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佃贵教授治疗胃息肉经验探讨

2020-12-20李维康刘凯娟白海燕郝旭蕊李佃贵

天津中医药 2020年2期
关键词:浊毒反酸胃脘

李维康,刘凯娟,李 娜,白海燕,郝旭蕊,李佃贵

(1.河北中医学院研究生院,石家庄 050091;2.河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石家庄 050011)

胃息肉是指胃黏膜表面长出的突起乳头状组织,本病多无明显临床症状,偶有上腹隐痛、腹胀等不适,少数可出现恶心、呕吐等[1]。中医并无胃息肉的记载,常根据其临床症状归为“痞满”“胃脘痛”等范畴[2],李教授根据现代人的饮食结构、生活起居及多年的临床经验,认为胃息肉的形成为浊毒、痰、瘀、虚相互兼夹致病,浊毒贯穿疾病始终,初期治疗以化浊解毒、消痰化瘀为主,后期以调阴阳、补气血为主,用之临床,效如桴鼓,炎性息肉可很快消除,对直径>2 cm的胃息肉、胃底腺息肉及腺瘤性息肉李教授建议先行内镜下切除,再结合中药综合调理机体内环境从而降低胃息肉的复发率及癌变率。

李佃贵教授是第三届国医大师,首届中医药高校教学名师,第三、四、五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教学、临床、科研工作50余年,博采众长、学验俱丰,擅治多种疑难杂病,尤其对胃肠病的治疗有较深的造诣,创立浊毒理论,临床屡见良效。李佃贵教授认为要想去除胃息肉逆转癌变应从机体本身内环境进行调理,针对病机遣方用药。笔者有幸侍诊于侧,受益匪浅,现将所学经验略述一二。

1 审证求因,谨查病机

中医对于“息肉”一词的认识及其形成过程,最早见于《灵枢·水胀》载:“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着,恶气乃起,息肉乃生。”但对于胃息肉中医文献中并无记载,根据其症状将其归为“痞满”“胃痛”等中医疾病[3]。李教授根据现代人们的饮食嗜好及生活起居,认为外感六淫,情志不畅,嗜食肥甘,易使肺失宣降,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水湿内生,日久浊凝,郁而不解,蕴积成热,热壅成毒,浊毒内结,阻滞中焦,气机壅塞,血瘀不行,痰瘀互结,胶着难解,久居胃腑,息肉乃成,初期其主要病机为浊毒内蕴,痰瘀互结[4],后期多为气血亏虚。

2 病证结合,分证论治

胃息肉的形成与脾胃密切相关,脾胃功能失常则脾不升清,胃不降浊,湿浊内生,久郁化热,热久成毒,浊毒内生,阻滞气机,血瘀不行,息肉乃成。藿香、佩兰为李教授在治疗胃息肉时常用对药,两药合用辛香芳苦,具有芳香化浊,醒脾开胃之功效,脾升胃降,浊毒乃化[5],息肉易除。临床病情复杂多变,单用此两药恐不能全治,需病证结合,分证论治。

2.1 清气分,解肝郁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指出:“初病气结在经。”即疾病初得病位表浅,此阶段疾病易治愈,李教授根据病理结果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发现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和胃底腺息肉患者大部分会有胃脘处痞塞满闷、胸胁肋胀满疼痛、口干、口苦、烦躁易怒、嗳气、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等表现。肝气郁结,木郁土壅故出现胃脘痞满、胸胁肋胀疼,多以柴胡、川芎、枳壳、炒白芍来疏肝解郁,调达肝脾气机;气机郁结,久而化热,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沤而发热,故出现烦躁易怒、口干口苦、嗳气、苔黄腻等表现,用栀子、黄芩、石膏清气分邪热,半夏、陈皮、藿香、佩兰运中焦,中焦得运,脾升胃降,邪热乃除。此外有些患者以胃脘疼痛为主,“不通则痛”,李佃贵教授认为不通又分气分不通和血分不通,此3种息肉以气分疼痛为主,常用对药延胡索、白芷,两者为元胡止痛方组成,《开元本草》中记载:“延胡索,辛散、苦泄、温通,归肝、脾经,活血,利气,止痛。”《神农本草经》记载:“白芷,辛、温,归肺、胃经,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活血排脓、生肌止痛、燥湿止带。”两者合用共奏理气、活血、止痛之功。

