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马克思主义素养提升路径探索
2020-12-20谢平振迟长征
谢平振,迟长征
(1.西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2.喀什师范大学 纪律检查委员会,新疆 喀什 844000)
教育是整个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之源:一方面传承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在此基础上,推动创新和发展;另一方面传播思想与真理,立德树人、培根铸魂、塑造新人,重塑生命与灵魂。阶级和国家产生以后,阶级矛盾、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慢慢凸显,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成为阶级斗争、政治斗争、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历史,教育也逐渐由“教”向“育”转化,并以“育”为中心、重心、核心,强调育人是根本。“思政教育”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全方位引领与规范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思政教育的实质与使命
思政教育是教育的衍生物、派生物,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核心构成,其实质和重点在“育”而不在“教”——“教”是基础,“育”是根本。教育是“教”基础上的“育”和“育”引导下的“教”相互作用、相互推进、互为依存、辩证统一、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思政教育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民族,其思政教育的内涵、外延、模式、目标、理念等都不尽相同,部分国家和地区对“思政教育”的称呼也不同,但整体上,都是在育人、化人、树人,即教导学生学会用理性驾驭感性,继而不断推进自身由感性的个体存在向理性的社会存在转化,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具有社会性的人,一个具有人之为人一切特性的人。思政教育是教人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的教育,是对人的社会性培育和理性化规范,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通识教育,更不是知识普及教育,它看重的是知识背后的思想内涵、精神实质,是字里行间所蕴含的人生真谛、思想精髓,也就是说,思政教育的实质不在知识的传授,而在培根铸魂、立德树人,即思想的洗涤、灵魂的净化、生命的重塑。
在思政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不能只简单地进行教材内容的传播,而应该着重对学生进行触及其心灵的思想教化与政治引领,教导学生坚定理想、科学思维、优化行为、准确定位、重塑自我、与时俱进,真正肩负起其自身应该承担的时代责任、国家责任。要想做到这些,思政教育者本人就必须具备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与能力,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抓重点、抓关键、抓核心,并做到将“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起来,充分了解党情、国情、社情及面临的世情,了解现实社会对人才和教育的需求,精准把握我国发展的必然走向与趋势,勇于担当,承担自己所应承担的责任,助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实现思政教育的目标。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坚持对国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我们深刻认识到个人与国家民族的命运是联结在一起的,生命一体、命运与共。促进国家发展,个人责无旁贷;维护民族尊严,个人义不容辞。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统一思想、规范行为、优化实践,形成了发展合力,推动社会历史前进。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一系列伟大成就。思政教育已成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命线,成为我国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最大特色与亮点。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都已证明,无视思政教育的作用,没有思政教育的发展,全中国必将一盘散沙,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等都无从谈起、无从做起。
思政教育是我们党凝心聚力、铸造辉煌的法宝,是克敌制胜、战胜困难的利器。同时,它也是整个学校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手段。我们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世界观、方法论、认识论,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历史的逻辑、实践的逻辑、理论的逻辑三个方面,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即从政治的高度,以学理的力量和真挚的家国情怀、人民情怀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听党话、跟党走,立德成人、立志成才,培养和造就社会发展所需的时代新人。
这里的“人”主要是指胸怀国家、心系人民、关注社会、关爱他人,并有能力、有本事破解现实难题,完成时代课题,承担时代重任,推动时代发展的人,即信仰马克思主义、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政治立场坚定、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是与时俱进,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有正气、有硬气、有朝气的人。
为了实现这一育人目标,思政教育者本人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锤炼自身的能力,做到在“马”言“马”、在“党”言“党”、在“民”言“民”,真正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社会主义者、共产主义者。要教化学生,使之真正做到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为国为民而奋斗:一方面,辩证认识和正确处理发生在自己身上或与己相关的所有问题和事情,包括各种关系、利益及情感等,将个人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在奋斗中不断成长;另一方面,直面各种错误思潮与观点,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其进行批判,匡正错误思想认识与失范行为,弘扬正气,传播正能量。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科学的思想理论体系、价值实践体系,是人民的理论、为民的理论,是实践的理论、发展的理论,是合规律、合目的、合生态的理论,内含强大的真理力量、价值力量,能更加有效地指导我们在实践中认识、改造世界包括人类社会自身,规范、修正人与外部物质世界之间的关系,它既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行动指南、理论工具,亦是我们个人安身立命、做人做事的强大思想武器。人是一个思维认识指导下的实践性存在,是一个理性归导下的感性个体存在,即人总是在某一特定社会历史群体中实践、生成与发展,且人的一切实践活动都受某一特定思想认识支配。因此,只有思维认识科学,才能做到行为实践可行;只有不断使理性驾驭感性,才能真正立于天地之间而为人。现实中,我们遇到的所有问题、困难、挫折等,要么是思维认识不科学即没有学会用理性驾驭感性造成的,要么是思维认识能力即理性认识能力有限导致的。我们的施教对象是心智健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虽然已经确立但尚未巩固、理性虽然能够战胜感性但胜果不大的在校大学生,他们常把国内外联系起来考虑问题,提一些尖锐、敏感、深层次的问题,内心容易产生一些疑惑和困扰。“人的成长、成熟、成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就跟人的生理发育一样。”[1]就是说,人各方面素养与能力的提升需要一个过程;其成长与发展是贯穿一生的,而不是止于某一层次、某一阶段。思政教育者要不断予以精心指导和栽培,促其健康成长。
