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先秦农家学派的民生观:理论渊源、思想主张与现代价值

2020-12-20

山东财政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后稷神农学派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北京 100875)

一、引言

农家因其重农的鲜明特色而得名,被列为先秦“九流十家”中的学术派别之一。农家学派思想家的思想主要反映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状况,是关注民生的重要派别。根据农家思想家的思想特征,学术界将古代农家分为理论型和实践技术型,他们分别从政治和技术的层面和角度,去为老百姓的民生呐喊代言。以许行为代表的政治型的农家思想家主张君民同耕、重农抑商,而以实践技术型为特征的记载在《管子》的《地员》诸篇和《吕氏春秋》的《上农》诸篇中的农家思想言论,则主要是关于如何加强农业经营管理、以实现老百姓的民生改善。总而言之,农家“综合诸家之长而别成一家之说”[1]260,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等特征。

先秦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不高,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主要部门,也是财富的主要来源,更是衣食住行这些民生资料的主要依靠,故先秦不同学派的思想家几乎都主张重农,儒、道、法、墨、兵等学派的思想体系中,重农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术界很多学者依据“重农”这一标准,认为农家学派是由各学派中“重农”思想家构成的,各家都有农家的影子,形成“儒农”“道农”“墨农”“法农”“兵农”等形形色色的支流。

真正在先秦文献中冠以“农家”身份的思想家,只有一个叫许行的人,他的思想记载文字很少,主要是在《孟子》中,说他信奉“神农之言”[2]110,主张“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2]110,实行“等价交换”等。实际上,许行的思想与道家老子非常接近,梁启超将许行归入道家系列,认为许行为“南学”代表,精神渊源于“老学”,为“放任主义之极端”[3]25。许行的理想社会也是老子的“小国寡民”,其宗旨不仅是“绝对的平等,人人自食其力——各以享用自己劳作之结果为限,无上下贵贱之分”[4]135,而且连万物都要平等,典型的“齐物主义”[4]136,故梁启超认为“许行一派,盖道家别出之附庸”[4]80,主张绝对平等,属无政府主义,乃道家支派之一,可称为“道农”。

滕国是个小国,采用儒家的“仁政”治国。孟子早在滕文公作为太子时就在宋国与其相见,宣传他的儒家仁政主张,要滕文公“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希望滕国以尧舜为榜样用“仁政”来治理国家,还向滕文公献上了“民事不可缓”[2]105“取于民有制”[2]106“政经界”“君子治野人,野人养君子”等治国之策。滕国推行的政治充分反映了儒家民本思想。许行特别欣赏儒家孟子的“仁政之道”,于是自楚国来到滕国对滕文公说:“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2]110。滕文公给许行安排好了住处,许行就在滕国安家,因为政治信仰而成为滕国的子民。儒者陈良弟子陈相和陈辛扛着耒耜等农具自宋国来到滕国,对滕文公说:“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2]110。在滕国陈相见到许行,心里非常高兴,于是尽弃原有所学,转而拜许行为师,向许行学习,从儒家信徒变成农家信徒。“为神农之言”的许行的思想孟子很感兴趣,关键在于许行政治信仰与儒家“仁政”思想非常接近。所以作者认为,许行信奉“仁政”之道、“民本”之义,乃儒家支派之一,可称为“儒农”也。

许行崇尚“并耕主义,盖受墨子经济思想之影响。‘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亦宗墨子之‘以自苦为极’”[5],“主张个人刻苦似墨家”[4]135。虽然墨家主张干涉,许行主张放任,二者在思想精神上不同,但梁启超仍然认为许行一派兼有“墨家主义”[3]25。“禽滑厘学于墨子,许犯学于禽滑厘,田系学于许犯”[6]50,因此著名学者钱穆认为许行就是许犯,为墨子再传弟子,但许行的“并耕主义”却较墨子思想更为激进[7]。可见,许行乃墨家中的农家,即“墨农”。

有学者经过研究,认为先秦农家可以分为三派,其中法家代表人李悝、商鞅为法家之主重农者,以农立法,实视农如工[8]175。《管子》一书中反映的思想被学者列入“法家类”,其中《度地》《地员》《揆度》《轻重》《牧民》《权修》《立政》《五辅》《君臣》《治国》《问》《入国》《八观》《小匡》等著名篇章,都被后世学者认为是农家著作[9]。法家中的农家,可称为“法农”。有学者将计然、范蠡这些商人作为兵家代表人物,认为他们是兵家中的重农者,以农取利,视农如商,与其他学派中的农家有相同的特点,“要皆志在富强”[8]175,可以称之为“兵农”。《吕氏春秋》在《百子全书》中被列为“杂家类”,其中的《上农》《任农》《辨土》《审时》等篇,保存了当时农家之学的一部分。