2.2 活血分,通络脉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指出:“久则血伤入络。”即疾病日久不愈,易入里伤血损络,常见于腺瘤性息肉,西医学已经将其列入癌前病变,其形成时间较久,部分患者表现为胃脘刺痛、反复发作、部位固定不喜按、面色晦暗、唇舌色黯淡、边有瘀点瘀斑、脉弦细滑等表现。浊毒久蕴,血瘀不行,不通则痛,故胃脘部刺痛,反复发作,常以对药蒲黄、五灵脂来活血化瘀止痛,此两药为失笑散组成,《本草纲目》记载:“蒲黄凉血活血,止心腹诸痛,五灵脂活血止痛,化瘀止血,男女一切心腹、胁肋、少腹诸痛,疝痛,血痢,肠风诸痛、身体血痹刺痛。”两药合用可治一切心腹诸痛。若瘀血较严重,还可加用丹参、三七粉、莪术等活血化瘀药物,若患者患病时间长达数年,则非简单活血药物所能起效,此时疾病已入络,非虫类药不能直达病所,李佃贵教授针对此情况常选用对药全蝎、蜈蚣,全蝎善于走窜,祛风通络,败毒散结,息风镇痉,蜈蚣息风镇痉,攻毒散结,祛恶血,两药合用走窜搜剔,通达络脉[6]。此外在治疗胃底腺息肉时考虑到其为癌前病变,进一步会癌变,李佃贵教授常会加用半边莲、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等药物来防止其癌变。

2.3 调阴阳,补气血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养正积自除”。胃息肉虽为临床常见疾病,但临床症状不明显,不易发现,通常病史较长,浊毒蕴久,耗气伤血,正气亏虚,无力抗邪,息肉增长,加快癌变。此阶段虚实夹杂,以正虚为本,邪实为标,部分患者临床会出现胃脘隐痛绵绵,喜温喜按,面色少华,神疲乏力,四肢不温,舌淡胖大,脉细弱。阳气亏损,虚寒内盛,故胃脘隐痛绵绵,喜温喜按,常选用干姜、桂枝等温阳散寒,但胃为阳明燥土,多实热,因此在应用温阳药物时一定要量小,密切观察疾病进展,及时调整用药,防止过于温燥进一步助热伤阴;气血亏虚,颜面失养,四肢不充,故面色少华,神疲乏力,用当归、炒白芍、党参、炒白术等益气养血;若患者伴有烦躁、手足心热、盗汗为阴虚内热,给予知母、黄柏、鳖甲养阴清热。临床病情复杂多变,不能一一尽举之,一定要辨证施治,不可拘泥于一法,令阴平阳秘,气血调和,积自消矣,息肉乃除。

3 典型病案

患者男性,61岁,2018年2月12日初诊。主诉:胃脘部间断胀痛不适1 a余,加重1周。现主症:胃脘部胀痛,烧心、反酸,口干、口苦,口中黏腻,面色晦暗,发黄,偶有恶心、呃逆,纳可,寐可,大便1~2日1行,质可,小便可,舌质红,苔黄厚腻,脉弦滑。电子胃镜检查示:慢性胃炎伴糜烂,胃息肉(0.5 cm×0.4 cm),反流性食管炎。病理检查:炎性息肉,胃窦部轻度肠上皮化生,慢性萎缩性胃炎。西医诊断:慢性胃炎、胃息肉、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诊断:胃脘痛病,浊毒内蕴,痰瘀互结,气分热盛。以化浊解毒,消痰化瘀,清气分邪热为治则。处方:藿香12 g,佩兰 12 g,海螵蛸 25 g,瓦楞子 25 g,茵陈12 g,黄连 12 g,柴胡 12 g,黄芩 12 g,栀子 9 g,砂仁12 g,儿茶 9 g,生地 12 g,牡丹皮 9 g,清半夏 9 g,厚朴9 g,炒莱菔子12 g,延胡索9 g,白芷9 g。15剂,每日1剂,开水冲服。嘱清淡饮食,少食油腻、辛辣、甜腻等食品,避风寒,调节情志。