二、新时代对思政教育者的要求
党和国家一直都很重视教育,各个历史时期,都曾依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差异,对教育作出重大部署与调整。不同时代,教育要破解不同的研究课题,承担不同的历史使命,完成不同的历史任务。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余年来,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事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规模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提升、质量不断提高,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扩展,另外,教育的理念、模式等也都有很多创新。教育发展开始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教育的内涵也逐渐由知识传授向对学生的教化与引导转化。思政教育的改革表现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统筹推进、创新发展。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新的矛盾和问题,要求思政教育与时俱进,对人进行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教化与引导。时代越发展、社会越进步,对教育和人才需求的层次与质量就越高,对人的素养与能力的要求就越高。新时代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更加需要用知识来推动经济发展;是一个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需要在更高层次和更高质量上,利用科技创新来驱动并引领发展;是一个高层次人才辈出的时代,一方面需要大批量创新型科技研发人员,另一方面,为个人成长与发展提供了更加宽广的空间与平台。
新时代,在党和国家的事业有了质的飞跃的基础上,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全体国民有了新的更高层次的追求与目标,需要更加有尊严的美好幸福生活。中国的综合国力与国际影响力都已大幅提升,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途上,我们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今天,中国正阔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大国博弈日趋激烈,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日益尖锐,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问题叠加并扩张蔓延,整个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加速变革与重塑,世界迎来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另外,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悄然兴起,科技创新尤其是关键核心领域的科技创新与高层次人才培养已成为国家间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面对这些在已有矛盾和问题被破解之后又产生的新的更深层次更加复杂尖锐的矛盾与问题、压力与挑战,我们依靠已有的经验与能力、认识与实践显然是不行的,必须锤炼更高的素养、更强的能力、更大的本事、更坚定的意志,只有这样,才能予以解决。而所有这些,都离不开教育尤其是思政教育与时俱进。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爆发,整个人类社会都在经历前所未有的 “疫情大战”“教育大考”“人才大检阅”。我国人民在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众志成城,攻坚克难,取得了抗疫斗争的重大战略成果。我国教育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2]这一根本问题上凸显了社会主义本质属性。这次“大考”成绩的取得说明,我国现行的教育机制体制制度具有科学性、可行性。但同时,这次“大考”也暴露出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上的短板与不足。从国际形势上看,波诡云谲,暗流涌动。2020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疫情为借口,频频向我国发难,制造各种事端,掀起新一轮反华浪潮;同时,挑唆我国周边国家与我国为敌,制造地区热点问题;另外,还频频插手我国内部事务,妄图从内部搞乱我国。2019年5月由美国主动挑起的中美贸易争端还在持续升温、发酵。应对这些敌视、挑战、攻击、打压,要靠我们自身足够强大。国家间较量需要强大力量,强大力量来自强劲发展,强劲发展需要各领域大批量的高层次人才。
面对各种新情况、新变化、新问题、新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P18)这一重大时代课题,深入思考,谋篇布局,推出各项新举措、新战略。在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上,党中央提出一系列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新思想、新理念、新观点,作出一系列旨在推进教育尤其是思政教育在更高层次上提升和发展的新的战略决策与部署。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推进“双一流”高校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建设教育强国[3](P45-46);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和对科学知识与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和强烈[4];2017年首次开启全国高校“思政教育年”;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教育要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养人才、造福人民为目标,推进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2];2019年 3月 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当前形势下,我们培养的人要能完成“两个一百年”伟业[1];2020 年 7 月 29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迫切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推动研究生教育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5]。
