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基本原则探析
2020-12-20刘飞
刘 飞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广东 广州 510053)
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弘扬爱国主义既要借鉴中外历史经验,更要践行于当代现实的具体行动中。
一、坚持立足本国与放眼世界相结合的原则
爱国主义精神既具有民族性特征,又有世界性特征。民族性主要是指由于文化背景差异和地域限制,不同国家的爱国主义精神具体内涵、价值导向等都带有民族性特征,体现出主体的独特性。世界性则在于爱国主义精神超越具体地域限制,尤其是国家的界限,是世界各国普遍认同的对祖国和国家热爱的精神体现,表现出一种普遍性。当前,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既要立足于国情,承接本国民族特色和优势,显现出民族性特征,又要着眼于世界发展,顺应时代潮流,体现出时代性特征。
(一)立足本国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立足本国,展现出本国民族特性和特色,体现出国家与民族的历史使命。一个国家成员之间越认同本民族精神、越弘扬本民族精神,其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越强,爱国主义精神的程度也越高,国家和民族发展趋势就越好;反之,成员之间越拒绝本民族精神,那么,其爱国主义精神程度就越低,甚至会严重影响其国家和民族的团结稳定。
从内容而言,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实质就是要爱自己的祖国。世界上各个国家和民族都有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虽然各国爱国主义具体形式不尽一致,但始终都以对本国、本民族的热爱为核心。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度,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盛行,但却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中之重,把对美国文化和价值观念的接受与崇尚作为爱国主义的重要标志。俄罗斯更是如此。爱国主义教育渗透于国民的各个方面,融入本民族的血液之中。并且,在弘扬爱国主义形式上,各个国家都是以本国的形式在不同场合进行。例如美国通过宗教、纪念日与庆典等民族形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俄罗斯通过开设专门的宣传和英雄榜样教育等方式树立本民族历史文化的权威性,韩国是通过民俗活动和语言净化等形式弘扬爱国主义。在中国,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民族感情,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价值。爱国主义精神历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各种历史文化古迹和社会文化活动无不展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爱国主义情怀。
从价值目标而言,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本国民族利益,促进本国民族发展。其实质在于教育人们认同本国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正确认识和理解自己的祖国,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处理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的价值观,从而实现维护国家民族利益的根本目的。“爱社会主义”在中国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集中代表着、体现着、实现着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此外,除了本国历史文化传统,民族国家还是一种政治共同体,是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和执行者。立足本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对本国民族文化的传播、发展与创新。通过选择、吸收和融合本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进行创造性转化,不仅使得爱国主义精神更能够被本国民族成员接受、认同并践行,同时,使得个人能够形成国家归属感、安全感和荣誉感,从而,在价值多元化时代中始终保有本民族的底蕴。
从现实发展而言,中国已经进入新时代,这标志着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仍面临着诸多风险与挑战,甚至包括新的问题和矛盾。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发展仍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包括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例如贸易主义不断抬头、恐怖主义和民族分裂势力相互勾结,等等。这些都给中华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造成了严重阻碍。所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就必须立足于此,不能空喊口号,不能脱离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使命。作为忠诚的爱国者,就必须承担起民族复兴与国家富强的历史责任。立足本国,就是要立足于当前中国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把爱国主义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之中,融入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之中,融入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的伟大斗争之中,实现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这也是弘扬爱国主义必须立足本国的重要目的。