2018年3月1日2诊:烧心、反酸减轻,仍口中黏腻,面色晦暗,发黄,牙龈肿痛,纳寐可,大便每日2次,质偏稀,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腻。在前方基础上减瓦楞子、海螵蛸,加生石膏20 g,蒲公英12 g。继服21剂。

2018年3月22日3诊:烧心、反酸明显缓解,牙龈肿痛已消失,口干、口苦消失,面色较之前有光泽,恶心、呃逆减轻,纳可,寐差,食欲不振,大便每日1次,质可,小便正常,舌质红,苔薄黄,2诊方去石膏、生地、竹茹,加鸡内金15 g,继服14剂,此后又在3诊基础方上加减治疗3个月,患者已无明显不适,7月12日复查胃镜及病理提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灶性肠化,反流性食管炎,未见息肉样病灶。

按语:患者老年男性,多年来饮食不规律,嗜酒,终致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气机上逆故见恶心、呃逆;水湿内生,日久浊凝,郁而不解,蕴积成热,故见烧心、反酸,口干、口苦;热壅成毒,浊毒内结,蒙蔽清阳,故见面色晦暗,发黄,浊毒日久,气滞不行,血瘀不畅,痰瘀互结而形成息肉。初诊时患者以烧心、反酸严重,“诸呕吐酸皆属于热”,予海螵蛸、瓦楞子、生地、牡丹皮、儿茶旨在清热抑酸,口干、口苦考虑肝胆热盛,予柴胡、黄芩取小柴胡汤之意以清少阳邪热,栀子、黄连增强清热之力,面色晦暗、口中黏腻为中焦失运,湿浊上犯,用藿香、佩兰化浊解毒,清半夏、砂仁运化中焦,化痰行瘀,外加延胡索、白芷止痛,莱菔子降气止呕,厚朴行气止胀。2诊患者烧心、反酸减轻故去海螵蛸、瓦楞子,因出现牙龈肿痛考虑胃火上炎,遂加用生石膏20 g,蒲公英12 g以泻胃火。3诊时患者烧心、反酸、牙龈肿痛症状明显减轻,邪热已除,遂去清热之生石膏、海螵蛸、生地,因患者近几日食欲不振,故加用鸡内金15 g,此后又加减治疗3个月,轻度肠上皮化生减轻,变为灶性肠上皮化生,息肉消除,效果显著。

4 小结

胃息肉是消化道疾病之一,目前西医治疗复发率较高,李佃贵教授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及现代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环境总结出浊毒内蕴是胃息肉的基本病机,且贯穿疾病始终,常与气郁、瘀血、正虚相兼夹为病,李教授将西医学的胃镜及病理检查结果充分利用扩大了中医望诊的范围,将胃息肉的不同病机与现代病理相结合,认为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胃底腺息肉与浊毒内蕴、气分热盛、肝气郁结相关,治疗以化浊毒、清气分、解肝郁为大法;腺瘤性息肉多为瘀血、浊毒阻滞络脉,治疗应以化浊解毒、活血化瘀通络为主。胃息肉后期气血阴阳俱损,宜及时扶助正气,最终邪去正复治愈疾病。

猜你喜欢

浊毒反酸胃脘
黄芪建中汤配合食疗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临床观察
浊毒理论研究回顾与展望※
清酸畅胃汤配合拔罐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研究
胃部反酸吃什么好
采用中医辨证疗法对胃脘痛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观察
生花生可以缓解胃部反酸
饮水
巨阙穴治饭后反酸
针药合治胃脘痛40例临床观察
按摩治疗胃脘痛350例