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挥资源优势带动区域经济的实践探索—以水城县D村“三变”改革为例

2020-12-20李玉忠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品牌研究 2020年4期
关键词:羊肚三变土地

文/李玉忠(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一、引言

六盘水市水城县山高坡陡、耕地破碎,属滇黔桂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如何立足喀斯特的山地特色,把劣势变成优势,探寻一条适合水城县发展的道路,带领人民群众脱贫致富,不仅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更是水城县的重要使命。在这种现实情况下,六盘水市水城县探索出一条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

二、D村的介绍

D村位于水城县北部,是一个汉族、穿青人、彝族等多民族聚居的自然村落。D 村东接“S 桥社区”,西接“H螺村”,南接“AL 河社区”,北接“N 开乡”,辖区面积13.5平方公里,耕地8011亩,林地11104.23亩,建设用地1134.77亩,主要以山地地形为主,距六盘水市中心城区25公里。2011年之前的D村依靠煤炭经济处于经济繁荣期。从2011年之后,煤炭形式下滑,村里煤矿陆续关闭,村民们经营的运输、餐饮等生意逐渐萧条,村民纷纷外出。之后的多年,D 村(1)一直以传统农业种植为主。粮食生产增产不增收,致使群众收入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就主导产业(核桃)来说,虽然有一定的规模,但需要两至三年才能挂果创收,农民收入增长缓慢。(2)基础设施不完善。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山区无自流灌渠系统;电力设施容量小、费用高;村组道路网络布局不完善,群众行路难的问题依然存在。(3)农民文化程度低,科技素质不高。全村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农民比例过低,接受新知识、新技术能力不强。(4)公共服务设施缺乏。村内没有文化娱乐设施和专门的科技培训阵地。(5)村容村貌不够整洁。农户庭院环境卫生较差,大部分房屋属七八十年代修建的砖土木结构,年久失修。

三、D村“三变”改革的探索历程

(一)艰难起步时期(2017年以前)

2017 年,D 村以第一产业为主,积极响应上级号召,着力推动农业产业化转型。因为产业调整,鼓励村民种植经济作物,刚开始D村是种植万寿菊、辣椒和核桃等,但并没有得到村民的支持,村民一直以来种植的都是玉米、土豆等,多年的种植习惯早已根深蒂固,并不是轻易就能改变,许多村民不解也不愿采取行动。最后通过发动村集体干部带头拿土地入股、带动家属等入股之后,2017年D村合作社组织种植万寿菊3000 亩,辣椒400 亩,牧草2000 亩,种植核桃苗230000余株,种植面积达10000 余亩,另种植有樱桃树10000 株。辣椒和万寿菊种下去来年就可以收获,别的作物则需要三到五年的成长时期。

到了收获季节,农民并没有获得预期利益。辣椒属于可存放的事物,新鲜时可以食用,也可以拿到附近乡镇的集市上去售卖,晒干也可以存放很久,总之,辣椒是可以通过村民内部消化的东西。但万寿菊却不一样,万寿菊新鲜时无法食用,是要晒干后成为饮品,但村民们并不懂如何操作,只盼种出来后有公司来收购。到了8月9 月,花开始成熟可以收购,公司派人到合作社商量开始收购花的事宜。村民们采了花运到合作社,公司的员工对花进行分拣(按花朵大盏小盏或是看花是否被压坏),最后按0.8-1.2/斤不同价格收购。收购过程中,农民与公司工作人员发生矛盾。公司工作人员认为花被村民运来的过程中存在压坏、露水重、花骨朵不完整等原因压低收购价格,引起农民不满。而农民因为之前不愿种花而在地里种了玉米、土豆等与村里工作人员发生不快,也不愿向村里做过多反映。

(二)过渡时期(2017-2018年)

转折发生在2018年,D村羊肚菌的试种取得成效。D 村在2017年试种了一亩地的羊肚菌,最后收获产值近两万,看到羊肚菌带来了收益,村民们慢慢开始有了兴趣和信心。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村民们重新拾起被撂荒的土地。D 村在2017年进行了小规模的羊肚菌试种,在经过一年的羊肚菌试种成功后,2018年加大了种植规模。2018年与2017年不同的地方是,2018年D村引进了贵州云创香菌业科技有限公司,以公司投资出技术、合作社进行土地入股和劳务输出管理、村民参与种植和分红的模式进行产业的推广,通过“外联市场、内联基地”为依托,积极探索新农业经营体系,希望以地方特色农业带领村民走上产业脱贫路。公司主要负责提供设备、原材料、人工、技术服务等,并做好负责的出口销售、销售渠道扩展等工作,合作社提供劳务管理和组织村民种植等工作。种植羊肚菌并向外销售成为D村羊肚菌产业链结构发展、助推“三变”改革的一次成功尝试。