二、农家学派民生思想的理论渊源

农家民生思想的理论来源,大致来自两大流派:一是来自神农之道,以许行为代表;一是托始于后稷之法,以《吕氏春秋》中《上农》等篇的作者为代表[10]。相对来说,来自神农之道这一流派的思想体系比较完全,“道”“法”“教”齐备;而“后稷之法”相对来说比较单纯和简单。下面分别分析两大流派的理论源流。

(一)源自神农之“道”

“神农之道”,是假托传说中神农氏如何解决民生所需的基础设施的发明。“教民耕农,故天下号曰神农氏”[11],并著《神农》一书,来表达自己的重农主张,成为后世农家的祖师爷,所以人们又称农家为“神农学派”。传说中神农氏的发明贡献主要是“作”(发明),“作”是神农氏对人民民生最重要的发明贡献,为远古人类的民生带来革命性变化。

神农氏首先发明了农业种植和创造了农具,这是对后世人民民生的最大贡献,使人们懂得了耕种和以谷物作为生存的食物[12]400,471;[13]185。这些发明和创造,可以说具有划时代性的意义,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扩大了人类食物的来源,使人类食物来源具有了稳定性,改善了人类的素质,延长了人类的寿命,为人类民生的改善带来了极大的好处[13]343;[14]477。皇甫谧等说:“炎帝……尝别草木,令人食谷以代牺牲之命”[15]3。后人对神农氏的发明和创造更是大加赞许,认为过去人们靠采集和狩猎为生,吃的是生食,难以消化,容易生病,寿命很短,神农氏发明农耕,使人们有了稳定的食物来源,吃上了煮熟的食物,改善了人的健康,延长了人的寿命,也减少了“杀生”。《周易》云:“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16]390。农具的创造,大大减轻了人们的劳动强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效率水平的提高,为民生的改善提供了技术条件。

神农氏“耕而作陶”[17],“作陶冶斤斧”[13]71,发明了刀斧等日用器具,大大方便了人们收割庄稼、砍伐树木、劈柴生火、切割食物等日常生活,有利于物质生活的改善;神农“谓木器液,金器腥,圣人饮于土而食于土。于是大埏埴以为器而人寿”[13]101,“作为陶冶,合土范金”[13]96,首创了制陶技术,这是人类继火的发明之后的又一大发明,解决了人类炊煮饮食器皿的难题,同时为铜金属冶铸技术的发明奠定基础;神农还是纺织技术的发明者,“神农之世”“织而衣”[18]56,“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18]56,神农“身亲耕,妻亲织,所以见致民利也”[19],神农“教之桑麻以为布帛”[13]102,结束了人类以树叶兽皮遮体的历史,使人类的民生发生了质的飞跃,可以说是神农的这一系列发明,成为人类从野蛮时代跨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神农氏发明医药,“始尝百草,始有医药”[13]29,“神农和药济人”[20]93,“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14]477,皇甫谧说,神农“尝味草木,宣药疗疾,救夭伤人命”[15]4。神农氏将这一发明撰写成医书流传后世,“或云神农尝百药之时,一日百死百生。其所得三百六十物,以应周天之数。后世承传为书,谓之《神农本草》。又作方书以救时疾”[21]。神农为了解除人们的疾病和痛苦,亲自深入山野尝遍各种草木性味,发明中草药医治人民的疾病,这一贡献,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人们“病有所医”的民生缺失,提高了人民生活质量,在古代中国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神农氏“作五弦之琴”[15]3、“神农作琴”“神农作瑟”[20]93、“神农之初作琴也,以归神”[14]509,发明了琴瑟等各类乐器,调节人们的精神生活,为古代人类在低水平的物质生活条件下提供了难得的精神慰藉,丰富了民生的内涵,提升了民生的层次。

