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木白绢病的发生与防治
2020-12-20王天玉
王天玉
(夏邑县林业发展服务中心 河南 夏邑 476400)
白绢病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发生。该病的寄主植物种类繁多,可危害苹果、梨、桃、葡萄、梧桐、泡桐、核桃、马尾松、水仙、吊兰、菊等多种果树和园林花木;同时,也能侵染花生、甘薯、烟草、瓜类、茄子等许多农作物。
1 症状
白绢病主要发生于苗木的根颈部,即靠近地面的茎干基部。发病部位,在距地面5 ~10 cm 处最多。发病初期,根颈表面形成白色菌丝,表皮呈水渍状褐色病斑。菌丝继续生长,直至根颈全部覆盖绢丝状的白色菌丝层。在潮湿条件下菌丝层能蔓延至病部周围的地面。当病部进一步发展时,根颈部的皮层腐烂,有酒糟味,并溢出褐色汁液。后期在病部或者附近的地面裂缝中长出许多棕褐色或茶褐色油菜籽状的菌核。植株地上部逐渐衰弱死亡。
2 发生规律
该病菌病原为齐整小核菌,是一种根部习居菌,以菌丝和菌核在土壤中、杂草上或病株残体上越冬,菌核在土壤中存活时间长,可达5 ~6 年。病菌可通过病苗、病土和雨水进行传播,可直接从植株的皮孔或伤口处侵入。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菌核萌发产生菌丝,侵入植物体,导致植株发病。该病6 月上旬开始发生,7 ~8 月为发病盛期,9 月基本停止蔓延。该病病菌在高温(28 ℃~38 ℃)、高湿的条件下,从菌核萌发至新菌核的形成仅需8 ~9 d。该病在土壤pH 5~7,土质粘重板结,且苗木栽植过密、生长不良、管理粗放的地方发病率高。
3 防治措施
3.1 加强检疫。苗木引进或调运时,严格检查,杜绝引入或流出染病苗木。选择抗病性强的树种造林。
3.2 圃地管理。育苗圃地要选在地势高、不积水,透水性好,前作不是易感病植物的地方。山区育苗最好选在山脚坡地;平地育苗,在降雨量大、易积水的地区要做高床、开排水沟。同时,及时松土、除草,并合理增施有机肥,促进苗木健壮生长,增强抗病能力。另外,圃地育苗时,要合理轮作(如十字花科作物、葱蒜类作物),以减少土壤菌源。
3.3 物理防治。一是开沟排水。若雨季降水量大,林地内发现积水,应立即开沟排水,降低土壤湿度,使病菌不易生长蔓延。二是扒土晾根颈,减少侵染。要经常检查树体,若发现树势衰弱、新梢抽生扭曲而短、叶片小而黄的症状,应先考虑其发病原因是否是由不当的肥水或其他枝干性病害引起的。如若不是,就要考虑根部病害问题。将基部主根附近土扒开,露出根颈部,使之比较干燥,以减少侵染和抑制菌丝生长。晾根颈时需注意,不要扒得太深,不要露出根部;不要碰伤树皮,以免伤口侵染。在穴的四周筑土埂,防止水流入穴内。晾根时间从早春3 月到秋天落叶均可进行,但到深秋时节(10 月份),要用土填好根颈部,防止昼夜温差大,引起根颈和主干冻害。在扒土晾根的同时,检查是否有白色菌丝,树皮是否变褐色或有酒糟气味,发现病症立即治疗。在晾根时寻找发病部位,将根颈部病斑彻底刮除,并用抗菌剂消毒伤口,外层涂波尔多液作为保护剂;涂刷时要均匀涂刷整个根颈部,直至大主根部分。同时,在病株周围挖隔离沟,封锁病区,防止病菌扩散蔓延。另外,栽植果树时,嫁接口一定要露出地面,防止伤口侵染。土壤粘重地区的果园,要在扒开穴的一侧挖排水沟,以防穴中积水。
3.4 药剂防治。①土壤消毒。苗木在播种或扦插前,用70%五氯硝基苯或80%敌菌丹粉处理土壤,可预防苗期发病。②苗木消毒。苗木在栽植或扦插前,用70%甲基托布津、50%多菌灵、2%的石灰水、0.5%硫酸铜等药液将苗木根部浸泡10~30min;也可在45 ℃温水中,浸泡20 ~30 min。③生长期用药。发病初期,在苗圃内可撒施70%五氯硝基苯、50%多菌灵、50%托布津等药剂。也可用1%硫酸铜溶液,或10 ml 萎锈灵浇灌苗根,防止病害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