(三)产生成效时期(2018年-至今)

经过近年的多次摸索实践,D村种植产业慢慢增多,村民收入也逐渐增加。2017年到2018年两年间,D 村实现产业绿色发展,农户共获取收益721万元,人均收益1191元。如今,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的7404 元增加到2018年的8496元,贫困人口从263户1111人降至78户251人,贫困发生率降至4.15%。D村“三变”改革逐渐产生效益,产业也变得多元,D 村开始焕发新的活力。

1.实现农民增收

(1)获得土地入股分红

春耕时节,在D村可以看到,村民们一改过去“单打独斗”的备耕模式,而是纷纷将自家的土地入股到村合作社,谋求“报团取暖”,获得更大发展。目前,D 村共有九个村民组838户农户以土地入股合作社,入股土地达6207.24 亩,合作社结合所在县城发展规划布局,因地制宜将传统种植的玉米、土豆等品种转化为种植牧草和核桃树。村民们以每亩地300 元到500 元不等的价格将土地入股,获得土地入股分红,村民也收到第一笔入股分红资金。以前是从土地里获得食物,现在是从土地里获得了收入,激励村民将将撂荒的土地拾起来。

(2)获得务工工资收入

村民将土地承包权入股到经营主体,不仅可以获得稳定的土地流转收入。在D村羊肚菌菌种种植过程中,就带动了D村50 多人次周边劳动力进行务工,发放劳务费共5.7万元。随着D村的产业逐步发展起来,需要的劳动力逐渐增多,村民们务工的机会自然增加,村民可以在农耕时到基地就业,获得相应的工作收入或劳动报酬,赚取多一分的收入。村民表示在农忙时到基地帮忙,可获得相应的劳务费,比一些在工地上干苦力活的挣得多,告别了以前种庄稼忧风愁雨的生活,变成了像城里领工资的工人。通过让入股村民优先获得务工机会,以此激励村民将土地入股的想法。

2.促进产业发展

(1)农产品多样化

D村结合自身地理条件和发展实际,反复思量,最终确定了以种植业为主打产业,先后布下蔬菜种植特色产业。现在D村共流转土地6215亩,由合作社布置发展各种产业。目前布置的产业有青脆李、红脆李、红香椿、黄瓜、羊肚菌等农作物,建立了有17500 平方米的大棚,主要生产时鲜蔬菜,反季节蔬菜,打破长期以来种植玉米、土豆等单一农作物的习惯,种植种类逐渐增多。按照党建引领、绿色崛起的发展方式,D 村现已建立了5个基地。有核桃基地、羊肚菌基地、精品果蔬基地等。在邻村(D 陆村)平坦地区建立温室大棚用于培育草莓、西瓜等水果。随着“三变”改革的逐步推进,D 村还将进一步扩展其他的产业。

(2)实现产销精准对接

如今,随着产业逐渐成熟,寻求稳定的销售渠道就极为必要,产销对接对农业产业革命产生重要影响。D 村与公司、超市等进行联合,不断搭建产销对接平台,进行订单式种植和采摘,让农产品迅速转化为商品,以前“为吃而生产”转变为现在的“为卖而生产”。之前因为销路不稳定,只能发展单一品种蔬菜,种植传统作物,导致滞销现象时常出现。目前,D 村已经与城区多家商场签订了产销合同,在对接中,D 村和各个商场还将不断扩大合作范围,打通D村产业发展的要渠道,解除D村规模发展的后顾之忧。通过产销对接的合作方式,D村基地和城区超市都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产品销售利润大幅提高,基地和城区超市实现共赢,入股村民获利也随之增加。

(3)产业助推脱贫攻坚

D村通过发展羊肚菌,给村民们带来了脱贫致富的希望。2018年,D 村在六盘水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争取到7.8万元扶贫资金,建立了48个大棚,羊肚菌产业覆盖了50 余户农户,其中贫困户占30 户。羊肚菌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菌类,市面价格鲜货可以卖到90到150元一斤不等,干货则可卖到800到1000 元一斤。新鲜的羊肚菌只能保持两天,为保持羊肚菌的新鲜度,村民收到预订后马上进行采摘和配送,随着订单不断增加,D村的羊肚菌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坚定了村民继续种植羊肚菌的决心。D村还尝试室外种植羊肚菌,减少种植成本。产业不断发展,获利逐渐增多,脱贫攻坚更有信心,也鼓舞了D村后期探索发展更多产业的信心。