古代中国“以一人所为不足以自养,必通功易事,贸迁有无”[13]70,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古代,人们的生活必需品的获得依靠个人无法得到解决,只有通过互通有无的贸易才能得到满足。于是神农氏作“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16]390,建立集市贸易,使人民贸通有无,大家将自己剩余的物质拿到集市上去进行交换,获得自己需要的生活必需品,解决人们民生上的难题。古史[22]80记载,“(食货)二者,生民之本,兴自神农之世”“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正是因为神农氏发明了集市,“此后世农商所由起,而斯民生养之具略备矣”[13]153。

神农氏“立历日”[13]185,“畴昔神农,始治农功,正节气,审寒温,以为早晚之期,故立历日”[13]186,建立这种“观象授时”之法,帮助人们利用所掌握的天文知识,掌握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业生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收益,有利于人民民生的改善。

神农氏的发明都与农业生产有关,为农耕制陶,制斤斧农具,发明纺织、种植桑麻,设立集市、农商结合、互通有无,挑选农作物种类,发明医药,发明天文历法,发明琴弦音乐“咏丰年之歌,以通神明之德,合天人之和”[13]96,一切从与人民民生密切相关的农业出发,对于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改善健康和丰富精神生活等民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可以说,这是中国古代农家为改善民生进行的最重要的基础建设。

(二)源自神农之“法”

农家的祖师爷神农氏作为远古圣王,用“神农之法”这种独特的治理方法来治理民生,赢得了很好的成效。因此,“神农之法”主要是农家关于民生治理的经验和主张。

最早记载“神农之法”的是老子弟子文子,他以道家的立场概述“神农之法”的内容包括“言教”“身教”和“导民”三大部分,“言教”强调“丈夫丁壮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妇人当年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耕者不强,无以养生,织者不力,无以衣形。其余不足各归其身”;“身教”主张“身亲耕,妻亲织,以为天下先”;“导民”引导民众“不贵难得之货,不重无用之物”。通过这三大举措,建立起一个“衣食饶裕,奸邪不生,安乐无事,天下和平,智者无所施其策,勇者无所措其威”[23]的理想社会。

《淮南子》沿袭文子的记载,在“齐俗训”作了诸如“天下和平”换成“天下均平”[14]276的小改动,并从道家学说的视角揭示了统治者顺应自然、和顺不争的祥和景象[14]197。后人摘录《淮南子》《文子》等书,综合了各种说法,辑成《神农书》,对“神农之法”进行了比较完整的概括,也是今天人们对“神农之法”最完整的依据。

“神农之法”作为古代民生治理的方法和举措,政治上主张以民为本,经济上主张以农为本,目标是解决人们衣食最基本的民生需求,这是农家对民生思想的贡献。

(三)源自神农之“教”

“教”是农家关于民生的教化,在《吕氏春秋·爱类》中记载的“神农之教”与《文子》中所说的“神农之法”基本上没有差别。实际上,“神农之教”是对“神农之法”的传承,内容具有一致性,讲的都是“民本”“农本”之类的民生问题。

《神农书》中对“神农之教”内容的概括,主要有两点:一是讲粮食等民生资料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意义,“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无粟者,不能守也”。汉代时晁错在《论贵粟疏》一文中引用了这段话:“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22]91,“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22]90。后来氾胜之借这段话予以发挥说:“神农之教:虽有石城汤池带甲百万而无粟者,弗能守也。夫谷帛,实天下之命”[13]354,将谷帛等民生所需的物质资料上升到国家的命脉的高度,可见农家对国民的这种民生教化的重视。二是讲怎样解决老百姓的民生问题,“民为邦本,食为民天。农不正,食不充;民不正,用不衷”[13]102。《路史》中除了引用这段话之外,还将“神农之法”中的其他内容一并列入“神农之教”中,更显“神农之法”与“神农之教”二者的一致性。