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立足本国,首先,要对国家和民族发展具有担当精神。个体对本国民族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主要动力来自本国民族生存发展的共同利益。从国家和民族角度,爱国主义就是对这种共同利益的维护。这种共同利益既要求国家尊重和保护个体利益,又要求个体担负起对本国民族的责任。其次,要有对同胞的关爱之情。爱民族同胞与爱国是统一的。个体对民族同胞的关爱既表现在统一国家认同的热爱情感中,又表现在对统一的民族情怀中,这表现在国际层面则是对其他国家民族的尊重和热爱。最后,要有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之行。文化传统是重要纽带,也是区别于其他国家民族的本质特征。因此,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就必须认同本民族文化传统并加以传承创新,由此整合凝聚国家民族的共同记忆,形成国家民族发展的向心力。立足本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不仅能增强本民族人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并且能够增强本民族文化自信和自强。
(二)放眼世界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其目的在于通过增强国家民族凝聚力实现国家民族的发展。在狭隘民族主义看来,爱国主义是与国际主义相对立的。因为,既然要爱自己的祖国,必然就很难再去热爱其他国家和民族。这种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往往可能对国家民族发展造成严重阻碍。近代人类灾难史,就是一部狭隘民族主义的畸形发展的历史。不论德国还是日本,民粹主义环境下孕育的那种爱国主义,割裂和对立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关系,以此激发民族热情,最终都是自掘坟墓,钉在了人类历史的耻辱柱上。所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放眼世界,这既体现本国民族的自信和包容,更让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结合起来,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
从国家发展现实而言,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需要世界眼光。当今世界任何国家发展都不能固步自封,闭关锁国。全球化意味着各种文化的平等交流与相互融合互补,国家发展更是如此。当前,中国处于社会飞速发展变革时期,这需要人们不能固守“非此即彼”思维定式,应当摒弃单一封闭的历史文化结构。虽然,从情感角度,爱国主义难以摆脱某种特定群体文化所给予的某种局限性,甚至是封闭性和排斥性,但是,这并不能否认他者的存在价值,不能遮蔽爱国主义所散发出的美德光辉。尤其在今天文化多元化时代,任何封闭排外的爱国情感都无法带来真正的国家进步和繁荣。因为各种资源和人口在全世界大规模流动,地域之间、国与国之间的普遍联系已经形成,开放已经成为世界潮流。如果仍固守那种狭隘民族主义式的“爱国主义”,必将造成国与国之间的排斥、冲突,甚至演变为战争,带来严重危害。因此,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就要以世界眼光让国与国之间不断开放融合,不断消除分歧,最终既促进本国和平发展,又推动国与国之间和谐合作。
从价值宗旨而言,爱国主义作为人们对国家情感的升华,必须符合人类共同的道德价值取向。“维系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主要有生存与发展的空间,生存与发展的资源,生存与发展的环境。”[2]这既是国与国之间交往的前提,也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遵循的原则。否则,不仅会成为本国民族的沉重历史包袱,更会造成人类生活的灾难和痛苦。除了维护人类共同利益,对于人类现有遭遇的共同问题,必须放眼世界,着眼于整个人类发展趋势,致力于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例如恐怖袭击、生态危机、贫富分化、战争威胁等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共同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已经不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能力所及,其危害已经超越国家,直接威胁着人类和地球的存在。在解决方式上,都需要全世界各国共同努力、协力合作。爱国主义如果仅仅局限于自己国家的发展,仅仅着眼于本民族的生存,那么其效果只能适得其反。所以,在面临这些人类共同问题,个人利益、国家利益与人类利益已经成为一个整体,爱国主义也超越了国界,成为一种对人类热爱的世界情怀。此外,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密不可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是讲爱国主义的,同时我们也是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胸怀的。随着国力不断增强,中国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和义务,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3]马克思在其著作中也无不体现出解放全人类的宏远愿景,这就是实现共产主义与爱国主义的融合统一。
