化、村镇景区化、农民多业化、资源产品化等新趋势。对传统水产养殖场(区)进行三化改造,不仅能够完全满足乡村旅游的市场需求,而且较一般乡村旅游业更具特色和吸引力。据《中国休闲渔业发展报告(2018)》,目前全国休闲渔业经营主体超过11万个,其中旅游导向型休闲渔业经营主体约4万个,且大多地处旅游消费水平高、市民休闲意识强的沿海和城市经济带。随着内陆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居民消费由生存型向享受型的转变,会催生新的巨大市场需求,通过对传统水产养殖场(区)进行三化改造为休闲渔业产业发展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和广阔空间。
1.3 传统养殖场(区)三化改造符合渔民增加收入途径的需求
岳冬冬等[2]研究表明渔民收入对渔业第一产业发展状况的依赖程度高,其中水产品产量是代表第一产业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对渔民收入增长呈现正向影响作用。2018年,在渔民家庭收入结构中,家庭经营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90.57%[3]。一直以来渔民收入结构单一,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因此亟需拓展渔民增收渠道[4]。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迅猛,产业模式不断丰富,规模持续扩大。根据社科院统计分析,2019年上半年我国乡村旅游15.1亿人次,同比增加10.2%;总收入0.86万亿元,同比增加11.7%,乡村旅游正成为旅游市场的热点。休闲农(渔)业是乡村旅游业的主要依托和载体,是农(渔)业与旅游业交叉融合的生产经营形态,成为促进渔业转型升级、渔民增收的重要产业形态,有助于促进渔业一二三产业的有机融合。对传统水产养殖场(区)进行三化改造,可以让渔民因地制宜探索适合自己的休闲渔业发展之路,参与到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中去,从而提升渔民的幸福感、获得感,是一条既满足时代发展要求又增加渔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2 传统水产养殖场(区)三化改造的技术基础
实施传统水产养殖(区)三化改造,实现水产养殖模式向集绿色生产、生态休闲和旅游观光一体化方向发展,需要现代化高效生态养殖模式及基于种养结合的水产休闲景观构建技术支撑。
2018年,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总结提出现代水产养殖有八大模式:(1)鱼菜共生模式;(2)稻渔综合种养模式;(3)多营养层次养殖模式;(4)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模式;(5)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6)多级人工湿地养殖模式;(7)集装箱受控式循环水养殖;(8)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其中多种模式均可以作为生态化、景观化、休闲化改造的有效途径。例如“稻虾共作”、“稻鳖共生”、“鱼菜共生”、“鱼果种养”等模式将养殖业、种植业、休闲旅游相结合,场景产品丰富、游客体验程度高,既能使农业增产增收,又能推动休闲景观农业发展,具有综合养殖成本低、效益高、减少环境污染排放、环境经济效益明显等优点。多级人工湿地养殖模式中的造景技术可以兼顾生态化和景观化改造,以养殖尾水的生态修复、景观功能体验为目标,通过在人工湿地系统中人为建立稳定的动植物、微生物关系的食物链网,使人工湿地在污水净化处理的同时实现污水资源化;多级人工湿地养殖模式中的生态护堤技术通过种植水生和陆生植物,对水域堤岸表层进行防护、加固,同时使水域堤岸生境得到改善、生物多样性增加、生态稳定性增强。这些现有的模式和技术手段为传统水产养殖场(区)三化改造提供了技术支撑和保障。
针对大小型传统养殖场已有三化改造的成功案例。
案例一:大型企业传统水产养殖场(区)生态化、景观化、休闲化改造
辽宁省盘锦光合蟹业有限公司拥有科研生产基地7个,水产苗种培育面积400 hm2,陆上养殖面积1 000 hm2,蛤蜊岗海上沙洲管护面积10 000 hm2,工厂化水产苗种培育车间30 000 m3水体。公司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以蟹业为核心,结合现代农业和文化旅游业,在渔业技术上注重创新,在科普文化上注重体验,通过三化改造,在传统养殖业基础上开发了多元休闲渔业功能,主要包括综合研发科普功能、观光度假功能、农渔体验功能、文化休闲功能,打造出卧龙湖垂钓冬捕、红海滩湿地科学馆展陈、湿地生态科普体验互动、蛤蜊岗滩涂拾贝、稻渔综合种养观光、餐饮民宿接待等休闲渔业亮点,构建出生态复合型的产业发展模式,一个极具代表的现代渔业综合体已孕育成型。
案例二:小型传统水产养殖场(区)生态化、景观化、休闲化改造
浙江省武义伟民水产养殖公司拥有传统养殖水面12 hm2,近年来公司开始发展休闲渔业,划出1 hm2池塘用于人工湿地改造,建成经营性垂钓池。自改造以来,每周可通过垂钓出塘鲈鱼500 kg左右,青鱼1 000 kg左右,综合利润提高了3倍。该养殖场通过实施三化改造,改变了传统的养殖和经营模式,避免了养殖水产品集中出塘导致的低价格、高风险等情况,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3 传统水产养殖场(区)三化改造面临的困难
