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涂片分析在血常规检验中的重要性
2020-12-20夏金花
夏金花
(山东省胶州市胶西镇卫生院,山东 青岛 266329)
血细胞分析仪在临床上的应用非常广泛,可明显减轻检测人员的工作量。但单独应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检测,容易出现漏诊、误诊等问题,对临床诊断与治疗造成不利影响[1]。血涂片检查可对血细胞形态进行检查,以改善确诊率,有效避免漏诊、误诊的发生,所以这项检查在血液疾病临床诊治中具有重要作用。为深入分析血常规检验中血涂片的重要性,此次研究以我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实施血常规检测,现在对其结果进行如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18年3月~2019年3月之间的体检者6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33例中男性18例,女性15例,其年龄处于19~66岁之间,年龄平均数为(44.25±10.56)岁;观察组33例中男性19例,女性14例,其年龄处于20~67岁之间,年龄平均数为(45.34±10.23)岁。两组受检者临床数据(性别、年龄、病情等)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所有受检者在接受血常规检查前均未服用可能影响血液指标的药物。参与研究的全体受检者均知晓此次研究的目的与内容,并且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此次研究已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许可。
1.2 方法
对照组入院后行正常标本检验。观察组在其基础上应用血涂片分析法对异常标本进行检验,混匀异常标本,取1滴血液置于玻璃片一角,以45°匀速向前推片,推好后保留片头1~2cm编号,注意薄厚适中、头体尾分明,以舌状均匀分布细胞,自然晾干后备用。在血膜上滴瑞氏染液,覆盖约2min,在血膜上滴瑞氏染液2倍剂量的磷酸盐缓冲液,覆盖10~15min。用流水对血片进行缓慢冲洗,晾干后进行镜检。在显微镜下检查标本,对血细胞数量、红细胞与白细胞形态进行分析。
1.3 统计学分析
检测获得的数据均录入计算机,并用专业软件SPSS 21.0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表示为百分数(%),采用x2检验,统计结果以P<0.05为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观察组检验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5.2%(5/33),其中淋巴细胞增多症1例,单核细胞增多症1例,缺铁性贫血2例,巨幼细胞性贫血1例,细胞性白血病1例;对照组为39.4%(13/33),其中淋巴细胞增多症5例,单核细胞增多症3例,缺铁性贫血2例,巨幼细胞性贫血1例,细胞性白血病2例。
观察组检验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x2=4.889,P=0.027)。
3 讨 论
近年来全血细胞分析检测水平显著提高,但应用分析仪时多以白细胞体积为依据分类,并未对中性粒细胞毒性变等细胞、幼稚细胞及异型淋巴细胞进行有效区分。同时使用分析仪检测时,会把血小板当成白细胞,大淋巴看成粒细胞,血细胞分析仪只能作为血细胞计数筛查的一种方法[2]。于病理情况下行血常规检测,血细胞分析仪获得的结果不能确定,需多次运用人工涂片复查。
血细胞分析仪借助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与光散射检测技术实施检测,操作简单、诊断快速,极大的减轻了医务人员的工作量,但还是不能明确血细胞结构改变,所以临床上容易发生误诊现象,而运用血涂片分析获得的诊断结果却非常精准[3]。此次研究中对血常规检验中血涂片分析法的运用进行了分析,从研究结果来看,观察组整体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充分证实了血涂片分析法在血常规检验中运用的重要性。
总之,血涂片分析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运用,可显著提升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率,从整体上提升临床疗效,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因此建议进一步推广使用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