从全球视野放眼世界,立足本国实际,本国民族发展与全人类共同命运休戚与共。要看到国家民族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困难,例如经济、政治等领域他国的影响,还必须看到世界各国之间已经形成一种命运共同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相互依赖性不断增强,共同利益不断增多,应当在承认和尊重彼此文化传统、社会制度差异基础上,相互学习交流,共同促进国家利益的实现,增强国际主义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首先,必须立足本国实际,依据本国发展阶段特点和未来发展命运,重点增强人们对自己国家的坚定情感,激发人们献身国家发展的热情。但如果仅仅只是立足本国,不从世界发展潮流出发,那么有可能导致狭隘民族主义的泛滥,这就会给本国人民和世界其他各国发展造成不容忽视的影响。两次世界大战已然就是这种狭隘民族主义的恶果。立足本国是放眼世界的前提和基础,放眼世界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本国,提高民族的独立性。全球化已经表明一个国家不可能脱离世界而独立发展,整个世界已经形成了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所以,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中,我们不能仅仅强调立足本国,也不能只看到放眼世界,要把立足本国与放眼世界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在自力更生的前提下,融入世界发展的时代潮流中,共享人类发展成果。因此,坚持立足本国与放眼世界相结合的原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对外开放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本国资源和优势发展自己;另一方面也要学习借鉴世界其他国家的先进发展经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成就已然证明了立足本国与放眼世界相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融合、求同存异,只会有利于各文明的发展进步。同时,还要看到霸权主义、恐怖主义仍威胁着各国独立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和主权安全,促进世界各国平等发展,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坚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4]
二、坚持弘扬传统与面向未来相统一的原则
任何国家和民族的产生都是一个延续发展的历史过程。爱国主义也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范畴,不同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所承载的具体内涵和表达方式会各有侧重,不尽相同。但是,不论这些具体内涵和表达方式怎么变化,爱国主义所承载的核心价值和内容一直被人们所保留和传承。所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不能把传统与现在、现在与未来割裂开来,认为爱国主义只是热爱现在的国家,对于国家过去的文化传统视而不见,甚至遗忘。同时,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弘扬爱主义精神也必须着眼于国家前途命运,面向未来。
(一)弘扬传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是人们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要努力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5]
第一,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热爱,是人们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和发展的重要条件。爱国主义情感的形成,不仅需要现实物质基础的支撑,还需要深厚文化积淀的熏陶。“家国同构”“家国一体”是中国自古的传统,也是维系中华民族的重要思想。“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裂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6]随着网络时代到来,各种思潮充斥于人们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历史虚无主义,其中就掺杂着对历史人物庸俗化,甚至否定历史影响人物,进而否定中国历史的不良思想。“如果不把唯物主义方法当做研究历史的指南,而把它当作现成的公式,按照它来剪裁各种历史事实,那它就会转变为自己的对立物。”[7]文化认同是弘扬传统的重要基础,文化认同需要从热爱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尤其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出发,形成文化自信。爱国主义体现了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揭示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家园以及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的统一。
第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延续至今,离不开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内容。从“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到“天人合一”“民胞物与”,这些思想已经深深刻写在人们脑海中。中华文明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文情怀与和而不同的相处之道,也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不断发展与融合的主要原则。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民族精神始终离不开人们对于自己祖国、民族和人民的强烈热爱之情,离不开对国家民族命运发展的责任感和荣誉感。虽然不同历史时期,爱国主义具有不同内涵,但是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在任何时代都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精神动力。中华民族是具有深厚强烈爱国主义传统的伟大民族,这种民族精神激发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成为鼓舞民族自强自立和民族团结奋进的鲜明旗帜。爱好和平、团结统一、自强不息的伟大中华民族精神,无不与爱国主义密切相关,离不开爱国兴邦的永恒主题。