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立场

2020-12-20崔治忠

攀登 2020年6期
关键词:总书记群众发展

崔治忠

(青海师范大学,青海 西宁 810016)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具有鲜明的人民立场。在价值追求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在发展动力方面,把人民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力量;在发展目标方面,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落脚点;在衡量标准方面,把人民的满意度作为衡量我们党一切工作好坏得失的根本标准,主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

一、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党的奋斗目标

对一个政党来说,把人民置于什么地位直接决定其前途命运。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人民是我们党的根本依靠力量,也是全心全意服务的对象。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实现自身解放和民族独立。我们党自成立伊始就把实现人民解放和民族独立作为自己带领人民首先要完成的任务。新中国成立之后,经过社会主义改造,我们党把不断满足人民对于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需要作为重要任务,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但是,由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认识不到位,党的中心工作一度偏离经济建设,人民的生活水平没有得到较大提高。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紧紧抓住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先后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小康问题,并在较高水平小康的基础上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聚焦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的新变化,把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作为根本任务。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1]。时代在发展,人民的生活需要在不断改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在不断推进。从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到比较宽裕的生活需求再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成就,也说明了我们党阶段性任务的转变。我们党始终把满足人民的根本需求作为奋斗目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聚焦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把教育置于优先发展的位置,致力于兴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把就业作为最大的民生,通过拓宽就业渠道和加大再分配力度,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促进人民拥有更多更直接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同时,多渠道保障人民的住房需求,不断改善群众的居住条件。从本质上来说,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就是对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不同表述。中国梦是民族梦,也是人民梦,其实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人民幸福的具体表现就是人民过上美好生活。当然,人民的美好生活不仅表现为更好的教育、就业、收入、医疗卫生服务、社会保障服务、生态环境和居住条件,还表现为人民所从属的民族更加文明强大、国家更加富强稳定。“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生动表述。其中,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小康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各方面全面进步的小康,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是城乡区域共同的小康[2]。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聚焦人民更高水平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指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他要求全党同志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3]美好生活不是一种静止不变的生活状态,而是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变化的具体生活。在人民生活极为艰难的时候,吃饱穿暖就是美好生活。当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人们更关心能不能吃好穿好,能不能享受更多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民生工作面临的宏观环境和内在条件都在发生变化,过去有饭吃、有学上、有房住是基本需求,现在人民群众有收入稳步提升、优质医疗服务、教育公平、住房改善、优美环境和洁净空气等更多层次的需求。”[4]针对人民生活需求变化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了新的表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要求我们党聚焦经济社会发展当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一方面深入推进地区之间、行业之间、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深化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和开放发展,不断做优做强三大产业,持续增加社会总财富。解决不平衡问题主要是改革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社会治理体制,不断解放生产力。解决不充分问题就是借助先进科学技术和良好发展环境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因此,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就是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结合起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解决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不是截然分开的,实际上,解决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过程就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过程。

二、把人民视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力量

马克思指出,人民是历史发展的推动力量和一切财富的创造者。这就要求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把人民作为一切实践活动的主体,把促进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作为奋斗目标,把密切联系群众作为根本工作方法。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始终把人民作为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主体,紧紧依靠人民完成政治革命、社会革命和经济革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取得辉煌成就[5]。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肩负着由“四个伟大”构成的历史使命。这一使命的完成离不开党的正确领导,更离不开广大人民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此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经济社会发展的难度更大、要求更高、任务更重,这就需要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首先,把人民视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确保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前提。而要维护和巩固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就必须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始终与人民保持血肉联系。如果脱离群众,失去民心,不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会走向失败,我们党也会失去存在的基础。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执政基础,是我们党干事创业的根本依靠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我们深深知道,每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只要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6]中国梦是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愿景的生动表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梦是民族的梦、国家的梦,但“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7]人民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同时也是包含分布在不同地区和行业的作为个体存在的人的具体概念。就实现中国梦而言,需要我国工人阶级不断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始终以国家主人翁姿态为中国梦的实现作出贡献;广大科技人员要积极施展才华,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广大青少年要敢于有梦、敢于追梦、敢于圆梦,珍惜韶华、奋发有为,努力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为实现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此外,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港澳台同胞的不懈奋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海峡两岸要“倡导‘两岸一家亲’的理念,加强交流合作,共同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8]。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全国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样,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也需要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阶层的人们共同团结奋斗。毛泽东讲:“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9]同样,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动力。