(四)农家学派民生思想来源的另一支流:后稷之法

后稷是农家学派思想家崇拜的另一位远古圣王,《汉书》中记载:“农家者流,盖出于后稷之官”[22]111。“黍稷稻粱,农夫之庆”[24],其中的“稷”①“稷”:一说为粟,或小米,孔颖达疏:“稷,粟也”;二说“稷与黍,一类二种也,黏者为黍,不黏者为稷。稷可作饭,黍可酿酒”(李时珍《本草纲目·谷部·稷》);三说为高粱,王念孙《广雅疏证》云:“稷,今人谓之高粱”。,一说为粟或小米,有说为高粱,不管何种说法,“稷”是一种谷物无疑。二说“稷”是指用来祭拜天地的一种谷物,李时珍云:“南人承北音,呼稷为穄,谓其米可供祭也”[25]1157。由于“稷”是北方居民最主要的粮食,又谓“五谷之长”,再加上“稷”从禾从兇,很像人们跪在禾粟等庄稼旁边祭拜的一种农业生产活动,“稷熟最早,作饭疏爽香美,为五谷之长而属土,故祠谷神者以稷配社”[25]1157。三说“稷”为主管农业的一种官员,名曰“柱”,是烈山氏的孩子,死后变为五谷之神,成为夏代及以前时代祭祀的对象。到周代时,帝喾的妃子姜原生子,以为不祥,欲弃之,因名曰弃,后发明农业生产,推广优良麦种,种的农作物品种多、长势好,产量高,质量优,而且教民稼穑,在农业生产上作出重大贡献,从而成为农家崇拜的对象[2]111;[26]910;[27]74;[28]。这是周人始祖后稷诞生的神话。

尧舜时代一个叫“弃”的周人,因善于种植谷物,被封为农官并尊称为“后稷”,许多农业上的发明创造成就都被归结到后稷身上,“后稷乃列封疆,画畔界,以分土地之所宜;辟土殖谷,以用养民;种桑麻,致丝枲,以蔽形体”[29]。后稷死后,人们奉他为五谷之神并给以祭祀[26]504,可见解决民生问题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后稷不仅在农业生产上做出许多改善民生方面的贡献,而且还为后人留下许多被称之为“后稷之言”的农业生产方面的经验,以及被称之为“后稷之法”的农业生产技术。其中“后稷之言”记载在《吕氏春秋》中,涉及后稷言论的有《上农》《任地》《辨土》《审时》等篇章,后人称之为《后稷书》,每篇都有“后稷曰”之类的文字标签,《上农》篇论述“务耕织者,以为本教”[6]916的道理。《任地》篇提出了涉及土壤改造、田间排水、作物播种、杂草清除、留苗稠稀以及田间其他管理方面的十余个问题。《辨土》篇中主要讲在农业生产中如何处理好尊重自然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之间关系的问题。这些记载,都是后稷关于农业生产的经验之谈。至于“后稷之法”,文献上的记载比较少,“后稷始甽田,以二耜为耦,广尺深尺为甽”[22]93,这是后稷有关农业生产技术方面的记载。

“后稷之言”“后稷之法”,谈论的都是涉及民生的农业技术和提高粮食产量、免除百姓饥饿之苦的经验和方法,得到了儒家亚圣孟子的高度评价,“禹、稷、颜回同道。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2]187。孟子将稷与禹、颜回等圣贤相提并论,认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原则,就是都关心老百姓的民生疾苦,并致力于解除百姓民生困难。

三、农家学派两大派别思想家的民生观

先秦农家思想家按照关注视角的不同,可以分为理论型与实践型、技术型两大农家学派。理论型农家学派以许行为代表,包括与许行有相同政治信仰和经济主张,信奉“神农之言”的一批来自儒家、法家、墨家、道家等其他学派的忠实信徒;实践型、技术型农家学派主要是一些从事实际农业耕作技术和农业防灾、减灾、救灾的人员的言论,也有一些是民间流传的关于农业方面的经验。

(一)理论型农家学派的民生观点

以许行为代表的理论型农家学派主要从农业发展的理念和机制等制度性层面上,探讨农业、农民问题解决的思想主张,反映了农民这种小生产者要求社会“均平”合理、人人平等劳动、物物等量交换的理想。

1.主张以民为本、君民并耕

许行受到儒家仁政思想的影响比较深,对儒家仁政很崇拜,了解到滕国以仁政治国,自愿从楚国到滕国,还吸引了向往儒家学说的一批年轻人到滕国拜其为师成为他的信徒。许行信奉“神农之言”“神农之教”,包含着丰富的民本与农本思想,其中“君民并耕、饔飧而治”为农家民生思想的精义。思想型农家代表许行主张君主与百姓一道下地耕田,自己劳动,养活自己,亲自下厨做饭,不能剥削老百姓建立供自己享受的仓廪府库。[2]110许行自己不但信奉“神农之言”,而且身体力行,“愿受一廛而为氓”“身亲耕,妻亲织,以为天下先”“必种粟而后食”“以铁耕”“衣褐”,其弟子也以他为榜样,从事“捆屦、织席”的手工劳动,穿粗布衣服,维持简单而清苦的生活,力求通过自身的示范作用,实现“均贫富,齐劳逸,以平上下之序,而齐天下之物”[1]260,达到解决普通百姓民生之苦的目的。