因此,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中华民族精神全部融入进来,把爱国主义传统与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结合起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第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力,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8]首先,要注重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下大同”“民胞物与”等思想观念,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深厚政治理念、价值目标和道德境界,也代表了人类伦理精神的精华。实现中国梦的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目标,都可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到文化根基。这些目标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条件下焕发出的思想光芒。其次,要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时代内涵。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要通过各种方式,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时代背景,不能因循守旧、照搬照抄。例如,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可以利用传统文化的内容,注入当前时代特色和内涵,推陈出新、古为今用,达到人们喜闻乐见并自觉实践的目的。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前提下,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二)面向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9]爱国主义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内容,也是确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这种自信不仅是对当下民族发展状况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更是对未来前途满怀信心的憧憬和期待。所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面向未来,着眼于国家和民族发展前途命运,坚信中华文化能够与世界其他文化共同为人类发展提供正确方向。面向未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面向本国民族发展的未来,不能脱离国家民族实际去空谈爱国主义,这种未来是立足本国实际。二是要面向人类世界发展的未来,不能只是局限于某个地域或文化而弘扬爱国主义,这种未来必须关乎人类发展命运。
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发展目标是要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因此,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面向未来主要是着眼于中华民族复兴梦和人民幸福梦。“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10]这就确定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面向未来的基本主题,即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事业中,我们必然会遇到诸多困难和险阻。要攻坚克难,必须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让社会成员成为忠诚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梦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和愿景,要学习老一代优秀知识分子爱国之情、强国之志和报国之行,例如以钱学森为代表的老一代知识分子,不畏外来阻挠和威胁,放弃优裕的物质生活,积极献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并作出重大贡献。没有对祖国和国家未来发展强烈的追求和渴望,没有一种对祖国和人民真诚的热爱之情,整个社会及其成员就没有一种精神支撑,如同“缺钙”一般。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教育内容也要面向未来,不能仅仅停留在国家和民族发展现状上。因为爱国主义教育要从理论上回答时代发展中社会实践领域提出的一系列新问题,而有许多新问题就与国家和民族发展未来相关。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面向未来,必须克服历史虚无主义。在新时代,中国发展命运已经与世界融为一体,日益走向世界发展的中心。在与世界交往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要有民族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把国家主权和安全置于首位。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面向未来,必须增强民族创造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弘扬传统与面向未来相统一,二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当中。既要把传统中爱国主义方面的历史经验总结好,结合当前社会建设实践,实现爱国主义传统内容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又要着眼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方向,立足当前社会建设实际,让爱国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发挥更为重要的引领作用。总之,要坚持弘扬传统和面向未来相统一的原则,就要求我们在践行爱国主义行为和对爱国主义进行认知与理解时,一方面不能否定历史上存在的爱国主义传统内容,应以唯物史观立场,提炼和总结爱国主义传统内容中的精华,尤其是体现民族精神的部分;另一方面也要结合国家发展趋势和时代要求,让爱国主义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感,使爱国主义成为推动国家和民族发展进步的重要精神力量。