其次,强调激发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依靠人民干事创业就必须激发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指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艰巨的事业、伟大的事业,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是无法完成的。因此,紧紧依靠人民首先要激发人民的积极性。积极性的调动仅靠理论说教和政治宣传是不行的,还必须辅以实际的物质文化利益。我们党是人民的党,党的事业就是人民的事业,人民的需要就是党的奋斗目标。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为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奠定了坚实基础。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为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依靠人民分两步走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在这一过程中,人民将享受更高质量的物质文化生活、更优美的居住环境和生活环境,人的全面发展的层次和水平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现和维护是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物质条件。积极性分为利益引导下的积极性和主体能动状态下的积极性。实现和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调动利益引导下的积极性的前提条件,但不是调动人民主动性的必要条件。要将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转化为主动性,还必须教育引导人民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教育引导人民正确回答什么是人生的意义和如何实现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指出,长征是一次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在长征当中,“我们党始终植根于人民,联系群众、宣传群众、武装群众、团结群众、依靠群众,以自己的模范行动,赢得人民群众真心拥护和支持。”[10]在教育引导人民群众的过程中,广大党员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广大基层党组织要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只有当人民意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就是人民的伟大事业、人类的伟大事业时,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主动性才能充分调动起来。人民的力量是巨大的。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仅仅靠数量庞大的个体汇聚起来的力量还不能有效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因此,在激发人民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同时,还要调动人民的创造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只要近14亿中国人民始终发扬这种伟大创造精神,我们就一定能够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11]

最后,重视提高人民群众的创新创业能力。“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民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但人民具有什么样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直接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在当今时代,创新是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推动发展的第一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党和人民事业要不断发展,就要把各方面人才更好使用起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12]人才不是天成的,是通过教育培养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强化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完善教学内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党的十九大把建设教育强国作为实现中国梦的基础工程,要求“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13]有了人才,就要用好人才。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清除影响人才流动、使用和发挥作用的各种障碍,建立灵活高效的人才管理机制,最大限度支持和帮助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我们党在积极挖掘、使用党内人才和国内人才的同时,积极吸引海外优秀人才到我国工作,鼓励国内人才与国际著名专家学者和科研机构开展学术交流。推进人才强国战略,不仅要用好现有人才,还要源源不断培养规模宏大的人才队伍。这就需要在全社会营造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和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氛围。我们党在重视人才培养和使用的同时,非常重视对广大职工和劳动者的教育培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一定要“把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抓紧抓好,帮助职工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增长新本领,拓展广大职工和劳动者成长成才空间,引导广大职工和劳动者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14]青少年是党和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接受什么样的教育直接影响我国未来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对青少年的培养,指出学校要深化内部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和人事薪酬制度改革,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人才培养模式,使各级各类教育更加符合人才成长规律、更加符合教育规律。

三、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落脚点

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党的奋斗目标,不仅是为了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共识和磅礴力量,更是为了在治国理政过程中实现这一目标。实现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必须把人民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力量,必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落脚点,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当中,对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维护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体现在“五位一体”总布局当中。党的十八大之后,我们党坚持和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推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伟大成就有些是对人民具体利益的实现和维护,有些是实现人民利益的重要保障。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全面小康做了详细说明。他指出,全面小康中的“全面”体现为覆盖的领域要全面,覆盖的人口要全面,覆盖的区域要全面。其中,覆盖的领域要全面就是指全面小康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的小康,“全面小康社会要求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15]党的十九大对未来五年我国各方面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这些要求或直接或间接地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相关联。

其次,体现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当中。“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16]“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目标明确、措施得当、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其他“三个全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举措。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必须做好民生工作,解决好群众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协调推进保障性住房、教育、就业、收入分配、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各方面工作。“要落实好各项惠民政策,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把人民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让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17]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涉及各方面工作,但核心目的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既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措施,那么,它们也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战略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全面深化改革,社会就没有活力,发展就缺少动力;不全面依法治国,国家就不能有序运行,社会就不能和谐稳定;不全面从严治党,我们党就不能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从本质上讲,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就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18]这就要求我们党必须坚持群众路线,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全面依法治国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根本途径。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目的是增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确保党始终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始终是全体人民的主心骨,始终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

