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与方向:再论党的政治建设
——基于对《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的理解
2020-12-20欧庭宇
欧庭宇
(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明确了党的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彰显党的政治建设的核心地位,这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各方面问题的积极回应。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从治理层面出发,将“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推向了“中国之治”新高度,由之前的“坚持党的政治建设的统领地位”到“确立党的领导制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的统领地位”,不仅在建国70年这一特殊时间节点上展现了党的政治建设对党的建设、党的治国理政的重要意义,而且为实现民族复兴贡献了共产党自身建设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指南。在中国共产党自上而下开展管党、治党、强党的重要实践中,深刻揭示了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科学定位,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作出了原创性、时代性贡献,确立了坚定政治信仰、强化政治领导、提高政治能力、净化政治生态等重要目标,是我们党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治国理政、为民族复兴砥砺前行的奋进方向,意义十分深远。
一、研究现状: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学术综述
为了加强对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取得的新成果的研究,避免重复性、无意义性的研究,亟需先从学术界对党的政治建设研究情况梳理入手,瞄准目前阶段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目标,提出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推进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学术界对党的政治建设研究给予高度关注,在党的政治建设逻辑、内涵、意义、原则、路径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一是主要围绕党的政治建设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和理论逻辑等向度展开的研究。吕惠东、丁俊萍认为,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建设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统一。[1]二是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地位的研究。研究者的具体解读有所区别,但在历史、理论、实践等宏观层面基本达成了共识。朱映雪、覃燕认为,把政治建设置于首位并纳入党建总布局,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党自身建设的思想,为新时代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指明了方向,为世界政党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2]三是关于党的政治建设的内涵,研究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论述。段妍、刘辉从政治要求的角度出发,认为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包括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等核心要义。[3]任晓伟从政治属性角度出发,认为党的政治建设基本内涵包括: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在党章的基础上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形成优良党内政治生态,健全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形成优良党内政治文化,在加强党性的基础上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4]四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鲜明特征。胡洪彬以完整缜密的系统性、总体定位的核心性、根本取向的为民性、与时俱进的发展性等向度作为切入点,阐述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思想的鲜明特性。[5]五是构建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实践路径。张书林认为,应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守正确政治立场、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打造清正党内政治生态、锻造强大政治能力。[6]
综上,研究者尝试从以上五个方面建立更加完整的学理体系,取得了不少有益成果。同时,已有研究仍有完善和深化的空间。一是研究同质性重复较为明显,系统的学理性研究较为匮乏;二是研究对象和概念不够清晰,不少学者专家将重要目标、重要任务、基本要求等概念混同,有的将政治方向、政治文化、政治规矩、政治修养、政治能力、政治鉴别力等概念进行选择性抽取或者混用;三是理论联系实际不足,一些形而上的探讨缺乏实践根基,弱化了说服力与阐释力。基于以上原因,亟需进一步明确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目标,制定更加行之有效的改进举措,以增强党的政治建设的理论说服力与阐释力。
二、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目标
党的政治建设涉及方方面面,包含许多要素,要强化系统思维,从整体上来推进,防止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防止碎片化,形不成合力。 2019 年 1月,党中央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指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目的是坚定政治信仰,强化政治领导,提高政治能力, 净化政治生态,实现全党团结统一、行动一致。”[7]这不仅是对我们党的近百年奋斗历程的经验总结,而且也是加强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目标。
(一)坚定政治信仰是党的政治建设的灵魂
政治信仰是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的群体对某种政治学说和政治制度真诚信服和坚定不移地遵循与执行的态度。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信仰就是马克思主义,并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是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党员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党员干部的信仰关系着党的事业的发展和国家政权的稳定。如果党员干部失去政治信仰,也就失去了政治目标和政治动力。因此,必须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政治建设,坚定对党的政治信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8]这意味着党员干部必须强化理想信念,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对中国共产党的忠诚,进而增强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免疫力和政治抵抗力。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将这份理想、这份信念、这份信仰、这份忠诚转化为坚守初心情怀和体现担当作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才能营造积极健康、海晏河清的政治生态。