三、坚持示范引领与实践养成相衔接的原则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需要具体的实现路径和手段,在实现这些可操作化的具体手段时,我们应当遵循和坚持示范引领与实践养成相衔接的原则。
(一)示范引领
所谓示范引领,是指把爱国主义精神通过某种具体化、形象化、典范化手段,使其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和样板性,能够增强爱国主义精神的感染力、吸引力和有效性。要实现示范引领效果,主要通过发挥榜样的引领作用。榜样是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者,是受到社会表彰和推崇的代表人物。这些人物能激励人们积极向善、追求高尚,提升自我道德修养。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需要树立那些被人们所接受认同并崇拜的英雄人物,那些有血有肉、有向上向善价值追求的个人、团体或群体。他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活动承载着社会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体现了社会所要求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引领了社会风尚。通过这些榜样,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能够使人们产生一种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进而使人们能够在行动和行为上自觉与榜样看齐。
不同的时代拥有不同的榜样。近代以来孙中山、黄兴等为民族自强奋勇斗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老一辈优秀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英雄事迹无不表现出为国家民族独立所作的重大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等代表着一种为祖国和民族发展而奋斗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钱学森等一批科学家不顾外国千方百计地阻挠,毅然决然回国为祖国自强作出重大贡献。孔繁森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呕心沥血,袁隆平为亿万人民温饱问题,几十年如一日,杂交水稻造福整个人类。这样的榜样还有很多很多,虽然,他们所从事的具体工作不尽相同,但他们身上所展现出来的为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坚定信念和坚强意志,以及所作出的贡献值得社会每个成员学习。我们要与时俱进、坚持不懈地宣传好、传播好这些榜样,同时,也要努力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深受人们推崇爱戴的爱国主义榜样,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引领作用,强化人们的爱国主义信念,增强人们的爱国主义热情。这正如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所说:“没有什么事情能像榜样这样能够温和而又深刻地打进人们的心里。”[11]
爱国主义思想的传播无疑需要榜样的示范引领。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需要榜样,每个社会在其发展道路中都应该有榜样。在文化多元化时代,各种不同思潮蜂拥而至,人们面对诸多不同价值观念,有时会茫然失措,不知如何选择,如何判断。而通过榜样的爱国主义形象,能够打动人们的心灵,让人们不仅接受一次爱国主义教育,更直接使人们的爱国情感得到深化。一方面宣传爱国主义精神,要通过传统媒介和新媒介传播榜样的先进事迹,营造爱国主义的社会氛围。当人们在观看和欣赏这些先进事迹时,会潜移默化地进行学习和模仿,从而将爱国主义精神内化为自身价值观念中,外化为具体的爱国主义行动。另一方面社会要善于发现榜样人物,发动公众推荐社会影响广、道德评价高的先进人物,让更多的优秀爱国主义者涌现出来,被社会公众所熟知和宣传,起到示范引领作用,有效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公众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实践养成
所谓实践养成,即通过各种方式,培养主体逐步形成某种习惯或形成为某种人格。就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而言,这里实践养成主要指主体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逐渐养成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形成一种爱国品格。换而言之,主体既要形成一定爱国意识和情怀,又要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升华自身的爱国情感,这种情感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一是要立报国之志。由于爱国主义实践养成是一个动态过程,主体在社会实践中,会面临诸多影响其爱国情感的各种因素。因此,实践养成首先需要主体立志,即报国之志,这是主体能够形成爱国品格的基础。没有远大的志向和坚定的意志,一个人就不可能产生持续稳定的爱国行为。立志也是让主体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方面。一方面,从外在社会环境而言,包括家庭、学校等教育,逐步让主体能够形成爱国意识和爱国情感。个体从产生之初其成长就与社会环境密不可分,其爱国主义精神养成也是如此。如果其成长在一个心忧天下、具有强烈国家担当和使命感的家庭与群体中,个体很大可能形成良好的爱国品格;反之,如果其生活在怨天尤人、毫无国家荣誉感和责任感的团体中,个体就很难产生优秀的爱国品格。可以说,社会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着个体能否立报国之志的成败。另一方面,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说到底,社会环境和教育等外部条件之所以能够发生影响,关键在于主体的内心是否将国家的前途命运与自身价值紧密结合,是否有报国之志。无数仁人志士正是怀有忧国之心、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才能在国家和民族处于危亡之时,不惧牺牲,敢于担当,从而激起整个国家和民族的觉醒与自强,也增强了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所以,能否形成良好的爱国品格,关键在于主体自身。如果个体自身坚定了爱国信念,确定了爱国志向,那么不论国家和民族遇到何种困难,也无论国家和民族对其带来何种荣誉或损害,也丝毫不会影响个体的赤子之心和报国之情。
