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三产融合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2020-12-20王兰

河北农业科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畜牧业河南有机

王兰

(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的指导下,在“一带一路”建设浪潮的推动下,青海省各地区加强自身建设,构建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促进农牧产业与文化旅游相结合,加强三产融合发展,支持、鼓励农牧民就业与创业。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以下简称河南县)位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境内,青藏高原东北隅、九曲黄河第一湾南端,地处甘肃、青海、四川三省交通要道和丝绸之路青海道南段“河源支道”上[1],是唐蕃古道的必经之路,也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所辖之地。该县生态保护草原广阔,属于纯牧业县,2017 年经国务院扶贫办审定,成功脱贫摘帽。该县在巩固脱贫成果的同时,积极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加快产业融合,2019 年GDP 达到18.42 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 754 元。课题组对河南县以有机畜牧业为核心的三产融合发展进行了实地调研和访问座谈,梳理一二三产业的发展历程及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与建议。旨为促进该地区有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三产深度融合提供理论依据。

1 河南县有机畜牧产业发展现状

1.1 “基地+合作社+牧户”的牧业发展模式初见成效

1.1.1 有机畜牧业生产基地 有机畜牧业是指在畜牧业生产过程中,禁止喂养化学饲料或含有化肥、农药成分的饲料[2],禁止使用具有滞留性的有毒药品而生产的畜牧业产品。河南县地处三江源保护区,是工业污染最少的四大洁净地区(联合国认定)之一,其整个生产基本处于纯天然状态,适合发展有机畜牧业,并且具有很大的市场竞争力。2010 年3 月该县确定为国家级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同年5 月,欧拉羊、河曲马通过了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2011 年河南县有机畜牧业科技示范园区被列入青海省四大现代农牧业示范园区之一。河南县的自然资源、基础条件均适合发展有机畜牧业。

1.1.2 合作社建立的必要性与发展现状 河南县拥有可利用草场60.87 万hm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的“定居、围栏、种草、畜棚”措施为该地区畜牧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对该地区的畜牧业生产模式进行积极的探索。才让加等[3]研究表明,草地围栏饲养方法会弱化畜牧体制;陈洁[4]认为,在确保草原的可持续生产力和生态环境不受损害的前提下,须保持草原提供的饲草料与承载的家畜熟料之间的平衡关系。换言之,牧民专业合作社是时代发展的需要。2009 年赛尔龙乡赛尔龙村创办了河南县第1 个生态畜牧业合作组织,截止到2019 年,该县已建立有机畜牧业合作社39 个,形成了一批养殖业、畜产加工业等专业合作社。在河南县相关政策的支持和引领下,牧民专业合作社以“入社自愿、退社自由、股份合作、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为发展原则,根据自身条件,主要存在生产领域内合作、股份制合作、企业带动合作、部分牵头引办4 种发展模式。经过多年的政策引导与财政支持,该县的合作社已初具规模,并产生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1.3 “基地+合作社+牧户”模式发展现状 河南县依托草场资源、优良畜种优势,有机畜牧业科技示范园区等,在学习“梅陇”和“拉格日”模式[6]基础上,引入生态牧场发展理念,建立了“基地+合作社+牧户”的有机畜牧业发展模式。该模式以保护草原生态可持续发展、整合畜牧业优势资源为原则,加快养殖体系、加工体系、销售体系全产业链股份制形式发展,以2 个村为试点并逐步进行推广。2010 年兰龙村建立生态有机畜牧业牧民专业合作社,对草场、牲畜规范流转进行备案,建立了天然草地产草量动态监测体系。2012 年成立了雪多牦牛养殖基地,投资建设暖棚牛舍4 800 m2,基地内建有贮草棚、防疫室、兽医消毒室等,对养殖场的粪污处理并实现了资源化利用。引进现代化企业管理理念,组织并加强学习雪多牦牛高效养殖技术,提高牲畜出栏率和商品率。2013 年继续扩大生产与业务范围,建立了雪多牦牛风干肉加工厂。2018 年新建乳制品加工厂。该基地利用“互联网+”实现有机养殖数据的追溯和产业数据的融合共享。兰龙村生态有机畜牧业牧民专业合作社逐渐形成了以牧民为生产核心、基地为技术核心、以加工企业为销售核心的产业集群,2017 年该合作社的经营收入达 86.31 万元[7]。