(二)强化政治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核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9]。强化政治领导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目标,必须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才能为巩固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和领导作用提供重要条件。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重要指示,进一步指明了党的政治领导是检验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标准,而党的政治建设最终是为了党的政治领导所服务,并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提升政治领导力和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扭矩支点。我们党不仅是中国政治体系与社会体系的最高政治力量,而且,其领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其首要属性表现为政治属性,这规定了共产党人的首要身份必须是政治身份,意味着党的领导内容是党在政治层面的领导。在面对党的领导这一重要政治原则,全体党员尤其是高级领导干部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的立场及敏锐的目光,决不能在原则问题上有任何的动摇、有任何的含糊。相反,若任何一名党员干部不能在党的政治原则上形成自觉意识、不敢刀刃向内、不想直面挑战,就谈不上消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更不用说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因此,坚持党的政治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目的,在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过程中居核心地位,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
(三)提高政治能力是党的政治建设的关键
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是衡量一个干部是否胜任的重要标准。 政治能力是保持政治定力、驾驭政治局面、防范政治风险的能力,是把握政治方向、把握发展大势、把握工作全局的能力。关键是要提高各级各类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彰显国家机关政治属性,发挥群团组织政治作用,强化国有企事业单位政治导向,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政治本领。旗帜鲜明地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体现在敢不敢讲政治的态度与勇气、会不会讲政治的功底与能力方面,这关乎党员干部尤其是高级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是否合乎岗位实际、能否达到能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而谋事干事的工作要求。对于任何一名党员干部,党的政治能力在综合能力素质考核中占据首要位置,如果不能抵御各种诱惑、战胜各种挑战,同时,又缺乏对政治能力的领悟力、紧迫感,就会陷入不善于从政治上谋划工作、部署工作、推动工作的泥潭,更不要说具备合格的政治操守、政治品格、政治能力。提高领导干部政治能力,不仅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关键,而且关系着自己的政治能力是否与担任的领导职责相匹配,与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否则势必阻碍国家治理现代化、“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人民美好生活追求的实现。
(四)净化政治生态是党的政治建设的基础
一般意义来讲,政治生态是对某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文化、政治思想、政治活动等方面进行整体性反映。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论述,“党内政治生态”成为一个重要关键词,尤其是从党的十九大报告的“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到十九届中纪委二次全会的“党内政治生态好转”,再到《意见》中的“将营造政治生态作为基础性、经常性工作”,旗帜鲜明地确立了净化政治生态是党的政治建设的基础性地位。净化政治生态主要侧重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是对我们党内政治制度、政治活动、政治文化等现状的改善,集中表现在改善党内政治环境状况、党员干部廉洁状况、党的建设水平方面。针对党的政治建设与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干部在政治上出问题,对党的危害不亚于腐败问题,有的甚至比腐败问题更严重。”[10]这就意味着党内政治生态出了问题,党的政治建设必将受到“牵连”,这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系。净化政治生态是一个基础性、经常性的工作,只有营造清明的政治生态,才能拥有良好的政治环境,增强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党的政治建设重要目标内蕴着坚定政治信仰、坚持政治领导、提高政治能力、净化政治生态等四层涵义。从逻辑关系来讲,这四层涵义是相为依存、相辅相成的。政治信仰是党的政治建设好坏的前提条件,坚定不坚定决定了其他内容的思想性、方向性及目的性,进一步说政治信仰对党的政治建设发挥着统领和激励作用,规定强化政治领导、提高政治能力、净化政治生态的方向及凝聚党群同频共振的力量。政治领导不仅是党的政治建设的目的,政治领导力强不强,考验的是政治信仰坚定不坚定、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强不强、政治生态环境好不好等党的政治建设状况,而且也是党的政治建设的出发点,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同样包括对政治信仰、政治能力、政治生态的领导。如前所述,政治能力表现为政治敏锐力和政治鉴别力,实际是对党员干部政治信仰的体现,对政治领导的态度、对自身政治能力的反映,进一步说这是对党的建设、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担当作为。最后,党内政治生态是坚定政治信仰、坚持政治领导、提高政治能力的“氧气”,如果“氧气”出了问题,必然影响整个党的自身建设。为此,党内政治生态是对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成果的检验,关系着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厚植。
三、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举措
制定目标是解决“为了什么”的问题,为解决问题找准方向,而改进举措则是解决“怎么办”的问题,为实现这一目标搭建桥梁。一般而言,党的政治建设的推进举措主要体现在党的建设与党的执政的全过程。换句话说,“四个伟大”是党的政治建设的最基础的、最重要的路径,而党的“三大优良作风”是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最重要的方法,而党组织的各项活动又是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载体或平台。进一步说,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路径就包括“主干道”与“分叉道”,只有梳理清楚这个问题,才能使党中央关于党的政治建设的各项要求不会流于形式、各项指导不会散落孤立。为此,牢牢把握以下四个“主干路径”,发挥党的各项具体要求(即分叉道)的重要作用,为党的政治信仰、政治领导、政治能力、政治生态这四个目标服务好,推进党的政治建设迈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
(一)起点范畴:为坚定党的政治信仰,要学好政治理论,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站稳政治立场