二是要有报国之力。主体有了报国之志,还必须通过自身实践展现出来,这就需要报国之力。所谓报国之力,也就是主体报效国家的能力和本领。从现实角度而言,爱国并非抽象概念,每个社会成员都要把维护国家利益置于首位,反对国家和民族分裂,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作为国家公民,其行为与国家发展的各项事业密切相关,尤其是职业活动和公共领域内的活动,不仅体现公民素养和水平,更展现国家整体形象。因此,国家发展与公民辛勤工作紧密相连。做好本职工作,努力提升自我职业素养和道德水平,这就是爱国的具体表现。按照职业道德要求尽职尽责,遵守社会公德规范,为自己事业努力奋斗,这就是爱国。同时,爱国就要守法,把尊重宪法权威,树立法律意识与爱国意识相融合,做遵纪守法的爱国者。在当代中国,一个遵纪守法的爱国者,最重要的要求是遵守宪法,尽心尽力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而努力奋斗。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主要目的不仅是要让爱国成为人们的坚定立场和坚定信念,还要让爱国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要达此目的,就应当坚持示范引领与实践养成相衔接。一个国家不能没有英雄,不能没有榜样。这些爱国英雄和榜样不仅直接展现了伟大的爱国力量,更使得人们直接感受到爱国精神的激励。但只有把爱国精神内化于心,个人才有把爱国精神外化于行。所以,不仅需要外在爱国主义教育,尤其是示范引领作用,更需要主体自身的实践养成。把爱国主义精神融入日常行为之中,让爱国精神成为人们的思维习惯和行为准则,使得人们形成一种完整的爱国品格。示范引领能让主体在爱国主义精神的实践养成过程中,有学习和模仿的对象,能感受到爱国行为的现实价值和意义,这对于其爱国品格的形成是极其重要的。个人在学习和模仿爱国英雄和榜样时,是根据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现实条件,因人而异地践行爱国主义精神,这既是示范引领带来的爱国熏陶,也是个人的实践养成必经过程。坚持示范引领与实践养成相衔接的原则,首先,重视选择爱国英雄和榜样。既要把历史上的爱国英雄进行整理宣传,又要树立好现实中为国家作出重大贡献的爱国英雄。其次,要逐步引导个人进行爱国行为的自觉性和自主性。实现个人立报国之志、有报国之力,达到有报国之行。这就需要个人不仅要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也要在自身日常行为中注重个人形象,爱岗敬业,遵纪守法。总之,示范引领和实践养成相衔接原则,就是要从外在教育和内在修养两个方面,去促使人们形成爱国品格和践行爱国行为,从而更好地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四、坚持全面系统与突出重点相结合的原则
爱国主义具有丰富内涵,既是人们对祖国、国家和民族的热爱情感,又是一种政治和道德准则,是人们必须遵守和践行的公民规范。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遵循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规律,必须坚持全面系统与突出重点相结合的原则。
(一)全面系统
爱国主义之所以称为“主义”,是因为个体能够理性地把自己的爱国之情与现实的制度和国家相结合,这种爱国情感已经超出那种零散、偶然的爱国情感局限,达到了一种整体性、系统性的品质,让个体具有一种爱国的品格。全面系统原则即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过程中,不仅是在情感上培育主体爱国意识,更要在政治和道德角度强调爱国作为一种准则和美德,让主体形成爱国品格。换而言之,全面系统着重于爱国主义教育基本规律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爱国主义的情感认知教育。爱国主义首先作为一种情感,经过世代的延续和发展,尤其是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地继承和发扬,逐步成为人们认知层面固有的思维内容。所以,爱国主义教育首先是从情感认知方面开始。这种情感认知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就教育者自身而言,包括对爱国主义的情感认同和认知;二是就教育对象而言,主要是逐渐形成爱国情感和认知观念。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就是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对爱国主义的情感认知互动过程。但主要是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爱国情感培育过程,通过这一过程,教育对象逐步接受爱国教育内容,并进行相应的情感认同,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目的。在情感认知过程中,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具体的感性教育体现出来。例如观看爱国主义题材电影、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通过这些直观的体验式教学,教育对象能够直接产生出强烈的国家荣誉感和英雄崇拜感;并且结合国家现实发展成就,让教育对象容易形成爱国情感,产生爱国情怀。