所有这些会议与实践,既反映出党中央、国务院对新时代我国教育尤其是思政教育发展的高度重视,又凸显了新时代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大批量、高质量科研创新创造的现实紧迫性、重要性,凸显了我国教育尤其是思政教育发展的时代性特质及其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作用,强调了新时代我国教育尤其是思政教育的使命,为新时代我国教育尤其是思政教育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既是对我国现实社会发展、教育发展、思政教育发展、人才培养中所存在的突出问题的深度理论解答与实践匡正,更是对我国教育尤其是思政教育发展规律与必然趋势的科学把握、对我国教育尤其是思政教育的正确引领。
研究生教育旨在培养高层次人才和推进科研创新创造。推动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现实紧迫性和重要性,就是说,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在普遍意义上急需研究生教育进一步提升培养质量,这一点亟待成为全民共识。现实中,有些大学生把考硕、考博、做博士后看作未能就业或现有就业环境不如意的情况下才会去做的事情,甚至有人将研究生院戏称为本科学生的“收容所”“避难所”,他们不愿考研,希望早点就业,对考硕、考博、做博士后的行为不认同。有些学生在学习中应付差事,“入学前拼命学,入学后狠命玩”,“考前拼命学,考后狠命玩”,坐等毕业。有些考上硕士、博士的学生只是为了获得更高层次的文凭,从而更好就业,并不想承担更多、更大、更重的社会责任,没有担当精神。有些大学生一遇到问题、挫折与失败,就一味地埋怨、抱怨、推卸责任,有人甚至破罐子破摔,或以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而不愿正视自我,查漏补缺,迎难而上,不是愈挫愈勇。其原因有很多,但教师尤其是思政教育者没有与时俱进、没有在学生成长过程中予以正确引导恐怕是一个重要原因。对当前大学生中存在的此类学风问题绝不能听之任之,必须认真对待,积极扭转。要鼓励学生接受研究生教育,提高自身素养与能力,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多做贡献。总之,要推动学生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成为时代新人。
三、打好“组合拳”,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马克思主义素养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教育最重要的是教给他们正确的思想,引导他们走正路。”[1]思政教育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有效解决学生思想认识、理想信念、价值取向、个性品质等方面的问题,教导学生真正做到把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发展融为一体,承担更多社会责任,为社会多做贡献。而要完成这一任务,就必须进行理性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教化。
思政教育者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锤炼自己的能力。首先,要做到理性驾驭感性。理性是人后天生成的一种科学思维和认识能力与实践活动能力,它与人的生理发育、年龄增长正相关,源于感性,是对感性的辩证超越与驾驭,是人成熟的标志、成长的保障、成功的阶梯。思政教育者只有做到理性驾驭感性,才能实现科学思维、优化行为,才能激浊扬清、教化育人。其次,要具备透过现象抓本质的素养与能力。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物质世界是一个客观存在的辩证统一整体,有其内在的必然联系和逻辑与规律,这些内在的必然联系和逻辑与规律是隐藏在万象背后,以一个个具体问题和事件来表现和发挥作用的。思政教育者只有具备透过现象抓本质的素养与能力,才能精准把握时代脉搏与主题,准确领悟并践行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与战略部署,教导学生精准定位并提高站位,破解难题、推动创新,促进学生发展。第三,要明确自身责任。责任是人与人相区分的根本标志,是人之为社会性人的基本标识,是个体不断奋进拼搏的内生动力,是一个理性思维、群体性认识和社会性行为,其实质是奉献、付出、担当,其特质是必须、不得不。思政教育者只有明确自身责任,才能教导学生激流勇进,做时代弄潮儿,为国奉献、为党付出、为民担当,承担起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重担。第四,要与时俱进。人类社会从未停止前进的步伐,个人也不能止步不前。发展是人向美向好、趋利避害的本性使然,亦是我们破解一切难题、展现自身价值、创造美好未来的关键所在,更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和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必然要求。思政教育者只有与时俱进,才能教导学生紧跟时代步伐,接续奋进,即立足时代发展需求,来确定自己的一系列具体奋斗目标,然后一环扣一环,循序渐进,一个接一个地实现,真正做到与国家和社会发展同频共振,在奉献和担当中成长,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学生头脑中的正确思想、学生自身的良好品格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学生的正确行动也不是感性而为的,这都要依靠教育。为此,思政教育者应在守正与创新中打好组合拳,做到真学、真懂、真用,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释疑解惑、培根铸魂。首先,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教育发展的重要讲话与指示精神,领悟其真谛、精髓,遵循其中的指导性原则、规范性要求、规律性建议开展工作。此外,要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性活动,向与会专家学者学习请教,提升自身的思政教育理论水平,用以指导日常教育教学和科研课改实践。其次,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主动承担社会工作任务,提升境界、涵养品格,加强对现实问题的规律性研究,即从理论上探究现实重大问题、热点问题、前沿问题,分析其产生的根源,进而从源头上找到破解的办法,把道理、问题、事情搞明白、弄清楚、想透彻。第三,坚定育人目标,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同时,立足人的本质属性回归和本质力量提升,反思自身工作中的问题与不足,查漏补缺,补短板、强弱项,突出重点,不断完善自我;另外,结合自己的育人实践,积极创新教学方式,有效教化学生,促使其求知、求真、求实,引导学生关注时代、关注社会,从实践中汲取养分,以丰富思想,为成长成才奠定扎实的科学思想基础。第四,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1]要坚持党的领导,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马克思主义育人导向,深入贯彻教育的“四为”(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方针,坚持师德师风建设的“四个统一”(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标准,在学理与实践的相互转化中,提升思政教育中的“学”“术”“道”,打造过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与能力。
四、结语
提升思政教育者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不断锤炼其工作能力,是一个真问题、大问题,它具有根源性,直接决定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所需人才在“质”和“量”上的规定性与成长性,容不得半点马虎、敷衍潦草,必须认真对待。高校思政教育者要与时俱进、旗帜鲜明,努力提高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素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练好基本功,教书育人,培养和造就更多能够担当现代化建设重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