3.改善农村面貌

(1)解决饮水安全问题

水资源事关生产生活,而D村山高水远,用水只能通过肩挑手提,极不方便。村里虽在2013年修建了水厂,但在2016年投入使用之后一直没人管理,经常处于没水状态。自“三变”改革以来,D 村将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引擎,奠定发展基础。实施“三变”改革后,D村所在的乡镇不断兴修水利工程,帮助乡村村民饮水安全的问题,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用上干净放心的水。2018年2 月份,D村投入并完工开始使用的水厂已经进行供水净化处理化工作,引进一体化水处理设备,把水源净化,供老百姓引用,解决D村老百姓的饮水安全问题。

(2)打破交通阻碍

D村属水城县贫困山区,由于地形封闭、地势陡峭,交通条件极差,村民外出主要依靠摩托车和面包车等这种小型交通工具。要脱贫,路先行。2019年为解决村民出行困难的问题,D 村计划建设的26.6公里的“组组通”公路已经基本建成。D村所在的乡镇总投资120万元,共启动实施254224.3米串户路修建,共覆盖村民6829 户27674 人。还将不断完善道路、庭院、路灯等基础设施,为村民解决实际困难。如今,随着“三变”改革工作的逐步推进,D 村也踏上了“三变”改革发展的“直通车”,方便了与外界的来往。路通了,村民出行方便了。以前村里的茅草房、土墙房都基本改换成平房了。村里的面貌不再破败,常年在外务工的人回家也方便了,村子变得热闹起来。

(3)连通通讯设施

基础设施打通了,信息也要紧跟上。D 村所在的乡镇在广电云“户户用”工程的推进中,将打通群众信息之路延伸至最后一公里,为全镇(10050户)村民安装广电云工程,加快了农村信息化和基本服务均等化的进程,安排工作人员上门为村民提供免费服务,让村民不出家门就能知道外面的世界。D 村现在每家每户都安装上了通讯设备,打开电视就能搜索各种频道了解每天外面世界发生的新鲜事。村民们对连通通讯设施都感到很满意,坐在家里就可以了解外面的世界,以另一种方式与外界取得了联系。

四、D村“三变”改革的主要做法

(一)资源变资产

资源变资产,有两个方面。农村的可变资源主要有土地、森林、草地、荒山、滩涂、水域等自然资源性资产和房屋、建设用地(物)、基础设施等可经营性资产的使用权。对D村来说,最主要、最集中、最直接的“变法”就是以土地经营权入股。首先是集体资源变股权。对农村集体资源进行清理核实,确定权属关系,经全体成员同意之后,将集体资产入股经营主体。其次是个人资源变股权,农民自有的土地、房屋、林权、水权、设备、技术等也可以变为股权。从目前来看,D村变得最多的就是土地经营权。D村村民将自己的土地入股,合作社根据土地的具体情况(肥沃、平坦等),按照一等地500元、二等地400 元、三等地300元的方式将获得村民土地的经营权。

(二)资金变股金

资金变股金有四个方面。一是财政资金。在探索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过程中,提出将各级财政投入到农村的发展类、扶持类资金等(补贴类、救济类、应急类资金除外),量化为村集体或农民持有的资金,通过合同或者协议方式,投资入股经营主体,享有股权权利,这有利于变“输血”为“造血”,变简单的资金支持为资产支持。D 村主要靠政府下拨的专项资金和扶贫资金参与“三变”工作的改革,将政府拨给贫困户的扶贫资金和村民手中的资金入股到合作社,到期按比例给他们分红。

(三)农民变股民

关于农民变股民,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政府主导农民实现增收,特别是对居住在深山区、石漠化地区、不具备脱贫条件的“两无”人员,探索把扶贫资金作为他们的持有资金,异地入股、占有股份、获得收益、实现脱贫。第二种是政府推动农民入股实现增收,鼓励和推动农民以土地、资金、技术等多种方式入股,让农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提高土地产出率,增加农民收入。第三种是政府支持农民回乡入股实现增收,鼓励农民在“三变”改革中创业就业,支持大学生、外出务工人员、乡土能人等回乡创业、就业。D 村通过村民入股的资源和资金份额按比例获得分红、有事和村民协商、优先安排贫困户务工等形式逐步转变农民身份,增强农民的主人翁地位,提升农民参与感和获得感。

五、结语

D村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改革,带领昔日贫困的小山村逐步脱离贫困的处境,实现了D 村产业发展,村民收入增加、农村面貌得到改善。目前在D村体现的“变”主要是资源变资产,即变的对象主要集中在土地上,但改革是一个进行时,希望今后进一步将农村各种资源有效结合并利用起来,真正发挥农村资源的效用最大化,实现农村快速发展。

猜你喜欢

羊肚三变土地
小小羊肚菌 拓宽致富路
我爱这土地
贵州黄平县:“三变”改革激发产业活力
《羊肚菌“喝水”有学问》
羊肚菌药膳之“扬眉吐气”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贵阳城乡“三变”了不得
葡萄园套种“羊肚菌” 增收增效又环保
三角恒等变换之“三变”
分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