第二,坚定爱国主义理性信念。爱国主义既是人们对祖国和国家一种直接的情感表达,更是一种稳固而深切的理想信念。所以,虽然教育对象有爱国情感和认知,但是这种情感和观念不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还需要把爱国主义情感逐渐转化为一种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民族利益的行为准则,以此作为评判日常行为的重要价值标准,这就是一种理性信念。坚定爱国主义的理性信念,是把爱国情感进行一种理性升华和超越,它要求人们把祖国和国家发展命运与个体发展紧密融合,把维护民族国家的利益和前途视为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它要求人们把个人利益服从国家民族利益。当个人利益与民族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将维护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并且这也是作为民族成员应尽的义务和职责。这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言:“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12]从这个角度而言,爱国主义教育就是培养教育对象要坚定爱国主义的理性信念。
第三,坚定爱国主义意志行为。一般而言,爱国主义意志,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方面,在国家和民族良好发展态势下,爱国主体要自觉融入到这一发展进程中,通过自身不断奋斗和贡献,为国家和民族发展添砖加瓦;另一方面,在国家和民族遇到各种风险时,爱国主体要积极作为,迎难而上。爱国主义意志主要体现在后一方面,即遇到干扰爱国行为或观念时,爱国主体能克服这些干扰,坚持践行爱国主义行为。因此,爱国主义意志是主体爱国主义行为得以实现的强有力精神支撑。主体爱国主义意志越坚定、越强烈,其就越容易完成爱国主义行为;反之,主体爱国主义意志越薄弱,其就难以持之以恒地践行爱国主义行为,失去爱国的一贯性和坚定性。
总之,爱国主义教育是在对教育对象的情感认知、理性信念和意志行为三个基本阶段基础上,施加影响,培育其爱国意识和爱国情怀。因此,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就要遵循这一基本规律。首先从对象的情感认知入手,激发其爱国情感,然后逐步推动对象确立稳定而正确的爱国理性和爱国信念,最后形成坚定的爱国主义意志行为。
(二)突出重点
爱国主义是主体对自己祖国和国家的热爱的深厚情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就是要把主体的这种深厚情感巩固和展现出来。在具体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除了全面系统把握教育基本规律之外,还要注重主体的自身特点和实际,不能只进行说教式或灌输式爱国主义教育。要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方面,主要包括两点。
第一,要重点实现教育对象的内化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是对教育对象施加影响的过程。从教育顺序而言,首先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的爱国情感和爱国知识教育。尤其是把一定社会的爱国主义要求传输给教育对象。其次就是教育对象的内化接受。教育对象依据自身需要,对教育内容要求进行判断选择,同时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念,并通过具体行为表现出来。可以说,爱国主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教育对象把爱国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教育者施加影响的过程只是一个外在教化过程,其效果与教育对象的内化接受密切相关。爱国教育离开了教育对象的内化接受,就仅仅是一种毫无意义的说教。要更好地实现教育对象的内化接受,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必须重点考虑教育对象的特点和具体社会条件。同时,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也并非人们在某一具体爱国实践中,把所有的爱国内容和要求都全面地展现出来,而是人们在内化接受这些爱国内容和要求基础上,体现出一种爱国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教育对象的内化接受程度越高,其爱国实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也会越高;反之,内化程度越低,教育对象爱国实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也会越低。因此,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就必须重点突出对象的内化接受程度,由此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第二,要重点培育教育对象的爱国主义意志信念。爱国主义之“爱”,不仅是一种情感方面的热爱之情,更是一种一贯性,或者稳定持久性的意志信念。任何人都能表达其内心的爱国热情,但如果这种爱国热情没有一种爱国主义意志信念作支撑,那么在国家和民族面临危险时,或者个人利益与国家和民族利益发生矛盾时,主体的爱国意识就会受到动摇,进而很有可能不会做出爱国行为。因此,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不是一种蜻蜓点水式弘扬,而是通过爱国主义教育,达到培养人们坚定的爱国主义意志信念。同时,人的意志信念并非先天的,而是需要后天培养。在爱国主义教育中,不仅要让人们看到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伟大成就,激发起国家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也要让人们感受到国家和民族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增强其国家使命感和责任感。
坚持全面系统与突出重点相结合,就是在爱国主义教育中,不仅要强调教育规律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更要重点把握好教育对象的特点,培养其坚定地爱国主义意志信念,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协调性。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不仅要把爱国主义内容和要求传输给公众,让人们明白什么是爱国主义以及具体规范,也要让公众不断养成爱国品格和自觉性,使人们能够把爱国主义内容和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此在整个社会中营造和展现出一种昂扬向上、积极有为的爱国氛围。