1.2 深化有机牧业产业链,线上线下促销售

河南县在建设有机畜牧业生产基地的同时,注重延伸畜牧业产业链,已经初步形成了“生产、加工、运输、销售”一体化产业链,完成了天赐蒙旗、青南大牧场等24 项137 件商标注册。同时利用资源优势,创建了启龙牧场、乐乐玛蒙藏特色手工制品开发有限公司、楠迦生态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梅朵赛青民族服饰厂等企业。青海聚能瀞度饮料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 年,是天津援建企业,是集瀞度天然矿泉水、天然气泡水研发、生产、销售、物流、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十三五”期间该企业大力开展扶贫工作,对河南县1 440 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计5 400 人精准扶贫,向当地近百名贫困学生捐资助学,为河南县贫困人口人均收入达标验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河南县积极搭建电商平台,截止到2019 年10月,已成功建设电商服务点25 个。该县搭载抖音APP 等社交平台,开展“县长代言”等活动,2018 年实现交易额1 054 万元,2019 年上半年交易额为336 万元。通过参加“联合利华饮食策划杯”第八届全国烹饪技能竞赛、全国各地(上海、北京、深圳、厦门、西宁等地区)举办的招商引资暨特色有机产品推介会,为畜牧业的发展和销售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1.3 有机畜牧业与文旅产业有机融合

1.3.1 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民族旅游是指游客被异域具有独特的自然生态和民族文化的民族或其他群体所吸引,而前往“异文化”人群去体验异域风情的一种短暂旅游经历[8]。河南县拥有河曲草原,黄河、洮河、泽曲河贯穿境内,草原辽阔,水草丰美;黄河大峡谷、李恰如山、李恰如山天池、圣湖、仙女洞、双鱼湖,风光雄奇壮美,旖旎迷人。同时,由于历史、地理、宗教、婚姻等因素,与藏族长期相处,是蒙藏文化融合最典型的地区,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情。加之河南县是唐蕃古道、茶马互市必经之路,拥有丝绸之路的历史遗存、文化内涵、民俗风情等人文景观。

1.3.2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2019 年河南县开展了“认养一只羊·带你去旅行”活动,全年该县接待旅游人数达153 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9 亿元,同比增长30.5%。在实现了草原游与民族游有机结合的同时,凭借“那达慕”大会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旅游。第20 届那达慕大会暨天赐蒙旗“天骄杯”传统耐力赛马大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活动、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天堂草原文化·美食节一同举办,成功吸引游客12 万余人次,收入达到3 600 万元。

2 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有机畜牧业生产基地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新技术的应用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运用大数据分析、控制和管理的力度不足。另外,合作社发展较弱,参与的产业链较为单一,大多数以合作生产为主,加工、销售环节薄弱。牧民观念陈旧,对合作社认知不足,加入合作社的积极性不高。合作社的设备陈旧,产出率低。(2)畜牧产品附加值较低,线上销售有待发展。调研中发现,在整个畜产品产业链中,畜牧产品以初级产品和初加工产品为主,缺乏产品的深加工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9];交通运输不便,保鲜、冷藏、快递产业发展不足;没有充分利用各线上销售平台推广该地区的特色产品。 (3)民族旅游发展滞后。该地区旅游资源丰富,但都是零星分布在区域内,没有开发出典型旅游路线,也未同周边藏区形成区域旅游开发合作,制约着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3 三产融合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在充分了解河南县自然资源、产业资源、文化资源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3.1 促进“基地+合作社+牧户”的牧业发展模式升级