一个政党的政治信仰坚定与否关乎其公信力与说服力,关乎能够担当起执政的重任,这是加强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起点范畴。坚定党的政治信仰就是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念、对“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信心。从信仰缺失、信仰不足的现象来看,大多因为外界的权力诱惑、思想腐蚀、国际蛊惑,导致一些党员干部思想世界“缺钙”。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夯实理想信念的根基,指引中国共产党人沿着党的方针、政策、路线前进。一要学好政治理论。只有在理论上清醒,才有可能做政治上的坚定者。要组织党员干部深刻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的学习思路,以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的学习方式,引导党员干部深刻领会蕴含的新思想、新论断、新战略、新要求,深刻领悟其时代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世界意义,不断提升全党的思想理论功底和政策分析能力。二要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政治的方向决定道路的选择,道路的选择决定政党的命运。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就是要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坚持推进经济发展为中心作为兴国之要,将改革开放这一社会革命作为复兴之路、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作为立国之本。三要坚决站稳政治立场。全党要坚持“人心是最大的政治”这一党的价值原则,将赢得民心民意、汇集民智民力作为重要着力点,将人民群众最关心、最急迫、最需要的事情作为自己工作的重心,善于从人民利益出发,想人民所想、忧人民所忧、为人民办实事,在任何时候都不辜负党的期望、人民期待和民族重托,将对党忠诚、对人民负责和对民族担当有机统一起来。
(二)终点范畴:为强化党的政治领导,要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完善领导制度,把好选人用人关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加强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终点范畴。党的领导包括中国共产党在政治、思想和组织等方面的领导,就内在关系而言,思想领导是灵魂,组织领导是保证,党的政治领导是根本。自从我们党诞生以来,始终朝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让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目标而砥砺奋进,充分地发挥党在各个领域的领导作用,特别是党的政治领导。一要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确保知行合一。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通过及时传达精神、层层传递意见,进一步形成政治认同、思想自觉、行动坚决,确保一切听党中央指挥。不因领域不同、层级不同、部门不同而“特殊照顾”,要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政治领导看齐。二要完善领导制度,发挥制度激励与约束作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党的领导制度是国家的根本领导制度”的重要论断,为强化党的政治领导提供了重要举措。全党要坚定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体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阶段、各领域、各环节,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进而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同时,要健全党对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发挥好党的职能部门统一归口协调管理职能,敢于在新挑战和新问题面前打硬仗、啃硬骨头。三要把好选人用人关。党的政治领导强不强,关键是看党员干部的政治素养高不高。为强化党的政治领导,要将党的政治标准作为选人用人的首要标准,选拔出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领导干部,为强化党的政治领导提供人才队伍、供应人力资源,进而引领和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三)主体范畴:为提高党的政治能力,要加强领导干部的理论武装,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党性锤炼
党中央要求党员干部要将“讲政治”贯穿一生的党性教育过程,使自身的政治能力与工作要求相一致、相匹配,讲的就是提高党的政治能力,也是加强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主体范畴。这里的“党的政治能力”不是从来就有,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要用一生进行政治历练的政治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练就一双政治慧眼,不畏浮云遮望眼,切实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政治责任。”[11]这实际上强调党员干部要具有把握大局的广阔视野,善于从政治实践中磨砺而出,廉洁奉公而永葆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不可否认,党内依旧存在一些漠视政治、淡化政治的现象,譬如,将政治与经济、政治与业务割裂的政治态度问题、将“讲政治”作为务虚工作的政治站位问题、对苗头性问题无法见微知著的政治能力问题。说到底,这些问题都是部分领导干部的政治能力不足的表现,需要从思想上夯实政治理论功底、守住“政治灵魂”、强化党性锤炼等着力点入手,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一要加强理论武装。党员干部要将理论创见与实践创建结合、将理论观点与工作成就结合,既要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又要深入实际、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还要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和底线思维能力,做到理论学习与自我改造相统一,将学、思、践、悟转化为政治理论水平、工作意识的提升。二要坚定理想信念。要从固本培元的政治站位去拧紧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这一“总开关”,把严领导干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一“总阀门”,铸就坚守政治信仰的“金刚不坏之身”,坚定政治方向不偏移、政治信仰不褪色、政治立场不动摇的政治信念,不因歪风、暗流而动摇对党忠诚、对人民热爱的初心,不断锻造自身明辨是非和经受考验的政治能力。三要强化党性锤炼。党员干部需要在党内政治生活这个“大熔炉”中淬炼政治灵魂,认真学习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双重组织生活、民主评议、述职述廉等制度,用好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灵魂解剖”的武器,敢于将刀刃向内,敢于检讨自己的问题,不断积累政治判断、攻克难关、创新发展的实际能力。
(四)中介范畴:为净化党内政治生态,要营造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强化正面教育与正向激励,健全完善党内反腐制度机制
党内政治生态是一个政党自身建设的重要环境,也是加强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中介范畴。针对党内政治生态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发展党内政治文化与净化政治生态作出了明确要求,即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针对党内出现搞“潜规则”“讲关系”等严重破坏政治生态的行为,必须净化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一要营造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党内政治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革命文化为源头、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党性的文化”[12],内在要求将几种文化元素“聚合融通”,充分汲取各种优秀文化的思想精髓,为党员干部的文化素养、精神境界等方面的提升提供养分。二要强化正面教育与正向激励。党员干部作风是政治生态的风向标和晴雨表,要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价值观,带头秉公用权、廉洁用权,严守法律“底线”和纪律“红线”、永攀道德制高点,把好用权“方向盘”,系好廉洁“安全带”,清除党员干部消极腐败现象生存空间和滋生土壤。三要健全完善党内反腐制度机制,发挥预防与监督作用。不仅要对党员干部强化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为他们列出行为层面的“负面清单”, 尤其要明确不可逾越的纪律“红线”、不可跨入的纪律“禁区”。而且,要对党组织夯实全覆盖、立体化的党内监督体系,发挥各级党委或党组的组织监督、党的纪检部门的专职监督、基层党组织的日常监督,为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提供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