3.1 传统水产养殖场(区)现有基础设施条件落后
目前,我国水产养殖发展速度滞后社会发展速度。传统水产养殖场(区)容易出现环境恶化、池塘设施和给排水道路破损严重、接待设施匮乏以及养殖污染和水资源浪费严重等环境生态问题。部分养殖场在旅游功能开发进程中,休闲开发思路闭塞,出现了简单园林化与设计单一化等现象,旅游开发与环境提升并没有改善原址的普通机械化,导致景观化、休闲化不足,严重制约了景观化、休闲化发展[5]。
3.2 资金短缺问题严重、整体扶持力度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渔业投入资金较少,政策扶持力度相对不足,资金短缺问题一直是休闲渔业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进行三化改造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高标准的基础设施条件建设以及高品质休闲旅游项目建设。单纯依赖现有传统渔业的自我积累,无法满足项目资金投入的需要。在渔民转产转业的前提下,渔民转移到休闲渔业行业,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到新产业。随着休闲渔业的发展及日益壮大,资金不足的现象将进一步加重。
3.3 现代休闲渔业工程科技含量不高,缺乏标准和参照
传统水产养殖场(区)功能开发的规划设计研究尚不成熟,项目创新、协同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和建设尤为薄弱。现有休闲渔业在渔业生产上多数仍保留传统养殖模式,存在科技含量不高、缺乏标准、新颖性不够、设施化水平低、可看性不强等问题。这些制约因素导致生态化程度偏低,景观化建设不系统,休闲化改造标准和质量不高。
3.4 缺乏规划布局、规模小、形式单一
目前传统渔业向休闲渔业发展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缺乏整体规划、无序建设、项目雷同,建设标准和品位较低的问题。同时传统渔业向休闲渔业发展的类型仍然以休闲垂钓型和生产经营型为主,休闲旅游产品开发少,规模偏小,休闲体验不足,无法满足高质量休闲需求,尤其在综合开发水资源的观光疗养型和集科普教育、观赏娱乐为一体的展示教育型休闲渔业更是缺乏。目前集观赏、垂钓(捕捞)、住宿、餐饮、娱乐、度假、疗养于一体的大规模休闲场所建设刚刚起步,尚未形成规模。
4 传统水产养殖场(区)三化改造的对策建议
4.1 加大宣传力度,形成水产养殖转型升级的新局面
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总体要求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战略部署,传统水产养殖场(区)的三化改造兼顾了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是改造农村面貌,提升农村经济的新举措,有必要加大宣传力度,使得这一模式广为人知,进而在全国推广,推动兴起建设热潮。同时注意宣传口径,加强简易有效的小型养殖场休闲渔业发展的宣传力度,扩大受益面,取得最大的社会效益。
4.2 加强技术研发,积蓄水产养殖转型升级的新动能
传统水产养殖场(区)三化改造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求多个方面的专业技术,又要求学科交叉技术。要不断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技术模式,形成技术储备。应设立专门学科专业,加强科研投入和人才培养,不断熟化现有技术,逐步结合实际并创新发展。制定相关操作规范和行业标准,引导发展方向不跑偏、模式不走样。激发传统水产养殖经营者自主创新和改造能力。努力形成有深度的技术体系、有广度的模式样板和有厚度的人才队伍。
4.3 强化示范引领,打造水产养殖转型升级的新样板
在推进传统水产养殖(区)的三化改造过程中,渔业主管部门和水产技术推广单位要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和责任意识,以扩大技术成果和推广服务有效供给为核心,引导休闲渔业经营主体标准化生产和规范化经营,按照自然类型、空间分布、养殖特点等方面条件进行综合考量,选择代表性的传统水产养殖场(区)进行改造,开展技术集成与示范,形成传统水产养殖场(区)三化改造技术方案,推动发挥模式引领作用,打造渔业转型升级的样板。
4.4 优化政策环境,提供水产养殖转型升级的新保障
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和市场化运作,政府应紧抓制定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机遇,系统谋划,统筹推进,积极制定传统水产养殖场(区)三化改造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积极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推动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制定相关政策,设立相关项目,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传统水产养殖场(区)进行三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