3.1.1 建设高标准绿色有机畜牧业产业基地 河南县的牧场资源天然、丰富,以高标准绿色有机为建设目标,要加强集创业孵化、科技研发、示范带动为一体的现代生态有机畜牧业产业科技园区建设;加强利用物联网、互联网等现代技术资源,力争建设成为原生态、绿色、现代化有机牧业生产基地。

3.1.2 加强合作社建设 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合作社的资金、技术支持力度,促进生产设备的更新换代;通过各种媒介大力宣传合作社的优势,转变牧民观念,提高牧民入社意愿;拓宽合作项目;加强入社牧民生产技术培训;扩大经营规模,并积极参与到产品的加工与销售环节中来[10]。

3.2 延伸企业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3.2.1 发展畜牧产品深加工 发展畜牧产品深加工产业,如牦牛骨粉、牛骨髓钙、羊胎素的加工等,提高畜牧产品附加值;可利用高温蒸煮等方式提炼骨素、骨油等产品,并以此为原料生产骨素调味品等;可与文化产业相结合,对牛骨、羊骨等进行工艺制作,形成文创产品,以此提升畜产品的附加值[11]。

3.2.2 建立多种销售渠道 利用乡村振兴为契机,加强道路建设,补齐交通短板,方便产品运输;努力发展真空包装、礼品盒、旅行小包装、大型集装包装等,并积极与快递公司合作,方便产品对外销售。充分利用“那达慕”大会、各种文化节、美食节、全国各地的产品推介会等活动对河南县及其特色畜产品进行宣传,扩大知名度。积极打造“互联网+”销售模式[12],借助电商平台,利用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推介特色产品,形成品牌效应。努力发展农村淘宝,通过直播带货等方式拓宽销售渠道。

3.3 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

3.3.1 构建全域旅游链条 积极打造吉岗山野生动植物公园及双鱼湖、仙女湖、洮河源国家湿地公园、亲王府、狮子山景区等一批名胜景区景点,建立洮河源景区游客集散中心,完善旅游服务。同时还要将观光游、生态游、健康游与文化游相结合,推动牧区旅游业的发展[13]。另外,要加强与周边省市的旅游合作,扩大旅游规模,联合打造具有丝绸之路特色、民族异域风情、草原生态优美的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通过政府推动、市场主导、自然与人文有机结合,发展特色民族旅游,增加财政收入,拉动当地居民就业,加快城镇化步伐。

3.3.2 借助节日,加强民族旅游建设 那达慕作为蒙古族的传统节日,继承、积淀、宣传、弘扬民族传统文化[15],能够吸引外来者对异文化的生活体验,发现其独特魅力。河南县发展民族旅游要充分利用“那达慕”大会,整合各种旅游资源,扩大宣传力度[14];要充分调动当地居民积极参与到民族旅游事业中来,并高度重视旅游地的环境保护工作;同时建设民族生态文化博物馆或民族文化村,将传统再发明和再创造,进而延续下去。

4 结语

河南县作为牧业县,具有得天独厚的绿色资源,需在稳步推进“基地+合作社+牧户”发展模式的基础上,积极拓宽产业链产品,注重提高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模式,打造特色民族旅游,进而促进全县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还要高度重视环境、旅游、畜牧生产的协调与统一,要因地制宜,多维度出发,以保护生态环境为首要任务,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构建草地生态可持续发展模式,最终实现“有机河南、生态河南、健康河南”的发展目标。

猜你喜欢

畜牧业河南有机
第二十届(2022)中国畜牧业博览会
有机旱作,倚“特”而立 向“高”而行
2021中国(重庆)畜牧业博览会
畜牧业也要打好“翻身仗”
纯净天然有机 为您献上一杯道地药茶
健康传播在畜牧业领域的实践分析
九十九分就是不及格——有机农业,“机”在何处?
河南:严守食品安全“第一道防线”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