2.主张公平交换,实现民生满足最大化

理论型农家思想家主张并耕而食,但并不反对社会分工。许行承认自己用以劳动的工具和生活需要的冠、釜、甑、铁等用品,都不是自己能够生产出来的,需要用自己生产出来的粟米去进行交换。否则的话,如果自己放弃农业生产去花时间制造冠、釜、甑、铁等,就会“害于耕”,影响农业生产。其弟子陈相也认为“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2]110。因此,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分工是必要的,劳动成果的互相交换具有必然性。

农产品和手工业品的交换很有必要,但这种交换“市贾不二”,不能进行欺诈,要做到“市贾不贰,国中无伪;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2]112。而要达到这种状况,国家必须制订出一套合理的价格制度和标准来保障,要做到“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五谷多寡同,则贾相若;屦大小同,则贾相若”[2]112。显然,许行的这一套交换方法,用现代经济学的眼光来看根本谈不上是等价交换,仅仅只是简单的物物交换,数量相等的同等商品价格必须相同,布帛等以长短计量的同长同价,丝麻等以轻重计量的物品一律同量同价,鞋等以大小计量的物品一律同大同价,余者类推[1]271。农家思想家希望通过这种公平交换的方式,保障当时物质短缺情况下处于弱势地位的普通百姓民生的基本需求,不至于遭受欺诈雪上加霜、更加贫困。

(二)实践型、技术型农家学派的民生观

实践型、技术型农家学派的思想家关注的重心,是通过为统治者进行“重农”方面的价值宣教,制定“播百谷,劝农桑”政策措施,提供农业生产方面的技术指导和帮助,贯彻他们的民生主张。

1.农业是国计民生的根本

中国古代社会是典型的农业社会,农业是一切财富的主要来源,因此“重农”思想一直是整个社会的主流思想。《尚书》云:“八政:一曰食,二曰货”[30];《汉书》释义为“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本”[22]80。因此,如果不重视农业,就会出现国力衰弱的倾向。《国语》记载:“夫民之大事在农,上帝之粢盛于是乎出,民之蕃庶于是乎生,事之供给于是乎在,和协辑睦于是乎兴,财用蕃殖于是乎始,敦庬纯固于是乎成”[27]7。农业是祭祀物质的保证、人口繁殖的依托、国事给养的来源、财用增长的源泉、社会安定的条件、国力巩固的支撑。一句话,农业是财富之源、国计民生之本。

农业不但在国民经济发展、人民生活保障中的地位十分重要,而且对社会风气、道德水平的提升也非常重要。因为鼓励人们从事农业,可以使人们朴实无私,国家有难时大家能够听从国家法令,为国赴难,有利于国家治理。而那些弃农经商的人,诡计多,为赚钱什么坏事都做得出来,不容易治理[31]299。“霸王有不先耕而成霸王者,古今无有”[31]285。因此,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解决老百姓的民生问题,必须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优先发展农业。否则,农民不努力种田,饥饿和犯罪就会滋生,国家就难以治理,最终会导致国家毁灭。

农家之所以强调“重农”,就在于“重农”巨大的民生效应。“农有常业,女有常事。一农不耕,民有为之饥者;一女不织,民有为之寒者。饥寒冻饿,必起于粪土,故先王谨于其始。事再其本,民无糧者卖其子。三其本,若为食。四其本,则乡里给。五其本,则远近通,然后死得葬也。事不能再其本,而上之求焉无止,然则奸徒不可独遵,货财不安于拘”[12]448“轻重不调,无糧之民不可责理,鬻子不可得使。君失其民,父失其子,亡国之数也”[12]449,如果不重视农业,民生就会没有保障,老百姓甚至就会卖儿卖女,最终就会亡国。所以“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也。是故无道之君,及无道之民,皆不能积其盛有余之时,以待其衰不足也”[32]。粮食是保障民生的重中之重,没有粮食,百姓就会饿死,国家就会衰败。有食才有民,有民才有果,有国才有君,食为民生之本,农为民生之基,只有发展农业,让老百姓有饭吃有衣穿,国家才能稳定,君主位置才能巩固。[14]226