五、坚持社会教化与个人修养相结合的原则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不仅要在社会层面,通过深化爱国主义教育途径,让人们有爱国之志,也要在个人层面,通过加强个人道德修养,使得人们践行爱国之志。
(一)社会教化
社会教化是实现社会秩序稳定发展、传承传播价值观念的重要方式。一般而言,社会教化是通过各种教育方式,实现人们逐渐认同、接受社会主流价值观念。从教育场合而言,社会教化包括家庭、学校、社区以及社会教育等等;从教育具体方式而言,社会教化包括制度奖惩、价值观念灌输,等等。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积极利用各种宣传方式和教育手段,从而营造爱国氛围、深化爱国理念,引导人们的爱国行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加强教化方式。一方面,对于传统社会教化方式,能够结合实际需要,还可以发挥教育作用的,要进行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例如宣传表彰制度。这既能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也能更好地让人们接受教化的内容。当然,对于一些不适合时代发展和人们需要的社会教化方式,必须加以清除,避免传统文化糟粕沉渣泛起,影响社会教化效果。另一方面,对于西方文化中优秀的成果,尤其是社会教化方式,要积极借鉴,实事求是,以实现教化方式的多样化。
第二,完善教化内容。当前,社会教化的内容没有完全适应时代发展和人们需要,这也造成了社会教化效果不明显,尤其是没有发挥好教化对象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所以,要不断完善教化内容。一方面,必须利用好爱国主义优秀传统的内容。要把中华民族几千年爱国主义发展史的核心和内容挖掘好。既要把爱国英雄和榜样事迹保存好、宣传好,发挥爱国英雄和榜样的示范效应,也要把那些投敌卖国、卖国求荣的民族败类作为爱国反面教材警醒和告诫人们。另一方面,要充分结合国家建设的伟大成就和历史影响,并把这些历史成就融入社会教化内容中去,讲好中国故事,让人们的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第三,更新教化理念。社会教化的目的是培育人们的爱国情感和意识,而随着时代发展、社会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着改变。所以,只有更新教化理念,与时俱进,才能让人们乐于接受和理解,达到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目的。要逐渐改变传统硬性灌输的教化理念,注重教化对象的主体性,结合教化对象的需要和特点,因材施教,要不断吸收先进教育理念,丰富发展现有教育理论。
(二)个人修养
要把爱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除了发挥社会教化功能外,还要注重个人修养。只有个人把外在爱国内容融入自身思想观念、价值理念中,才能真正让爱国之心生根发芽。所谓个人修养,主要是道德修养,是个人为实现一定的理想人格而在意识和行为方面进行的道德上的自我锻炼,以及由此达到的道德境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了许多个人道德修养的要求和方法,尤其是儒家,提出了很多至今仍影响人们道德实践的原则和方式。例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等。
爱国是个人修养的基本要求。而形成和确立爱国品格,也是个人修养的主要目的之一。所以,爱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也是个人的基本道德准则。个人修养的实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明爱国之理。首先,要学习各种爱国知识,尤其是那些先进的爱国事迹,让自己明白和理解爱国的传统。其次,要通过各种社会实践,自觉履行爱国义务。爱国不仅体现在情感方面,更是体现在个人日常生活实践中。明爱国之理,还要求个人修养方面要不断增强自身判断是非能力,不能人云亦云,在判断自己和他人是否爱国时,要遵从法律和道德之约,学会理性爱国。
第二,立爱国之志。孟子曰:“吾善养浩然之气”。爱国体现在个人修养上,就是要有爱国之志。面对国家和民族遇到危难时,个人能不顾生命之危,敢于献身。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时时想到国家,处处想到人民,做到‘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13]
第三,强爱国之力。爱国需要个人在实践中体现出来,这就要求个人具有一定本领和水平。个人修养就是增强个人爱国能力的重要方式。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对祖国和国家的热爱,要通过个人的实际行动表现出来,尤其是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方面。因此,个人既要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又要遵纪守法,明礼友善,让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爱国者。
总之,坚持社会教化和个人修养相结合,不仅要强调社会教化对主体的重要影响,尤其在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方式和理念方面,更要注重个人修养对主体的直接作用,明爱国之理、立爱国之志、强爱国之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既不能偏重于社会教化的作用,也不能片面强调个人修养的意义,要把社会教化与个人修养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让社会教化直接化为个人修养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另一方面使个人修养符合社会教化的要求,才能更好地把爱国主义内容和要求内化于心,并外化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