最后,体现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当中。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通过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建设。“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鲜明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9]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玄虚的概念,必须体现在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具体来说,就是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在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过程中,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培育践行新发展理念,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要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解决好收入差距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要为各行业劳动者成长成才和发挥聪明才智创造条件,为人民群众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搭建平台。在新发展理念当中,共享理念集中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享发展理念有四层含义:第一,共享不是少数人或一部分人的共享,而是全民的共享。第二,共享不是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共享,而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方面的共享。第三,共享是共建与共享的有机统一。一方面要举全民之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把“蛋糕”做大。另一方面,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第四,共享是渐进共享。共享是一个由低到高、从不均衡到均衡发展的过程。

四、把人民的满意度作为衡量我们党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20]在现实生活当中,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表现为具体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21]

首先,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对人民群众来说,得到实惠就是真正解决了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例如,过去一段时间,生态环境污染比较严重,人们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非常强烈。针对这一需求,我们党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大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力度,生态环境逐渐好转。对人民而言,天变蓝、水变清、山变绿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我们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最根本的是要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2013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辽宁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关心生活困难群众,大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让老百姓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同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工作时指出,加快推进民生领域体制机制创新,关键要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抓重点,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二是抓实在,做好现实条件下能够做好的事情;三是抓持久,以锲而不舍的态度抓好民生工作;四是抓组织,领导干部带领群众一起抓民生。其中,抓实在就是不开空头支票,不讲办不到的事情,既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201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吉林代表团审议时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把推出的每件事一抓到底,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让人民看到变化、得到实惠。2018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一方面要做让老百姓得实惠的实事,另一方面也要做打基础和谋长远的好事。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生活困难群众,在2017年新年贺词中,他讲道:“新年之际,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他们吃得怎么样、住得怎么样,能不能过好新年、过好春节。”[22]帮助困难群众整体脱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的一项重要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必须做到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要扶到点上、脱到根上,让困难群众真正得到实惠。让老百姓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得到实惠是我们党的重要任务,也是我们党一切工作取得实效的集中体现。对我们党来说,如果人民群众真正得到了实惠,就表明我们党的一切工作是正确的、有效的。反之,就说明我们党的工作偏离了正确轨道。对广大党员干部来说,衡量工作干得好不好的直接标准就是看人民群众有没有得到真正的实惠。如果老百姓没有得到实惠或者说得到的实惠很少,就要反思自己的工作思路是否科学、工作方法是否得当、工作过程是否稳妥。

其次,看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生活涵盖衣食住行、就业、收入、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居住环境等诸多内容,生活改善不是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改善,而是生活总体质量的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大力培育和践行新发展理念,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程,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持续得到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升。党的十九大指出,过去五年,我们党出台了一大批惠民措施,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推动共建共享发展,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显著增强。与此同时,不断推进教育体制改革,教育事业得到全面发展。城镇新增就业岗位1300多万个,就业状况持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收入分配日趋合理。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保障性住房建设稳步推进,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不断增强。在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得到真正增强的同时,安全感也大幅提高。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的治国理政实践,可以清楚地看到我们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落脚点,把人民生活是否得到真正改善作为检验我们党一切工作得失的重要标准。党的十九大宣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以全党全国之力,确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兑现我们对人民许下的诺言。之后,要继续乘势而上,不断深化各方面改革,持之以恒走开放发展之路,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指出:“我坚信,中国人民生活一定会一年更比一年好”[23]。

最后,看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对人民权益的保障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基本权利的尊重和对合法利益的保护,二是帮助公民积极行使合法权利和增加公民的合法利益。前者主要依靠法治来实现,后者主要通过经济社会发展来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人民权益,这是法治的根本目的。”[24]他强调法治建设要依靠人民、为了人民、保护人民、造福人民,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宗司法案件、每一个执法决定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行政机关是实施法律法规的重要主体。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行政机关带头严格执法,维护人民权益、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人民权益的维护既要靠行政部门严格执法和司法部门公正司法,也要靠人民群众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和忠实崇尚者。我们党不仅维护和保障人民权益,而且致力于实现和发展人民权益。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充分发扬民主,广泛汇聚民智,最大激发民力,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生动局面。”[25]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社会主义民主是真正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民主。在政治建设方面,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进一步保障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在文化建设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人民提供深厚的道德滋养,用先进文化产品鼓舞士气、振奋人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系党的使命宗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26]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和发展人民权益的重要论述不仅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对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工作要求。治国理政工作干得好不好,关键看这些要求有没有落实,从这一层意义上来说,人民权益是否得到真正保障是衡量我们党一切工作得失的重要标准。

猜你喜欢

总书记群众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多让群众咧嘴笑
习近平总书记论守初心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把对总书记的深厚感情转化为工作动力
习总书记“下团组”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