2.大力发展改善民生的农业技术

实践型、技术型农家学派思想家重视“农政”,即重视农业方面的政策、法令和制度。《周礼》中有很多“农政”方面的记载,其中包括被称之为“农家之学”的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管理、农业抗灾救灾等方面的学问。

如何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管理水平,保障农业增产增收,是关系老百姓民生的重大问题。实践型、技术型的农家学派思想家强调要抓住农业生产的一些基本要素,即人、地、天,或者说是人力、气候、土壤和地形[31]303-307。“人”是农业生产的主体,人必须辛勤耕耘,发挥主观能动性,否则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春;小农生产,靠天吃饭,人还必须遵守自然规律,协调好天、地关系,调和阴阳平衡,农作物才能实现稳产高产,才能保障民生所需的粮食供应。

大力开发新的农业技术,加强农作物管理,是提高农产品车辆和品质的保证。从先秦开始,就涌现出很多的农学家和农业技术方面的著作①除了《神农》《野老》《吕氏春秋》之外,此类书后代还有很多,诸如《氾胜之书》《四民月令》《齐民要术》《茶经》《蚕书》《橘录》《荔枝谱》《洛阳牡丹记》《洛阳花木记》《耒耜经》《菌谱》《糖霜谱》《山居要术》《陈旉农书》《王祯农书》《农桑衣食撮要》《农政全书》《沈氏區农书》《补农书》《知本提纲》《三农纪》等。,最早的《神农》《野老》《吕氏春秋》等中有大量的农业技术方面的记载。农业生产是一种技术性很强的活动,不仅要用“力”更要用“知”,要掌握农业生产规律,春播、夏长、秋收、冬藏,是有季节规律的,如果“时事不共,是谓大凶”[31]302,如果蛮干,农时与农事不互相配合,就会颗粒无收。因此,思想家们总是劝统治者要不违农时,“得时之稼兴,失时之稼约。茎相若,称之,得时者重,粟亦多。量粟相若而舂之,得时者多米。量米相若而食之,得时者忍饥。是故得时之稼,其臭香,其味甘,其气章,百日食之,耳目聪明,心意睿智,四位变强,凶气不入,身无苛殃”[31]307。可见农业生产“得时”之重要,不但影响民生中的物质生活质量,甚至影响民生中的精神需求质量和身心健康。

3.防灾救荒,改善民生

实践型、技术型的农家学派代表人物大多生活在社会基层,对广大农民的疾苦有切身的了解,特别是每遇灾荒年成,广大农民的民生更是艰难,经常出现饿殍遍野、鬻子求生的悲惨景象。故他们非常重视将农业灾害的防治以及灾荒年成的救灾作为民生改善的重要内容。农业灾害包括“水一害也;旱一害也;风雾雹霜一害也;厉(疾病)一害也;虫一害也。此谓五害”[12]372。“善为国者,必先除其五害”[12]371。“五害已除,人乃可治”[12]372。五大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威胁极大,如何应对这些自然灾害,是解除百姓民生隐患的重要议题。

四、先秦农家学派民生观对后世的影响及其现代价值

自古至今,中国始终是个农业大国,农业始终是人们的民生之源,在儒家学说尊为正统的以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的古代中国,先秦农家学派尽管只是先秦百家争鸣中的一个小学派,但其敢于为底层农民代言,注重农业生产和农民民生改善,这种主张不失为一股清流。农家学派思想家从探讨种谷树木之事、关注人伦日用出发,进而由人伦日用而进入政治,重视农业,主张耕战和君民并耕,追求平等,成为古代中国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映射出来的思想一直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绵延发酵,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产生着重要影响。即使发展到几千年后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仍然不失启迪意义。

第一,农家学派重视农业和农民民生改善的思想,对当代中国重视“三农”问题,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农家学派以重视农业生产而得名,其重农主张一经提出,特别是“君民并耕”的主张提出,不仅对其他主流学派的思想家产生影响,以致产生出“儒农”“道农”“法农”,形成“重农”“耕战”等学说,使得农业、农民问题成为思想家关心的话题,历代政府出台的耕战、奖励发展农业生产等各种社会政治、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与农家学派思想家重视农业生产和农民利益的主张有关。时代发展到今天,农业、农民、农村仍然是事关国家稳定、人民幸福的大问题,农家学派重视农业、关注农民民生的思想,启示人们“三农”问题的解决,首先要从各级政府重视开始,出台解决“三农”问题的公共政策,一定要以解决农民的民生为目标。

第二,农家学派注重总结农业科学和农业生产技术来改善民生的思想,对当代中国提高农业科学技术水平、实行科学种田,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今天的中国,农业、农村、农民仍然是发展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农家学派祖述神农,重视农业生产技术改良,主张通过劝耕桑的方式以足衣食,这种思想,对于当代中国加强农业生产技术的开发和利用,运用科学种田的方法来解决中国人的吃饭穿衣等民生问题,不失启示作用。

第三,农家学派重视救灾救荒的思想,对于当代中国解决各种自然、生物危机的出现,保障人民民生的改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中国是一个灾害频仍、危机频发的国度,而农业和农民又是最容易遭受各种灾害风险攻击的薄弱点,与底层接触最多的农家学派思想家深刻认识到这一点,提出治国必须首先消除农业上的各种灾害,这样国家才能安定,人民民生才能得到保障。南宋时的荒政专家董煟有志于惠民,关心灾荒年成农民的民生,著有《救荒活民书》三卷,并以“捕蝗”一灾说明,人在诸如蝗灾这样的自然灾害面前,完全有所作为,动用人力,使用工具,采用种植蝗虫不食的作物等方法,战胜蝗灾。[33]王祯在《农书》中提出具体的备荒措施,一是蓄积备荒。王祯认为,“国有国之蓄积,民有民之蓄积”[34]34,“公私两裕,君民俱足”[34]35,“虽间有饥歉之岁,庶免夫流离之患”[34]34。至于蓄积的方式方法,王祯根据中国北方和南方的气候不同,提出“北方高亢多粟,宜用窦窖,可以久藏;南方垫湿多稻,宜用仓廪,亦可历远年”[34]116。二是预防水旱灾害。王祯认为,备旱荒采用“区田法”,救水荒则采用“柜田法”,“区田”和“柜田”两法,是“救水旱永远之计”[34]116。三是防治虫害。王祯认为,一方面积极捕杀消灭蝗虫,防止其发展成灾,另一方面根据蝗虫的习性,大力种植一些蝗虫不食的芋、桑、菱、芡之类的作物。四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就地取食,用其他可食之物替代。五是方剂充饥等。王祯发明了一种叫“辟谷”的方剂,不吃五谷也可以度过饥荒。[34]117明代的徐光启在其《农政全书》中用了很大的篇幅谈论“荒政”,认为“国家不务畜积,不备凶饥,人事之失也”[35]749。他总结了千人备荒、救荒的措施和得失,提出了救荒的原则是:“预弭为上,有备为中,赈济为下”,内容包括:“预弭者,浚河筑堤,宽民力,祛民害也。有备者,尚蓄积,禁奢侈,设常平,通商贾也。赈济者,给米煮糜,计户而计之”。他认为,“预弥”与“有备”是治本,而“赈济”则是治标。“饥馑之岁,凡木叶草食,皆可以济农”,在自然灾害出现以后,政府必须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避免或减少饿死人的现象发生。[35]17为此,他将明周定王编写的《救荒本草》中搜集的各种植物纳入《农政全书》,以便灾民在饥馑年成备荒之食用。即使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诸如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之类的各种灾害风险,仍然是威胁人民民生的重要因素。因此,农家学派重视农业防灾救荒、改善民生的思想,仍然不失现代价值。

第四,农家学派通过“市贾不二”的国家干预政策来维持农产品价格稳定、保障人民民生的思想,对今天中国如何调控农产品价格具有借鉴作用。农产品是价格弹性缺乏的生活必需品,国家为了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必需品供应,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保护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不受挫伤,对粮食等农产品价格进行一定程度的干预和管制是完全必要的。政府通过干预,避免物价随意波动和商人乘机对消费者进行盘剥,保障老百姓的民生不受价格变动的影响。这种思想,对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政府如何运用宏观调控手段矫正市场失灵,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后稷神农学派
文化认同视域下后稷文化产业的开发
后稷族居地在关中不在晋南
神农鞭药和尝药
神农尝百草
创建梵净山学派 培育梵净山学
神农尝百草
后稷的传说
后稷教稼
法兰克福学派自由观的探析
试析子思学派的“诚敬”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